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黑板報圖片

  中國是茶的故鄉。經過漫長的歷史跋涉,現在茶已經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中紮下了根,茶葉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如以神農時代開始算起,在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始於原始母系代族社會,距今大約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小編為大家彙總了一些關於茶文化的手抄報的資料和相關內容,大家可作為參考,希望大家能夠獲得幫助:

  茶文化的黑板報資料:窮精極巧的宋茶

  宋代是茶文化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宋代貢茶工藝不斷髮展以及皇帝和上層人士的投入,取代唐代由士人引領茶文化發展的局面。另一方面,宋代茶文化更加深入民間,茶坊、茶肆大量出現,並形成了有關茶的禮儀和習俗。

  點茶法 宋代茶以工藝精緻的貢茶――龍鳳團茶,以及點茶技藝――鬥茶、分茶為其主要特徵,可謂窮精極巧。   宋代的飲法,已從唐人的煎茶法過渡到點茶法。所謂點茶,就是將碾細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中,然後衝入沸水,再用茶筅在碗中加以調和。

  皇室之好與龍鳳團茶 宋室飲茶之風盛於唐代,到宋徽宗趙佶而達到頂峰,趙佶甚至撰寫了《大觀茶論》。皇家對高檔茶葉的需求,刺激了貢茶的發展。宋代茶葉生產的重心向福建一帶轉移,建安成為皇室的貢焙基地。其培植與採製技術精良,是團餅茶的製作中心。其主要產地境內的鳳凰山一帶又名北苑,故也稱“北苑茶”,以“龍鳳團茶”著稱於世,不再像唐代那樣在茶餅上穿孔,而以刻有龍鳳圖案的模型壓模出之,其品質更為精良名貴。作為貢茶的龍鳳團茶極為珍貴,即使朝廷官員也不易得,如蒙皇上賜茶,便是十分恩寵了。一代名臣歐陽修在朝二十餘年,亦僅得賜茶一餅,可見其珍。賜茶的象徵意義已大大超過其經濟和實用價值,而成為一種恩寵禮遇的標誌。

 

關於

  正因此,宋代在朝儀中加進了茶禮。貴族在婚嫁中引入茶儀,在彩禮中也加入茶葉,後世民間婚俗中的“下茶禮”亦由此而來。

  鬥茶 鬥茶乃宋代茶之特色。鬥茶又稱“茗戰”,顧名思義即比賽茶葉質量的好壞以及點茶的技巧。鬥茶大約始於五代,初流行於福建建安一帶,至北宋已頗為盛行。北宋文學家范仲淹作《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一詩,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鬥茶情景。北宋中期以後,鬥茶逐漸向北方傳播,並很快風靡全國。

  衡量鬥茶的效果,一是看茶麵湯花的色澤和均勻程度,二是看盞的內沿與茶湯相接處有沒有水的痕跡。湯花色澤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依而次之。湯花保持得時間較長,能緊貼盞沿而不散退的,叫做“咬盞”。散退較快的,或隨點隨散的,叫做“雲腳散”。湯花散退後,盞的內沿就會出現水痕,宋人稱為“水腳”。湯花散退早,先出現水痕的鬥茶者,便是輸家。

  鬥茶始創於茶區民間,由於技巧性強,趣味性濃,迅速被文人士大夫接受並加以發展。他們從中得到消遣,也在對世事的厭倦與無聊中,找到一種精神上的自我調節方法,為生活增加情趣。

  分茶 “分茶”是宋代點茶技藝的最高表現形式,又稱為茶百戲、水丹青、湯戲,是在點茶過程中追求茶湯的紋脈所形成的物象。這種獨特的點茶技藝大約始於北宋初年。詩人陸游在《臨安春雨初霽》中有“矮紙斜行閒作草,睛窗細乳戲分茶”的詩句,說的就是此事。宋代流行點茶,湯花靠注湯擊拂產生。陶谷《清異錄》中記載:“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這種賞心悅目、極富觀賞性的茶藝,深得宋人厚愛,不僅是文人雅士的一種雅玩,也常常出現在宮廷茶事活動中。相傳宋徽宗也曾為近臣表演過分茶技藝。

  從窮精極巧、身價百倍的北苑貢茶,到技巧性的“鬥茶”,再到玩賞性的“分茶”,漸漸沖淡了茗飲藝術的內在蘊涵,使之離茶之真味、真趣越來越遠,於是就有了後世明人的反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