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成長經歷

  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以來,至今已經走過了95年不平凡的歷程。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篇範文,歡迎大家閱讀。

  範文一

  1、從五四運動到“南湖會議”黨的創立時期 1919.5.——1921.7

  近代中國社會的演變和“救亡圖存”鬥爭的屢遭失敗,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社會基礎;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政治上的覺醒,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階級基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傳來了馬克思主義,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思想基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生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幹部基礎。在各種條件具備後,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就成為了歷史的必然。1921年7月至7月30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出席會議代表12人,當時,全國的中共黨員只有53人。

  7月30日,在上海召開第六次會議,因法租界巡捕房搜查而被迫中斷後,第二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一隻遊船上舉行,並於當天閉幕。大會討論了政治形勢、黨的基本任務、黨的組織原則和組織機構等問題,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決議》。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從此,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7月1日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辰紀念日,是毛澤東於1938年首先提出來的,當時,在延安的“一大”出席者只有毛澤東、董必武兩人,他們記得“一大”是1921年7月召開的,但記不清確切的日期,又無檔案資料可查,於是就把7月的第一天,作為象徵性的中國共產黨誕辰紀念日。

  2、從第一次國共合作到“七•一五分共”國民革命時期 1921.7.——1927.7 1924年的第一次國共合作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推動了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軍,但由於幼年的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右派的妥協退讓,放棄了對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的領導權,致使國民黨右派勢力得逞,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事變”,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事變”,相繼背叛革命,國民革命失敗。

  3、從挺進井岡山到 “七七事變”土地革命時期 1927.7.——1937.7

  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成功地實現了兩次生死攸關的大轉折:第一次是從國民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的興起,中國共產黨在失敗中總結教訓,成功的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第二次是從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到遵義會議的召開,停止了“左傾”路線在黨內的統治,重新確定了毛澤東同志在黨的領導地位,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

  4、第二次國共合作到抗日勝利抗日戰爭時期 1937.7.——1945.8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點燃了全面侵華的戰火。在全國人民抗日熱情地推動和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並歷經八年艱苦抗戰,打敗了強大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5、從重慶談判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解放戰爭時期 1945.8.——1949.10抗戰勝利後,蔣介石不顧全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及各民主黨派的反對,在美國的支援下發動了全面內戰。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和各民族黨派的支援下,最終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建立了新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6、爭取國民經濟恢復到“三大改造”完成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1949.10.——1956.12 1949年到1952年,面對滿目倡痍、白廢待興、矛盾重重的困難局面,中國共產黨遵循“不要四面出擊”的方針,成功地用三年時間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根本好轉。從1952年開始,又展開並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7、從“大躍進”到“八字方針”制定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時期 1957——1965

  從1957年開始,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雖然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在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下,也出現了階級鬥爭擴大化和經濟建設中的“左傾錯誤”。

  8、從批“海瑞罷官”到粉碎“四人幫”時期 1966.——1976.3

  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路線指導下,加之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破壞,出現了“”這樣歷時十年的全域性性內亂,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遭受了嚴重挫折和損失。

  9、從“兩年徘徊”到十一屆六中全會撥亂反正時期 1976——1981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由於黨的主要領導人堅持“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想,使社會主義建設處於徘徊不前的局面,1978年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線,並開始了全面的撥亂反正工作,到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的制定並通過,標誌著撥亂反正工作的勝利完成,中國共產黨成功地實現了第三次轉折。

  10、從黨的十二大到黨的十七大改革開放新時期1982——

  從黨的十二大到十七大,中國共產黨成功實現了兩代領導班子的順利交接,在對毛澤東思想繼承的基礎上,創立了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

  1982年9月十二大:提出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團結全國過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1987年10

  月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路線。

  1992年10月十四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9年十五大:明確跨世紀發展的奮鬥目標和任務: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經過10年的努力,到建黨100週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2002年11月十六大:提出三大任務: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選舉產生了以胡錦濤為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

  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2004年9月十六屆四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決定》中明確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為黨的目標和加強當的執政能力和建設的五大任務之一,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奮鬥目標。

  2005年10月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06年9月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 2007年10月十七大: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胡錦濤的報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認真總結了黨的十六大以來5年的工作,系統總結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程序和寶貴經驗,對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巨集偉目標做出全面部署,對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出了明確要求。報告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當前和長遠相結合,突出了高舉旗幟、科學發展、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和加強自身建設四個重點,提出瞭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和重視民生的三大要求,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系統闡述,以戰略性思維和前瞻性眼光描繪了我國改革發展的巨集偉藍圖,是中國共產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政治宣言,是指引全國各族人民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的行動綱領。現在,中國共產黨已經是一個擁有7500餘萬黨員、具有60年執政經驗的大黨,我們黨正帶領13億中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昂首闊步、奮勇前進。

  範文二

  九十年風雨兼程,九十年星光閃耀。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以來,至今已經走過了95年不平凡的歷程。95年來,歷經風雨的中國共產黨,從當初只有50多名黨員,發展成為一個擁有近8000萬名黨員的世界上最大的政黨,黨和國家的建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回顧梳理黨的歷史,那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畫面栩栩如生,刻在我們心裡的那一些記憶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1、從五四運動到“南湖會議”黨的創立時期 1919.5.——1921.7.

  近代中國社會的演變和“救亡圖存”鬥爭的屢遭失敗,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社會基礎;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政治上的覺醒,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階級基礎;十月革命的勝利和馬克思主義的傳人,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思想基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生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幹部基礎。在各種條件具備後,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就成為了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