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的著名人物的故事

  那些都是很值得我們花時間去看看的,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被60家出版社拒絕的作家

  作者:姚秦川

  1925年,69歲時愛爾蘭作家蕭伯納,憑藉《聖女貞德》榮獲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不過,許多人可能都沒有想到,開始寫作時,蕭伯納曾遭遇過5部小說被60家出版社全部拒絕的尷尬。

  蕭伯納出生在一個小公務員家裡,由於家庭貧困,他早早地便輟學回家。從20歲起,蕭伯納開始嘗試以寫作謀生,並在6年時間裡先後寫出了5部小說。不過,令人沮喪的是,當他滿懷希望地將這5部小說寄給60多家出版社尋求出版時,那些出版社無一例外地,全都無情地拒絕了給他出書的願望。

  看到兒子遭受到如此大的打擊,母親心疼地勸說蕭伯納放棄這條艱辛的創作之路,並表示她可以掙錢養活兒子。就連已經和母親離了婚的父親,在聞迅後,也趕過來勸說蕭伯納。父親憐惜地握著兒子的手說,實在不行,就改行做其他事情吧。那一刻,蕭伯納真心覺得,自己也許不是當作家的料。

  有一段時間,本來就性格內向的蕭伯納都不敢輕意出門上街。因為只要他一露面,人們就在他身後指指點點。有的年輕人甚至故意譏笑他,稱他為“創作了5部名著的大作家”。那一陣子,蕭伯納的心情跌落到了谷底。

  然而,不服輸的蕭伯納堅信自己在文學道路上不會失敗。他尋思,既然小說創作的道路不好走,自己為何不能從戲劇方面尋求突破?他鼓勵自己繼續努力地寫下去,並強制自己每日寫一定數量的劇本。事實證明,蕭伯納當時做出了一個非常明智的抉擇。

  1892年,蕭伯納正式開始劇本的創作。短短几年時間,他創作的《不愉快的戲劇集》等的戲劇,不但改變了19世紀末英國舞臺的陰霾狀況,他本人也成為了戲劇界的革新家,掀開了英國戲劇史的新篇章。

  1925年,蕭伯納最終憑藉《聖女貞德》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然而半年後,他卻把這筆約合8000英鎊的獎金捐給了瑞典的窮作家們,引起一片讚歎之聲。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蕭伯納回憶說,被一家出版社拒絕,並不是多大的事件。但如果被60家出版社同時拒絕,卻不是任何人都能接受的打擊。幸運的是,他頑強地堅持了下來。

  任何偉大的成就,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堅持才能完成的。忍耐和堅持雖然痛苦,但它會逐漸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好處!

  :隔牆遞過紫丁香

  作者:郝金紅

  北大文科資深教授葉朗曾是美學大師朱光潛的學生。

  上中學時,葉朗經常和同學們去北大玩耍。有一次,他們途經燕南園一段殘垣斷壁,看見一位十分矮小的老人,靜靜地坐在青石板上。看到孩子們走近,老人拄起柺杖,從石板上艱難地站起來,慢慢繞到殘垣之後,隔著那段殘破的矮牆,向孩子們遞過一枝盛開的紫丁香。

  孩子們被老人家浪漫的舉動嚇壞了,便加快腳步,慌張地跑掉。葉朗膽子最大,沒有跑,而是一個人走上前,隔著牆,雙手接過紫丁香。老人沒有說話,但他的嘴角在笑,在努力地表達著一種美好的情愫。

  後來,葉朗考上北大,才知道當年那位隔牆遞花的老人,就是鼎鼎大名的美學大師朱光潛。大三的一天,葉朗從燕南園經過,途經那段殘垣,又一次遇上了朱光潛。先生手裡握著一枝紫丁香,見葉朗走來,又一次隔著矮牆,遞過一枝散發著清香的紫丁香。

  直到今天,葉朗一直珍藏著那兩朵紫丁香,把它們夾在朱老先生的著述《西方美學史》中。在北大的課堂上,葉朗談及這段往事,無限感慨:“我一直偏執而迷信地認為,那不是自然界中一枝普通的花朵,它分明是人類精神之樹的果實,是一代宗師無言的暗示。在即將熄滅生命之火的歲月裡,先生不斷越過隔牆,把曠世的風範吹進晚輩們的心靈中。”

  大師無言,靜水流深;先生之風,高山仰止。那隔牆遞過的紫丁香,便是一本教會後輩做人處世的珍貴教科書。

  :讓人心安,是為大善

  作者:郝金紅

  一天,遷居巴黎的著名詩人海涅外出散步,當他走到昂熱大學的後門時,看見一位年輕人捂著肚子坐在地上,表情十分痛苦。

  海涅走上前去,關切地問年輕人:“孩子,怎麼了?”年輕人抬起頭,他的臉因為疼痛幾近變形:“我……肚子很……很疼”。說完這句話,海涅看見他臉上滿是汗水。

  海涅一把拉起年輕人:“走,帶你去看醫生。”在醫院裡,醫生做完檢查,告訴海涅:“他患了急性腸炎。”“可是,我要上課。而且,而且我身上沒有錢。”年輕人低語。顯然,這是一個看不起病的窮學生。

  “你必須治好病才能去上課。”海涅說道,“至於醫藥費,我來幫你付。”說完,海涅走出病房交了醫藥費然後離開。

  兩年後的一天,當海涅正在家裡構思一篇長詩時,保姆帶著一位年輕人走進來。年輕人走到海涅面前:“先生,您還認得我嗎?”海涅看他:“對不起,我實在想不起你是我的哪位朋友。”年輕人說:“先生,您還記得兩年前,您為一位窮學生墊付藥費的事嗎?”海涅想了想,然後一拍腦門:“哦,我想起來了,就是你嗎?”年輕人欣喜地點點頭:“是我,是我!”

  “那麼,你今天來是為了感謝我嗎?”海涅問道。“先生說得對,我是來感謝您的。”“好的,請把當年我墊付的藥費給我吧。”年輕人從衣兜裡掏出錢,遞給海涅。海涅數了數,然後從中抽出幾張來:“這些就夠了。”再把多餘的錢遞還給年輕人。年輕人見海涅收了錢,滿心歡喜地離去。

  等年輕人走後,保姆問海涅:“先生,當年您既然施了善心,今天為何還要收他的錢?”海涅笑了笑說:“濟人於困,是為善,但不是大善。年輕人今天來還我錢,就說明這兩年來他於心不安,因為他始終覺得欠我一個人情。如果因為我的一個善念,而使他惴惴不安的話,那這種善就變成了一種桎梏。所以,我收下他的錢,讓他覺得不再欠我什麼,他也從此心安了。這樣對他來說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