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齋獨坐贈薛內史原文賞析

朝代隋代 詩人楊素

居山四望阻,風雲竟朝夕。
深溪橫古樹,空巖臥幽石。
日出遠岫明,鳥散空林寂。
蘭庭動幽氣,竹室生虛白。
落花入戶飛,細草當階積。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落山之幽,臨風望羽客。

巖壑澄清景,景清巖壑深。
白雲飛暮色,綠水激清音。
澗戶散餘彩,山窗凝宿陰。
花草共縈映,樹石相陵臨。
獨坐對陳榻,無客有鳴琴。
寂寂幽山裡,誰知無悶心。

寂寞 寫景

譯文

幽石:墓石。
岫:山洞。
動幽氣:幽香浮動。
虛白:猶言空明。語本《莊子·人間世》:“瞻彼闋者,虛室生白。”
羽客:亦稱“羽士”、“羽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昇上天,引申為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後世道士多取以自號。
臨風望客:希望薛道恆像羽化仙人乘風而至。

參考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隋朝初年。楊素是隋代軍事統帥,他的詩有一種樸質勁健的氣質,已經開唐代風骨、聲律兼備詩風之先聲。《山齋獨坐贈薛內史詩二首》便是體現他詩風的代表作。薛道衡在隋初曾任內史舍人,與楊素經常詩歌唱酬。薛道衡集中有《敬酬楊僕射山齋獨坐詩》,即酬楊素此篇。  

參考資料:
1、吳小如 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1455-1456

賞析

  本詩給人一種寂寞空靈之感,一切都很淡,都很靜,有飄浮不可捉摸之感。

  “居山四望阻,風雲競朝夕。”起勢空靈飄遠,極富意境,讓人眼前有高山環繞、雲雨流離之感。字面一拆,字字無奇,字面一合,頓時有百倍的意境,可見,意遠在言外。這是對大環境的沖淡的一筆。“深溪橫古樹,空巖臥幽石。”對仗工整,虛中逐漸趨實,但是空靈的意境有所損傷。本句刻畫了環境的靜、深、幽,進一步為後面的愁緒造勢,正在漸漸地深入之中。“日出遠岫明,鳥散空林寂。”忽又搖開,造成跌宕的姿態,有小波瀾搖曳。這一句的奇在於:日出天明,本該是生機復發、百鳥歌唱、心情舒暢的時刻,作者卻逆意而行,對“寂”作進一步的渲染,那淡淡的愁絲幾乎已經洋溢位字面,懶懶地在心中潛行了。

  再而寫到居室,“幽氣”“虛白”“落花”“細草”都圍繞著居室來寫,刻畫其幽靜、寂寞、悽清的感覺,一切的感覺都是清冷,沒有人氣。居室的四句,看來仍然是景物描寫,無一字提“愁”,無一字提“思”,但是寂寞惆悵之感已經伸手可及,全然浸滿讀者的心靈。一切的愁緒,後四句給出了原因:故人不在,復又思念故人。美酒盈樽,對面無人,更形傷感。“日暮山之幽,臨風望羽客。”最後突又搖開,復現空靈幽遠之感,成一搖曳的大波瀾。“日暮”暗中呼應“日出”,機心巧運,告訴讀者,這思念,又在這日升日落之中獨自消受了一天:朝夕之風雲,也正對著了這朝夕之愁腸。

  本詩哀而不傷,樸實不事雕琢,感情自然而不矯飾。機心藏而不露,自然天成,看似信筆而來,實則頗有匠心。描寫起自遠山空林,再至蘭庭幽室,再至盈樽美酒,由遠及近,由大而小,由粗而細,由虛而實,其中情思,緩緩流淌,由朦朧而至清晰。最後忽又挽回到日暮遠山,感情也到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全詩渾成一體,從景到情,圓滿無缺。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詩人楊素

      楊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處道。漢族,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隋朝權臣、詩人,傑出的軍事家、統帥。 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時任車騎將軍,曾參加平定北齊之役。他與楊堅(隋文帝)深相結納。楊堅為帝,任楊素為御史大夫,後以行軍元帥率水軍東下攻陳。滅陳後,進爵為越國公,任內史令。楊廣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國公。去世後諡曰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