國學經典誦讀故事

  國學啟蒙教育是國學研究成果的實踐轉化過程,是通過國學的浸潤開發童蒙,促進兒童自我塑型的過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

  推己及人

  東漢末年,曹操在和袁紹作戰時,處於下風,他的許多部下對勝利沒有信心,都和袁紹進行聯絡,以備曹操失敗後自己好有個出路。

  後來,曹操經過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從袁紹那裡繳獲了這些書信,曹操看也不看,就讓人燒燬了。

  有人問曹操,為什麼不查是哪些人和袁紹勾結。

  曹操說:“這些跟我打仗的人誰沒有家庭兒女,誰在絕望時都會找出路。當時,連我也沒有信心,何況他們?所以,不要去追問了。”

  智慧小語: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始能寬容。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心量自然而然就會放大。

  範文2

  一葉蔽目

  三國時期邯鄲淳《笑林》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楚國有一個書生,家裡很窮。一次,他在讀淮南王劉安所著的《淮南子》時,看到書中寫著:“螳螂捕蟬時用來遮蔽身體的那片樹葉,具有隱身的功能。”於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葉子,那該多好呀!”從這天起,他整天在樹林裡轉來轉去,尋找螳螂捉蟬時藏身的葉子。一天,他果然看到一隻螳螂藏身在一片樹葉下,正準備捕捉它前面的蟬。他興奮極了,連忙撲上去摘下那片葉子,誰知,由於太激動了,居然沒有拿住,那片樹葉就飄飄搖搖地掉落在樹下,與滿地的落葉混在一起,再也分辨不出了。於是他找來一隻簸箕,把地上的落葉全都收拾起來,帶回家去,打算一片一片地試。書生拿起一片樹葉,遮住自己的眼睛,然後問妻子:“你看得見我嗎?”妻子回答:“看得見。”他又舉起一片樹葉問:“你能看得見嗎?”如此反覆,妻子開始總是回答說“看得見”,就這樣整整被問了一天,妻子實在是厭煩疲倦得無法忍受,就隨口答道:“看不見了!”他一聽喜出望外,連忙帶著這片葉子到集市上去,拿了別人的東西就走。店主十分驚奇,把他抓住送往官府。

  縣官也覺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東西,便問他究竟是怎麼回事。書生說了原委,縣官聽後大笑,說道:“你真是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呀!”

  智慧小語:凡事要看清全域性,就要拓寬心量,學會適時地放下曾經的失意,勇敢地面對未來;要保持理智,就要捐棄狹隘與偏執的固守,讓心靈在平和中更加明朗。移開樹葉,或許眼前會豁然開朗。

  範文3

  神來之筆

  有一年,孫權在自己的書房中新添了一道屏風,精美的木架上蒙了雪白的絹素。畫家曹不興應召為其在絹素上配畫。

  曹不興拿起筆,蘸了墨,準備作畫。哪知道稍不留神,毛筆誤點下去,他急忙收筆,但已經來不及了,雪白的絹面上頓時出現了一個小墨點。

  旁邊的人都惋惜道:“敗筆,真可惜。”

  曹不興對著小墨點仔細端詳了片刻,不慌不忙把小墨點改畫成一隻蒼蠅,再在旁邊畫了許多花花草草。整個畫面佈局勻稱,生動逼真,尤其是那隻蒼蠅更栩栩如生,好像真的一樣。圍觀的人都驚歎不已。

  後來,孫權觀賞這幅畫時,發現了畫中這隻蒼蠅,想趕走它,便伸手去彈了幾下,可是蒼蠅並沒有飛走。他很是疑惑,再仔細一看,方知是曹不興畫上去的,忍不住讚道:“好!實乃神來之筆。”

  智慧小語:有時候往往看起來是壞事,卻因為個人的態度不同而變成了好事。所以,問題來的時候,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和解決,壞事說不定就變成了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