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愛國勵志故事

  那些愛國人士的故事和精神永遠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收復臺灣

  祖國的寶島臺灣在17世紀的時候,曾經遭受了歐洲荷蘭人的侵略。荷蘭殖民主義者向東方擴張,看中了臺灣這塊寶地,就在1624年派兵侵入臺灣,建城堡,搶財物,屠殺和奴役臺灣人民。當時的明朝政府因為腐敗無能,統治不穩,所以給了侵略者可乘之機。直到1662年,偉大的愛國者鄭成功才趕走了侵略者,收復了臺灣。

  鄭成功在明朝滅亡以後,曾組織義軍抗清,把福建沿海的廈門、金門等島嶼作為基地。他得知臺灣民眾在外國侵略者壓迫下十分痛苦,就在1661年春天率船隊進軍臺灣,決心趕走侵略者。中國軍隊乘風破浪,登上臺灣島,荷蘭侵略者大驚失色,慌忙迎戰,打了敗仗,就龜縮在他們建造的兩座城內。鄭成功派兵把他們團團包圍,並派人讓他們投降,告訴他們:臺灣是中國的土地,你們必須馬上離開這裡。荷蘭“總督”竟無理要求鄭成功退出臺灣,願意年年進貢,被鄭成功堅決拒絕。

  1662年初,鄭成功發動了總攻擊,向敵人的陣地猛烈開火。荷蘭人走投無路,只好宣佈投降,離開了臺灣。被侵佔30多年的臺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是這個偉大功績的建立者,他的功勳永載史冊。

  :岳飛抗金的事蹟

  岳飛是古代著名的反侵略民族英雄,生活在北宋南宋交替的年代。當時北方的金國出兵攻打宋朝,燒殺搶掠,遭到宋朝的反抗。從小就立志報國的岳飛從軍入伍,決心反擊侵略,收復被金國奪佔的土地。他訓練出紀律嚴明、英勇善戰的岳家軍,在和入侵者的鬥爭中,屢建戰功。

  有一年,岳飛率軍與金軍在長江一帶交戰,打得敵人望風而逃,收復了江南重鎮建康今南京。不久,他又率軍收復了湖北河南一部分失地,大大鼓舞了宋朝軍民。可是皇帝宋高宗和姦臣秦檜一心想求和,竟答應向金國稱兒稱臣,每年進貢,換取可憐的“和平”。岳飛堅決反對,上書皇帝說:和議不可靠,金人不可信,我請求率軍北伐,收復失地。

  不久,金國果然撕毀和議,再次南侵。岳飛率領岳家軍進行反擊,直入中原。在郾城一戰中,擊垮了金國的主力軍,又窮追不捨,到達了離故都汴京今開封不遠的朱仙鎮。金軍統帥兀朮wūzhú哀嘆說,這是開仗以來,最慘的敗仗啊。他只好率部下渡過黃河,往北逃走了。岳飛也準備渡河北上,徹底打敗敵人,收復北方。不料宋高宗聽了秦檜的話,連下12道金牌命令岳飛撤軍,不準再打。後來秦檜又誣告岳飛謀反,害死了這位大英雄。岳飛抗金雖然沒有最後成功,可他的鬥爭業績將永載史冊,受到人民的懷念。

  :少年詹天佑

  清朝末年,我國派出了第一批出國留學生。他們都是些少年。有個才12歲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聰明好學,又立志為國效力。後來他學習工程技術畢業,回到了國內。可清朝政府對本國人才不信任,像修鐵路,就都讓外國人主持。詹天佑儘管有才幹,也只能當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張家口鐵路的訊息傳開了。英國和俄國都爭著要修,因為他們知道這條鐵路在中國的戰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國,雙方爭執不下,最後達成“協議”,說中國如果不讓他們修,他們就什麼也不提供。他們以為中國人離開他們肯定修不成這條鐵路。

  清朝政府這才讓詹天佑擔任總工程師。有人對他不放心,說他自不量力,說他膽大包天,勸他不要承擔這項難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說:“京張鐵路如果失敗,不但是我的不幸,也會給中國帶來很大損失。外國人說中國工程師不行,我則堅持由自己來辦!”為了給中國人爭口氣,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進去,和工人們一起吃住在工地,細心勘探,大膽試驗,經過4年艱苦的勞動,終於成功地修築了京張鐵路。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志氣。詹天佑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原來那些瞧不起中國工程師的英國人也表示對他由衷敬佩。

  :鐵人王進喜

  新中國成立後,廣大工人成了國家的主人,勞動熱情倍增。振興中華,改變祖國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成了人民群眾共同的願望和行動。被稱為“鐵人”的王進喜就是胸懷祖國、發憤圖強的一代工人的典型。

  王進喜本來是玉門石油礦普通工人,可他一心為國分憂。有一次在北京街頭上,他看到汽車沒油燒,在車頂上放著大大的煤氣包,靠燒煤氣行駛。他難過得吃不好睡不著,心想:“我是石油工人,現在國家缺油,我有責任啊!”不久,他被調到大慶,參加開發新油田的會戰,他興奮得像有使不完的勁,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沒有住房,他和大家住在乾打壘的簡易棚子裡,吃冷飯,睡地鋪。鑽井機到了,可沒有吊車下不了火車,他一聲吶喊,帶著工人用繩子拉,肩膀頂,終於把機器卸下來運到工地。第一座井架豎起來了,沒有水灌井,他和工人們用臉盆、水桶,硬是把水一盆一桶地弄來,爭分奪秒地開了鑽。發生井噴事故時,沒有攪拌機,他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為的是儘快打出石油,改變祖國石油工業落後的面貌。

  因為常年勞累,飲食沒規律,王進喜得了嚴重的胃病,經常疼得不能入睡。可他說:“為了拿下大油田,我寧可少活20年!”正是這種鐵人精神,正是這種為國忘我的勞動,使得大慶油田很快建成了,使我國摘掉了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

  :堅決不打麻藥

  1916年3月中旬,年輕的劉伯承指揮川東護國軍第四支隊約400人,在豐都、涪陵一帶側擊北洋軍,策應在瀘州納溪與北洋軍激戰的護國軍。經過兩天激戰,17日8時許,守敵潰逃出城。攻克豐都後,劉伯承帶隊追殲向江岸逃跑的敵軍,一鼓作氣把敵人驅趕到城外大河壩。突然,一股暗藏在右側的敵人瘋狂地向他們射擊。當劉伯承回頭關照一個士兵的時候,一顆子彈穿過他的顱頂,他忍著傷痛,仍頑強地揮舞著指揮刀,向著敵人衝鋒。接著,又飛來一顆子彈,從他右太陽穴射入,由眼眶飛出,流血不止,劉伯承當即昏倒。

  為了取出腦中的子彈,必須進行手術。劉伯承擔心打了麻醉藥針,日後會對大腦神經功能帶來不利影響,堅決要求不用麻藥。德國大夫為了縮短他的痛楚時間,聚精會神地用鋒利的手術刀,先將其腐爛了的右眼球挖掉,再精心細緻地將其右眼眶裡的腐肉一點一點地清除。整個手術持續了兩三個小時,他自始至終連一聲呻吟都沒有。劉伯承摘眼不打麻藥的非凡事蹟,長期在民間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