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講三分鐘的勵志小故事

  分享幾個可以講三分鐘的故事,抽三分鐘的時間講給你的朋友們聽聽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賈平凹的說話之道

  我出門不大說話,是因為我不會說普通話,人一稠,只有安靜著聽,能笑的也笑,能惱的也惱,或者不動聲色。口舌的功能失去了重要的一面,吸菸就特別多,更好吃辣子,吃醋。

  我曾經努力學過普通話,最早是我補過一次金牙的時候,再是我戀愛的時候,再是我有些名聲,常常被人邀請。但我一學說,舌頭就發硬,像大街上走模特兒的一字步,有醋熘過的味兒。自己都噁心自己的聲調,也便羞於出口讓別人聽,所以終沒有學成。後來想,毛主席都不說普通話,我也不說了。而我的家鄉話外人聽不懂,常要一邊說一邊用筆寫些字眼,說話的思維便要隔斷,越發說話沒了激情,也沒了情趣,於是就乾脆不說了。

  有一個夏天,北京的作家叫莫言的去新疆,突然給我發了電報,讓我去西安火車站接他,那時我還未見過莫言,就在一個紙牌上寫了“莫言”二字在車站轉來轉去等他,一個上午我沒有說一句話,好多人直瞅著我也不說話,那日莫言因故未能到西安,直到快下午了,我迫不得已問一個人××次列車到站了沒有,那人先把我手中的紙牌翻個過兒,說:“現在我可以對你說話了。我不知道。”我才猛然醒悟到紙牌上寫著“莫言”二字。這兩個字真好,可惜讓別人用了筆名。我現在常提一個提包,是一家聾啞學校送我的,我每每把有“聾啞學校”字樣亮出來,出門在外覺得很自在。

  不會說普通話,有口難言,我就不去見領導,見女人,見生人,慢慢乏於社交,越發瓜呆。但我會罵人,用家鄉的土話罵,很覺暢美。我這麼說的時候,其實心裡很悲哀,恨自己太不行,自己就又給自己鼓勁,所以在許多文章中,我寫我的出生地絕不寫是貧困的山地,而寫“出生的地方如同韶山”,寫不會說普通話時偏寫道:普通話是普通人說的話嘛!一個和尚曾給我傳授過成就大事的祕訣:心繫一處,守口如瓶。我的女兒在她的臥房裡也寫了這八個字的座右銘,但她寫成:“心繫一處,守口如平。”平是我的乳名,她說她也要守口如爸爸。

  不會說普通話,我失去了許多好事,也避了諸多是非。世上有流言和留言——流言憑嘴,留言靠筆。我不會去流言,而滾滾流言對我而來時,我只能沉默。

  :陳策追騾的典故

  陳策,是宋時的建昌南城人。有一天,陳策去集市上買了一匹騾子。這騾子精壯精壯的,毛色發亮,走起路來四隻蹄兒像翻花。喜得陳策連聲說,好騾好騾。他就只會說好騾好騾。第一次用這騾子,是要從西城運一些絲綢到他的鋪子。夥計將鞍放上騾子的背,想不到騾子突然暴怒起來,上躥下跳,連鞍都摔在地上,把幾個夥計嚇了一跳。

  這騾怎麼了?夥計把騾捉住,又試了幾次。只要鞍一上騾背,它就發怒一般暴躁地蹦跳。“這是一匹傷鞍的騾,老主人整的。”陳策說。騾不能負重,廢物。鄰居說:“怎麼來,怎麼去。”可陳策這個人不忍心這樣做。受了欺騙,可他就這樣認了。他叫夥計把騾子關到城外閒置的老屋子裡,每天供給它草料。他說,就等它慢慢地老死吧。對畜生這樣狠,真是畜生!他的兒子對父親的做法很有些想法,他還是想怎麼來,怎麼去。誰都會這麼想。但這個念頭他不會跟父親說,他有點怕父親,所以後來做的事他都是瞞著父親乾的。他找到平時極相熟的一個人——駔。駔就是市場經紀人。

  他說,你想法把我這頭騾子賣了,二一添作五,錢分你一半。這個駔答應了。機會來了。有一個路過南城的官人的馬死了,便來到騾馬市場,想再買一匹。駔瞄見了他,上前說,有一匹上好的騾子,因為負重時受了點傷,把背磨破了,主人要趕生意,急著把它賣了,你要不要看看?官人就隨他過去。一匹精壯精壯的騾子,毛色發亮。官人連聲誇,好騾好騾。駔說,就是背上有些傷,稍養一養就好了。騾子的背上有一些新鮮的血痂,是陳策的兒子和駔叫人磨出來的。脫毛,破皮,見血,多痛苦。騾子悽傷,可它不會說話。官人和當時的陳策一樣,毫不猶豫就買下了。他說,我的行程寬裕,暫不用它,只與我隨行即可。陳策還是知道了這件事。可知道也已經晚了,那官人早已離開南城,已經離開五天了。陳策騎上馬,沿官道追。日夜兼程,沿路打問。他花了兩天時間,趕上了那匹騾子。那騾子見了他,不走了,挨挨蹭蹭要靠近他。想說什麼說不出來,只知道犟著不走。陳策向官人行禮,說,這是一匹傷鞍的騾子,不能負重。官人疑心他捨不得這精壯的騾子,要反悔,就說,傷鞍的騾子我也要。陳策解下自己的馬鞍,遞給官人:不信,你試試。官人說,我不試。

  陳策嘆一口氣,我以誠待你,你卻疑我欺詐,既如此,我在家等你。說完策馬回頭,原路歸來。又過了三天,官人返回了南城。他找到了陳策,說,我來並非為討回銀兩,特為謝罪而來。你待我以至誠,竟受我小疑。哎,慚愧呀!陳策這個人就是這個樣子。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

  宋朝時候,雕板印刷大為盛行。

  雕板印刷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把木頭鋸成一塊一塊大小一樣的板子,使之平滑,然後在一張薄紙上寫字,反貼在板子上,用刀雕刻成文字凸起來,再刷上墨,鋪上紙,用軟刷在紙上輕輕刷過,揭下來,紙上就有了白底黑字。一本書的字數自然是相當多的,所雕的板也不止一塊,每一塊都照這種方法刷印成文。全部印刷工作完畢,一頁一頁地裝訂起來,那就成了一本書。

  當時,杭州西山有個號稱“神刀王”的雕板師傅,刀下功夫遠近聞名,有口皆碑。許多人慕名前來拜師,“神刀王”一概不收。可他晚年的時候,卻破格收下了一個平民出身的小徒弟——畢昇。這是啥原因呢?原來,“神刀王”不但看中了畢昇那股靈巧勁兒,更喜歡他那忠厚、誠實的品行。他覺得,把自己的本領傳給這樣的人,到死的時候也就可以瞑目了。

  畢昇跟著“神刀王”一學就是幾年,技藝大有長進。有一次,師傅雕刻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讓畢昇在一旁觀察揣摩。誰知還剩下最後一行時,畢昇一不小心,碰了師傅的手臂,把刀下那個“之”字刻壞了。

  畢昇難過極了。晚上,他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他先是暗暗埋怨自己,後來又突然冒出一個念頭:雕板印刷太麻煩了,能不能改一改呢? 從那天起,他一有空兒就琢磨這件事。一天,他在西湖邊散步,發現一個江湖畫師正在往一幅風景畫上蓋圖章,湊近仔細一瞧,真新鮮,那畫師竟把三枚圖章串在一起。

  畢昇頗有興趣地一會兒,忽然,猛一擊掌,高興地大叫起來:“有辦法了!有辦法了!”

  他一溜煙跑回住處,用膠泥作成一個一個方塊,幹了以後,刻上反字,一字一塊;接著用火將這些活字燒硬,按韻排列在特製的木格里;然後根據需要將活字排在鐵框裡固定好。這樣就可以刷上墨印書了。

  採用活字印刷,既方便,又節約。這種新技術,很快就被推廣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