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雪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杜甫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風。
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
數州訊息斷,愁坐正書空。

寫雪 抒情 關心

譯文

譯文
悲嘆痛哭的是數萬戰死的將士,懷愁吟唱的是獨坐床邊的杜陵老翁。
亂雲低垂籠罩著淡薄的暮靄,急雪翻騰回舞於凜冽的寒風。
瓢已丟棄,酒杯中再無滴酒,爐內無火仍映得眼前一片通紅。
數座州府的訊息已被隔斷,憂愁無聊,用手在空中划著字。

註釋
戰哭:指在戰場上哭泣的士兵。新鬼:新死去士兵的鬼魂。
愁吟:哀吟。
迴風:旋風。
瓢:葫蘆,古人詩文中習稱為瓢,通常拿來盛茶酒的。
棄:一作“弄”。樽:又作“尊”,似壺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綠色代替酒字。
愁坐:含憂默坐。
書空:是晉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憂愁無聊,用手在空中划著字。

參考資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5 2、蕭滌非.杜甫研究 (下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57:48

創作背景

  此詩是杜甫在公元756年(唐肅宗至德元載)冬陷居長安時所作。杜甫在寫這首詩之前不久,頑固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領唐軍在陳陶斜和青阪與安祿山叛軍展開大戰,大敗,死傷幾萬人。長安失陷時,詩人逃到半路就被叛軍抓住,解回長安。

  

參考資料:
1、盧國琛.杜甫詩醇.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328

2、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452-453

鑑賞

  此詩寫於安史之亂陷落時候,杜甫被迫困居孤城。詩題“對雪”,卻正是國仇家恨一起都來時候,對雪窮身,國事凋零,因為白描;非特因雪寄興,也非僅僅自傷困頓。卻是從一個個體遭遇的側面,描寫整個時局國勢的困窘無奈狀況。杜甫稱為“詩史”,能將個人感遇融合到時局國事的大背景裡,從憂身而到憂國,故詩境界深,格局大,意境遠,氣韻厚。所以此詩以“戰哭多新鬼”起,以“數州訊息斷”結,很有電影劇本的剪輯特色,通過自己的親身感歷從細節和側面,去反映整個大的時局戰爭的愁苦艱難狀態。從此著眼,方是看此詩方法。

  此詩一二句中“戰哭多新鬼”,正暗點了這個使人傷痛的事實。房琯既敗,收復長安暫時沒有希望,不能不給詩人平添一層愁苦,又不能隨便向人傾訴。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見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獨老翁”,就用一“獨”字,以見環境的險惡。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風。”正面寫出題目。先寫黃昏時的亂雲,次寫旋風中亂轉的急雪。這樣就分出層次,顯出題中那個“對”字,暗示詩人獨坐斗室,反覆愁吟,從亂雲欲雪一直呆到急雪迴風,滿懷愁緒,彷彿和嚴寒的天氣交織融化在一起了。

  “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無綠可沽酒瓢便棄,擁爐求暖火只如紅,很樸實近乎枯筆白描的寫法,背後隱言困城無酒、求碳也稀的困窘境地。這大概是看杜詩的人所不願意看到的。然而在描寫大時局的背景下,對個人境遇最直白寫實地手法,卻正是以通過細節和個體寫實來反應大時局大場面的一種最有力的手段。兩句極見困城之物資匱乏,偷生之餘生活的窘境。關於“似”字之疑,固有多解。但是其實這裡就是說有爐而火不旺,火苗不起,只有一片紅光罷了,不必更做他解。因為困頓,必思解救。然則作者所能寄盼的好訊息全無來處,數州訊息斷,愁坐正書空。最後又將個人感遇返還回戰事時局的憂慮之中,完成了從一個片面描寫、感嘆史實全域性的一個過程。

  “數州訊息斷,愁坐正書空。”中詩人再歸結到對於時局的憂念。至德元載(756年)至二載(757年),唐王朝和安祿山、史思明等的戰爭,在黃河中游一帶地區進行,整個形勢對唐軍仍然不利。詩人陷身長安,前線戰況和妻子弟妹的訊息都無從獲悉,所以說“數州訊息斷”,而以“愁坐正書空”結束全詩。這首詩表現了杜甫對國家和親人的命運深切關懷而又無從著力的苦惱心情。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452-453

創作背景

  此詩是杜甫在公元756年(唐肅宗至德元載)冬陷居長安時所作。杜甫在寫這首詩之前不久,頑固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領唐軍在陳陶斜和青阪與安祿山叛軍展開大戰,大敗,死傷幾萬人。長安失陷時,詩人逃到半路就被叛軍抓住,解回長安。

  

參考資料:
1、盧國琛.杜甫詩醇.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328

2、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452-453

鑑賞

  此詩寫於安史之亂陷落時候,杜甫被迫困居孤城。詩題“對雪”,卻正是國仇家恨一起都來時候,對雪窮身,國事凋零,因為白描;非特因雪寄興,也非僅僅自傷困頓。卻是從一個個體遭遇的側面,描寫整個時局國勢的困窘無奈狀況。杜甫稱為“詩史”,能將個人感遇融合到時局國事的大背景裡,從憂身而到憂國,故詩境界深,格局大,意境遠,氣韻厚。所以此詩以“戰哭多新鬼”起,以“數州訊息斷”結,很有電影劇本的剪輯特色,通過自己的親身感歷從細節和側面,去反映整個大的時局戰爭的愁苦艱難狀態。從此著眼,方是看此詩方法。

  此詩一二句中“戰哭多新鬼”,正暗點了這個使人傷痛的事實。房琯既敗,收復長安暫時沒有希望,不能不給詩人平添一層愁苦,又不能隨便向人傾訴。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見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獨老翁”,就用一“獨”字,以見環境的險惡。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迴風。”正面寫出題目。先寫黃昏時的亂雲,次寫旋風中亂轉的急雪。這樣就分出層次,顯出題中那個“對”字,暗示詩人獨坐斗室,反覆愁吟,從亂雲欲雪一直呆到急雪迴風,滿懷愁緒,彷彿和嚴寒的天氣交織融化在一起了。

  “瓢棄尊無綠,爐存火似紅。”無綠可沽酒瓢便棄,擁爐求暖火只如紅,很樸實近乎枯筆白描的寫法,背後隱言困城無酒、求碳也稀的困窘境地。這大概是看杜詩的人所不願意看到的。然而在描寫大時局的背景下,對個人境遇最直白寫實地手法,卻正是以通過細節和個體寫實來反應大時局大場面的一種最有力的手段。兩句極見困城之物資匱乏,偷生之餘生活的窘境。關於“似”字之疑,固有多解。但是其實這裡就是說有爐而火不旺,火苗不起,只有一片紅光罷了,不必更做他解。因為困頓,必思解救。然則作者所能寄盼的好訊息全無來處,數州訊息斷,愁坐正書空。最後又將個人感遇返還回戰事時局的憂慮之中,完成了從一個片面描寫、感嘆史實全域性的一個過程。

  “數州訊息斷,愁坐正書空。”中詩人再歸結到對於時局的憂念。至德元載(756年)至二載(757年),唐王朝和安祿山、史思明等的戰爭,在黃河中游一帶地區進行,整個形勢對唐軍仍然不利。詩人陷身長安,前線戰況和妻子弟妹的訊息都無從獲悉,所以說“數州訊息斷”,而以“愁坐正書空”結束全詩。這首詩表現了杜甫對國家和親人的命運深切關懷而又無從著力的苦惱心情。

參考資料:

1、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452-453

詩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