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散文教學的論文

  散文是一種非常自由的文體。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散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散文指詩歌以外的一切寫作文體,包括文學作品和科學論文、應用文等。狹義散文指純粹文學意義上的散文,它指與詩歌、小說、戲劇文學等並列的文學體裁,即通常所稱的文學性散文或藝術散文。而在本文中,我們主要探討的是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散文的一般教學步驟,以便取得較理想的閱讀效果。

  散文是“美文”,擁有強烈的情感宣洩,飽滿的生命激情和優美的語言魅力,深深地打動著每一位讀者。幾乎每一位閱讀者都可從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和靈魂慰藉的需要。作為一種純粹是個體表白,對人生,對生活,對生命的一種認識的文體,它抒發了作者獨特的心靈體驗和感悟,在打動作者本人的同時,其實透過文學體裁之一——散文,也同樣打動著讀者。正因為如此,它必然在思想、情思上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因而,這也就要求解讀者也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才能與文字形成感應溝通。雖說,允許“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如果脫離了對文字最基本的解讀能力,天馬行空的隨意而解,那也是不可取。就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上的特點來講,學生對此類文體的解讀存在著很大的障礙,特別是農村中學的學生更是具有相當大的難度。他們的解讀障礙具體分析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外在因素。首先是家庭條件所限。學生來自農村,家庭可提供的閱讀資源嚴重缺乏,小學六年,絕大部分學生的手頭閱讀資料無非就是那幾本簡單得可憐的教科書,除此之外,幾乎等同於空白,在這種情況下,理解文體所需求的文學知識的原始積累幾乎為零,難怪閱讀散文時,一大部分學生真的是如墜雲霧,不知所云,更別說進一步的體悟和深層次的拓展了。其次是來自外界的影響。經濟的發展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家長不重視學生的閱讀質量,社會提供的閱讀環境亦是不容樂觀,現代的所謂快餐文化充斥著整個圖書出版市場,比如漫畫書的大肆流行,網路書籍的日新月異等導致了一部分學生寧願選擇此類書籍先睹為快,而對於純文學的散文也就避難而退了。

  第二是內在因素。首先是學生本人的閱歷有限。現在的獨生子女幾乎成了家中寶,他們的人身安全也成了保護重點,學生的活動空間侷限在一個圈子裡,家——學校——家,且大量的題海戰術佔用了學生大部分的課餘時間。閱歷少,理解難以達到一定的水平,閱讀量少,難以積累,以至於學生在閱讀此類文章時,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讀文如走馬觀花,似蜻蜓點水,難以深入。另外學生身上存在著心理惰性。為了減輕學習壓力,他們寧願選擇輕鬆休閒之類的“快餐”書。

  基於以上農村學生學習散文所存在的困難,堅持散文四步曲即“開、入、融、出”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理解力,提高他們的品悟能力。這四步怎麼走呢,按筆者幾年來的經驗大致如下:

  一、放懷心胸

  對文章的理解是無法一步到位,理解透徹的。它隨著學生經驗的豐富,能力的提高由淺入深地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逐步提高。曹老說:“解讀是讀者向文字的敞開,讀者把自身體驗融注到作品的生活表達中——即表達意向、感情、心結、感悟和慾望的‘他人的世界’,解讀者希望在對這種‘他人的世界’的理解和解釋過程中,擴充套件自己的世界,獲得對自己有益的異已世界的意義”, “始者泯滅自我,澄懷靜慮;終則主客消融,渾然一體。”面對文字,如果學生存著對抗心理,那麼閱讀教學必然走向失敗。身為教師,有必要採取一定的措施,幫他們開啟心結,使其能夠歡悅地面對文字。

  注重課前導語的設計。散文有的偏重於敘事,有的偏重於繪景,有的則偏重於抒情,根據不同的散文篇目設計不同的匯入語。可以重圖景描繪,巧妙激發學生參與閱讀的渴望。比如,進行朱自清的名篇《春》的教學時,筆者就這樣匯入:“古詩云‘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筆下的春是那樣的生機盎然,令人心馳神往,而朱自清先生向我們展示的更是一幅幅如詩如畫如歌般的春景圖,讓我們一起同他去感受春天的迷人景象吧。”教師緩緩地敘述,輕柔的語調,一下子吸引住了學生,他們自然而然地以一副愉悅的心態進文字閱讀。

  或者注重渲染氛圍,用情感開啟學生心扉。文章所蘊含的情感濃列各有不同,或清談婉約,如《秋魂》;或以哲理取勝如《生命》;或樸素沉鬱,如朱自清的《背影》等,諸如此類的文章,可以激情的鋪陳,亦可借用他人的文章作為切入點。如有人“借用餘傑的文章《哪裡有柔軟的石頭》設計《為了忘卻的記念》的開場:那時候,北京的天空還是很藍很藍,藍得讓人想下跪;那時候,正是五四運動退潮之後,青年的血還沒有涼,青年的理想還沒有湮沒。你來北大旁聽,你來了,又走了。但北大把它的烙印留在你的身上,直到你的生命終了。

  二、入得情境

  生能進入閱讀情境,瞭解文字,那麼他們的心靈,思悟也必然進入一片美的天地。根據散文作品的規律,授予一些簡單的閱讀方法則是進入情境的必經途徑。怎樣做呢?筆者以為:

  1、學會解題

  經驗所知,文章標題很容易為學生所忽略,但實際上它包含的資訊量挺大,有的取自於物,有的擬之以情;有的標之以情思。細讀文章的標題,較容易提綱挈領般地直奔文章的中心。比如《故都的秋》一文,標題中既流露了文章所涉及的地點,同時也標明瞭文章的內容,如能迅速瀏覽一下文章便可發現,作者是通過“故都的秋”和“北平的秋”進行比較來抒懷的。 “故”蘊含眷念思舊之情,而“都”字則在文化上有底蘊。題目中有對自然景觀的引述,也顯示了一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樣看來,題目和內容的結合是如此的緊密,怎能棄之於不顧呢。

  2、學會把握線索

  散文以“形散而神不散”來構築全文,於是抓住線索成了理解文章的有益做法。記敘性散文重在情節的組織和鋪展,可以從情節方面尋找線索。至於遊記之類文章的線索則有可能是:空間的推移,時間的轉變,移步換景等。而抒情性散文或寓情於景,或託物言志,可以從畫面展開的層次或物的方面去尋找。比如《紫藤蘿瀑布》這一課:“文以情感的流動為線索來展開的。文中緊緊圍繞紫藤蘿這個物象,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寫。作者把靜態的景物完全寫活了。行文中,作者描寫這一樹紫藤蘿‘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這些文字,一反常態,入筆出新,給讀者一種流動的動態享受,透露出作者歡快、欣喜的情感。”

  3、學會理解文眼

  《古文觀止》在評註《曹劌論戰》時說:“‘遠謀’二字則一篇文眼”“未戰考君德,方戰養士氣,既戰察敵情,步步精評,著著奇妙,此用乃謂遠謀也。”抓住“遠謀”講解此文,就像掌握了一把閱讀鑰匙,文章的中心、結構和方法等就不難理解了。文眼有時出現在篇首,有時出現在篇末,有時出現在篇中,它使文章的內容前後互有照應,體現了作者獨具匠心的構思和深刻的文章內涵,無論在哪,理解文眼對理解文章的主旨都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此一來,抓住文眼就能舉綱張目,有效地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許多文眼既是行文的線索,又是文章的主旨。比如《背影》中父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在文中不斷的出現。“背影描寫兩次虛寫,兩次實寫,筆墨互殊,虛實相濟。起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以虛寫挑明文眼,為全文抒情定下基調,引出了全篇對父親的回憶與思念,中間兩次實寫背影,詳略有度,尺寸各異,作者用了幾乎三分之一的篇幅工筆細描父親穿鐵道買桔子而出現的背影,飽含作者銘感五衷的深情,把作品推向抒情的高潮,嗣後寫離開車站的父親只用了一筆:‘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地人裡,再也找不著了’,作者對父親離去的失落、依戀和愁緒交匯的感情潮水也隨之奪眶而出。文章結尾處寫淚光中的背影,純系多年後同強烈思念而產生的幻影,實屬以形寫神的傳神之筆!緊跟著光景慘淡、陷入絕境的父親的來信而浮現的背影,融進了父親晚年悽苦的悲劇形象,與起筆處的背影首尾關合,構思愈加縝密,而由於襯上了灰暗社會的背景色調,收到了言有盡而餘音繚繞的藝術效果,留給讀者無窮回味和聯想的餘地。”理解了“背影”也就理解了一個父親對兒子那份至真至誠的愛。

  當然,理解一篇散文不是單憑以上幾點便可以達到目的的,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中,根據不同的散文特點進行相應的閱讀指導,使學生能儘快地走入文字,這才是最重要的,而以上所闡述的這幾點做法,只是針對文章,讓學生對內容有個大概瞭解,而要使學生真正進入文字,還應做到:

  三、心物同型

  曹老說“解讀是一種‘參與’,它力圖親身再次地體驗和思考別人已經體驗過的經驗和思考過的觀念”“解讀者通過散文來探索和表達自己對世界、人生的感受與認識”。他又說到“心物同型的感應應該是文字解讀活動的最佳境界”。散文是一種至美的文學,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走進它描繪的情境,感受真情帶給心靈的震撼,讓作者的喜怒哀樂進入讀者的心胸,引起共鳴,感同身受。那麼,怎樣引導學生融入文字,筆者以為關鍵在於如何使學生領略到散文的意境之美。

  散文範文閱讀推薦:

  青春是怎麼的?我用手觸控,用眼環視,用耳聆聽。青春像真空一樣把我禁錮在19歲的季節,是漂浮不定的幻想。

  看著檯燈下我的手影,閃過我混濁的瞳孔,忽然有些領悟後的痛心,這一刻光線像針一樣穿過我的手心,而於此同時這一刻之後,光陰也悄悄的溜過,原來我一直放走的即是青春。

  書桌上我的流浪狗雕塑翹著它那張可愛的嘴,重複的提醒我一些回憶:青春無痕。

  遙想放假至今,已十餘天了,我透過粉紅色的寶石記憶,支離破碎的完整,猛然意識到,別人用十餘天看到了陽光,我卻用十餘天停駐在這兒欣賞自己所謂的憂傷。所以當別人用雙手抱著沉甸甸的幸福時,我卻兩手空空的仰望天空。

  今天的我,突然明白,原來時光給予懶惰的人的最大懲罰並非讓他老去,而是用最鮮明的對比,讓一個人相信這一生失去的太多。

  學習像迷霧一樣令我惱火。還記得放假時信誓旦旦的下決心一定要把成績趕上去,為了證明自己的決心有多深,還狠狠的用拳頭揍了牆壁一頓,直到自己的雙手紅腫起來,這才心滿意足的堅信這樣的決心的真實性,然後跑向樓頂,以向全世界宣誓的響亮聲音吼到:我一定要戰勝自己。

  我總用最大的樂觀看待一切,但這種樂觀卻成為縱容我灰暗的源頭。

  我用手指一下一下的掐算著,在心裡一下一下的記憶這流逝的時余天,就像淘金者一樣,時間的意義像金子一樣躺在流淌的沙礫中,而我卻在過程中沒發現一粒金子,忍不住嚎啕大哭,哭之餘,又再次複視這些流逝的光陰,像期盼上帝一樣期盼能有幾段值得銘記的,能有幾段值得稱謂的,然而慚愧中更加確信一些故事的真實,原來這段日子像風一樣的飄過,而我竟麻木的毫無知覺。

  我是可憐的,因為我總會是錯誤了發現能夠原諒的理由。

  自責後我總會試圖用以少許的行為來彌補內心信心以及良心的疼痛,我會懷著最真誠的心去品讀一兩篇文章,比如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以此來安慰自己至少在一天之中抽出了可憐的一小時去看書,以這樣的方式來彌補自己那可憐的內心。

  我發覺我選錯了書,至少不該抱有僥倖的心理來閱讀這本神聖的書籍,我的內心,突然擁有更多的內疚。會不小心的自卑,海倫·凱勒的人生比我豐富精彩萬倍之有,雖然她看不見藍藍的天空,雖然她聽不到最美最動聽的鳥叫,可相比之下,她的思想卻美的我無法比擬。她沒有外表的華麗以及外部條件的優勝,她僅用一年零四個月記下一生中的聲音與畫面,她用一生的時光在黑暗中掙扎奮鬥,她用她神聖而又純潔的思想寫下了她內心最大的渴望——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好簡單的願望,因為我已擁有。

  我深深的折服於她的不屈意志,一個在黑暗中永不放棄的尋找陽光的人;也深深的敬佩她那崇高而又神聖的信仰,一個在渴望交流的意識中對知識若飢似渴的人;還有……

  我不知是否該記住她所敘述的一切,一個用艱辛奮鬥去尋求知識的高尚靈魂。可我記不完,太多太多美好的文思像模糊的記憶投入了深藍的腦海,以致我努力回想,卻沒有頭緒。

  不知誰說過了這麼一句話:“這世界唯有思想與愛情是不受控制的,而理智與道德在它們面前便顯得蒼白無力。”也許思想就真有這麼大的魅力,至少我現在忘不掉。

  我確實,對於她我曾驚歎,但驚歎之餘更多的是冷靜的思考,更多的是自我刻薄的嘲諷。別人用一生構築出無法被時光抹滅的精神與靈魂,而我呢?內心又有了絲絲失落與憂傷,我如切膚之痛的體會到耕耘與豐收的正比關係。曾經的自己也播種了夢想的種子,但由於自己的懶惰與疏忽以致荒廢,想到這兒,不以物喜的哲理更催人淚了,原來自己即是在失去中兩淚流淌的直言慚愧的人。

  對於未來,我一直迷茫的顧盼;而對於今天,我卻倉皇失措的躲閃。

  我是一個抓不住今天的人,遙想曾經的種種,除了留戀,更明白了光陰似箭的道理。十餘年匆匆而過,而我卻兩手空空的等待,竟然在生活的天空下沒留下一絲青春的痕跡。

  再次仰望太陽,沐浴陽光,在痛楚中明白失去,在失去中找尋未來。

  青春無痕的痛,我深深體會。

  只有明白時間珍貴的人才會珍惜時間,只有因為玩世不恭而流失青春的人才有一種成長的痛:青春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