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中的名人成功事例

  書籍是一群朋友,通過它,可以從黑暗走向光明,可以從孤獨走向幸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1:

  1928年,約翰·納什出生在美國布魯菲爾德的一個富裕家庭。雖然家庭充滿了親情的溫暖,但納什天生內向孤僻,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早慧並不是判斷天才的標準,納什小學時學習成績並不好,尤其是數學,他經常採用非常規的方法解題。社交障礙、特立獨行與不良的學習習慣讓納什成為老師眼裡的“問題學生”。高中時,納什便可以用簡單的步驟取代老師寫滿黑板的推導和證明。

  21歲的博士

  1945年6月,納什進入卡耐基-梅隆大學化學工程系學習,並非常幸運地獲得了喬治·威斯汀豪斯的全額獎學金。但一學期後,他就對機械製圖等課程的死板相當反感,加上數學系的老師一再鼓勵他轉攻數學,因此他改變了主修方向,正式成為一名數學系學生。進入大學三年級,他同時被哈佛、普林斯頓、芝加哥和密執安大學錄取,而普林斯頓大學以豐厚的獎學金及與家鄉較近的地理位置成為納什的首選。當時的普林斯頓已經成為全世界的數學中心,愛因斯坦等世界級大師雲集於此。在普林斯頓自由的學術空氣裡,納什如魚得水,21歲就拿到了博士學位。

  獨立思想

  雖然在納什的青年時代,他的身邊就已經出現20世紀的科學泰斗——愛因斯坦、馮·諾依曼和維納,但是他沒有加入任何一個學派,不是任何人的門徒,基本上是在沒有引導者的狀況下前進。在他所做的從博弈論到幾何學等多個科學工作中,他對廣為接受的知識、公認的方式以及根深蒂固的規律都抱有懷疑態度。納什掌握的數學知識,主要並非來源於學習其他數學家已經取得的成果,而是自己重新發現這些成果中蘊藏的真理。他迫切希望取得一鳴驚人的成就,因此從不鬆懈,隨時準備捕捉真正重大的問題。他從來不認為自己已經精通某個領域。在學生時代,他對旁人的懷疑、疑慮和嘲笑的漠視就已經到了令人畏懼的地步。

  愛情比諾貝爾獎更重要

  1952年,24歲的納什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書。那時的納什非常英俊,身高1.85米,有一張英國貴族的容貌,深受女孩子歡迎。在此期間,他在一家醫院做腿部手術時遇到了一位叫埃莉諾·斯蒂爾的姑娘,並在1953年與她有了一個私生子,但二人並沒有因此步入婚姻殿堂。兩年後,他遇到了艾裡西亞,她是當時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僅有的兩名女生之一。1957年,他們結婚了,這也許是納什一生中比獲得諾貝爾獎更重要的事。

  去南極洲當皇帝

  婚後不久,正當艾裡西亞驚喜地發現自己已懷孕時,納什卻為自己的未來滿懷心事,系主任馬丁答應在那年冬天給他永久教職,但是納什卻出現了各種稀奇古怪的行為:他擔心被徵兵入伍而毀了自己的數學創造力;他夢想成立一個世界政府;他認為《紐約時報》裡邊暗藏玄機,上面只有他才懂的外星人政府同他聯絡的密碼;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個數學公式表達。他給聯合國寫信,跑到華盛頓給每個國家的大使館投遞信件,要求各國使館支援他成立世界政府的想法。他把自己過期的駕駛執照換上一個學生的綽號,告訴學生說這是“星系際駕照”,他自己是某個委員會的委員,任命該學生為亞洲地區負責人。因為納什平日很喜歡搞惡作劇,起初大家都以為他在開玩笑。直到後來,芝加哥大學數學系給他送去聘書時,納什寫了一封謝絕信,說他無法赴任,因為他已經另有高就——要去當“南極洲皇帝”。這時大家才意識到納什的精神出了問題。

  普林斯頓大學的“幽靈”

  1959年4月,在孩子還沒出生前,納什被送進了精神病院,他的教職生涯被精神分裂症所打斷。幾年後,因為艾裡西亞無法忍受在納什的陰影下生活,他們離了婚。但是她並沒有放棄納什,朋友和同事們也沒有拋棄他,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到納什的身邊,他們設立了一個資助納什治療的基金,並在美國數學會發起一個募捐活動。基金的設立人寫到:“如果在幫助納什返回數學領域方面有什麼事情可以做,哪怕是在一個很小的範圍,不僅對他,而且對數學都很有好處。”

  艾裡西亞堅持納什應該留在普林斯頓,因為在這個廣納天才的地方,人們會充滿愛心地想,他可能是一個天才。於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普林斯頓大學的校園裡總能看見一個非常奇特、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著紫色的拖鞋,偶爾在黑板上寫下數字命理學的論題。他們稱他為“幽靈”,他們知道這個“幽靈”是一個數學天才,只是突然發瘋了。

  天才的“美麗心靈”

  關於天才,數學家哈爾莫斯寫道,“天才有兩種型別,一種就像我們大家一樣,只不過更加卓越,而另一種就明顯具有非同尋常的智慧的靈光。我們都能跑,其中一些人可以在五分鐘內跑完兩千米,但我們中絕大多數人根本不可能取得足以和偉大的G小調賦格曲媲美的成就。”納什的天才就屬於那種神祕的型別,更容易使人聯想到音樂和藝術,而不是全部科學的老祖宗。其實,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具有相似的古怪而孤僻的個性。心理學家們也早已注意到,感情冷漠、性格內向特別有助於科學創造力,就像急劇變化的情緒有時可能造就藝術傑作一樣。法國哲學家薩特也將天才稱為“正在尋找出路者的一個偉大發明”。

  在經受了30年毀滅性的精神疾病的困擾後,納什幾乎被世界所遺忘——直到他奇蹟般地從癲狂中甦醒,並因年輕時在博弈論方面的奠基性工作,獲得了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2001年,經過幾十年風風雨雨的艾裡西亞與約翰·納什復婚了,事實上,艾裡西亞在心靈上從來沒有離開過納什。而對於普林斯頓大學為他做的一切,納什在清醒後表示:“我在這裡得到庇護,因此沒有變得無家可歸。”

  納什均衡

  1950年,納什的研究成果“非合作博弈”在美國全國科學院每月公報上發表,這篇僅有27頁的博士論文立即引起了轟動,這就是後來廣泛出現在經濟學教科書上並以納什的名字命名的“納什均衡”理論,它奠定了現代主流博弈理論和經濟理論的根基。能簡要詮釋這一理論的最典型案例就是“囚徒困境”——嫌疑犯A、B兩人私入民宅聯手作案,被警方逮捕但未獲證據。於是警方將二人分開審訊,分別告訴A和B:如果你招供,而對方不招供,則你將被判刑三個月,對方將被判刑10年;若兩人都不招供則因未獲證據但私入民宅將各拘留一年;如果兩人都招供,每人將被判刑五年。於是,兩人同時陷入招供還是不招供的兩難處境。關於結果,顯然最好的策略是雙方都抵賴,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於兩人處於隔離的情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事雙方都會懷疑對方會出賣自己以求自保。假如對方坦白,我抵賴,得坐10年牢,如果我也坦白最多才坐五年牢;假如對方抵賴,而我也抵賴,我會被判刑一年,如果我坦白才被判三個月,而他會坐10年牢。綜合以上幾種情況考慮,不管對方坦白與否,對我而言都是坦白划算。最終,兩人都選擇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刑五年的結局就是“納什均衡”。

  2:

  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以《百年孤獨》這部名著享譽世界,他曾被瑞士《週刊》1996年評選為“在世的最偉大作家”。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博爾赫斯也稱“馬爾克斯是哥倫比亞的莎士比亞。”

  為《一千零一夜》著迷的“大學問家”

  1927年3月6日,馬爾克斯生於哥倫比亞加勒比地區一個名為阿拉卡塔卡的小鎮,由於父母忙於生孩子,10歲以前,馬爾克斯基本都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身為上校的外祖父不但有至少19個私生子,還參加並指揮過哥倫比亞著名的“千日戰爭”。酷愛占卜算命的外祖母,經常講那些充滿死人的鬼怪故事,經常唬得馬爾克斯大氣也不敢出。

  9歲的一天,馬爾克斯在外祖父的箱子裡發現了一本殘缺不全的《一千零一夜》,讀到一個人開了瓶蓋,冒出一股煙,煙又變成妖怪之時,馬爾克斯不由叫道“真神了”。此後,鄰居們經常看到只有歲大的馬爾克斯,在常人難以忍耐的酷暑中,對《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話》等文學作品愛不釋手。他們斷言:“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是個大學問家”。

  1947年2月,馬爾克斯在哥倫比亞圈立大學報名學了法律。

  8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在學校清冷的學生公寓裡,馬爾克斯坐在床上,翻開了卡夫卡的《變形記》。受到了啟發馬爾克斯幾乎跳了起來大聲嚷著道:“真他媽絕了!我的天,小說怎麼可以這樣寫?這樣,我也能寫……外婆就是這樣講故事的。”

  第二天,依據從卡夫卡那裡獲得的啟示,馬爾克斯完成了平生第一篇名副其實的小說《第三次無奈》。自此以後,馬爾克斯立志要成為一位小說大家,從《聖經》到古希臘羅馬神話,從卡夫卡到托爾斯泰,他不斷汲取著世界文壇巨匠的養料,準備在世界文壇上實現噴發。

  淪落巴黎,街頭邂逅海明威

  1955年,在哥倫比亞第二大報——《觀察家報》任記者的馬爾克斯被派往歐洲。1956年,報社被封,馬爾克斯一下子沒有了固定經濟收入,生活陷入全面困境。

  淪落巴黎期間,馬爾克斯有一次邂逅了自己的偶像——美國作家海明威。一天,馬爾克斯看見海明威夫婦在聖米歇爾大街散步.馬爾克斯因為激動或者靦腆,站在對面的人行道上一動不動,只是兩手卷做喇叭筒狀喊道:“老師——”,海明威瀟灑地轉身揚揚手回答說:“朋友,再見——”。當時,馬爾克斯正痴迷於《老人與海》,海明威一定沒有想到,這個陌生人有朝一日將與他在世界文壇比肩而立。

  付不起寄文稿的郵費

  此後多年,馬爾克斯輾轉於委內瑞拉、哥倫比砸等地,繼續從事新聞和寫作工作,並一度效力於卡斯特羅領導下的拉丁美洲通訊社。

  1965年,馬爾克斯辭去了在廣告公司的工作,把所有家當——5000美元交給了妻子梅賽德斯,開始閉關寫作《百年孤獨》。

  在長達18個月的寫作期間,馬爾克斯不知道妻子是如何籌款維持生計的。當小說才寫到一半時,馬爾克斯交給梅塞德斯的5000美元已經花光,他們只好當了汽車。不久又沒錢了,梅塞德斯開始當首飾、當電視機、當收音機,唯獨給丈夫寫作用的新聞紙從未短缺過。

  好不容易等到文稿殺青,馬爾克斯和妻子來到郵局,準備把《百年孤獨》的紙質稿寄到阿根廷的一家出版社。700頁的書稿被稱完重量後,他們被告知需要83比索的郵費,山窮水盡的馬爾克斯當時只有45比索。夫妻倆不得已只能先郵寄一部分書稿。隨後,梅賽德斯又把僅剩的家當——自己吹頭髮的吹風機以及為孩子們榨果汁的榨汁機典當後,才換回50比索,用以支付郵寄剩下半部書稿的費用。

  哥倫比亞的莎士比亞

  《百年孤獨》出版後的成功,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評論家說它完全可以和西班牙古典文學名著《堂吉訶德》相媲美。1982年12月,馬爾克斯折桂諾貝爾獎,因為他的“小說以豐富的想象編織了一個現實與幻想交相輝映的世界,反映了一個大陸的生命與矛盾的象徵。”一時間,馬爾克斯成了“哥倫比亞的莎上比亞”。

  獲得諾貝爾獎後,馬爾克斯依然對創作孜孜以求,先後出版了文學談話錄《番石榴飄香》,小說力作《霍亂時期的愛情》等。

  新版《霍亂時期的愛情》的譯者楊玲認為,《百年孤獨》大氣磅礴,紛繁複雜,一如《聖經》,著眼於整個人類社會;《霍亂時期的愛情》更為腳踏實地,更富有人情味著眼於人的內心和情感。《百年孤獨》的譯者范曄也開玩笑說,凡是看《百年孤獨》看不下去的都可以來看《霍亂時期的愛情》,因為這裡沒有人名的重複而且確實非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