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論壇文章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過程中,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得到弘揚。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春節

  春節是指中國傳統文化的農曆新年,俗稱 過年 。它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春節要舉行的活動可多了,有放鞭炮、貼對聯、鬧元宵、拜年、發壓歲錢、守歲等有趣的活動。

  我最喜歡的活動是放鞭炮和煙花。為什麼要放鞭炮呢?這就關係到了我們的民間故事了。傳說以前有一隻怪獸叫年,每次過年的時候,它就從山洞裡跑出來,到村子裡去吃人。後來,人們發現年怕紅色的東西和巨大的響聲。於是,每次過年,人們就往門上貼對聯,在空地上放鞭炮。從此,年再也不來了。我知道了這個傳說後,我就下樓去放鞭炮了。我拿出珍藏已久的摔炮,和小姨舅舅一起去玩了。我覺得一小個摔炮不太響,於是,我拿起一包, 嗖 一聲扔了出去,摔炮爆了。我正覺得起勁,可是,地上的另一個鞭炮被彈飛了,還飛到了水池裡,我的臉上立刻變得哭笑不得。再說說煙花,一朵朵煙花展開了花瓣,中間的圖案千奇百怪,可真有意思。

  春節不但有很多好玩的,還有許多好吃的。春節要吃的有春捲、餃子、年糕、餈粑、青團、乾果等,可好吃了。

  我在春節中最愛吃的,當然是美味可口的餃子了。餃子長得白白胖胖,真像一個可愛的胖娃娃。餃子的味道也不錯,一口咬下去,肉餡的味道就在整個嘴裡散開,可美味了。做餃子也很有趣,先把餃子皮攤在手上,用勺子把肉餡放進去,再塗半圈水,包起來,折兩個褶皺,一個餃子就成形了。餃子的餡有很多種,有豬肉餡的、蝦仁餡的、牛肉餡的,可好吃了。

  春節是多麼有趣,不僅有好玩的活動,還有美味的佳餚,我真希望春節早點來到!

  篇2:端午節的傳統文化

  我國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底蘊的國家,其中也不乏有很多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 今天我就給大家說說端午節。

  為什麼端午節會在每年的陰曆五月初五過呢?那是因為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屈原在這一天遭人迫害,被迫投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將他投江死亡的這日定為 端午日 。

  在我國,端午節這天有很多的民間習俗,包粽子是大家最喜歡的習俗,這天,一家人會圍坐在一起包粽子,有說有笑,其樂融融,粽子熟了,大家又會坐在一起吃粽子,香噴美味的粽子香飄滿了屋;賽龍舟也是我國端午節傳統的節目,親朋好友相伴而行,到江邊觀看龍舟比賽,看,一艘龍舟快速的駛過來了,激起了江邊觀賽人的熱情,大家為它鼓掌加油。

  在我的家鄉,每到端午節,每家每戶還會準備一些艾草,插在大門和窗戶上,我問奶奶 為什麼要在門上插草呢? 奶奶說 這是咱這的習俗,插上艾草,蚊蟲蛇蟻就會遠離咱家,讓咱家人都健健康康的。 家裡有小孩的,還會給小孩的衣服上掛上做的 五毒葫蘆 ,祈求保佑孩子健康。這些雖然只是一些習俗,但卻在我們家鄉形成了一種文化。

  端午節雖然只是眾多節日中的一個,卻給我們帶來了歡樂,也讓我增長了知識,願端午節的傳統文化能夠繼續傳承。

  篇3:中國傳統文化 我愛中醫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

  早上起來,就聽到CD機裡傳來陣陣渾厚的朗讀聲,老爸在放《黃帝內經》給我聽呢。

  每天,老爸都會讓我讀一會兒《黃帝內經》,到了週末就讓我背誦,每背完一小段,就獎勵我玩十來分鐘的電腦遊戲。老爸還讓我背誦《易經》,他常說 易醫同源 ,要趁現在記性好,多背點好東西,長大後會有用的。一年過去了,我先後背了《素問》的 上古天真論篇 ,《易經》的 乾、坤、泰、否 等十幾卦。

  說起我對中醫的喜歡,起因是十分偶然的。有一天,我在老爸的書架上翻出了一本《七大名醫傳奇》,就順手翻了幾頁,不想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書裡記錄著許多名醫的故事。由於是用 網路語言 寫的,所以非常搞笑好看,我是在笑聲夾雜著淚水中讀完這本書的。其中,最讓我感到中醫偉大的是名醫王孟英,為了救治病人,他失去了自己的親骨肉;最讓我感到中醫神奇的是名醫徐靈胎,他用兩丸陳墨做成的黑神丸救活了一個 死了昏迷三天 的病人

  就這樣,我開始喜歡上了中醫。平時,我常常看《中華醫藥》這個電視節目,還許多有關中醫的書,有《品讀名醫》《欣賞中醫》《中草藥便典》《療效植物手冊》《不生病的智慧》等。這下可把老爸給樂壞了 他馬上從北京買回了許多CD片,一有空就放給我聽,還說是什麼 薰陶 呢。

  平時,我經常跑到小溪邊探查,找到了 商陸 車前子 魚腥草 等藥用植物,從中又學到了不少中藥材的知識。

  我奶奶的手冬天常常開裂,我就嘗試著用中醫的一個方子,把蜂蜜和熟豬油調和起來,敷到奶奶手上開裂的地方。結果,開裂處很快癒合了,樂得奶奶直誇我醫術高。

  今年暑假,我還去了一趟杭州,參觀了 胡慶餘堂 和浙江中醫藥大學,對中醫中藥又有了更濃厚的興趣和更深入的認識。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我一定要努力學習,立志長大後,也成為一名能為百姓救死扶傷的 大國醫 。

  篇4: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續到今天,處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版畫、雕塑、木刻、染織、虎頭鞋、麥草畫、烙畫、唐三彩、麵人;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評書、皮影、國畫、刺繡、風箏、園林建築、服裝飾品、;還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如:春節貼春聯、元宵鬧花燈、端午賽龍舟、中秋吃月餅、土家族的 走婚 、傣族的 潑水節 。在我國有好多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其中最為隆重的是春節和中秋節了,最有紀念意義的是端午節。春節,這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都過春節,不管離開家多遠,不管走到那裡,春節這一天都要趕回媽媽身邊。為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早早地打掃家、貼窗花、買年貨、貼對聯、放鞭炮、穿新衣、吃餃子、辭舊迎新、為新的一年鍵健康康,一帆風順。

  中秋節,是個團圓節。人們經過春種、夏播後,到了秋收。這個季節,秋高氣爽、五穀豐登、瓜果飄香、人們勞作了一年,豐收在望。所以家家戶戶做月餅、吃月餅、賞月餅、象徵著一年團團圓圓。

  另外,端午節是為紀念一位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詩人屈原不滿當時政府被貶到楚江一帶,詩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人民為紀念他,在每年的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還有的地方舉行賽龍舟的活動。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國豐富多采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的東西是祖國的瑰寶,是需要我們代代相傳,一直傳承下去。

  篇5:中華傳統文化——漢字

  漢字,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的結晶。點,橫,豎,撇,捺,每一筆都至關重要。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應該寫一手中國字。小時候吧,用鉛筆寫字,我不是班級中寫字好的。那是我經常抱怨:這可惡的漢字這麼難寫。長大一些覺的這想法似乎有些大逆不道,況且用上了鋼筆,字歪的不那麼厲害,也就不那麼討厭了。現在,我愛漢字,雖然我的字仍舊歪歪扭扭不好看,雖然老師已經讓用可擦及中性,但是我仍舊喜歡用鋼筆,因為鋼筆可以練字。漢字在整整一天都和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早晨起來讀著課文,我愛課本上的漢字。中午,開啟練習冊,做著題,我愛練習冊上的漢字。晚上,開啟電視,我愛電視上的漢字。整整一天,我都愛漢字!

  追遂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有8000多年的歷史。至於漢字的個數,沒有人細細的統計,但是可以從古代的調查中看出問題。從秦朝的《倉頡》、《博學》開始,一共有3300字。有人統計過十三經《易經》、《尚書》、《左傳》、《公羊傳》、《論語》、《孟子》等十三部典籍,全部字數為589283個字。漢字在時代的不斷變化中也在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大致可以分為改革和自然流變。漢字的變化好像路的變化一樣,路是人們走出來的;路走出來後,人們隔一段時間就得修繕一次;修繕之後,路又漸漸發生一些變化,如變寬、變直、損毀,或者出現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繕。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前的路漸漸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需要建設新的道路,如鐵路、高速公路等等。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漢字經歷了多少蛻變啊!

  我愛漢字。因為它飄逸,它整齊。我愛漢字。因為它輕盈,它歡快。我愛漢字。因為它就像中國人,堅韌不拔,端端正正,因為它是中國千百年來的文化精髓。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們不但要牢記歷史的恥辱,更要感謝祖先為我們創造了漢字。做一箇中國人寫一手中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