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手投足有分寸

  《拳經》對全身總的要求是,"活潑於腰,靈機於頂,流行於氣,行之於腿,蹬之於足,運之於掌,通之於指,斂之於髓,達之於神,凝之於耳,息之於鼻,呼之於口,哼之於沉,哈之於快,咳之於遠,開之於蓄,合之於發,撐之於膝,縱之於踝,渾靈於身,全身透發之於汗毛,重在要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意氣勁集達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協調一致,一氣呵成"。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1.頭

  頭部在人身中最為重要,是維持平衡的關鍵,起著方向盤、船舵的作用,如秤之定盤星,為周身之主宰,前進、後退、左顧、右盼等行動均以頭為準繩。

  要時刻注意尾骶骨與鼻尖上下對成一垂直之線,達到“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的要求,使百會與丹田兩處的虛領頂勁即提起精神、氣沉丹田鬆腰下垂相配合,形成對拉拔長,如皮筋、似彈簧,應用時如張弓搭箭,隨機即發。

  2.眼

  “眼為心之苗”,意在領先,目光亦隨之變換,身手步隨目光之動向而轉動,所以眼神在引勁、發勁中有重要地位。如將人發遠,眼神仍須前注,此有“一克如始戰”、“勁斷意不斷”、“神氣不令割斷”、“放勁如入木三分”的作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目光對於上下、前後、左右幾方面都要照顧到,餘光四射,不可呆視。同時視覺與聽覺相配合,再和人體神經末梢的觸覺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推手中所起的作用會更大。

  發勁時,為了避免閉目現象,眼光一定要注視、跟隨發勁部位落點,這樣既可克服使勁時容易閉眼的毛病,又可提高眼眸的運轉能力。目光常有神意貫通的刺激,戰時亦不至因對方來手而眨眼,並且神意貫透於目光,日久目光神威,陰冷中透出殺機令敵膽寒。但實戰中不可全偏重於目視,高手對敵時當用“神視”,即全神“聆聽”,待機而發。

  3.肩

  肩要活、要鬆、要沉,所謂“沉肩墜肘”就是這個意思。此外,從技擊訓練方面來講,在鬆肩的同時肩窩則要撐,要留有空隙和彈性,千萬不能夾死,這主要是為了訓練手臂在運動中的掤勁。具體做法是兩肩下腋部好像放著兩個彈簧,兩臂如在彈簧之上被彈簧力支撐起來,按之則順其落,抬之則隨之起,隨高則高,隨低則低,攻時能發出彈簧性的彈力向外抖發出去,這就是臂膀的彈勁。這種能力在靜時則含而不露,動時則得機即顯,不得機則守,平時可起保護身體重心不被攻擊破壞的防線作用。這種內在的彈簧勁不發動時似綿裹鐵、軟中有硬,發動時利如鋼銼、無堅不摧,可以做到極柔軟和極堅剛,剛柔俱備,剛柔相濟。
 

  4.腰

  腰為人體的主幹,承受著人體的重量,是身體協調運動的樞紐。太極拳發人全憑腰功,所以拳經特別強調“勢勢存心揆用意,命意源頭在腰際,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淨氣騰然”。發勁時要命門後突,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下沉發勁,藉助地面的反彈力將人擲出、放出。

  任何拳種都注重腰功的運用。腰力運用得當,可以加強發勁效果,提高發勁速度,並使周身力量集中於一點。太極拳家說:“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腳,上下九節勁,節節腰中發。”倒卷肱的訣竅也強調“擰腰變臉”,都說明腰在技擊上是何等重要。

  5.腕

  腕部如果鬆懈無掤勁,手背必然也沒有掤勁,推手時就容易被對方拿住手腕而受制。所以,在技擊運動中要鼓起腕子,使手腕鬆軟平直,有助於內勁由鬆柔趨於沉著,手臂極為輕靈圓活,又極為柔軟沉重,使內勁由中指根發出,並便於變換手勢手法。

  腕部的圓活釦轉,也是解脫對方使用反筋背骨、分筋挫骨、按脈截脈等擒拿的方法,使自己不致受制於人。

  6.踝

  拳經曰:“其根指太極拳每舉動之勁力在腳。”只有踝關節輕靈堅韌又靈活,使上下勁力貫通,才能產生驟然的彈力。太極拳對踝關節的訓練,也和其他部位的訓練一樣,是綜合地放在盤架子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長期的盤架訓練而使踝部在扭曲旋轉中得到鍛鍊。除此之外,還可以單獨旋轉而鍛鍊之,並在太極拳獨特的步法如邁步如貓行,可以加強踝部的控制能力和輕靈活動、畫圈和腿法練習中鍛鍊踝部。

  7.手

  打拳者,手極虛極靈,物有挨著即知,即能隨機應之。《拳經》要求“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裡,手上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釐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起落閃換,處處恰合”,只有這樣才能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