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子·遊越福王府原文賞析

朝代元代 詩人喬吉

笙歌夢斷蒺藜沙,羅綺香餘野菜花。亂雲老樹夕陽下,燕休尋王謝家,恨興亡怒煞些鳴蛙。鋪錦池埋荒甃,流杯亭堆破瓦,何處也繁華?

借景抒情 懷古 感慨 歷史

譯文

譯文
那動人的笙歌,在佈滿蒺藜的沙礫上已成為打斷了的夢;那羅綺還有餘香,眼前卻只有野菜花了。天上飄飛著雜亂的雲彩,古樹邊,夕陽西下。燕子啊,你別再找王、謝的家了。我感嘆著千古興亡,卻只聽得青蛙們鼓著肚子哇哇叫。鋪錦池已被荒草埋沒,流杯亭只剩一堆破瓦,昔日的繁華,如今到哪裡去了呢?

註釋
雙調:宮調名,十二宮調之一。水仙子:曲牌名,入“雙調”,亦入“中呂”“南呂”。福王府:南宋福王趙與芮的府第,在紹興府山陰縣。
蒺(jí)藜(lí):一種平鋪著生在地上的蔓生植物,果皮有刺。
羅綺:絲織品,此指絲綢衣服。
王謝家:指東晉時王導、謝安為代表的高門望族。後用以指富貴豪門。
鋪錦池:指鋪滿錦鏽的池苑,福王府內的遊賞處所。荒甃(zhòu):斷井頹垣。甃,井、池之壁。
流杯亭:福王府內的遊賞處所。

參考資料:

1、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圖館.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177 2、曾永義.黑暗時代的自由頌——元人散曲.北京:線裝書局,2012:254-255 3、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評.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78

賞析

  這首小令是懷古之作,寫紹興福王府遺址的衰敗,充滿繁華消歇,不勝今昔之感。其表現方法是借景抒情。但曲中並無對景物的精緻刻畫,也不脫離景物直抒胸臆,而是情隨景生,情景緊密結合,句句寫景都將作者的聯想、幻覺、想象、思考熔鑄其中。

  全曲運用了三組鏡頭的特寫。第一組特寫是起首兩句,為府邸的總體印象。一目瞭然的是遍地沙礫,蒺藜叢生,間雜著開花的野菜。據景實錄,光寫下“蒺藜沙,野菜花”也無甚不可,但作者顯然想得更多更遠。他耳邊彷彿迴盪著當年王府尋歡作樂、宴樂昇平的歌吹聲,眼前閃現著王公和宮女遍身羅綺、珠光寶氣的身影。作者將追想與現實疊合在一起,以“夢斷”“香餘”作為兩者的維繫。“夢”是不用說了,盛衰一瞬,繁華成空,確實就像夢境那樣無憑。“香”呢,野菜花倒是有那麼一點,將這點微香作為“羅綺”的餘澤,看來就是府中人化為黃土後留給後世的唯一貢獻。這一組特寫用句內對比的手法,繁華豪奢的昔景使殘敗荒蕪的現狀顯得更為觸目驚心。

  第二組特寫是中間三句,鋪敘了王府園內亂雲、老樹、夕陽、燕、蛙等現存的景物。這些景物本身是中性的,並非福王府所特有,然而作者在述及時一一加上了強烈的感情色彩。主觀色彩的注入,一是通過刻意的組合,讓景物所具有的蒼涼共性在互相映襯中得以凸現,如“亂雲老樹夕陽下”之句。而更主要的是通過化用典故來實現,這就是關於燕子和青蛙的第四、五兩句。“燕”與“王謝家”的關係,經過劉禹錫《烏衣巷》詩句的渲染,已是婦孺皆知。這裡勸“燕休尋”,將園內燕子的忙碌穿梭故意說成是有意識的懷舊,悲劇氣氛就更為濃烈。“怒煞些鳴蛙”則化用《韓非子》所載“怒蛙”的典故:越王勾踐出行望見怒蛙當道,不禁從車上起立,扶著車前的橫木向它們致敬,因為“蛙有氣如此,可無為式(榜樣)乎”!在作者看來,如今青蛙氣鼓鼓地怒鳴,是為了“恨興亡”的緣故。這一組特寫,正是借景抒情。

  第三組特寫為六、七兩句,著筆於福王府建築物的遺蹟。作品選取“鋪錦池”“流杯亭”為代表。此兩處當為王府舊日的遊賞勝所,但其名也有淵源。據《開成錄》:“(唐)文宗論德宗奢靡雲:聞得禁中老宮人,每引泉先於池底鋪錦,王建《宮詞》曰‘魚藻宮中鎖翠娥,先皇行處不曾過。只今池底休鋪錦,菱角雞頭積漸多’是也。”據歐陽修《跋流杯亭侍宴詩》,唐武則天曾在汝州溫泉別宮建流杯亭。亭以“流杯”命名,顯然是王府內“曲水流觴”的作樂需要。如今池裡是“荒甃”,亭上是“破瓦”,可見昔日富麗堂皇的府第與園苑,到此時只剩了一堆廢墟。這一組特寫,更帶有“當地風光”的性徵。

  作者將“遊越福王府”的所見不厭其詳地分成三組表現,可以解釋為他惆悵、傷感、憤懣的步步深化。這一切印象的疊加與感情的鬱積,便結出了末句的吶喊:“何處也繁華?”這一句既似發問也似回答,盛衰無常、荒淫失國的感慨俱在其中。

  這首小令涉及歷史主題,曲調沉鬱頓挫,與喬吉其他作品清麗婉美的特點有很大差異。這也體現了喬吉對歷史興替的無限慨嘆。

參考資料:

1、蔣星煜 等.元曲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697-698 2、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圖館.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177 3、曾永義.黑暗時代的自由頌——元人散曲.北京:線裝書局,2012:254-255

創作背景

  德祐二年(1276)元宰相伯顏佔領臨安,趙與芮降封平原郡公,成了沒落的貴族。他的王府破敗過程雖不見記載,但據紹興宋六陵在元初的遭遇便可推想。至喬吉遊覽時又隔數十年,王府已成為一片荊棘瓦礫。因此作者生出無限感慨,作此小令以感嘆興亡盛衰之無常。   

參考資料:
1、蔣星煜 等.元曲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697-698

2、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圖館.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177

賞析

  這首小令是懷古之作,寫紹興福王府遺址的衰敗,充滿繁華消歇,不勝今昔之感。其表現方法是借景抒情。但曲中並無對景物的精緻刻畫,也不脫離景物直抒胸臆,而是情隨景生,情景緊密結合,句句寫景都將作者的聯想、幻覺、想象、思考熔鑄其中。

  全曲運用了三組鏡頭的特寫。第一組特寫是起首兩句,為府邸的總體印象。一目瞭然的是遍地沙礫,蒺藜叢生,間雜著開花的野菜。據景實錄,光寫下“蒺藜沙,野菜花”也無甚不可,但作者顯然想得更多更遠。他耳邊彷彿迴盪著當年王府尋歡作樂、宴樂昇平的歌吹聲,眼前閃現著王公和宮女遍身羅綺、珠光寶氣的身影。作者將追想與現實疊合在一起,以“夢斷”“香餘”作為兩者的維繫。“夢”是不用說了,盛衰一瞬,繁華成空,確實就像夢境那樣無憑。“香”呢,野菜花倒是有那麼一點,將這點微香作為“羅綺”的餘澤,看來就是府中人化為黃土後留給後世的唯一貢獻。這一組特寫用句內對比的手法,繁華豪奢的昔景使殘敗荒蕪的現狀顯得更為觸目驚心。

  第二組特寫是中間三句,鋪敘了王府園內亂雲、老樹、夕陽、燕、蛙等現存的景物。這些景物本身是中性的,並非福王府所特有,然而作者在述及時一一加上了強烈的感情色彩。主觀色彩的注入,一是通過刻意的組合,讓景物所具有的蒼涼共性在互相映襯中得以凸現,如“亂雲老樹夕陽下”之句。而更主要的是通過化用典故來實現,這就是關於燕子和青蛙的第四、五兩句。“燕”與“王謝家”的關係,經過劉禹錫《烏衣巷》詩句的渲染,已是婦孺皆知。這裡勸“燕休尋”,將園內燕子的忙碌穿梭故意說成是有意識的懷舊,悲劇氣氛就更為濃烈。“怒煞些鳴蛙”則化用《韓非子》所載“怒蛙”的典故:越王勾踐出行望見怒蛙當道,不禁從車上起立,扶著車前的橫木向它們致敬,因為“蛙有氣如此,可無為式(榜樣)乎”!在作者看來,如今青蛙氣鼓鼓地怒鳴,是為了“恨興亡”的緣故。這一組特寫,正是借景抒情。

  第三組特寫為六、七兩句,著筆於福王府建築物的遺蹟。作品選取“鋪錦池”“流杯亭”為代表。此兩處當為王府舊日的遊賞勝所,但其名也有淵源。據《開成錄》:“(唐)文宗論德宗奢靡雲:聞得禁中老宮人,每引泉先於池底鋪錦,王建《宮詞》曰‘魚藻宮中鎖翠娥,先皇行處不曾過。只今池底休鋪錦,菱角雞頭積漸多’是也。”據歐陽修《跋流杯亭侍宴詩》,唐武則天曾在汝州溫泉別宮建流杯亭。亭以“流杯”命名,顯然是王府內“曲水流觴”的作樂需要。如今池裡是“荒甃”,亭上是“破瓦”,可見昔日富麗堂皇的府第與園苑,到此時只剩了一堆廢墟。這一組特寫,更帶有“當地風光”的性徵。

  作者將“遊越福王府”的所見不厭其詳地分成三組表現,可以解釋為他惆悵、傷感、憤懣的步步深化。這一切印象的疊加與感情的鬱積,便結出了末句的吶喊:“何處也繁華?”這一句既似發問也似回答,盛衰無常、荒淫失國的感慨俱在其中。

  這首小令涉及歷史主題,曲調沉鬱頓挫,與喬吉其他作品清麗婉美的特點有很大差異。這也體現了喬吉對歷史興替的無限慨嘆。

參考資料:

1、蔣星煜 等.元曲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697-698 2、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圖館.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177 3、曾永義.黑暗時代的自由頌——元人散曲.北京:線裝書局,2012:254-255

創作背景

  德祐二年(1276)元宰相伯顏佔領臨安,趙與芮降封平原郡公,成了沒落的貴族。他的王府破敗過程雖不見記載,但據紹興宋六陵在元初的遭遇便可推想。至喬吉遊覽時又隔數十年,王府已成為一片荊棘瓦礫。因此作者生出無限感慨,作此小令以感嘆興亡盛衰之無常。   

參考資料:
1、蔣星煜 等.元曲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697-698

2、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圖館.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177

詩人喬吉
    喬吉(約1280~1345),字夢符,號笙鶴翁,又號惺惺道人。 [1]  太原(今屬山西)人,元代雜劇家,他一生懷才不遇,傾其精力創作散曲、雜劇。他的雜劇作品,見於《元曲選》、《古名家雜劇》、《柳枝集》等集中。散曲作品據《全元散曲》所輯存小令200餘首,套曲11首。散曲集今有抄本《文湖州集詞》1卷,李開先輯《喬夢符小令》1卷,及任訥《散曲叢刊》本《夢符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