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創造成功的事例

  勤奮是星,引領迷茫的帆;勤奮是帆,主宰靈魂的光;勤奮是光,散發永恆的熱;勤奮是熱,指引無盡的溫暖。以下是小編分享的,一起來和小編看看吧。

  篇1

  清代咸豐年間有個武官叫張曜,因苦戰有功,被提拔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學,沒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視,御使劉毓楠說他“目不識丁”,因此改任他為總兵。張曜從此立志要好好讀書,使自己能文能武。張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書。妻子說:要教是可以的,不過要有一個條件,就是要行拜師之禮,恭恭敬敬地學。張曜滿口應承,馬上穿起朝服,讓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對她行三拜九叩之禮。

  從此以後,凡公餘時間,都由妻子教他讀經史。每當妻子一擺老師的架子,他就躬身肅立聽訓,不敢稍有不敬。與此同時,他還請人刻了一方“目不識丁”的印章,經常佩在身上自警。幾年之後,張曜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後來,他在山東做巡撫時,又有人蔘他“目不識丁”。他就上書請皇上面試。面試成績使皇上和許多大臣都大為驚奇。張曜在山東任上,築河堤,修道路,開廠局,精製造,做了不少利國利民之事。因為他勤奮好學,死後皇帝諡他為“勤果”。

  篇2

  諾貝爾到了8歲才上學,但只讀了一年書,這也是他所受過的唯一的正規學校教育。到他10歲時,全家遷居到俄國的彼得堡。在俄國由於語言不通,諾貝爾和兩個哥哥都進不了當地的學校,只好在當地請了一個瑞典的家庭教師,指導他們學習俄、英、法、德等語言,體質虛弱的諾貝爾學習特別勤奮,他好學的態度,不僅得到教師的讚揚,也贏得了父兄的喜愛。然而到了他15歲時,因家庭經濟困難,交不起學費,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學業。諾貝爾來到了父親開辦的工廠當助手,他細心地觀察和認真地思索,凡是他耳聞目睹的那些重要學問,都被他敏銳地吸收進去。

  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1850年,他出國考察學習。兩年的時間裡,他先後去過德國、法國、義大利和美國。由於他善於觀察、認真學習,知識迅速積累。很快成為一名精通多種語言的學者和有著科學訓練的科學家。回國後,在工廠的實踐訓練中,他考察了許多生產流程,不僅增添了許多的實用技術,還熟悉了工廠的生產和管理。

  就這樣,在歷經了坎坷磨難之後,沒有正式學歷的諾貝爾,終於靠刻苦、持久的自學,逐步成長為一個科學家和發明家。

  篇3

  對大多數人來說,大學畢業前的這段時間的人生軌跡基本上是被確定了的:小學—中學—考大學。可是對於郭廣昌來說,他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就出現在中學時代。

  像大多數的農家父母一樣,郭廣昌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兒子早日跳出“農門”,因此父母讓他報考師範,可以減輕家裡的負擔,另一方面也可以跳出“農門”,就這樣,成績優異的郭廣昌報考了師範。

  拿到中師錄取通知書的郭廣昌,就像拿到人生的判決書。難道這輩子就待在東陽做一名鄉村教師嗎?自己的大學夢呢?東陽中學走出了那麼多大學生、碩士生甚至博士生,難道自己這一輩子就只能是一箇中師生嗎?

  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郭廣昌做出了第一個改變自己一生命運的決定———放棄中師,改讀高中。父母不允,他就悄悄捲了一床竹蓆,背了十幾斤米,來到了東陽中學。高中3年,靠著每星期回家背幾斤米和一罐黴乾菜,他熬了過來。

  1985年,18歲的郭廣昌又面臨一次選擇——高考。有意思的是,念理科的郭廣昌竟然報考了復旦大學的哲學系。正是這兩個關鍵的決定,幾乎影響了郭廣昌的一生。正是因為讀了高中,才有了他後來的上大學的機會。而選擇哲學,則是因為那時最熱門的講座,都在哲學領域。

  1992年,郭選擇和校團委4個夥伴下海創業。哲學帶給他做生意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創造性的破壞”,即要在別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地發展。

 

的人還:

1.勤奮成功的名人例子

2.勤奮刻苦與成功的事例8篇

3.勤奮最終成功的事例

4.勤奮才能成功的例子

5.勤奮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