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發聲方法有哪些

  現在科學的發聲方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做用,那麼你們知道哪些科學發聲的發聲方法?下面是!就讓小編給大家一些方法吧,希望能對你們有幫助!

  科學的發聲的依據

  順應和發展自身生理機能以及充分運用物理原理,讓歌唱省時、省力,減輕體力勞動,用最小的力量發出最完美的聲音。任何老師都會說自己的方法是最科學的,究竟什麼是科學的發聲方法?其依據是什麼?總不能你說白就是白,你說黑就是黑!有沒有“標尺”或“原則”來衡量呢?我想應該有!這個“尺”和“原則”就是你的論點和方法應該是來自於生活的,聽得懂、做得出的,不是憑空想象的或“想當然”的,而且各種方法之間是相通的,決不自相矛盾。若是前後矛盾以及生活中沒有過的,就會導致學生“感覺難找”。這個“生活”指的是心理、生理、物理三者的完美結合,缺一不可。由於聲樂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看不見、摸不著,一百個老師就有一百種說法。我想,也應該是不管白貓、黑貓,逮得住老鼠就是好貓!如果大道理說得特別高深,解決不了問題,甚至越學越困難,那就值得商榷了。

  科學的發聲方法一:腹式呼吸

  為了求得氣息深,老師常常反對胸式呼吸,要求用腹部吸氣,意圖是好的,說法欠準,從生理學分析,“氣”只能吸進肺裡,肺在胸腔內,腹部並無呼吸功能,何來腹式呼吸之說呢,是憑“感覺”,因為我們的胸部肋骨最下面兩對是遊離的,它不與胸骨相連,氣吸滿肺時,上面的肋骨前連胸骨,後連背脊骨,不能擴張,最下面的肋骨遊離,可以擴張,又離腹部最近,所以下面的肋骨一擴張,必然壓迫腹部,所以感覺是腹部在呼吸,這就是生理原理,不可違背,不管學生是哪種呼吸方法,建議老師不要從“呼吸”開刀,誰從呼吸上下功夫企圖獲得科學的發聲方法都難以如願,因為呼吸方法的正確與否取決於發聲方法,只有唱對了,呼吸才正常。若上胸淺吸氣,那是因為高喉頭位置起唱加上漏氣而形成的,要糾正淺呼吸,先糾正唱法,若低喉頭主動向下擋氣發聲,則擋氣越堅定、持久,進氣就越是快而不費勁且深。

  遇上學生聲音搖晃,特別是句尾音頂不住、站不穩時,就認為是學生腹肌沒力量,往往要求學生每天去跑步,鍛鍊呼吸肌肉群的力量。當然身體的好壞與歌唱能量的大小是成正比的,三級的身體,不可能練成一級的歌唱家來。單是歌唱不好,沒有力量,卻不一定是腹肌的問題。因為是歌唱鍛鍊了腹肌,而不是鍛鍊好了腹肌才能唱好歌,如:舉重運動員,腹肌力量棒吧?還有摔跤、相撲等運動員,他們不一定都會唱歌;宋祖英、德德瑪不一定跑得快。筆者本人就有著親身體會:我們年輕時,國家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在校生都要勞衛制達標,我是通過了一至三級的運動員,還是班上的文體委員,唱歌卻虛而無實質,現在已是古稀之年卻能高亢明亮的唱通三個八度,說明解決聲音的力度和穩健關鍵是唱法,不是腹肌無能。

  正常發聲時,確實有一股“頂”勁,而且“頂”的時候,腰腹肌肉即呼吸肌肉群也確實是硬而有力,但這是被動形成的表象,為解決這個問題,你得弄清“誰跟誰頂”?“頂哪兒”?“為什麼要頂”?免得學生每天跑得汗流浹背,身體是好了,歌還是唱不好,這叫解決問題的針對性不強。

  這個“頂”是發聲時,聲帶向下擋氣與橫膈膜向上送氣的過程中,聲帶與氣“頂”,在下放後的喉頭低位置“頂”,頂即對抗,因為只有對抗才產生能量,所以要“頂”。聲帶向下擋氣是主動的,而且這股力是垂直的,與地球吸引力是一致的所以這股力越垂直越主動,則聲音越穩健,越有力度,從這股主力發展中,氣息受壓而分化出橫向的派生力,是這股橫向的派生力導致呼吸肌肉群的膨脹和橫擴,既是派生力,自然就是被動的,所以要解決聲音頂得住、站得穩,要抓主要矛盾,那就是學會在喉頭低位置的地方加強聲帶主動向下擋氣,發出不虛不弔有實質的聲音。

  某年寒假,在長沙女師的一個聲樂函授班的面授期間,我聽了一堂來自北京的英俊帥氣的年輕男老師的聲樂課,他的很多觀點我很贊同。在上課時,提得最多的是“要感到自己的聲音越來越長……”***是人的聲音,不是音符時值***,這種感覺無疑是正確的,只是因為太抽象,不具體,就是聽不懂,做不出。從物理學分析,聲音不是物質,也無法觸控,要把它拉長,的確費解。

  我想,要讓學生聽懂,並達到要求,辦法只有讓其“具體化”,所謂長與短,一定是有兩個點和兩點之間的距離,我們說不清聲音的長與短的概念,但一定能說得出聲源的起點***即喉頭B點***和聲音到達頭腔的******鼻咽孔C點***之間的這條聲音通道的長短距離,也就是說讓喉頭擋氣發聲的動作和力量有意識向下方引導,到小腹著力點***A點***,讓軟顎有意識向上提起,讓聲音從鼻咽孔上頭,這樣向下向上反向延伸便拉長了發聲通道,這種聲音通道C與B的距離越來越長,便是“聲音越來越長”的感覺。這種“拉長”並非實質上的拉,因為你不拉長的話,就會因人的惰性或咬字不當等原因使得聲道“變短”,用越來越長的感覺唱,只是為了克服越來越縮短***喉頭因此而上跑***,從而達到在運動中穩定喉頭的目的。

  科學的發聲方法二:用意念氣沉丹田

  為了歌唱發聲的氣息深,要求學生氣沉丹田的人不在少數,誰都知道“丹田”是在臍下一寸到三寸的地方,從生理上說,氣只能吸進肺裡,肺離丹田還遠著呢!怎麼沉?當說不清、道不明時,只好說這個問題比較高深,只能用意念,就像氣功師傅練功一樣,讓氣沉丹田。可是氣功師傅練氣功練氣是靜立、靜坐,使精神集中,他並不出聲,也不唱歌,可以用意念,可聲樂要發出聲音,還要發得科學、好聽,什麼是意念?意念只是一種“念頭”、一種“想法”,聲樂屬自然科學範疇,不是一種僅有想法、念頭可以完成的。物理和生理屬自然科學,那我們還是從物理、生理入手來解釋“氣沉丹田”。

  氣本身是到不了丹田,特別是發生之前的吸氣到不了丹田,只有在準備發出聲音的時候,由於聲道向下拉長,喉頭下放到低位置***離丹田近了***擋氣發聲時所產生的正壓力迫使氣息往下擠,是這種向下的“力”連鎖反應到達丹田***即小腹著力點***才是產生“氣沉丹田”之說。要求學生在唱前吸氣就氣沉丹田,聲帶還沒擋氣發聲就沒產生力的可能,氣沉丹田就真的只剩下“意念”和“想法”了,不論你採用“意念”還是什麼人為的奇特方法,在唱前追求“氣沉丹田”,不過是一種假吸氣動作,是多餘的動作,它消耗我們歌唱的精力,還常常干擾正常發聲。要真正求得“氣沉丹田”,勸君還是在正確的發聲上下功夫——低喉頭位置發聲咬上小腹著力點,擰成一股勁往下蹬、往下嘆似的唱,就會有“氣沉丹田”之感。“氣沉丹田”是正確發聲的效果,不能作為一種方法去追求。

  像以上這樣科技含量欠佳的教學法比比皆是,舉不勝舉。那麼,我們從有經驗的前輩那兒掏來的“寶貝”、“妙招”怎樣去傳授給我們的學生呢?在這個問題上,還需要我們再學習、再發揮,單憑“學舌”、生搬硬套或者詞不達意同樣解決不了問題。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