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難與成功的例子3篇

  俗語道:不以成敗論英雄,他那堅強的意志,勇敢的精神不比英雄的行為遜色,他將成為經歷磨難而戰無不勝的巨人,值得每個人倡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磨難與成功的例子,歡迎閱讀!

  磨難與成功的例子1:

  唐朝時期,有一位著名和尚,在一座寺院中從小出家。每天清晨,他要去擔水劈柴、打掃寺內衛生。做完早課,還要去寺後的市鎮購買寺中所需。每日勤勤懇懇、刻苦用功,就這樣在晨鐘暮鼓中,一晃十年過去了。

  有一天,小和尚有了一點閒暇時間,便和其他小和尚在一起聊天,他發現別人過得都很清閒,只有他一人整天忙忙碌碌。雖然別的小和尚偶爾也會被分派下山購物,但他們去的是山前的市鎮,路途平坦距離也近,買的也大多數是些比較輕便的東西。而十年來方丈一直讓他去寺後的市鎮,要翻越兩座山,道路崎嶇難行,回來時肩上自然多了很重的物品。於是,小和尚帶著諸多不解的心去找方丈,問:“為什麼別人都比我自在呢?沒有人強迫他們幹活讀經,而我卻要幹個不停呢?”方丈只是低吟了一聲佛號,默默不語。

  第二天中午,當小和尚扛著一袋大米從後山走來時,發現方丈正站在寺的後門旁等著他。方丈把他帶到寺院的前門,坐在那裡閉目不語,小和尚不明所以,便侍立在一旁。日已偏西,前面山路上出現了幾個小和尚的身影,當他們看到方丈時,一下愣住了。方丈睜開眼睛,問那幾個小和尚:“我一大早讓你們去買鹽,路這麼近又這麼平坦,怎麼回來得這麼晚呢?”

  幾個小和尚面面相覷,說:“師父,我們說說笑笑,看看風景,就到這個時候了。十年了,每天都是這樣的啊!”

  方丈又問身旁侍立的小和尚:“寺後的市鎮那麼遠,翻山越嶺、山路崎嶇,你又扛了那麼重的東西,為什麼回來的早一些呢?”小和尚說:“我每天在路上都想著早去早回,又因為肩上的東西重,我才更小心去走,所以反而走得穩走得快。十年了,我已養成了習慣,心裡只有目標,沒有道路了!”

  方丈聞言大笑,說:“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標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鍊一個人的心志啊!”

  幾個月後,寺裡忽然嚴格考核眾僧,從體力到毅力,從經書到悟性,面面俱到。小和尚由於十年的磨鍊,所以在眾僧中脫穎而出,被選拔出來去完成一項特殊的使命。這個當年的小和尚,就是後來著名的玄奘法師。在西去的途中,雖水阻山隔,艱險重重,他的心卻一直閃耀著求法的堅毅之光。

  可見道路的艱難坎坷,並不是取得成功的最大障礙,而是在面臨磨難時,能保持一顆正確的心態,才是最關鍵的。只有我們充分認識到磨難是一種取得成功的助力時,我們才會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不斷克服一個又一個障礙,從而取得最後的成功。

  磨難與成功的例子2:

  很不幸,他是個先天“脆骨症”患者,俗稱玻璃娃娃,連打個噴嚏都會震碎肋骨。他誕生時每根骨頭都被出生時的壓力給“碾碎”了,四肢軟塌塌地耷拉著,像一個被拆散了架的布娃娃。護士小姐們乾脆給他起了個外號“圖坦卡蒙”——一個埃及法老木乃伊的名字。

  三四歲時,他才能坐立。但他的骨骼密度很低,完全無法支撐身體直立時帶來的壓力,加之腿骨嚴重、永續性地扭曲,這輩子他都無法行走了。更不幸的是,他身高長到大約1米時就到了生長極限。到了上學的年齡,他一刻也不能和輪椅分離,只有晚上,才能躺在臥室的地板上放鬆一下早已疲憊不堪的軀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骨折也越來越頻繁。這讓他不得不經常輟學,在家養病。對他來說,身體上的疼痛倒不那麼難受,最難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孤獨,童年時期的他嚐盡了孤獨的滋味。

  小學四年級的那個萬聖節,所有的孩子都戴上猙獰的面具出門搞惡作劇,盡情玩耍。他躺在地板上,也開心地慢慢打起滾兒來。就在他忘乎所以之際,左腿突然卡在了門框和牆角之間,接著,他聽到了一聲清脆的“咔嚓”聲,緊接著是撕心裂肺的疼痛,讓他痛不欲生。由於他病情特殊,一旦意外發生骨折,就必須嚴格保證身體被固定在事發地點,然後一動不動地保持受傷時的姿勢達六個星期,讓骨骼慢慢地自動癒合。在此期間,吃喝拉撒睡都只能就地解決。他快被逼瘋了:“為什麼?我究竟做錯了什麼?”

  “孩子,你願意把這種磨難當做人生的禮物還是重擔?”母親看著他,聲音不大,但堅定而有力。

  這句話給了他極大的震撼和鼓舞,猛然打開了他黑暗人生中的一扇窗,智慧的靈感猶如明媚的陽光充滿了他的內心,讓他不再憤怒,不再抱怨。

  隨後,媽媽又告訴他:“你要記住,痛苦是所有人都無法避免的,它早晚會降臨到每個人身上,但是,我們面對痛苦的態度卻是可以選擇的。”從此,他學會了永不放棄,那種時常縈繞心頭的絕望和無奈,早已煙消雲散。

  讀高中時,學校的廣播站和電視臺成了他發揮想象力的重要場所。高中四年裡他製作過各種廣播節目,包括脫口秀、約會秀和時事評論等。他還製作過一個校內電視連續劇,在鎮上的有線電視臺播出時吸引了不少粉絲。後來,這部連續劇被選中參加哥倫比亞大學視訊作品大賽,獲得了劇情類作品銀獎。高中期間他還擔任了學生會副主席。作為全美男生會成員,他有幸隨隊在白宮和克林頓總統會談,最後,克林頓總統還邀請他們全家到聯合中心體育館的總統包廂,參加當晚舉行的民主黨全國大會。靠著永不放棄的信念,他順利畢業於芝加哥大學。在畢業典禮上,他的名字響起的那一刻,擁擠的禮堂裡頓時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歡呼聲。主席臺上,坐在輪椅上的他,高舉著自己的畢業證書,興奮無比。

  他的生活經歷讓人敬佩不已。從高中到大學,有很多公司、學校和教堂都慕名邀請他去作演講,但當時他並沒有考慮過把這作為一個正式工作來做。有一天,爸爸對他說:“兒子,如果你想改變世界,完全可以試試做個職業演說家。很多人都喜歡聽你的故事,他們都很敬佩你,你也可以像安東尼·羅賓斯那樣成為能夠影響全世界的人。”這番話一下子點亮了他的信念。的確,做一個職業演說家不是也能讓自己實現改變他人的目的嗎?於是,他開始四處演講,苦練自己的表達能力。

  為了應對演講中人們提出的各類棘手問題,他重返校園,學習心理治療和神經語言程式,並獲得了專業證書;後來又報考了大學臨床催眠專業的博士。與此同時,他還辦了一傢俬人心理治療診所,一邊學習一邊進行實踐。後來他成了心理治療師和國際知名演說家,他曾到過美國的47個州,還到世界各地巡迴演講,以自身奮鬥的經歷鼓舞成千上萬的聽眾。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斯、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都被他對生命的熱情所感動。

  他就是美國的西恩·史蒂芬森。他的著作《拒絕失敗的人生》暢銷世界。

  是的,人活一世總會遇到挫折、疾病和痛苦,但只要我們意志如鋼,百折不撓,把磨難當做禮物,就能走出窘境,創造有聲有色、五彩繽紛的人生,活出最真實的自我。

  磨難與成功的例子3:

  在100多年前,比利時有個小木匠,名字叫阿道夫·薩克斯。他能活下來簡直是個奇蹟。小時候,他吞過縫衣針,誤食過硫酸,被磚塊砸破過頭,不幸從樓上跌落過,還曾摔倒在點燃的爐火上,但這些都沒能阻止他在21歲時發明一件奇特的樂器。這樂器有與單簧管類似的哨頭,還有拋物線形圓錐管體,而金屬圓筒竟帶風琴那樣的按鍵。

  一開始,阿道夫想把這件新樂器介紹給世界音樂權威集中的地方——巴黎音樂界,但阿道夫煞費苦心,也沒有一個法國樂器商把這個比利時來的無名小輩放在眼裡。法國音樂界的名流們更喜歡用自己熟悉的樂器。一晃9年過去了,阿道夫的願望始終沒有實現,他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木匠。

  機會終於來了,一位作曲家為阿道夫爭取到了一個在巴黎音樂會上演出的機會,還特意為他譜寫了一個曲子。就在去演出的路上,意外又一次降臨,阿道夫的樂器從馬車上掉下來,摔成兩半兒。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的阿道夫心情是如何懊惱。不過阿道夫沒有打道回府,而是抱著破損的樂器登上了舞臺,吹奏時他的雙手一刻也不能離開樂器,否則銅管就會掉下來。正因為如此,阿道夫沒法兒翻樂譜,只能憑記憶演奏。有幾次,他由於緊張忘記了譜子,就乾脆持續吹一個長音,直到想起譜來再繼續演奏。法國觀眾從來沒聽過這樣柔和優美、蕩氣迴腸的音樂,頓時喜歡上了這種樂器。演出結束後,阿道夫一連謝了五次幕,臺下仍然掌聲不絕。

  這種能奏出特殊效果的樂器一下子成了巴黎音樂界的寵兒。一支樂隊用這種樂器參加音樂大賽,輕而易舉地奪取桂冠。法國政府也將這種樂器列為軍樂隊必備樂器。這種樂器是什麼?就是世人皆知的薩克斯管,是用發明者的名字來命名的。薩克斯管魅力無窮,有著與任何樂器相匹敵的巨大力量。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就曾擔任阿肯色州管樂隊首席薩克斯管演奏員,前幾年還被媒體稱為“不老的薩克斯手”。

  如果把阿道夫的成功比如一件果實,那麼此前的磨難和變故就是陪襯這果實的小花絮、小綠葉、小枝枝彎彎了。或許正因為有了這些磨難和變故,成功才顯得如此耀眼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