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酒行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李白

松子棲金華,安期入蓬海。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浮生速流電,倏忽變光彩。
天地無凋換,容顏有遷改。
對酒不肯飲,含情慾誰待。

樂府 人生 感慨

譯文

譯文
赤松子棲息在金華山上,安期生居住在東海的蓬萊仙山。
他們都是古代修煉成仙的仙人,不知今日他們是否還在?
人生浮幻如夢,如奔流的閃電般轉眼即逝,忽然一下子就到了暮年。
幾十年,天地並沒有多大的變化,改變的只有人的容顏。
這樣人生的即逝,誰能不感慨萬千呢?眼前雖然有盛宴美酒,但歡飲不暢,沒有舉杯的心情。

註釋
對酒行:是樂府相和歌調名,內容多為君主歌功頌德。
松子:即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金華山:在浙江金華縣北,即赤松子得道處。傳說赤松子遊金華山,自焚而化,故今山上有赤松壇。
安期:《抱朴子》載:安期先生(指安期生),在東海邊賣藥,已有千年之久。秦始皇請來與他談了三天三夜,言高旨遠,始皇感到奇怪,便賜給他價值數千萬的金璧。安期接受後,放置在阜鄉亭,並留下一封書信曰:“複數千歲,求我於蓬萊山。“
羽化:道家以仙去為羽化。
浮生:人生。流電:形容人生短促,似流電。
凋換:凋落變化。
含情:形容心情不歡暢。

參考資料:

1、石夫.赤松黃大仙.海口市:南海出版公司,1995年:33-34頁 2、郭茂倩.樂府詩集.瀋陽市:萬卷出版公司,2009年:65-66頁

賞析

  這首詩看似平淡無奇,實剛融遊仙、憂生、飲酒、縱情為一體,意蘊豐富,耐人尋味。

  詩的前四句,追思仙人,提出疑問。詩人開篇便從古時仙人、仙境起筆,首先創造出迷離縹緲的意境,也凝聚著詩人一生求仙的曲折歷程和複雜心態。首二句仙人、仙境相應,山海對舉,“棲”、“入”二動詞鑲嵌句中,造成神妙飄逸的意境,字裡行間蘊含著詩人景仰、追思的情感。後兩句則轉入疑問,這是經過一系列的艱苦探索之後的反思緒果,疑問中透露出詩人迷惘、惆悵的複雜心態。

  中間四句,感嘆時光倏忽,人生易老。這裡,詩人為強調人生變化之迅速,用了誇張的藝術手法:“浮生”兩句中,“流電”的意象與“浮”、“速、‘倏忽”等詞語的互動作用,就凸現出其人生短促的意識。”天地”兩句又以永存的天地為反襯,來強化其人命不常的意識,揭示出時間的無限、宇宙的永恆與人生有限、容顏易改的矛盾,傾瀉出詩人慾有為而不得,欲超脫而不能的內心矛盾與苦悶,流露出迷惘、倜悵又無可奈何的複雜心態。

  結尾兩句,緊扣詩題,揭出主旨。詩人在仙境、人生皆令人幻滅、絕望的情境中,忽闢奇境,面對酒杯而產生種種聯想,在欲飲未飲的心靈搏鬥中,以尾句中反詰的語氣透漏出他欲超脫而不能的複雜心態,也表達出更高遠的精神追求。

  總體來說,這首詩以詩人內心情感流向變化來結構全詩。起筆是對古仙人思慕的情感基調,繼而轉入對仙人不復現的失望,對求仙追求的疑慮與悵惘。然後由上而下轉入對人世時光易逝的憂慮,對容顏日改的無可奈何,表達出一種失落、灰心和幻滅的情緒。至此,詩人的感情潮水已退入最低谷,到了“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境地。這時,詩人又以超然揮灑的筆觸,突然推開去,獨闢蹊徑,以面對酒杯的聯想、發問,表達了“含情”有待的高遠精神追求,從而創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這就形成了全詩看似漫不經心、跳蕩不羈,實則整然有序,渾然天成的藝術結構,顯示出這首詩“飄逸”的風格。

參考資料:

1、宋緒連.三李詩鑑賞辭典.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史,1992年:208-210頁

創作背景

  李白自“十五遊神仙”始,一直痴迷於道教之中。而今當李白“老之將至”之時,他回首求仙訪道的歷程,開始反思平生求仙的經歷,以及眼見“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的事實,對自己沉於道教已開始覺醒,鑑於這種複雜的心態,便創作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百度百科.對酒行

賞析

  這首詩看似平淡無奇,實剛融遊仙、憂生、飲酒、縱情為一體,意蘊豐富,耐人尋味。

  詩的前四句,追思仙人,提出疑問。詩人開篇便從古時仙人、仙境起筆,首先創造出迷離縹緲的意境,也凝聚著詩人一生求仙的曲折歷程和複雜心態。首二句仙人、仙境相應,山海對舉,“棲”、“入”二動詞鑲嵌句中,造成神妙飄逸的意境,字裡行間蘊含著詩人景仰、追思的情感。後兩句則轉入疑問,這是經過一系列的艱苦探索之後的反思緒果,疑問中透露出詩人迷惘、惆悵的複雜心態。

  中間四句,感嘆時光倏忽,人生易老。這裡,詩人為強調人生變化之迅速,用了誇張的藝術手法:“浮生”兩句中,“流電”的意象與“浮”、“速、‘倏忽”等詞語的互動作用,就凸現出其人生短促的意識。”天地”兩句又以永存的天地為反襯,來強化其人命不常的意識,揭示出時間的無限、宇宙的永恆與人生有限、容顏易改的矛盾,傾瀉出詩人慾有為而不得,欲超脫而不能的內心矛盾與苦悶,流露出迷惘、倜悵又無可奈何的複雜心態。

  結尾兩句,緊扣詩題,揭出主旨。詩人在仙境、人生皆令人幻滅、絕望的情境中,忽闢奇境,面對酒杯而產生種種聯想,在欲飲未飲的心靈搏鬥中,以尾句中反詰的語氣透漏出他欲超脫而不能的複雜心態,也表達出更高遠的精神追求。

  總體來說,這首詩以詩人內心情感流向變化來結構全詩。起筆是對古仙人思慕的情感基調,繼而轉入對仙人不復現的失望,對求仙追求的疑慮與悵惘。然後由上而下轉入對人世時光易逝的憂慮,對容顏日改的無可奈何,表達出一種失落、灰心和幻滅的情緒。至此,詩人的感情潮水已退入最低谷,到了“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境地。這時,詩人又以超然揮灑的筆觸,突然推開去,獨闢蹊徑,以面對酒杯的聯想、發問,表達了“含情”有待的高遠精神追求,從而創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這就形成了全詩看似漫不經心、跳蕩不羈,實則整然有序,渾然天成的藝術結構,顯示出這首詩“飄逸”的風格。

參考資料:

1、宋緒連.三李詩鑑賞辭典.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史,1992年:208-210頁

創作背景

  李白自“十五遊神仙”始,一直痴迷於道教之中。而今當李白“老之將至”之時,他回首求仙訪道的歷程,開始反思平生求仙的經歷,以及眼見“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的事實,對自己沉於道教已開始覺醒,鑑於這種複雜的心態,便創作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百度百科.對酒行

詩人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