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矣行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杜甫

君不見韝上鷹,一飽即飛掣!
焉能作堂上燕,銜泥附炎熱。
野人曠蕩無靦顏,豈可久在王侯間。
未試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藍田山。

抒情 述志 憤懣

譯文

譯文
先生,你不見那放鷹人臂套上的鷹, 一旦吃飽後就迅速飛去。
怎麼能作那廳堂上的燕子, 只知銜泥為自己築巢去依附時貴的權勢之家。
我這個人生性心胸開闊不受約束,缺少一副厚臉皮, 怎麼可以久處在王侯權貴之中呢?
我沒有嘗試過從盛物的袋子裡取出美玉而服食之的方法,明天暫且進入藍田山去試一試吧。

註釋
韝:放鷹人所著的臂衣。飛掣:猶飛去。
燕:比喻小人。
靦顏:猶厚顏。
藍田:山名,在長安東南三十里,出玉。

參考資料:
1、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52-53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杜甫任右率府胄曹參軍以後不久所作。杜甫“在率府,數上賦頌,不蒙採錄。欲辭職去,作《去矣行》”。   

參考資料:
1、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52-53

詩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