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節手抄報邊框

  為了培養和激發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養成從小讀書的好習慣,品味閱讀帶來的樂趣,做讀書手抄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的圖片欣賞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資料1:關於讀書的名言

  1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高爾基

  2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歌德

  3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結。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莎士比亞

  4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5 好的書籍是最貴重的珍寶。 ——別林斯基

  6 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多讀書,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滿足,越感到自己知識貧乏。 ——馬克思

  7 書籍便是這種改造靈魂的工具。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而閱讀,則正是這種養料。 ——雨果

  8 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 ——孟德斯鳩

  9 如果我閱讀得和別人一樣多,我就知道得和別人一樣少。 ——霍伯斯

  10 讀書有三種方法:一種是讀而不懂,另一種是既讀也懂,還有一種是讀而懂得書上所沒有的東西。 ——克尼雅日寧

  資料2:有關讀書的典故

  1.三餘讀書

  形容抓緊時間學習的典故。語出《三國志·魏書·鍾繇華歆王朗傳》裴松之註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2.焚膏繼晷

  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讀書。語出韓愈《昌黎集·進學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鉤其玄成語“提要鉤玄”出處。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點上燈來繼續白天的學習,恆兀兀以窮年長年累月都這樣堅持。先生之業可謂勤矣。”

  3.十年窗下

  形容長期閉門苦讀的典故。語出金元間劉祁《歸潛志》:“南渡後疆土狹隘,止河南、陝西,故仕進調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餘載,號重複累,往往歸耕或教小學養生。故當時有云:‘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今日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無人問也。’”後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載”、“寒窗之下”、“十載寒窗”、“燈窗十載”等詞語來形容長期清貧自守,閉門苦讀。

  資料3:選什麼樣的書來讀

  我國近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為人民教育事業而奮鬥。在讀書問題上,他也有著鮮明的主張。

  應該選什麼樣的書來讀?陶行知在1932年寫了一篇《怎樣選書》的文章,給一本書的好壞,擬定了三條判斷的標準:一我們要看這本書有沒有引導幹了一個動作又幹一個動作的力量。二我們要看這本書,有沒有引導人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我們要看這本書有沒有追求新益求新的新價值的力量。

  在另一篇文章裡,他又寫道:“我們對於書籍有一條方針:做什麼事用什麼書。我們很反對為讀書而讀書。”陶行知認為,書和鋸子、鋤頭一樣,都是給人用的工具,因此,與其說“讀書”,不如說“用書”。道理何在?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那麼,什麼是活書?他指出:“活的人,活的問題,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變化,都是活的知識的寶庫,便都是活的書。”因而,“活的書只可以活用,而不可以死讀。”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創辦了曉莊師範學校。他在學校的大禮堂兩邊掛著一副對聯:“和馬牛羊雞犬豖做朋友;對稻樑菽麥黍稷下功夫。”還把學校的圖書館題名為“書呆子莫來館”,以此來勸告那些只知讀書而不會幹事的人。這正體現了他“用活書”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