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人際關係學

  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關係。這種關係,反映了個人或群體尋 求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它的變化發展取決於雙方社會需要滿足的程度。從古就影響著現在。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人際關係的影響

  在古代,人們並沒能認識到人際交往對人的心理的影響,也未能夠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人的心理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但從實際的社會經驗中,人們已開始清楚地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對社會生活及個體成長的重要作用。儒家思想已深深紮根於中國人心中幾千年:它強調人際關係要以仁義道德為基本準則,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友愛謙恭、互助與和諧,提倡孝仁,要求避免衝突與對立,並以仁愛之心來達到社會和諧統一。它認為人倫是中國社會處理一切人際關係的共同準則.從古至今,中國的人際關係基本上是循著儒家思想的價值取向發展的,時至今日依然打著深深的儒家文化的烙印。

  一 倫理道德判斷:處理人際關係的出發點

  倫理道德問題是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的一個問題。一直以來,中國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一個很重要的出發 點就是從道德或倫理的角度來看待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在現實的人際關係中,人們對人物和事件進行評價時,總是將其納入一個倫理道德價值的框架中進行判斷。特別是發生人際衝突時,中國人往往習慣以倫理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即便是在當代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商場上買賣雙方的契約關係、社會熱點問題引發的全民大討論等等,無一不。滲透著長期積澱下來的傳統道德倫理因素的內容。人們習慣以倫理道德要求審視、規範、約束自己與他人的行為,以道德輿論的力量防止違背倫理道德的事件發生。儘管當代中國的價值判斷已經滲入了“經濟”、“利益”等因素,但倫理道德判斷依然佔據著重要地位。

  二 謙恭求和:處理人際關係的原則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謙恭,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就視“謙虛”為美德,並將之作為自己與人行事的標準。在面 對別人的真誠讚美時,大多數人不會欣然接受,而往往會、擺擺手、微笑著予以否定並自嘲一番,同時將讚美轉移 給對方,甚至給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誇張讚美。這種情況往往是給對方留足了面子,同時也將自己“謙虛”的美好形象留在對方心中。然而,對於這種“謙恭”傳統的繼承也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人們越來越難以以誠相待,對彼此之間的真誠度產生了懷疑。同時,在這種“繼承”中,我們不難發現,彰顯個性的人往往容易受到團體中其他人的排斥,人們的個性受到抑制,這不利於人們健康心態的形成,不利於個人的成長。誠然,對謙恭的繼承無可厚 非,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但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能放棄“誠和“實的原則。

  三 妥協折中,迴避衝突: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情佔據了絕對重要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在通常情況下似乎很難做到對事不對 人”,而且雙方在為人處事上對對方的要求往往是求同而不能存異。因此,為了迴避衝突,中國人在相互交往過程 中所取得的某種結論和看法往往都是經過相互妥協、甚至折中後的結果。顯然,這種折中關係保持了人們之間的融洽。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在這妥協折中的過程中,很多人是放棄原則、放棄立場..如此一來,和諧的外表下往往潛藏著危機,因為這種迴避有其不真實、“不透明的一面———表面的共識,背面的不服;表面的和諧,背地裡的勾心鬥角;表面上是問題的解決,實際上則是問題趨於中庸..當然,我們應該回避衝突,但迴避衝突不代表迴避問題,重要的是在問題的爭論上,以理性的思維和巧妙的溝通方式去澄清問題,而不是盲目從眾。

  四 “人情”和“面子”:維繫人際關係

  自古以來,中國人在處理問題時考慮最多的往往是“人情和“面子因素。古代的親緣,地緣、業緣、神緣等各種人際關係模式對當代人際關係中仍然產生著很大影響。人們依靠各種關係網,依靠“人情得到“熟人幫助, 或者礙於“面子而幫助熟人。不可否認的是,中國人的這種講“人情、愛“面子有其積極的一面,它有利於人 際互動的和諧進行,維繫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因素。但這種心理也影響著中國人際關係的理性發展。它容易引發人們的虛榮心,追求表面上的體面。我們經常看到, 在交往過程中,交往的一方出於人情、“面子的考慮, 會承擔起另一方提出的超過自己能力或意願範圍的請求或任務,這樣一來,能力有限與履行承諾之間的矛盾,使個人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揹負著人際關係的重大包袱,極易導致心理失衡。

  當代中國人際關係的特點

  一 傳統人際關係模式在市場經濟時代下的新走向

  1走向民主化

  在儒家文化中,奉行一整套嚴格規範的交往禮儀和等級秩序,特別強調人際關係的等級,在家庭和社會組織 中,家長、族長和君主擁有絕對的權威,嚴格壓制家庭和社會成員的不同意見。當今社會,傳統的等級思想與特 權意識逐漸受到批判,當代中國的人際關係開始強調平等,強調尊重他人的隱私———夫妻之間、父母和子女之 間、同事之間都有保留個人祕密的權利。家庭已成為一個較過去不同的和諧和睦的小團體,在這個小團體中,家 庭成員擁有人格上的平等,決策權的平等,個人隱私權和個人生活中的決定得到尊重,不同觀點、意見和生活方式 得到尊重等權利。

  2走向開放化

  古時候,由於生產力不發達,生產規模較小,社會分工也不細緻,人們的交往往往侷限在一個有限的空間裡。 而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規模的日趨龐大,交通及通訊工具的迅猛發展,人們的交往的機會在不斷增加,人們的 交往需求也在不斷增大。於是,當今社會的人紛紛從過去那種基於親友、鄰里、地域的人際關係中走出來,不斷 拓寬人際交往的空間,不斷為自己創造廣泛的與人交往的機會。過去那種業緣、親緣、地緣的人際關係模式正在 逐漸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人際關係的開放化。這種開放性,拓寬了人際交往的範圍,但也有其消極的一面。由於交友數量增加,交友物件變換頻繁,使得人們之間深度交往越來越難,人際關係趨於表面化。在這過程中,難免 使得一些人因為不能接受這種社會利益矛盾衝突引發的現象而導致迷茫、失落、焦慮、叛逆等不健康心理。

  3走向理性化

  在過去,親緣關係、地緣關係、裙帶關係是最為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的人際關係。在一些民營企業,尤其是 一些家族企業,他們依據人情、依據親緣關係安排職位。然而,進入當代社會,市場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競爭,那 種舊的非理性的職位安排往往成為企業發展的障礙。企業家族的性質被逐漸打破,企業中的職位會轉移到職業 經理人和專業技術人員的身上,不再唯親戚、老鄉、同學重用。在這一層面上來說,當代人際關係走向了理性化。 這種理性化突破了親緣和地緣的限制,使得人們可以在一個更為公平的環境下尋求自我的發展。

  4走向功利化

  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轉型,當代中國中建立在經濟利益上的交往日益增多。人情往往以交換作為前提——— 自己的付出是否能得到回報,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回報。“人情不再是人際交往的目的,而是成為了人際交往的 手段和工具。一部分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只結交對自己有用的人物,建立功利性很強的交際圈子,這種功利性因素使得人際關係中的情感因素在減弱。然而,我們又不難發現,正是在這種功利性的驅使下,人們突破了親 戚、同鄉的界限,一切以法律為依據,一切以經濟和其他社會利益為依據,這使得有共同利益的人更容易建立起 新型的人際關係。

  二 人際關係在當今資訊網路時代下呈現的新特點

  1網路化

  資訊溝通技術和手段,採用網路技術建立和發展著人際關係的網路,徹底突破了傳統文化中人際關係的模式,形成了包容性極強的龐大的人際關係網路。網際網路從最初的只能收發郵件,到後來的文字即時聊天,再到語音視 頻..它為人際交往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渠道。由於網路的跨時空性特點,許多人對聊天的物件往往可以輕易敞 開心扉,而不必擔心會有現實世界可能出現的各種後果。它使人們更容易講出心裡話, 從而起到緩解壓力的作用 而時至今日,網路也不再是人們觀念中那個單純的虛擬世界,很多網友已經從虛擬的交往發展到現實的交 往,“虛擬+現實”的人際交往模式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人際交往的最新形式。而且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交 通、通訊工具的不斷髮展,這種交往模式將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不可否認,在網路化下發展起來的這種新的人 際交往模式拓寬了人們的交往空間,虛擬實現了人們在現實中不能實現的一些願望,但由此所引發的網路犯罪、 青少年網路成癮等問題又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2多元化

  地緣、的界限,也突破了年齡、職業、階層、性別的界限。過去所越來越淺,父母與子女之間可以相互理解、當代中國的人際關係,早已突破了血緣、親緣說的“代溝”親如朋友;老人與孩子之間可以建立忘年之交;不同職業從業者之間可以自由密切往來;甚至是具有共同志向的陌生人之間都可以惺惺相惜..人們之間的交往不再附著 於某個固定的群體、固定的區域和固定的形式,當代中國的人際關係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繽紛局面。這種人際關 系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們對生活方式的豐富多彩的需求。

  3國際化

  當今時代是資訊時代,是市場經濟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這些時代特徵使得中國人的人際關係不僅突破了傳統的“三緣”模式,而且也打破了國家界限、國籍界限和種族界限。當代中國已不再是那個閉關的舊中國,人們可以通過出國留學或旅遊的機會,或是藉助在學校與國外留學生的交流,再或是通過網際網路的連線方式,接觸不同國 籍、不同種族的人,結交不同國籍的朋友,接觸不同國家的文化,這種不管是現實的還是虛擬的人際關係,都展現出了國際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