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唐詩三百首 初中古詩 送別 離別 寫景 惜別 友情

譯文

譯文
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牆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
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
浮雲像遊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頻頻揮手作別從此離去,馬兒也為惜別聲聲嘶鳴。

註釋
郭:古代在城外修築的一種外牆。
白水:清澈的水。
一:助詞,加強語氣。名做狀。
別:告別。
蓬:古書上說的一種植物,乾枯後根株斷開,遇風飛旋,也稱“飛蓬”。詩人用“孤蓬”喻指遠行的朋友。
徵:遠行。
浮雲遊子意:曹丕《雜詩》:“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後世用為典實,以浮雲飄飛無定喻遊子四方漂游。浮雲,飄動的雲。遊子,離家遠遊的人。
茲:聲音詞。此。
蕭蕭:馬的呻吟嘶叫聲。
班馬:離群的馬,這裡指載人遠離的馬。班,分別;離別,一作“斑”。

參考資料:

1、李白 著 詹福瑞 等 編.李白詩全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7 2、李白 著 詹鍈 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五):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總2488-2492 3、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四):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209-210 4、李白 著 劉開楊 等 編.李白詩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8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玄宗天寶末(約754年)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別友人時所作。   

參考資料:
1、李白 著 趙昌平 編.李白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43-245

鑑賞

  這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

  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頷聯是說,在此地我們互相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

  此二句表達了對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關懷。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暢自然,不拘泥於對仗,別具一格。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頸聯是說,浮雲像遊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頸聯寫得十分工整,詩人巧妙的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雲隨風飄浮,象徵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感到難捨難分。這裡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絃。

  中間兩聯切題,寫離別的深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尾聯是說,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分離時的動作,那麼內心的感覺又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詩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義,可謂鬼斧神工。

  《送友人》為李白的名篇之一。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緻,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寓情於景。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為讚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四):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209-210 2、趙昌平.李白詩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43-245 3、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246-247 4、汪豔菊.中國古典詩詞精品賞讀叢書·李白.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143-146 5、霍松林 等.李白詩歌鑑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86-188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玄宗天寶末(約754年)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別友人時所作。   

參考資料:
1、李白 著 趙昌平 編.李白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43-245

鑑賞

  這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

  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頷聯是說,在此地我們互相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

  此二句表達了對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關懷。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暢自然,不拘泥於對仗,別具一格。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頸聯是說,浮雲像遊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頸聯寫得十分工整,詩人巧妙的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雲隨風飄浮,象徵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感到難捨難分。這裡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絃。

  中間兩聯切題,寫離別的深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尾聯是說,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分離時的動作,那麼內心的感覺又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願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詩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義,可謂鬼斧神工。

  《送友人》為李白的名篇之一。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緻,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寓情於景。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為讚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鑑賞大典(四):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209-210 2、趙昌平.李白詩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43-245 3、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246-247 4、汪豔菊.中國古典詩詞精品賞讀叢書·李白.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143-146 5、霍松林 等.李白詩歌鑑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86-188

詩人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