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形意拳的概述

  形意拳,又稱行意拳於心意六合拳。心意拳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也有說是她衍生出的形意拳,漢族傳統拳術之一,中國武文化和東方神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中華武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作為中華武術四大名拳中形意拳的一支,宋氏形意拳流傳至今已有百餘年了。宋氏形意拳創始人宋世榮、宋世德兄弟自幼聰明好學,喜讀書,涉獵諸子百家,多才多藝。讀書之餘,常習練家傳少林拳和家藏《易筋經》、《洗髓經》。年稍長,二人隨父由北京至山西太谷經商。其時,“神拳”李洛能先生也在太谷從事保鏢之業,二人即拜李洛能先生為師,從學十年,刻苦研練,盡得李老師祖悉心傳授,藝業大成,為李老祖師得意門生。其後,二人又融會貫通太極、八卦等拳術,並將《內功四經》、《易筋經》、《洗髓經》與形意拳有機結合,親身試行,苦心鑽研,獨創出內功精深、發勁獨特、別具風格的宋氏形意拳。之後,又由第一代弟子任爾琪、宋虎臣、宋鐵麟、賈蘊高等人及再傳弟子繼承、發展和完善,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系統、科學的武學體系。

  宋氏形意拳非常注重內氣、內功、內意與外形、外力的配合以及各種技法的融會貫通,要求以形意拳理論為基礎,以《內功四經》、《易筋經》、《洗髓經》為指導,先從內功起手,納卦次之,神運又次之,最後以地龍收功,其間結合《易筋經》、《洗髓經》中的易骨、易筋、洗髓方法,精心研練,以其瞬間發出鼓盪震顫的彈性爆發力——抖絕勁,而明顯區別於其它形意流派。宋氏形意拳的特點是古樸雄勁、內功精深、陰陽互換、發勁獨特、剛柔相濟、動靜結合、內外兼修、體用兼備。
 

  宋氏形意拳以傳統形意拳理論為基礎,以《內功四經》為準繩,結合五行生剋規律、陰陽平衡學說,參照《易筋經》、《洗髓經》中的易骨、易筋、洗髓及十二大力法等練功方法,以運動生物力學為科學依據,按照人的生理功能進行傳授及鍛鍊。宋氏形意拳在嚴格按照傳統形意拳象形取意、陰陽為母、六合為法、四象為根、三節為用等要求的基礎上,首先從脈絡、格式、氣路著手,先明瞭自身脈絡,再調整身體各部位動作,如頭正身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背平而正等,以符合鬆緊與剛柔要求,做到“氣調而勻,勁鬆而緊”,既明氣路,內氣充足,真元發動,意動氣達,周流全身,達於四梢,運用各種勁力則暢通無阻。其次,以乾坤、巽兌、艮震、坎離八卦,依次說明頭項、足膝、肩背、襠胯、胸肋、心腎部位與勁節氣路的配合,以及各種動作協調要領,再從體、式、用、義四個方面深刻領悟“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同形氣以為縱橫之本,萃精神以為飛騰之基。故形氣勝能縱橫,精神斂能飛騰”的神運奧妙。明神運之理後,方能鍛鍊、體會“十二大力法”,參照《易筋經》、《洗髓經》練易骨、易筋、洗髓之功。只有以上各法練得勤,練得明,繼而練底盤功夫,才能充分發揮地龍運用之意,進而達到“地龍真經,利在底功,全身練地,強固精明,伸可成曲,住亦能行,曲如伏虎,伸比騰龍”的活用境界,由此形成了宋氏形意拳由內到外、由練到用皆符合心理、生理、哲學與力學的綜合鍛鍊法則。

  宋氏形意拳在習練五行拳、十二形拳及其套路時,皆以《內功心經》為指導準則。任督兩脈分陰陽,應敵時才能分清虛實,以達千變萬化之境界。內功發勁上強調內外相合,上下互撐,左右爭衡,前後互為作用,全身整體配合,先鬆後緊,緊而速鬆,隨鬆隨緊的六合渾圓整勁鍛鍊原則。其勁訣為通、透、穿、貼、鬆、悍、合、堅,勁力講究驚、彈、抖、炸、寸、絕、滾、顫;伏如橫弩,動若發機,能瞬間發出鼓盪震顫的彈性爆炸力,周身激盪迴旋,振盪不已。

  宋氏形意拳還把《內功四經》、《易筋經》、《洗髓經》和傳統形意拳養生、健體的功能有機結合,形成了練養結合的功理、功法,諸如靜坐調息、五氣朝元、盤根健身功、盤根養生功等等,無一不滲透著中華醫、易、理、武、道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