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脫鉤的解決辦法有哪些

  不知道大家釣魚時有沒有遇到過魚脫鉤的現象呢?大家知道魚脫鉤的原因是什麼嗎?魚脫鉤是有釣魚技巧可以避免的。下面就讓小編來告訴你。

  魚脫鉤的解決辦法

  一、 刺魚不正不透

  這種情況是實戰中,魚脫鉤比例最大的。說白了,就是刺魚的角度和力度、速度的原因。大魚的口環、頭骨都很硬,口環和頭骨之間的連線膜,肌肉也 很強韌,加上嘴大,吸程深,如何保證鉤子能刺透上膛正中的,口環與頭骨間的連線膜,就是所說的正口,是降低魚脫鉤率的主要因素。

  1.鉤型不當

  釣大魚必須選擇鉤門寬、鉤條硬、鉤柄短、鉤尖長而內彎的伊勢尼鉤,鉤號至少在5#以上,這樣才能保證障礙小,刺得深,刺得透,託得住,抓得牢,不變形。其它諸如伊豆、千又、繡型等,基本不適合手竿釣大魚。

  2.拋竿過滿,角度不當

  這也是手竿跑大魚的一個主要原因。很多釣友喜歡用長竿長線,遠拋釣大魚,這沒什麼可非議的。但經常有拋的太滿水淺時尤甚、壓線不到位水深時較常見,致使提竿時,釣線與水平的夾角甚至低於45°,如果恰逢大魚嘴巴張開,等於是把鉤子直接從魚嘴裡拉出來,即使有刺魚的感覺,也是刺到魚嘴內壁的軟 膜,輕易就會脫鉤,這就是經常發生"咯噔"一下,沒刺中魚的主要原因。即使刺中,也容易產生拔河現象。

  3.力度不夠,沒有刺透

  這也是經常發生的現象,有些釣友讀漂讀窩的經驗差,對大魚進窩吃餌的反應和漂相把握不準,還是按小魚吃鉤的力度速度提竿,常常因鉤子 沒刺透而魚脫鉤。還有因為釣餌太大太硬,尤其是掛顆粒、玉米粒時,忽略了其對透鉤帶來的影響,導致力速不足,無法透鉤掛牢而魚脫鉤。

  4.提竿時機不當

  由於水域、溫度、氣壓、魚的活性等因素影響,魚的吃口變化很大,生口魚還好些,特別是釣滑口、深漿層等情況下,對漂相的把握不清,很容易造成提竿過早或過晚,鉤子吃不正部位,魚脫鉤也在所難免。

  二、 提竿、控魚不當

  正確地把握提竿時機,以及提竿的角度、力度和速度,除了保證鉤子刺正刺透,還要順勢將大魚託離窩底,控制其在潛水層活動,依靠竿子和線組的彈性,持續不懈地消耗魚的體力,直至其力竭而被擒獲。而實戰中,很多釣友對此拿捏的不好,導致溜了幾下又魚脫鉤,實在令人惋惜。

  1.第一時間沒有將竿子立起60°角以上,魚依然處在窩底深水。而水越深,大魚第一波要線的力度越大,當再想立竿拉魚時,已來不及克服魚向深水竄逃的趨勢,基本以拔河魚脫鉤而告終。

  2.控魚力度拿捏不好,即使竿子立起來了,但力道過於蠻橫,會使鉤子刺中的創口拉大甚至拉豁,一旦魚擺頭鬆線,鉤子必脫。實戰中,溜幾回合而魚脫鉤的,基本是這個原因居多。

  3.操之過急,在沒徹底消耗完魚的體力,以為其已力竭,將其託到岸邊準備抄魚。結果忽略了大魚最後一波衝擊,持竿稍有放鬆,大魚擺頭、甩尾、躥蹦,一下脫鉤或將線拍斷。

  三、 釣竿、釣組的影響

  釣組的綜合性能,包括竿子的長短、輕重、軟硬,主線的粗細、彈性、長度,子線的承受力,調漂的靈頓,對提竿、刺魚、控魚都有一定影響:

  1.竿子太長,提竿刺魚角度小,提竿時應大臂有意識地向前上方揮出。竿子太硬,彈性變形小,容易太過暴力,傷線或將魚嘴拉豁;竿子太軟,彈性變形過 大,不利於拉魚離底和控魚,溜魚時間和難度加大,增加了魚脫鉤的機率。竿子由短到長,調性由37趨向28,太軟太硬都不適合釣大魚。竿子的重量也很重要,尤 其長、軟而頭重的竿子,揮杆刺魚反應時間滯後,很容易魚脫鉤。

  2.釣大魚的主線,應略粗,柔韌性、彈性、可恢復性、隱蔽性、切水效能俱佳,垂 釣前要仔細檢查有無損傷起刺,避免中大魚時拉斷。主線太粗硬,也影響訊號的傳遞,使魚產生警覺。有的釣友乾脆用大力馬做主線,因其沒有彈性,提竿時顯得過 於暴力,常常魚脫鉤彈竿。主線的長度,應齊竿或比竿略短,加上子線正好齊竿,這樣有利於刺魚角度和拋揮竿操作。有的釣友樂於加長線組,實戰中即不利於操作, 也很容易魚脫鉤,建議改為齊竿線。

  3.釣大魚的子線,主要考慮其抗拉承受力,既保證不至於斷線魚脫鉤,又不至於傷主線傷竿。長度應略長於釣小魚的子線,通常不低於15cm。

  四、判斷失誤導致魚脫鉤

  大魚與小魚咬鉤在浮漂上的反應有著顯著的區別,有經驗的釣者不難區分,但經驗缺乏者,常常產生誤判,錯把小雜魚當大魚。這道無礙大局,問題在於把大魚咬鉤誤判為小魚,也就是大魚剛碰鉤,或剛在拱餌品嚐階段,餌鉤尚未吞進魚的口腔,便隨意提竿造成魚脫鉤。

  其實,大魚與小魚咬鉤有著較為明顯的差別。小魚咬鉤拖拖拽拽,咬鉤賊,點動起伏速度快,或將餌鉤猛地拖跑,或使浮漂突然上浮,釣者對其不必認真,而大魚咬鉤則比較從容,即使在點動,拱動階段,浮漂反應也十分沉穩,之後或緩緩上浮,或勻速下沉,此時提竿,必將獲魚。

  釣魚減少魚脫鉤的方法

  魚脫鉤的原因

  一是提竿時機掌握不準。一般都是提竿過早,沒有鉤牢就提竿而造成魚脫鉤。提竿過遲,魚兒吐鉤也會跑針,但這種情況較少。

  二是釣鉤的大小不合適,鉤太小,釣到大魚扎不進去,鉤不牢;鉤尖不銳,倒刺角度偏小,鉤不牢魚體,也易魚脫鉤;也有拴鉤的方法不對,口線的結不在鉤柄的內側。

  三是餌料裝得過嫩、或過長、過大。魚兒碰到餌料不是一觸即落,就是魚未含牢就脫鉤了。

  解決的辦法

  1做到適時提竿。浮漂開始微動時不要提竿,要等魚漂上浮或下沉之後,才是魚兒吞食之時,這是提竿最為合適。

  2如釣鉤不適合,應及時換鉤,調整結紮部位。釣鉤用幾次後,要有時打磨。好的釣鉤應有粘感。

  3將餌要合適,如蚯蚓一般在鉤外只宜留半寸,冬季宜短,春、夏季稍長。面餌要有一定粘性,以免魚兒剛吃就落。

看過的人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