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真功夫的技巧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武術的瑰寶,練習太極拳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這樣才能快速練出太極真功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學習太極拳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練太極拳貴在堅持。想要練出太極真功夫,首先要重視太極內功,內功是太極功夫的基礎。

  一代太極大師陳照奎先生曾說:“沒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麼技巧也不頂用,關鍵是出功夫。”這裡講的“功夫”就是內勁功力。

  從所周知太極拳除養生外,還具有較強的技擊作用。技擊正是靠內勁功力來達到其目的的。像張三丰名垂千古,楊氏三代在近代威顯武林,陳家溝也不乏繼往開來之人,這都是靠內勁功力顯名創派,提高知名度的。

  因此練太極拳講究的是功夫和技巧,功力是技術的基礎,而技巧是內勁功力發揮的保證,所以在練習太極拳技擊時,一定要發揮內勁功力。

  如果訓練內勁,達到具有隨心所欲的高強功力,加之配合以無極和太極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極拳內勁功力是考查一個拳手的必檢之課,是衡量一個太極技擊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標誌。一個太極拳手必須精通一門一式太極拳,並融合多式太極拳或其他拳術之精華,互相吸收,方能成為高手。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極拳家不只熟悉一門拳術。他觸類旁通,把其他拳術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機械地把他劃歸為哪一類太極拳。

  練拳時會各自形成一個獨特風格,這樣便產生了陳、楊、吳、孫等眾多門派,還包括趙堡太極拳及武當太極拳。

  太極拳的演變絕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們互相溶合滲透,吸收變通以至改造創新。正因為如此,太極拳的發明是歷史文化傳統武術積澱後,經智者、高手、賢哲們編創,把太極陰陽學說全面地結合於人身、肢體的運動。

  太極拳內勁在內不在外,它是在長期通過意識統率下,使呼吸與動作相結合鍛鍊,在精神意念貫注之中,體內形成的一種既沉重又輕靈,既剛硬又柔軟的勁力。

  也就是說,太極拳的內勁是通過技擊性專項訓練,即在技擊攻防意識的指揮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種調和有序動作,動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點、線。

  在不同情況下,能快能慢,空間路線可長可短通常是走圓弧形,動作幅度可大可小體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勁驟發。這種可剛可柔的太極內勁,練時運勁柔和,而發落到點則剛強。

  因此,太極拳的內勁帶有剛的一面。這是太極拳內勁質量的剛,不是硬、蠻、呆的無變化的拙力之剛,是積柔成剛,剛柔相濟。

  正如《拳經》曰:“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此“剛”是隨機隨勢迅速地將隱蓄於體內的全身之力聚於一點,在剎那間迅如奔雷地爆發出來,這種力不是發後斷勁的,而是變柔和之力繼續運動。

  太極拳的這種內勁是在內力鬆柔的基礎上,經過有規律的長期訓練獲得。當具有了一定的剛力基礎,再把內勁功力過渡到動作自然、輕鬆的技巧之中。長時間的習練柔化運動,久而久之便練得棚勁彈力隨心用,胸腰疊化隨氣行。

  我們再看看武術的一般勁力。它也是通過肢體的運動表現出來的一種力。這種力量也是在意識支配下,通過氣息吐納和肌肉舒縮有序化的配合而產生的。

  意識支配是指神經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對氣息吐納和肌肉舒縮按照武術技擊動作的一定順序和規格,同時起動同步執行,同時到達一定部位。

  太極拳的內勁,正是按照這一勁力原理,通過由內及外的訓練培養出來的,它不同於外家拳由剛硬、直出、快猛、吐氣開聲等訓練方式而獲得的勁力。

  太極拳是由緩慢、輕鬆、柔和、曲旋,並通過走螺旋、劃圓疑難、腕纏絲、胸腰伸長疊化而由內到外產生勁力。

  太極內勁特別注重內中意識的鍛鍊,主張“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經的指導又有獨特的執行路線,再配以肢體的圓運動,練就一種混圓一體的圓勻力場。

  活動在這個圓勻力場內的身體就是一個不凹不凸的太極體,且是應付一切外來侵入的變化無端的圓形體。

  時時慢練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發的攻防意識,形成以棚、履、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為主要特色的勁路,加以靈活多變的和、眼、身勁、步的同步習練,從而顯示出太極拳獨到的攻防技擊特色。

  太極拳內勁中的剛發,是在得機得勢時,即“中實”之後的突發,這時內勁的來源是靠後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動整體,在後足蹬地發內力的瞬間,後胯往下坐,前腿臏骨向前指,前腳猛然往下一沉,壓縮橫膈臘膜。

  使腹腔突然膨脹,肚皮繃緊,好像一在塊石頭落入水中,一下子把水濺物很高。要求小腹突然一震,腰部用力,這時是力由腳起,集中於腰腎,意念經脊骨、膻中,再經肩井佈於兩膊,達於手指。

  這樣發力,實際上是在瞬間調動和集中全身各處潛在的強大的內功力量,恰好對準其被引化落空的不平衡處,如鐳射衝射出去,這種高壓式的內勁功力,是無堅不摧的。

  發勁時必須做到沉著鬆淨,專注一方,腰脊用力,前腿弓,後腿蹬,腳趾抓地,上下相隨,完整而富有彈性,即將全身所蓄之戲一呼即出,由腳而腿而腰至於肩、肘、手,疾似電掣,三節齊到力增加。

  在懂得原理後,我們在平日的行功走架以及推手鍛鍊時,就必須遵照上述原理,反反覆覆多次練習,由運勁、發勁,節節貫穿地把剛勁練熟,有意識地整體行動。學發勁也吊慢到快,由快到熟,由熟到隨必所欲。

  太極拳除適時的剛發外,更多的是以小力勝大力,以慢勝快。它的柔化原理,即以柔克剛過程也就是一種靈活、輕便、敏捷而力整的內勁的體用。

  固然這種內勁力度不一定要強大於對方之力,甚至比對方力小,但運用太極原理和技巧,可以擊倒對方而達到制勝之目的。

  太極拳手與對方接手時,總是先用比對方弱小的力去棚住,然後順著對方力的方向粘化。這樣既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又能借對方之力,運用合力來打擊對方。通常用手、腕、小臂去搭接對方。

  通過極為靈敏的反應,用手纏絲,臂腕轉動、滾卷,粘隨上對方拳腳,順其力進身。一般是塌腰、收腰、坐胯、轉腳,在對方剛猛、短驟之力將盡時,我迅速發力反擊。反擊時,我迅速發力反擊。

  反擊時的特點是大接觸對方身體後開始伸臂發勁,而發勁則是在與對方相接觸時刻制敵,力不是瞬間快發快收,而是要使對方身體產生傾斜換重,這種柔運驟發隨即柔運的特殊勁力能使對方陷入我的控制之中。

  與此同時自身是以分清虛實和重心偏移不來產生偏心力矩作為力量源泉。也就是說,太極拳的虛實一定要掌握分寸,虛實變化產生重心移動這是產生動力的基礎。

  上面所述的前弓後蹬發勁要快,始終注意自身重心下降和平衡,這樣,就是靠兩腳的移動,隨時地變換虛實,並協調身、手等各部位,以保證身體平衡和偏心力矩打擊對方。

  培養太極拳內勁是平時日積月累不斷地鍛鍊而逐步提高的,具體訓練方法是各自師傳基礎上,廣泛吸收現代成功經驗,明白和掌握其中的力學原理,先從盤架子入手,掌握呼吸、意念與吶勁的直接關係,認識它們三者缺一不可的重要性。

  再花時間下氣力,按照上述體會,遵循太極拳法則,選擇個別動作,逐個逐個認真練習,練出功力來,切莫囫圇吞棗。加強推手練習,多做發力訓練,把太極拳技藝提高到一個新層次。

  學習太極拳的基本要領

  一、練拳需要拳論的正確引導

  1、拳論要深入理解和研究

  “練拳須從無極時,陰陽開合認真求。”要練好太極拳,就要重視太極拳論的研究和學習。這就要求多看多讀名家、宗師的拳論、拳譜,要反覆的閱讀,細心的揣摩。

  即使是同一個拳理,在不同的階段都會有新的體會與認識,特別是對於易學、中醫學、經胳學等難以理解的內容更要深入研究,從中汲取精髓,分析辨別,去偽存真。

  2、習拳需要正確的拳論指導

  初學太極拳的人們往往過多強調練,而忽視了拳理的學習,甚至有的習拳者練拳多年連拳譜名稱還叫不上來,只是依樣畫葫蘆盲目機械練習;更有甚者每日下苦功練數十遍,豈不知已變運動為勞動,變養中長為疲中傷,久之五勞七傷,得不長久矣。

  所以說,進行實踐練習的前提,就需要我們掌握正確的行拳理論。

  二、行拳走架要規範

  正確掌握太極拳姿勢與運動方向,是習拳者進入初步階段,也是研形階段的根本要求。形是指行拳走架時身體各部位的體形特徵,包括手、足、身、腰、頭各部分。

  習拳者在演練過程中要記住中正、放長、飽滿始終是打好太極拳的根本原理。不但要弄清一招一式應該怎樣才算符合要求,還要進一步弄清為什麼要這樣要求,動作姿勢及具體要求又如何?

  1、拳架定勢要“三合”

  要嚴格按照太極拳中正放鬆的要領去訓練,讓習練者的太極拳姿勢具有正確性。習拳者動作處處走弧型,用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外三合要領來檢查姿勢的規範性;運動時要求做到步法正確,手法清楚,身法中正和順,眼法顧盼有度。

  2、行拳過程要規範

  習拳者在行拳過程中要注意拳法

  動作的規範,將基本功中的腿法、身法、步型、手法的規格要求,轉換到拳勢中去,使拳法符合規格要求。

  通過逐漸達到周身協調性,保證行拳者在太極拳運動中按規定的路線和姿勢,以輕靈柔和的運動形式,鞏固太極拳姿勢和方向的整體協調性、運動連貫性、動作一致性。

  動作規範,是練習任何武術的基本要領,太極拳也是一樣。

  3、拳架練習要先套路,後姿勢

  所謂“套路”,是指太極拳的整套架式。所謂“姿勢”,是指每個架式的動作結構。初學時主要重於套路熟練,方位正確。同時適當注意姿勢的規範。

  經過一段時間練習後,套路已熟練,這時就必須側重於姿勢的正確,這樣才能產生內氣,發揮健身及技擊上的效果。

  三、學會“懂勁”才能提高

  勁為何物?勁是內氣充足在外的表現,這種勁不是拙勁,而是外表看似非常緩和、柔綿的拳勢引得內氣散佈於身體四肢的鼓盪。

  習拳者在學會了套路,依樣畫葫蘆地打拳是太極拳的初級階段,只有內外合一即產生內勁,呼吸和形體動作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進入太極拳中級階段,“懂勁”階段。

  這個階段對初學者是最難理解,最難掌握的,習練者對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種單勁以及纏絲勁、開合勁等複合勁要從原理上弄清各種勁別產生的原理、特徵,相互之間關係、引化之方法。要把動作的開合、伸縮、起落和呼吸結合起來,讓丹田、腰脊發出的力達到四梢,使練拳者逐步達到“懂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