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隱寺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宋之問

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
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
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

寺廟 寫景

譯文

譯文
飛來峰山高陡峻,草木蔥蘢,寺中殿宇肅穆寥落。
層樓上可遠眺壯美日出,寺門正對著錢塘江潮。
中秋時節寺中桂花飄落,佛香冉冉好似飄向天外的雲霧。
攀援藤蘿登上遠處古塔,剖開樹木到遠處取泉水。
山花迎著薄霜開得更旺,葉子沒有因為寒冷凋落。
年輕的時候愛好遠處奇異美景,可以用來洗滌塵世中的煩惱。
等到我走入天台山的路,看我漫步踏過其中的梄溪石橋。

註釋
鷲(jiù)嶺:本是印度靈鷲山,這兒借指靈隱寺前的飛來峰。
岧(tiáo)嶢(yáo):山高而陡峻的樣子。
龍宮:泛指靈隱寺中的殿宇。
浙江潮:杭州的錢塘江又稱浙江,故而浙江潮就是指錢塘江潮。
桂子:即桂花。
捫(mén)蘿:攀援藤蘿。捫,持、執。
登塔遠:攀登遠處的古塔。
刳(kū):剖開。
取泉遙:到遠處去取水。
更發:(開得)更加旺盛。
凋:凋落。
夙(sù)齡:年輕的時候。
尚:喜歡。
遐:遠。
異:奇異的美景、勝地。
搜:尋求。
滌:洗滌。
煩囂:塵世間的煩惱和喧囂。
石橋:指天台著名的風景石樑飛瀑。

參考資料:

1、耿建華著,唐宋詩詞精譯(詩卷),黃河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第24頁 2、楊旭輝主編;蘇州大學《唐詩鑑賞大辭典》編寫組編.唐詩鑑賞大辭典:彩色版.北京:中華書局,2011:74-76

創作背景

  公元710年(唐中宗景龍四年),宋之問貶為越州長史,離京赴越。這首《靈隱寺》是他途中經過杭州,遊靈隱寺時所作。   

參考資料:
1、楊旭輝主編;蘇州大學《唐詩鑑賞大辭典》編寫組編.唐詩鑑賞大辭典:彩色版.北京:中華書局,2011:74-76

賞析

  這首詩按照詩人遊覽的路線展開描寫,從飛來峰入手,寫到靈隱寺本身和出來見到的景色,最後寫到詩人出來後的感想和打算。全詩思路清晰順暢,語言凝練自然,描寫了靈隱寺及其附近一帶的奇麗風光,整體上看清新雄壯,還帶有一些出世的灑脫。

  首聯描述靈隱寺的地理位置和概貌:“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是說靜穆的寺院座落在高峻蔥鬱的飛來峰山麓,更顯得莊嚴清寂。鷲嶺:即印度靈鷲山,這裡指靈隱山的北高峰即飛來峰。鬱:茂盛蔥蘢之意。岧嶢:高峻;高聳。龍宮:借指靈隱寺,相傳龍王曾請佛祖講說經法,佛祖所在之地故稱龍宮。“鎖”

  字透露出佛門清靜空寂的永恆。“鷲嶺”、“龍宮”,連用兩個典故,上下對得精切自然,神話色彩濃郁,引人浮想聯翩。排律首聯一般不對偶,而這裡對得流走自然,給讀者以整齊和諧的美感。

  第二聯“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上句寫的是遠景,海上日出,光芒四射,紅霞滿天。下句寫的是近景,江潮澎湃,白浪滔滔。入勝境而觀佳處,開人胸懷,壯人豪情,怡人心境,這兩句以工整的對仗和壯觀的景色成為千古流芳的佳句。這裡的字句並不奇異,辭藻也不繁富,然而卻能給人以特殊的美感。

  第三聯“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桂子:桂樹的種子。桂樹開花不結子。天竺桂結子。傳說靈隱寺和天竺寺每到秋高氣爽時節常有似豆的顆粒從天空降落,稱為桂子。天香:祭神的香。北周庾信《奉和同泰寺浮圖》詩:“天香下桂殿,仙梵入伊笙。”月宮桂子撒落下來,紛紛揚揚,異響陣陣;龍宮中的香菸嫋嫋升起,直入雲天,上下交織成一個清幽空靈之境。這聯詩借用神話傳說表現了靈隱寺聲色香怡人的特色。

  詩的前三聯是正面寫靈隱寺,下面三聯轉入側面襯托。詩人以遊山尋勝的所觀所感為靈隱寺繪出了一個清幽曠遠的背景:藤蘿覆道,古塔遙望,泉流潺潺,山花傲霜凌冰。這一切都顯示出古樸、靜潔、脫俗之美。詩人深受此勝境的感應,不由自主地讚歎: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他自幼嚮往各處的奇山勝景,這次尋幽訪勝如願以償了,使他忘了人世間的煩惱和焦燥。

  最後一聯“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這是寫詩人的幻覺,他已經沉醉了,誤把靈隱當作天台,竟有點飄飄欲仙了。天台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石橋傳說是神仙所居之處,“漢劉晨、阮肇入天台採藥,遇二女子,留半年求歸,抵家已七世矣。”詩中暗寓了這個美麗的神話傳說,以自己的感受進一步讚歎靈隱寺地勢山水環境的優勝,簡直可以和天台媲美。

  整首詩按照詩人遊覽的路線展開描寫,第一聯,從外部環境飛來峰入手,接著寫到靈隱寺,第二、三兩聯寫的是靈隱寺中的景色,四、五兩聯是從靈隱寺出來見到的景色,最後兩聯是詩人離開時的感想和打算。思路清晰順暢,語言凝練自然,描寫了靈隱寺及其附近一帶的奇麗風光,並在詩歌的結尾稍稍表示出了他出世歸隱的意向。全詩意境開闊,構思奇妙,景色描寫清麗淡遠,開啟了唐代山水詩的道路。

參考資料:

1、楊旭輝主編;蘇州大學《唐詩鑑賞大辭典》編寫組編.唐詩鑑賞大辭典:彩色版.北京:中華書局,2011:74-76

創作背景

  公元710年(唐中宗景龍四年),宋之問貶為越州長史,離京赴越。這首《靈隱寺》是他途中經過杭州,遊靈隱寺時所作。   

參考資料:
1、楊旭輝主編;蘇州大學《唐詩鑑賞大辭典》編寫組編.唐詩鑑賞大辭典:彩色版.北京:中華書局,2011:74-76

賞析

  這首詩按照詩人遊覽的路線展開描寫,從飛來峰入手,寫到靈隱寺本身和出來見到的景色,最後寫到詩人出來後的感想和打算。全詩思路清晰順暢,語言凝練自然,描寫了靈隱寺及其附近一帶的奇麗風光,整體上看清新雄壯,還帶有一些出世的灑脫。

  首聯描述靈隱寺的地理位置和概貌:“鷲嶺鬱岧嶢,龍宮鎖寂寥”,是說靜穆的寺院座落在高峻蔥鬱的飛來峰山麓,更顯得莊嚴清寂。鷲嶺:即印度靈鷲山,這裡指靈隱山的北高峰即飛來峰。鬱:茂盛蔥蘢之意。岧嶢:高峻;高聳。龍宮:借指靈隱寺,相傳龍王曾請佛祖講說經法,佛祖所在之地故稱龍宮。“鎖”

  字透露出佛門清靜空寂的永恆。“鷲嶺”、“龍宮”,連用兩個典故,上下對得精切自然,神話色彩濃郁,引人浮想聯翩。排律首聯一般不對偶,而這裡對得流走自然,給讀者以整齊和諧的美感。

  第二聯“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上句寫的是遠景,海上日出,光芒四射,紅霞滿天。下句寫的是近景,江潮澎湃,白浪滔滔。入勝境而觀佳處,開人胸懷,壯人豪情,怡人心境,這兩句以工整的對仗和壯觀的景色成為千古流芳的佳句。這裡的字句並不奇異,辭藻也不繁富,然而卻能給人以特殊的美感。

  第三聯“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桂子:桂樹的種子。桂樹開花不結子。天竺桂結子。傳說靈隱寺和天竺寺每到秋高氣爽時節常有似豆的顆粒從天空降落,稱為桂子。天香:祭神的香。北周庾信《奉和同泰寺浮圖》詩:“天香下桂殿,仙梵入伊笙。”月宮桂子撒落下來,紛紛揚揚,異響陣陣;龍宮中的香菸嫋嫋升起,直入雲天,上下交織成一個清幽空靈之境。這聯詩借用神話傳說表現了靈隱寺聲色香怡人的特色。

  詩的前三聯是正面寫靈隱寺,下面三聯轉入側面襯托。詩人以遊山尋勝的所觀所感為靈隱寺繪出了一個清幽曠遠的背景:藤蘿覆道,古塔遙望,泉流潺潺,山花傲霜凌冰。這一切都顯示出古樸、靜潔、脫俗之美。詩人深受此勝境的感應,不由自主地讚歎:

  “夙齡尚遐異,搜對滌煩囂”。他自幼嚮往各處的奇山勝景,這次尋幽訪勝如願以償了,使他忘了人世間的煩惱和焦燥。

  最後一聯“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這是寫詩人的幻覺,他已經沉醉了,誤把靈隱當作天台,竟有點飄飄欲仙了。天台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石橋傳說是神仙所居之處,“漢劉晨、阮肇入天台採藥,遇二女子,留半年求歸,抵家已七世矣。”詩中暗寓了這個美麗的神話傳說,以自己的感受進一步讚歎靈隱寺地勢山水環境的優勝,簡直可以和天台媲美。

  整首詩按照詩人遊覽的路線展開描寫,第一聯,從外部環境飛來峰入手,接著寫到靈隱寺,第二、三兩聯寫的是靈隱寺中的景色,四、五兩聯是從靈隱寺出來見到的景色,最後兩聯是詩人離開時的感想和打算。思路清晰順暢,語言凝練自然,描寫了靈隱寺及其附近一帶的奇麗風光,並在詩歌的結尾稍稍表示出了他出世歸隱的意向。全詩意境開闊,構思奇妙,景色描寫清麗淡遠,開啟了唐代山水詩的道路。

參考資料:

1、楊旭輝主編;蘇州大學《唐詩鑑賞大辭典》編寫組編.唐詩鑑賞大辭典:彩色版.北京:中華書局,2011:74-76

詩人宋之問
    宋之問(約656 — 約712),字延清,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進士及第,當時掌握實權的是武則天,富有才學的宋之問深得賞識,被召入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參軍,永隆元年(681), 與楊炯一起進入崇文館任學士。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