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一流的職場口才

  職場之中,交流與溝通必不可少,和同事相處,最重要的是溝通,但是人與人之間畢竟需要講求緣分,並非每個人聚在一起都有無窮無盡的話題,如果彼此沒有話題,你該怎麼辦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關注周圍的新聞和大家都關心的事情

  把近期的新聞作為話題,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周圍發生的、大家比較關注的事情,比如房價啊、交通啊等等可以聊。另外,還可以討論一下五一、十一怎麼過這類大家說起來都很高興的事情。

  常常微笑,和對方有眼神交流

  俗話說的好:“抬手不打笑臉人”,和同事相處,如果對他們正在熱烈討論的話題感覺無話可說,那麼你要學會微笑傾聽。和對方說話時,一定要有眼神交流。

  自己要調整心態,別先入為主地認為和同事無話可聊

  在職場中,想要和同事愉快相處,自己首先要抱著積極融入大家的想法,平時多留心周圍同事關注的事情,為尋找話題打下基礎。

  在涉及具體個人的是非八卦面前,巧妙地保持中立

  這個時候,一點都不插嘴也是不好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當你的同事們八卦時,要學會巧妙地保持中立,適當地附和幾句:“是麼?”,對於沒有弄清楚的事情千萬不要發表明確的意見,總之,要學會“參與但不摻和”。

  面對不同年齡層的人,聊不同的話題

  和年輕一點的人在一起,食物、衣服和生活中的趣事都是很好的話題,而年齡大一點、有孩子的同事在一起,話題都離不開孩子,你可以聽他們說說孩子的趣事,附和幾句。和年長的同事聊天,要有一種請教的姿態,表現出你希望聽到他的建議和教誨。當然,這些都要因人而異,所以在平時要多留心同事的愛好和性格,尋找共同的興趣點。

  女人的話題在有女人的地方一定受歡迎

  如果你想和女同事找話題,那就更簡單了。關於女人的話題,一定受歡迎:美容、打折、化妝品、衣服、鞋和包、減肥……一些小技巧和小經驗的交流,立馬讓你們話如泉湧。

  同事間聊天時,要注意傾聽

  多傾聽對方意見,重視對方意見,這是一種很重要的溝通技巧。和同事聊天你要注意聆聽聆聽再聆聽。

  切忌:千萬別聊同事的隱私,少談本單位的事情

  同事之間在一起天南海北都可以聊,但是不要涉及私隱,即使是同事自己告訴你,你在發表意見的時候也要三思而後行。

  你怎麼對人,人家怎麼對你。

  另外,還要掌握一些和同事的談話技巧。

  說話的時機: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成事不說就是公司或領導已經決定的事情就不要評價,不要給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無論你認為這些建議和想法對公司有多大的好處都要堅持不說的原則。但是在公司決定以前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這是你的職責,決定事情是公司領導的事,我們要認識清楚自己的職位和存在價值,不要給出超越職權的建議和想法,否則受到傷害的是你自己和公司。

  在生活中也是一樣,你太太炒菜,四個菜中只有一個好吃,你吃飯的時候會說那三個不好吃,還是說那一個好吃呢?一定是說那一個好吃,因為你說那三個不好吃也沒有用,再說好不好吃她和你一樣清楚,為什麼要說呢?工作中,這樣的事情也經常有,總部任命了一個分公司經理,你自認為對他比較瞭解,他一定會把分公司搞垮。這個時候你要說嗎?如果你說了,難道就能改變總部的決定嗎?如果改變了,總部的權威何在!說了,反而增加了總部對你的看法:這個小子,總是這麼竄,就你厲害,我們都是傻瓜,等著瞧,有你好受的。最後受害的是你自己。所以說要在事前,而不是事情已經決定了以後。

  遂事不諫是說正在做的事情,也不要去勸諫。如果他是錯的,就讓他錯到底,最後再來總結和檢討。對於企業來講老闆和經理每天都在做很多決策,有資料統計顯示,最優秀的決策者也不能保證決策的準確性,正確的決策只佔總決策的七成。

  我們都知道正確的決策要比沒有決策要好,但是企業經常是沒有決策或者是有錯誤的決策。如果比較有錯誤的決策和沒有決策這兩者的時候,就會出現爭議。到底是有錯誤的決策好,還是沒有決策好呢?我認為,沒有決策會導致企業一盤散沙,沒有主心骨,不知道自己發展的方向,是企業的內傷;有錯誤的決策可以使企業損失時間和金錢,是企業的外傷。

  相比較之下還是暫時損失金錢和時間,也比企業的內傷來得要好。所以我們看到企業中經常有這樣的現象,基層的員工明明知道這事是錯的,但是總部還是要求堅決貫徹執行,基層員工這時可以做的唯一事情就是,堅決執行錯誤的決定!而不是去說,去評論。基層知道事情是錯誤的,難道總部不知道嗎?地球人都知道!但是如果不做,損失的就是總部的權威,如果做下去,只損失金錢和時間而已,以後的正確決策可以賺回來。

  既往不咎是已經發生的事情不要去追究。這是說我們要適度地追究責任。不是什麼事情都要追究到最後的責任人,才罷休。有些小事情,過分地追究,可能傷害別人的面子和積極性,以後的事情就不好做了。

  前一段時間,我的一個朋友結婚,在新婚之夜,發現了新娘的一個祕密,到底是說,還是不說呢?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追究還有什麼意思呢?就假裝不知道吧!這個原則是針對一些聰明人適用的,你不追究,對方也知道自己錯了,雙方都心知肚明。但是對於一些沒有自知之明的人,還要經常敲打一下,要追究責任到人,否則對方不能得到提高。

  不同事情,不同說法

  好事情,用播新聞的方式。前一段時間,培訓部外請了公司的一位兼職講師。我旁聽了他的課程,想學習一點東西。課程快結束的時候,我回到了辦公室,對其他的同事說:“沒有想到他的課程,這麼好,想不到,真是想不到。有些人是天生適合做講師。”過了一會,課程結束了,他走出了辦公室,和大家聊天。突然問了我一句:“你覺得這個課程怎麼樣?提點建議,我也好有個提高。”我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想要怎樣說才能即不恭維又恰當。旁邊的同事搭腔說:“他剛才說,沒有想到你的課程講得這麼好。我們都要向你學習呀。”我們雙目對視了一下,他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從此我感覺他對我的態度好多了。這個故事就是我無意中用了好事情播新聞的方式。我們中國人不習慣讚美別人,把對別人的讚美埋在心底,總是通過批評別人來“幫助別人成長”,其實這個想法是錯誤的,讚美比批評帶給別人的進步要大。別人有了好做法、想法就要讚美,要誇獎,只有這樣才有完美的人際關係,才有以後成功的基礎。

  怎樣成為說話高手?

  壞事情,先說結果。先講結果,這樣就有了溝通的底線,剩下的時間就可以用來溝通怎樣解決問題。就象下面的貨運丟了貨物的故事:

  分公司貨運到外地,丟失了貨物,銷售代表小王向經理做彙報。

  “經理呀,出事了。今天早上我去拜訪客戶,一到就聽客戶說丟貨了。包被打開了,我想可能是被客車司機搞壞了,這裡已經報警了,我們在現場取證……”

  “先別說那麼多,告訴我到底損失了多少!”經理生氣地說。

  無論這個事情最後的處理結果怎麼樣,經理對小王已經有了不好的印象。感覺他辦事不牢靠,辦事能力不強。

  “說”的正面效果有益於心理健康

  對離職者而言,“說”,是一種傾訴和發洩。人心裡的各種情緒總要有一個發洩的渠道,即使不在工作單位說,也會跟家人、朋友傾訴;即使說的不是事情本身,也會通過一些載體把這些情緒發洩出來。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如果不把這些情緒發洩出來,那麼它很可能轉化為身體的某些病症,比如失眠、焦躁、憂鬱、煩悶等等。所以,“說”把負面情緒發洩出來,是一種對心理健康有益的自我保護過程。

  “說”的負面效果放大負面情緒

  有些人在說的過程中情緒激動,越說越生氣,越說越想說,把本應該思考的過程以一種不正確的方式表達出來,強化了一些非理性的東西,反覆通過這種非理性的方式解決壓力,進而使理性思考逐漸減少。但其實這個“說”的過程對解決問題沒有絲毫的幫助,反倒放大了負面情緒,使自己更加不開心。這時的“說”,就是一種損傷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做法。

  “不說”的正面效果——有利於理性思維的成熟

  如果不說是基於理性的思考,覺得這些問題沒有必要說。即使不說,公司的相關領導也瞭解情況,多說反而會影響他們的判斷和決定,那麼“不說”的決定就會成為林潔的一次理性反思過程,有利於她理性思維的成熟。

  “不說”的負面效果——可能對自己和親友造成傷害

  如果不說是因為害怕,或者不知道跟誰說,那麼林潔內心的問題既沒有化解,又沒有傾訴渠道,這些負面情緒很可能會積累成疾,或者以其他方式發洩出來,對自己和親友造成傷害。

  總而言之,待人還是要講究真誠和熱情,做人就像照鏡子,你笑他笑、你哭他哭。和別人交談的時候要講技巧,但光有技巧也是不行的。畢竟日子久了,人心如何,大家心裡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