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醫優秀心得_中醫學習心得體會

  中醫學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認識中醫、瞭解中醫、學習中醫,必須先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小編整理了中醫學習優秀心得體會範文,歡迎賞讀。

  學習中醫優秀心得篇一

  醫學既有自然科學屬性又兼有人文、社會 科學的屬性[1]。中醫學由於在形成的初期引入了當時最先進的哲學 思想--樸素唯物主義,並沿用至今,形成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核心,臟腑經絡、氣血津液、氣機升降為主體,病因病機、治法方藥為外殼的理論體系,具有靈活多變的思辨性和高度的整體概括能力。另外,許多人有這樣的印象,患者和中醫大夫之間的關係往往好於與西醫大夫之間的關係,甚至亦醫亦友。許多研究也證實,中醫傳統的診療模式有助於形成良好的醫患關係。傳統中醫具有許多區別於西方醫學的特色,其理論形式反映出獨特的人文屬性。中醫學以其強烈的人文屬性成為最能反映醫學與人文相結合的一種形式[2]。

  中醫學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認識中醫、瞭解中醫、學習中醫,必須先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特別是道家思想,因為中醫學“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維方法更接近道家祟尚自然的思想。中醫學認為“形氣相感,形神合一”,人的意識形態、意念活動對自身及周圍事物產生影響。學習傳統文化,體悟自然之道,正是為了修養心性,靜心體悟自然之道、中醫之理,以平靜純淨心行醫,方可能成為醫德醫術均上的好中醫。

  2 構建整體與辨證思維模式

  作為一名中醫課程的老師,處理好了“教”的過程,只是完成了一半的任務,要想切實地做一名合格的老師,還要引導學生怎樣更好地“學”。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素質德育論》[3]中談到培養大學生的學習素質是一項系統的過程,素質教育 認為必須從轉變大學生學習觀念入手,以端正大學生學習態度為前提,使大學生明確學習內容,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科學發展 觀也要求我們用全面的、發展的、聯絡 的眼光處理問題、分析問題。因此,要學好中醫知識,不僅要想讓學生學會怎麼學,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觀念,更要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整體思維、辯證思維的方法。對於西醫院校的中醫課程來說,中醫教育[4]主要是加強中醫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學習。根本上把握其精髓,緊緊扣住以藏象、經絡、氣血津液為核心的生理與病理,以“太過”及“不及”為主的病因與預防,以四診、八綱、八法、辨證施治為中心的診法與治則,以四氣五味、升降沉浮等為中心的藥物理論,引導他們步人中醫大門。比如在講到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時,心、脈、血三者組成一個封閉的系統,可將其比喻為農田灌溉時的水泵、水、水渠三者的關係,三者構成一個整體,當任何一方失常時,水都無法順利流到田地裡。從這些形象的、簡單明瞭的生活例子來引導學生理解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概念及其過程,並啟發培養他們逐漸構建起整體的、系統的、辯證的思維能力。以生活中吵架後出現鼻出血、心煩失眠、面紅目赤、頭痛頭脹、腹瀉現象說明肝、心、肺、脾之間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以及五行之間的生剋制化、相乘相侮關係,同樣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整體觀念、辯證論治,從而逐步培養他們的中醫整體、辯證思維,從而加強他們對中醫知識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提高中醫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 理論聯絡實踐

  3.1 中醫理論源於生活實踐,在臨床 教學中要多聯絡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中醫理論。在病因病機教學中,可採取“取類比象”、“形象思維”的方法,結合日常生活,使學生更形象地理解風、寒、暑、溼、燥、火的致病特點。如風邪致病特點,風的性質“動”→風邪致病特點陽邪、善行、數變、百病之先導→臨床表現動搖不定、昏僕、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震顫、拘攣、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這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使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知識,舉一反三。

  3.2 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中醫的生命力在於臨床療效,所以要安排一定時數的臨床實習 課,讓學生深入臨床第一線,耳聞目睹中醫藥臨床價值,親身驗證中醫藥理論,使他們對中醫學產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西醫院校學生接受的是西醫學理論,要理解並接受中醫學理論,需有一個適應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以及典型的中醫病案,採用啟發式方法精講,引導學生運用中醫理論獨立思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輕鬆掌握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習積極性。在臨床中收集典型病例,形象示教,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通過見習,較好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及臨床應用 ,如口腔潰瘍,中醫稱為口瘡,對口瘡的治療,首先聯絡藏象學說,要想到“脾開竅於口”,從脾的角度入手,清化脾之溼熱、積熱,同時脾胃互為表裡,再配合清胃之法可收到很好療效。對於舌上生潰瘍,則要想到“心開竅於舌”,從心的角度入手,進行論治,就能收到很好效果。如果口、舌均生瘡,則從心、脾兩髒入手。通過臨床病例分析,一方面使學生複習了藏象理論,另一方面對如何在臨床上應用中醫理論有了深刻印象。中醫理論來源於臨床實踐,迴歸於臨床實踐。要使學生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從實踐中學到紮實可靠的實用知識。

  學習中醫優秀心得篇二

  一深究醫理,循序漸進

  祖國醫學浩如煙海,必須持之以恆,勤奮苦讀,才能學到中醫的真髓。要從淺處起步,妙在淺而易知,從易處入門,從基礎開始,逐步由低向高、精、尖發展,要有計劃地學習經典著作,如《內經》、《難經》、《傷寒》、《金匱》、《溫病條辨》等,先是粗讀、泛讀,瞭解全貌,找出重點,然後更精細地將誦、釋、體會三者互用,深諳醫理,探求經旨,最後客觀地將所學的知識融匯貫通,施於臨床,指導實踐。這種由淺入深,從源到流,呈階梯式遞增的學習方法,深為任氏所推崇,他說:“循序漸進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個不能違背的客觀規律,遵循一規律,則必有所獲,若反之則欲速而不達。”

  二熟讀精思,妙識通圓

  醫乃活人之術,學不熟何以知醫?術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對醫者最起碼的要求。任氏強調,醫者對醫理要博熟精深,對醫技要熟練精湛,運用要靈活、準確、精當,因此,要求我們要精勤不倦,深入鑽研,對中醫重要的理論和經典著作的精闢之處,要熟讀背誦,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心領神會,窺其奧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領,妙識通圓。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圓活!為學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應常變而法不窮,明其理而更顯其妙。

  堅持讀書,虛心學習,字斟句酌,熟讀精思,

  醫理精熟,醫技精湛,我們是我們的追求,凡事要尊重科學,每於臨證之中,常根據實際病例,熟練準確地引經據典。如有一患者每夜發燒二小時許,歷經數醫,久治不愈。然任繼學診畢,曰:“此有瘀血。”並明確指出《醫林改錯》有記載,遂遣方投藥,一藥而癒。事後,經查閱,才深為其準確無誤而驚歎。對中醫的重要理論和經典著作的精闢之處,已能熟練的成誦和正確的解釋,這只是登上了一個階梯,尚需進一步努力,刻苦鑽研,不斷強化,並強調堅持反思,總結規律,才能鞏固。他說:“讀書最忌不求甚解,博雜不精,隨學隨忘,不加總結。”他主張:溫故而知新。溫故就是逐句玩味,反覆研討,有所得輒記之,並驗之於臨床,只有這樣,才能由熟而精,妙識圓通,有所創見,推陳出新。

  三研究諸家,知常達變

  要進一步開拓中醫理論的知識面,就要善於研究諸家,因此,要求我們博覽群書,博採廣蓄,並細心揣摩,反覆研究,攝其精要,主張採眾家之長補自家之不足,取眾家之精華為我所用。他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研究諸家學術,不可因循守舊,要圓機活法,知常達變,師古而不泥古。師古,是先學習,不可不知其說;不泥古,是重取捨,不可盡依其說,要明其理而活用其法以符真義。臨證最忌執一方而御百病,要守一法而應萬變。他對經方的研究造詣頗深。每臨證時,既能執持,又能方圓,十分重視師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常用《傷寒論》的方劑,治療各種雜病,其中的小柴胡湯,原為少陽和解之劑,但他加減化裁後,則用於治療胃脘痛、嘔吐、脅痛、心悸、不寐、咳嗽等各種內科雜證,均能取效。而烏雞白鳳丸是婦科之良藥,用於治療內科病,亦屢獲良效。研究諸家,要敢於質疑,勇於創新。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懷疑不能見真理,所以,研究諸家之學說,要辨清是非,舍非從是,以求完善,這就告誡我們,讀書議論必詳審其所以然,而後精思熟慮,方能不被謬說所誤。因為精通了醫理,詳審了眾家之短長,融匯剖析,取其精華,剔其謬誤,才不囿於一家之見。其中對“腎風”的治療,運用內經“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原則,重用“千金鯉魚湯”治癒數十例。對急性中風的治療,更是獨樹一幟,完全採用中藥,療效可靠,飲譽全國;對於肝硬化腹水的治療,則用生瓦楞、生牡蠣各200克、生鱉甲50克、水紅花子50克,功專力巨集,力起沉痾。用外治法於內科雜證,更獨具匠心。外治可補內治之不足,使藥力直達病所,提高療效。如各種頭痛者,外敷透頂止痛散;腹水者,用利尿膏敷於神闕穴;結核性腦膜炎則用呂祖一枝梅使其發泡;而膽脹者,用消痛外敷膏等,無一不效。

  四涉獵廣泛,擇善而從

  不僅要精於醫道,對其它學科的知識,也要有研究,用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指導自己的臨床實踐,所以在臨證治病時,周密精實,主次有序,遣方用藥,靈活有效。

  研究中醫學術,不僅要具備堅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高超的醫療技術,還要有廣泛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才能開闊視野,啟迪思維。古人云:“善讀者,始乎博,終乎約。”所以,學習中醫,不僅要掌握書內的知識,更要了解書外的知識,他說:“往往書內難以解釋之處,卻被書外的知識給予點破,使之豁然開朗,茅塞頓開。”人之所以有病,外因於天,內因於人,多與氣象學,時間醫學,地理環境有關,與飲食方土,人情關係密切。因此,古醫家認為,人體內環境的變化,同大自然的變化息息相關。天人合一,謂人體是一個小天地,這是很有道理的。許多資料表明,某些疾病發生的週期性和太陽活動週期在時序上,有某些一致性。例如:太陽活動期和太陽寧靜期,心血管疾病發作和猝死的例數相差懸殊,太陽色斑強烈爆發時,心血管病發作和猝死更為頻繁,其它慢性疾病亦然。

  五繼承總結,發揚光大

  祖國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歷代醫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努力發掘,促進了中醫的發展,對人類作出了貢獻。面對豐富的醫學遺產,只有繼承總結,才能發揚光大,繼承的途徑有二。其一,是先學習,充實自己,然後是文獻醫籍的整理、研究,祖國醫學文獻醫籍,汗牛充棟,而歷代醫家的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大多散見於各種醫籍文獻中,所以學習、研究、整理這些醫籍文獻,是繼承的關鍵,是提高的過程,也是發揚光大的前提。對醫籍文獻的整理,主要是對古醫籍的校正疏義和註釋,併發揮其學說,其代表醫家及其著作有:宋代林億《素問補註》、龐安時《難經解義》;元代滑壽《讀素問鈔》、《難經本義》;明代王九思《難經集註》,吳?《內經吳注》,馬蒔《素問》、《靈樞》注證發微;清代張志聰《素問》、《靈樞》集註;現代《中風專輯》、《黃疸專輯》等。

  其二,是理論研究要結合臨床實際,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實踐又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研究中醫理論,必須聯絡實際,總結提高,才能發揚光大。從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到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歷代醫家承前啟後,在繼承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內經》中提出:“有者求之,無者求之。”就是啟示後人,要善於研究繼承,要善於總結創新,發揚 光大,從而豐富中醫理論,如《通俗傷寒論》、《疫痧草》及溼溫時疫治療法,乃至今人發表的新見解、新經驗,都豐富了中醫的理論和實踐,是推動中醫發展的動力,其中包括認真學習總結當代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將他們畢生之精華,總結繼承下來,傳播下去。

下一頁還有更多優秀精彩的學習中醫優秀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