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致癌的物質

  防癌抗癌貌似越來越被關注,然而,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卻又有很多導致癌症的飲食習慣被忽略。尤其是在食品安全的認知方面,人們往往對自己新知道的風險恐慌不已,卻對自己天天接觸的風險完全忽視。

  比如說,人們害怕隔夜的蔬菜隔夜的茶,因為聽說裡面有個叫做“亞硝酸鹽”的有毒物質,卻不知道鹹魚鹹肉香腸蝦皮當中的“亞硝胺”才是真正的致癌物,比剩菜更值得關注。說到這裡,不能不復習一下食品加工中最常產生的四大類致癌物:

  最常產生的四大致癌物

  容易致癌物質1多環芳烴類,最耳熟能詳的是苯並[a]芘,是油脂類物質加熱所產生的,炭火燻烤、長時間油炸等烹調中產生量最大。

  容易致癌物質2雜環胺類,

是蛋白質加熱超過200度後產生的一類致癌物,所謂焦糊魚肉不能吃,就是因為這類物質的緣故。雜環胺和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都有關係,增加這些癌症的風險,有強烈的致突變性,而且在動物實驗中表現了明確的致癌性。

  容易致癌物質3丙烯醯胺,是含澱粉和蛋白質的食物在加熱到超過120度以後產生的疑似致癌物,在160度以上加熱產量比較大。它在油炸、油煎、烤制的主食和土豆食品當中比較多見。

  容易致癌物質4亞硝胺,或更準確一點,叫做N-亞硝基類化合物,還包括亞硝醯胺、亞硝胍、亞硝脲等等,是一大類有毒物或致癌物的統稱,其中以亞硝胺類最為常見,比如二甲基亞硝胺,二乙基亞硝胺,亞硝胺嗎啉,亞硝基吡咯烷等等……它們其實無所不在,從醃肉到魚乾,從陳釀啤酒到菸草,從化妝品到藥物,從橡膠到汙染空氣。研究發現其中很多物質有致畸、致突變、致癌活性。

  專家稱:或許讀者對食品中的亞硝胺還不太瞭解,本文就讓您把它看得清楚一點,知道是哪兒來的,怎麼來的,怎麼防住它,怎麼減少它的毒害。

  研究表明,在火腿、鹹魚、醃肉、臘腸等很多日常食用的魚肉製品生產過程中,無論是家庭還是企業,做出來的產品中都會含有亞硝胺類致癌物。而製造這些毒物的材料,就是亞硝酸鹽和蛋白質分解產生的胺類物質。人們通常都會覺得,熟肉火腿很家常,香腸臘肉很親切,魚乾蝦皮魷魚絲有營養又好吃……很少有人把它們和致癌物聯絡起來,但它們實實在在地含有亞硝胺類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