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遊語言藝術風格舉例

  導遊語言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指導遊覽、進行講解、傳播知識的一種生動形象的口頭語言。導遊語言藝術通過優化語言來提高表達效果,從而樹立良好導遊形象的。也就是說,語言符號的傳遞能起到“樹立良好的導遊形象”這一效果的,才稱得上是“導遊語言藝術”下面小編介紹導遊語言藝術風格的例子,希望能幫到你。

  

  導遊語言藝術風格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因為它所反映的旅遊景觀本身具有多樣性,導 員的思想情感、審美觀念、語言修養具有多樣性,遊客對導遊語言的審美需要多樣化。導遊語言藝術風格的多樣性不僅表現於不同的導遊員,而且也表現於同一個導遊員。優秀的導遊員其語言才能往往具有多方面的適應性,雖然有一種主導的佔優勢的風格,但並不排斥另一種風格。這裡只是以導遊講解為例,簡要說明導遊語言藝術風格的幾個個性特點。

  一語言明快、熱情奔放

  這類風格的特點是:語言明快,直露、流暢,洋溢著一種奔放的熱情。請看例項:

  女士們,先生們,早上好!今天我們去參觀一個新的旅遊景點,這就是:天涯海角。

  為什麼要將此地稱之為“天涯海角”呢?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天涯海角”這樣一個地方嗎?這正是我要告訴大家的。

  ①“天涯海角”這一名稱是根據古代宗教學說“天圓地方”得來的,這一理論成立的話,那麼這個世界上肯定有個地方是邊緣或者是盡頭,即“天邊”,那麼它又在哪裡呢?歷史上的說法是:它在這兒,就在——海南島的最南端,離三亞市向西走24公里,天涯海角也就是今天我們要去的地方。

  這是原因之一,即理論根據。

  ②眾所周知,俄羅斯有個叫西伯利亞的地方,那裡一年四季冰天雪地,荒無人煙,蕭瑟淒涼,是專用來流放犯人的。在我國古代尤其是唐宋兩朝,這一帶就是中原地區的“西伯利亞”,是封建王朝的流放地。為什麼要選擇這兒不選擇別處呢?因為這裡 交通閉塞,人煙稀少,瘟疫流行,常年乾旱,天氣酷熱,環境極為惡劣。

  這是原因之二,可以說是地理因素。

  ③唐宋兩朝,許多被流放至此的人由於路途艱難,初到伊始,人地生疏,水士不服,加之情緒低落,悲觀失望,極少有生還者回中原的。他們個個無不懷著走天涯、下海角的感受,“天涯海角”在他們看來不僅僅指地球的盡頭,而且意味著人生末日的到來,難怪被流放至此的唐朝兩度宰相李德裕稱之為“鬼門關”

  他的全詩是:“一去一萬里,千去千不還,崖州去何處,先渡鬼門關。”唐代稱“三亞”市為崖州這可以說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啊。

  此乃原因之三,即歷史上的原因。由於以上三個原因,即理論上的原因、地理上的原因和歷史上的原因,人們稱此地為“天涯海角”

  今天我們去“體驗”一下作為一個流放者走天涯下海角的心情,但是,作為旅遊者,我們不但沒有不佳的情緒,反而心花怒放。我相信你們會為能前往這麼一個帶有神奇色彩,令人嚮往的古蹟勝地而感到欣慰的。

  在北京旅遊的人們常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今天我要說:“不到天涯海角誓不罷休。”

  我為諸位能有機會到此一遊而感到驕傲,大家想想,在我們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假如有機會到過天涯海角,這個被除李德裕“高度讚譽”為“鬼門關”的地方,試問,在我們今後人生道路上,還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呢?一切困難與天涯海角相比顯得無足輕重,暗淡無光了。這是我此時的第一想法。此外,我發現在我們中間有許多成雙成對的伴侶,有恩愛的老夫老妻,也有卿卿我我的年輕情侶,我羨慕你們,為你們高興。你們想過嗎?你們手拉著手,肩並著肩來到天涯海角,作丈夫的把妻子帶到天涯海角,妻子則跟著丈夫到了天之邊,海之角,請問你們這一輩子還會分開嗎?我相信你們一定會更加相親相愛,心心相印,白頭偕老,永不分離。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很快就要到達目的地了,現在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幾個主要的景點,諸位見到的一座巨石上面刻著四個大字“南天一柱”。根據中國傳統的說法,天是圓的,它由地上四個角的四根柱子支撐著,這就是一根柱子的化身,他支撐著南天,讓人民安居樂業。除此之外,我認為,它更能代表海南人民堅強、勇敢的性格,是海南人民的象徵。到了天涯海角,諸位會看到兩座巨石,上面分別刻有“天涯”“海角”的字樣,這就是我們的目的地。在此我有一個提議,到了天涯海角咱們來個集體合影好嗎?希望這張合影能給各位留下永久的記憶,謝謝!全國優秀導遊林青《天涯海角導遊詞》

  這位導遊員對“天涯海角”十分熟悉,講解語言十分明快,在解釋“天涯海角”時,條理清晰,從理論、地理和歷史三個方面進行了簡潔明瞭的講解,隨後又採取議論和抒情的手法,為遊客“創造”了一個遊“天涯海角”的愉悅心境,並激情滿腔地一連用幾個設句,把這種情緒推上了高潮,催人精神振奮,令人歡欣鼓舞。如果這位導遊員對遊客沒有如火的熱情,對“天涯海角”沒有真摯的熱愛,就可能流於一般性的解說,不可能具有這種鮮明獨特的語言藝術風格。

  要形成這種語言藝術風格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如何把握好情感和語言的分寸感十分重要。語言既要明快,又要注意含蓄,情感既要奔放,又要注意收斂。否則就顯得膚淺、輕飄。上例的導遊語言在這方面把握得比較好,值得學習和借鑑。

  二幽默詼諧、妙趣橫生

  這類導遊語言藝術的特點是:以濃厚的趣味思想來認識和解釋事物,語言機智、詼充滿活力,富有情趣,蘊藏著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聽了格外開心且耐人尋味。請看例項:

  進入午門之後進了故宮,大家首先看見的就是人……為什麼這麼多人來到這裡弄呢?因為明朝永樂年間,100萬勞工花了14年的時間修築起來的故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非常有名。每天都有數萬遊客來這裡觀光。

  故宮的面積是天安門廣場的兩倍。比凡爾賽宮殿還大,是日本平安神宮的十倍左右。故宮的歷史開始於五百七十年前,請大家思緒拉回到五百七十年前來瀏覽故宮吧!

  這個建築是故宮朝南的大門,叫做午門,午是正晌午的午,是位於正中的意思。午門的下面,有五個拱門,正中間的門只有皇帝才能出入,即使地位很高的大臣,也只有使用最兩端的小門。這些都是根據身分、等級來嚴格規定的。過後,只有皇帝在結婚的時候,皇后才能從午門進入一次,其他女性一律禁止出入午門。當然現在是誰都不得可以進啦。過後對皇帝的心腹都是這樣的嚴厲,一般的百姓就更不用提啦,連靠近故宮都不行。所以,這個故宮被稱作紫禁城。紫是紫色的紫。過去有天帝在紫宮中生活的傳說,皇帝認為:老子不是旁的東西,老子就是天帝之子,老子住的地方當然也得是紫色的宮殿。於是,用了個紫字。禁就是禁止入內的禁字,也就是禁止隨便進入的意思。

  這正中的路是皇帝專用的。這條路不但是故宮的中軸線,也是整個北京城的中軸線。北京的主要建築大多都是沿著這個中軸線而建,兩邊的建築物也多是對稱的。皇帝的宮殿位於這中軸線的中間,顯示著“普天之下,唯我獨尊”。這條路是用大理石鋪成的。請看,這大理石路比兩邊的路高出一塊來。當皇帝走這段路時,還要在上面鋪上地毯之類的東西,這樣就更高了。所以,縱然是皇帝身材短小,在這上面一走,也顯得高大偉岸!

  皇帝是了不起的“爺們兒”。這中間的門也是了不起的“爺門兒”。每當皇帝經過這中間的門時,都要敲響大鐘、大鼓伴奏才行。皇帝這樣邁著步子:咚咚—咚咚咚咚—咚—咚—真是威嚴無比!皇帝打心眼兒裡感覺到:看,還是老子偉大!下面,我們大家也假裝當回皇帝,體會一下皇帝走路的感覺吧!

  在太和門前這個建築叫太和門,是故宮裡最大的木製大門。在這個大門的前面,放有一對獅子,這是明代用青銅器製作的。獅子強悍,吼聲震天,使百獸懼怕,放在這裡,代表著皇帝的威嚴。那裡有個石頭做的像個郵筒似的東西,那是大臣諸侯求見皇帝時,要先寫申請書放在裡邊,有皇帝的僕人轉達皇帝:“萬歲,此人求見,可以嗎?”“好。”“是,遵命。”就可以讓進了。如果皇帝說:“不行!”那求見的人就會被攆走。和它相對稱的那邊,還有一個石頭做成的東西,它的形狀像一個大印,象徵著皇帝的權力,也就是說:老子的權力堅如磐石,不管世間有何變動,老子的權力永遠不會變!

  經過太和門之後前面的房子叫太和殿,是故宮內最大的建築物,並且是過去北京城最高的建築物。皇帝下令:任何人的房子也不能高出老子的房子。所以,京城百姓都只好建了平房,北京過去曾經被稱為“平房之都”。

  下邊的廣場是太和殿廣場,為什麼要建這麼大的廣場呢?站在這裡向對面看去:藍天之下,黃瓦生輝。下面白色的石臺,給人以豪華燦爛之感。舉行大典的時候,皇帝坐在太和殿正中的御座,文武百官跪伏在廣場。那時還要往石臺上的大鼎裡放入綠葉松枝燃燒,弄得煙霧繚繞。太和殿簡直就像雲中樓閣一樣,文武百官仰望著雲中樓閣三呼萬歲,坐在御座上的皇帝感覺是多麼良好,就可想而知啦!

  在太和殿廣場儘管故宮周圍有10米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皇帝還是擔心有人挖地道鑽進故宮暗殺他,嚇的睡不著覺,絞盡腦汁想了個辦法,就是把廣場用十五層磚橫、豎交叉地鋪嚴實了,才終於放下心來,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權力鬥爭是何等激烈!當然,在大殿時,文武百官三呼萬歲,但皇帝還是懷有戒心:這裡面,這傢伙,那傢伙,說不定哪個傢伙想暗殺老子。不注意哪行!這廣場的磚層大約有三四米深。

  在太和殿的石臺上這個石頭做成的東西叫嘉量,嘉量是當時的標準度量衡,表示皇帝公平處事,誰半斤、誰八兩,心裡自然有數。對面還有一個石頭做成的東西,叫作日晷。是用來看時間的石頭表。皇帝的意思是:重量和時間的基準都在老子這裡。

  那邊有鶴和龜:“千年仙鶴,萬年龜”,是長壽的象徵。不過,中國和日本不同,是顛倒過來說的,叫做“萬年仙鶴,千年龜”。為什麼說法不一樣呢?大概是過去日本的留學生在中國學了詞句之後,乘船歸國途中,由於船的顛簸使頭腦產生混亂,記顛倒了。還有許多例子,如:日本講良妻賢母,中國講賢妻良母;日本講平和,中國講和平;日本講法政大學,而在中國叫做政法大學。文章和意思完全一樣,但只是順序不同,大概就是乘船顛簸所致。那鶴和龜不單純是一種裝飾物,也是一種香爐。它們的背部都蓋著蓋兒,每當大典時,就把蓋掀起來,投入檀香燃燒,那煙就從它們的嘴裡緩緩溢位,就好像他們都在吞雲吐霧一樣。

  請大家從石臺上回頭看廣場,我們進了故宮之後還沒有見過樹,為什麼在這麼寬闊的地方連一棵樹都不種呢?……不是為了防止暗殺,而是為了製造氣氛。如果種了樹,鬱鬱蔥蔥一片綠,鳥兒在上面又唱又叫的,就會呈現生活的氣息。如果不種樹,就會產生莊嚴的氣氛。我們來想像一下:過去大臣要見皇帝時,全都得從天安門走著進來,走在寬闊的路上,看著高大的建築,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大臣就會越走越感到壓力沉重,當走到皇帝面前時,就會自然地雙腿打著哆嗦跪下來。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是3歲時當上皇帝的,他即位時的御座就在 太和殿的正中。

  現在開始五分鐘的自由活動,五分鐘後到那涼快的地方集合。請。全國優秀導遊於柏林《故宮導遊詞》

  從這段導遊詞,我們可以想見,導遊員是一位性格開朗、活潑,對生活充滿樂觀,對事物有著濃厚趣味思想的人,正因為他具有這種個性,所以他的導遊語言具有幽默詼諧、妙趣橫生的風格特點。他在講解中打破了文物介紹資料的侷限,不膠柱鼓瑟,不照本宣科,不拘泥於具體細節的精確性,但卻具有藝術的真實性。他運用誇張、摹擬、比喻、想象、歪解等語言藝術手法包括幽默藝術手法進行講解,顯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與這類藝術風格相應的缺點是油腔滑調。在該嚴肅莊重的時候偏偏說俏皮話,這樣就使人感到不認真,不親切,所得的印象也勢必浮浮泛泛,支離破碎。這是具有這種風格的導遊員必須注意的問題。

  三平實質樸、穩健沉靜

  這類導遊語言藝術的風格特點是:言行穩健沉靜,情感含蓄不外露,遣詞造句平實、質樸,不多用修飾手法,只是平平靜靜、老老實實地敘述事實,講解景物,解析事理,顯得厚重大方,有與人閒談般的親切感。請看例項:

  母系氏族社會,這一古老的社會形態,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早已消失於遠古之中了。過去,人們只知道美澳等洲的土著居民中保留著母系氏族制,殊不知生活在我國雲南省西北部距昆明大約八百多裡的獅子山下,滬沽湖之濱的摩梭人,雖然早已進入階級社會,仍留就著許多母系氏族時代的遺俗。

  摩梭人是納西族的一個支系。在摩梭人的母系氏族社會裡,母系是家庭和社會的主宰,家庭財產由婦女繼承,“孩子知其母,不知其父,”人們不結婚,無所謂丈夫和妻子,只是“阿注”即“朋友”或“同居者”。他們的語言中沒有“愛情”這個詞彙,故而也就沒有所謂的“愛人”。這些來訪的“阿注”,都是些男子,儘管他們和婦女門一樣從事建房種田,照看孩子,料理家務,但他們在家裡只處於從屬的地位。他們是家庭的成員,可通常都不住在家裡。男女不論在什麼地方相會只要雙方同意就可以成為“阿注”。白天干完了一天的活計,晚上就到阿注家過夜,夜深人靜之後,男阿注到女阿注家,用預先約好的方式敲門或丟小石子在女子住的屋頂上。女方聽到就悄悄地來開門,把男子帶到自己的住房裡。次日,不待天明,他就得悄悄離去。清晨,如果起得早,你可以看到摩梭村寨的山間小路或巷道里男人門正匆匆忙忙地返回自己的家裡。這是短期約會的方式。長期阿注就沒有必要這樣偷偷摸摸的了。去長期女阿注的家,男子可以從從容容地到她家的正房裡與她的兄弟、舅舅等寒暄聊天。入夜,當女阿注的兄弟、舅舅等逐漸離家去找自己的阿注後,便到女阿注的臥室共宿。長期阿注都有互換禮品的習慣,也有的男子幫助其女阿注家從事生產勞動,有些長期阿注感情較好,最後可發展到建立婚姻家庭。一時沒有阿注的男青年,他們三兩成群,或獨自一人,去那些尚未有阿注或阿注外出的婦女家裡串門,碰上談得投機,當天夜裡便在此留宿。找不到阿注的男子便到其他人家的馬廄或牛欄上去住宿,因為自己家裡的姐妹或甥女的阿注來過夜,自己住家裡不方便,必須避開。

  摩梭人少年男女年滿十三歲就要舉行“成人禮”,時間是每年正月處一的早晨。“成人禮”上少女行穿裙子禮,少男行穿褲子禮,穿裙子禮在火塘的右側舉行,穿褲子禮在左側舉行,少年男女按傳統要踏在豬膘和一袋糧食上面,在專選的成年人幫助下穿上新裙子或新褲子。這個儀式意味著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可以參加社交活動;豬膘和糧食則意味著她或他在未來的生活中不愁吃和穿。在座的人,無論是客人或家裡人都要給他們送禮祝福,他們還要到處找老年人叩頭,以求長壽。

  阿注關係的建立很簡單,既有“一見如故”,也有朋友相互幫助或母親為女兒找阿注或通過媒人介紹,阿注關係的解除也很簡單,只要男女任何一方不願,便可斷絕關係。女方可以採取不開門或男方來訪時不見面的方式拒絕,男子則只須不去女家訪宿即可。引起關係破裂的原因,通常是由於雙方或一方另有阿注。

  摩梭人一生所擁有的阿注是沒有身麼限制的,少的兩三個, 多的七八十。長期的阿注是比較少的,最多的是短期阿注,短期阿注是指交往不長的阿注,一般不超過一年,短的甚至只有一兩天。男女各有這麼多阿注,所生子女只認母而不認父。在這種情況下,很自然就會產生異母同父兄妹間為阿注的事。大家都說,這種事是難免的,而且是為傳統所允許的,是合道理的。現在,這種事例已很難找到了。至於舅舅與外甥女為阿注,同母兄妹為阿注,這種更為原始的婚姻關係,雖被認為不當,但仍存在於現實生活中,這種行為被人在背地裡非議,但並不受到公開的嚴厲譴責。

  今天,隨著社會的發展,摩梭人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昔日的阿注婚姻正在逐步被夫妻合法婚姻所代替,父系家庭已經成為了主要的家庭形式,但也應該看到:習慣勢力的影響仍很大,對摩梭人落後婚姻的徹底改革,仍然是一個長期的艱鉅的工作。全國優秀導遊柴雲森《母系社會導遊介紹》

  這段解說詞講述的是摩梭人的婚姻習俗,從頭至尾幾段沒有用什麼形容詞作修飾,甚至連比喻之類的修飾手法也沒有,語言十分平靜,遣詞用句也很實在,不急不緩,娓娓道來,就像在描述一副不著色彩的白描風景畫,使人不覺得枯燥 ,因為它能滿足遊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所以給人的印象同樣是鮮明的、深刻的。

  與這種風格相應的缺點是枯燥呆板。如果講的事實不具體,又不能用一些修飾性詞語啟發遊客的想象,只用生硬的、很草率的幾句話進行粗略的講述,就容易使人索然寡味。

  對於以上舉例說明的三種導遊語言藝術風格,我們不能說哪種好哪種不好,因為它們的關係是相容的,不是對立的,是可以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相互發揮的不同格調,就像唱戲,擅長花腔的並不是老耍花腔,不愛用花腔也並不是不耍花腔,只是有個主次之分。這就要求導遊員的語言藝術風格力爭能達到這樣一種境界:即“正而能變,大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調,不失本調而兼眾調”。胡應麟《詩藪》這裡所說的“本調”與“眾調”的關係,就體現了藝術風格的一致性和多樣性的對立統一。因此,只有如此,我們導遊工作者的語言風格藝術才能豐富多彩,才能滿足不同遊客的不同需求。

  導遊口才的訓練技巧

  一、導遊服務各階段的口才訓練內容。導遊服務始於接站,終於送站,中間還要經過沿途導遊、景點導遊和旅途生活服務等。其中每個階段都需要導遊運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藝術,比如怎樣在接站時給遊客一個好的印象,怎樣使講解能牢牢地吸引住遊客,又怎樣為遊客排憂解難等。高超的導遊口才能讓遊客既飽眼福,又飽耳福。

  二、導遊講解的知識和技藝。導遊服務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導遊講解。導遊講解的成功與否,依賴於兩個因素,一個是知識水平,另一個就是口才水平。有口才的導遊員能成功地為死景注入生機與活力,為看似普通的景點點綴上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從而激起遊客參觀遊覽的興致。因此,每個導遊員都應努力掌握導遊語言的表達技巧,為自己的導遊講解添光增色。

  三、由低到高進行循序漸進式地訓練。萬丈高樓平地起,要練就好口才,首先需要有紮實的基本功,然後再以此為基礎,深入、系統地學習導遊各階段具體的表達技巧與藝術。遵循了這樣的訓練規律,我們便能更好地實現預期的目的。

  對於口才欠佳的人來說,練就好口才並非一日之功,但也不是遙遙無期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