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論文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對我國的社會及其民族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並深入到社會各個方面。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論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主義的幾個特點

  摘 要:人文主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世俗化思潮,從文化的性質來看,在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中也充滿著人文主義精神,並有著自己的特點。
  關鍵詞:傳統文化;人文主義;特點

  人文主義一般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世俗化思潮,它於十四世紀下半葉產生於義大利,到十五、十六世紀風行歐洲,同維護封建統治的宗教神學體系相對立,提出了資產階級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它宣佈人是自然的冠冕、宇宙的中心。提出人的獨立、人的尊嚴、人的平等、人的權利、人的自由等問題。實質上是針對中世紀神學對人的壓抑而提出的人學,相對經院 哲學的神文精神而建構的人文精神。

  如果我們撇開人文主義一詞的來歷,僅從文化的性質來看,人文主義不僅存在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在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中也充滿著人文主義精神。它同西歐近代的人文主義相比有著自己獨到的特點:

  一、中國的人文主義貫穿於整個文化 發展的始終,它不具有西方的近代內容,在中國文化中,範圍廣闊,內容寬泛

  在“人文”一詞的起源上就可以說明這一點,它最早出現於《周易》對“賁”卦的解釋上。即“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文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這裡“天文”指自然秩序,“人文”指人事條理。因此,中國的人文思想包含甚廣,它除“天文”、“地理”之外,幾乎囊括了人類 社會的一切方面,其中包括文章、 文學、文德、文物、言談、穿戴、飲食,涉及到哲學、文學、 政治、倫理、 藝術等各個領域。而儒家的人文思想的主要內容則是以禮樂為中心的道德教化。孔子在回答子路問如何成人時指出:“若藏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這就是說,成人的主要條件是:“知”“勇”“藝”“不欲”等,均須“文之以禮樂”,這便是儒家人文思想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內容。

  荀子不僅發展了儒家的人文精神,而且對“人道”、“人文”的內容有更明確的規定,他認為“君子之行,禮義之文”的內容是從生到死謹慎地按著“禮”的規定去做,使人的一生始終俱善。這便是人道或人文的含義。

  二、中國的人文主義在對人的理解上不同於西歐的人文主義

  我們講人是社會的動物。西方的哲人認為,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相對獨立的個體。他應享有愛情、支誼、自由、平等、尊嚴等權利。並且每個個體又是他內在因素的創造物,它對自己的命運負責。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對人在天地間的地位和作用給予了充分地肯定。老子在他的《道德經》指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把人同道、天、地並列。周秦之際的《禮運》中講了“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經學的集大成者董仲舒認為:“天地人,萬物之本也。”邵雍也認為“唯人兼乎萬物,而為萬物之靈。”

  但是,在中國文化史上,人的價值並不是以個體出現的,而是以社會標示個人、強調人的社會義務與責任,強調人對社會的服從,他們認為人是社會的動物,把人的價值概念的外延擴充套件到整個人類,從而使其內涵變得極其廣泛模糊,甚至抽掉了任何具體的內容。如荀子認為,人與動物的區別僅在於“人能群,彼不能群。”為了調整群體內部的結構及其關係,人必須服從社會。並運用仁愛、正義、寬容、和諧、義務等準則去行為。人的命運同群體息息相關,這種社會的人格就是中國人文主義的人格。

  三、中國的人文主義既沒有把人從人際關係中孤立出來,又沒有把人同自然對應起來,“天人合一”是其最大特點

  我們講周代在吸取了殷亡的教訓後,提出了“人德”的觀念,並賦予天以道德含義。在孔子的思想中已包含有“人德”與“天則”合一的思想。孟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天人相通”的觀點,他以人來界定天,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這樣就以人性本善的道理,就可以與天相通。在孟子以後,子思在《中庸》中提出了相同的思想:“天命之謂性,率性謂道,修道之謂教。”這一思想到了宋代,成為宋明 理學的個根本觀念。張載說:“天人異用,不足以言誠,天人異知,不足以盡明,所謂誠明者,性與天道不見乎大小之別也。”這與西方文化中那種把自然宇宙與人看作是不可調和的關係,宇宙是純自然現象不帶有價值色彩的觀點就完全不相同了。

  在老莊的思想體系中,他們為了反對儒家把“天”賦予“仁愛”的道德意義,提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匆狗”等思想,力圖區別天人的不同,認為任何人為均不合自然,“天與人不相勝也”,把“天人對立”作為法天的理由,強烈主張消除天人對立,以達到一種新的超越,從而使生命返歸於自然的本真,最終完成“天人合一”,莊子說:“靈臺者,天之在人中也”。這種“自然之天”雖注重自然也不同西方的建立在人與自然相對立基礎之上完全以功利的眼光去對待、瞭解和認識自然的勘天思想有者本質的不同。

  四、非功利主義是中國文化人文主義的又一特點

  中國文化的非宗教性決定了人們不可能去追求彼岸的世界,而道德強調個體對群體的責任則使人們在價值取向上出現了“重義輕利”的行為傾白。

  《禮記•中庸》說:“義者,宜也。”韓愈《原道》說:“行而宜之謂義”。都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要符合一定的規範或標準,這才稱得上義。其實,它是“仁義”與“道義”的同意語,重義輕利,就是重視仁義或道義,重視一個人的行為要與道義,道德相符,而不去計較功利或物質利益。

  《論語》中說:“子罕言利”。他以義與利相對照,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放於利而行,多怨”,進而提出了“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認為有道德修養的人,不能向小人一樣去汲汲追求物質利益,而應該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緊緊地同仁義道德 聯絡起來。

  孟子把孔子的義利學說推進了一步,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應該以義為準繩,不必去顧慮其它,他說:“大人者,言必信,行必果,惟義所在”,“君子犯義、小人犯刑”,他認為專講利,則必然導致混亂,因為利是矛盾的,有得必有失,而義則是和諧的,如果講義,則彼此互相融合,不會導致衝突,以保障社會的安定。

  處於儒家左翼的荀子,在義利問題上則同孔孟完全一致,他認為“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去民之慾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者……故義勝利為治世,利克義者亂世。”他肯定了逐利是人的本性以及義利的對立,人不能完全去利而存義,但須以義為主,這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漢代的董仲舒集“重利輕義”思想之大成,他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思想成為後世儒者的至理明言,並在宋明理學中推到了極端,把義利之辨擴充套件到道德的各個領域,並與志功、名實、王霸、公私,天理人慾緊密聯絡起來,從各個角度論證了重義輕利的道德價值,以抽象的道德原則抹殺了人們對物質利益的需要和追求,最終走向虛偽的禁慾主義。與宗教神學對人性的壓抑殊途同歸,和西方人文主義精神關於對人性的解放大相徑庭。

  我們分析了中國文化的人文主義幾乎伴隨著中國文明的始終,它與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文明不無關係,也對中國目前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脫不開干係,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原動力,又是當今社會發展的 心理路障。而今,東西方思想家注目於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想借助中國傳統文 化中的人文精神來提升人的精神生活、道德境界,以抵禦由於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而帶來的拜金主義,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類的自我失落和精神空虛,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主義的現代意義之所在。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