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左司從汪參政分省陝西汪由御史中丞出原文賞析

朝代明代 詩人高啟

重臣分陝去臺端,賓從威儀盡漢官。
四塞河山歸版籍,百年父老見衣冠。
函關月落聽雞度,華岳雲開立馬看。
知爾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長安。

送別 友人 喜悅

譯文

譯文
御史中丞受到朝廷的重用,離開御史臺出管陝西,隨行之人都是一時俊彥。
四塞河山盡納入我大明版籍,中原父老百年後又見漢衣冠。
月落雞鳴自可從容出函谷關,太華頂上立馬遙望白雲飄散。
料到您此次西行一定常回首,如今長江南岸就是國都長安。

註釋
沈左司:左司郎中沈某,名未詳。汪參政:汪廣洋,洪武二年(1369)由御史中丞出為陝西參政。
重臣:指汪參政。
賓從威儀:僚屬、隨從的儀表威正。
漢官:這裡指代明朝官員。
四塞:四面有山關之固,指陝西。
版籍:地圖、戶籍。這句是說陝西譯成為明朝的疆土,明軍於洪武二年平定陝西。
“百年”句:意謂被蒙古貴族佔領了百年來的關中父老看到了漢族服裝。
月落雞鳴:《史記·孟嘗君傳》載,秦王欲殺孟嘗君,孟半夜逃抵函谷關。但關須雞鳴才開。孟一門客學雞鳴騙開城門,孟才逃脫,此處反用其意。
華嶽:指西嶽華山。雲開:化用唐代狄仁傑典。狄被薦為幷州都督府法曹,其父母在河陽別業。狄登上太行山,南望白雲孤飛,對隨從說:“吾親所居在此雲下。”他佇望到白雲移開才前行。此喻汪廣洋御史中丞思鄉。
江左:江南。長安:原為西漢、隋、唐首都。後指代國都。

參考資料:

1、金性堯.明詩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83-84 2、李廣柏.中國文學作品選(元明清時期):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291-292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首聯言“別”和新王朝官員赴任的氣象。頷聯寫目的地的形勢和人民見到漢族士大大的喜悅心情。頸聯概括友人行程,遙想友人從容愉悅的心情。尾聯推知友人定有思召和懷念朝廷之怠。全詩開合有度,流轉自然,不僅表達了送別的用意,而且透露出國家和平、統一的氣象。

  “重臣分陝去臺端,賓從威儀盡漢官。”從汪廣洋寫起,是因為沈某是以汪廣洋幕府身份隨行。首句先稱讚汪廣洋,也等於稱讚了他的朋友沈左司。說汪廣洋受到朝廷的重用,離開御史臺出管陝西。隨從的人都是當代的俊傑。“漢官威儀”典出自《後漢書》,這裡用此典,既稱讚了汪廣洋等人即將出發的浩大聲勢,又切合明朝亂後新建的局勢。第二聯歌頌剛剛建立的明王朝。四塞,指陝西四面都是關隘,自古稱四塞之地。如今已歸入大明的版圖。在元蒙統治下百年之久的人民終於又見到了自己漢人官員的服飾。

  “函關月落聽雞度,華岳雲開立馬看。”寫汪廣洋此去一定會受到熱情的歡迎,不像孟嘗君當年靠雞鳴狗盜之徒騙開城門才得以逃出。當他們從容渡過函谷關,駐馬華山,遙望天空,烏雲散去,心胸是何等開朗。

  尾聯寫一行此去的終點是長安,而時代已經改變,當今明王朝的首都是南京,所以沈左司在長安定會回望江左,委婉地稱讚了他的朋友為官在外而時刻把君王掛在心上。全詩開合有度,流轉自然,不僅表達了送別的用意,而且透露出國家和平、統一的氣象。

  明初眾詩人中,高啟是最有成就的詩人,所謂“天才高逸,實據明一代詩人之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首詩被清代沈德潛高度評價,沈論詩提倡唐詩的蘊蓄正大,而此詩氣勢巨集大,敦厚雅正,用典妥帖自然,是高啟學唐的代表作,也是應酬詩中難得的佳作。

參考資料:

1、李廣柏.中國文學作品選(元明清時期):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291-292

賞析

  這首詩作於明太祖洪武二年,當時高啟被招到新王朝的首都南京參與修《元史》。這一年,御史中丞汪廣洋出任陝西參政,高啟的朋友左司郎中沈某從行,高啟作此詩送別。   

參考資料:
1、李廣柏.中國文學作品選(元明清時期):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291-292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首聯言“別”和新王朝官員赴任的氣象。頷聯寫目的地的形勢和人民見到漢族士大大的喜悅心情。頸聯概括友人行程,遙想友人從容愉悅的心情。尾聯推知友人定有思召和懷念朝廷之怠。全詩開合有度,流轉自然,不僅表達了送別的用意,而且透露出國家和平、統一的氣象。

  “重臣分陝去臺端,賓從威儀盡漢官。”從汪廣洋寫起,是因為沈某是以汪廣洋幕府身份隨行。首句先稱讚汪廣洋,也等於稱讚了他的朋友沈左司。說汪廣洋受到朝廷的重用,離開御史臺出管陝西。隨從的人都是當代的俊傑。“漢官威儀”典出自《後漢書》,這裡用此典,既稱讚了汪廣洋等人即將出發的浩大聲勢,又切合明朝亂後新建的局勢。第二聯歌頌剛剛建立的明王朝。四塞,指陝西四面都是關隘,自古稱四塞之地。如今已歸入大明的版圖。在元蒙統治下百年之久的人民終於又見到了自己漢人官員的服飾。

  “函關月落聽雞度,華岳雲開立馬看。”寫汪廣洋此去一定會受到熱情的歡迎,不像孟嘗君當年靠雞鳴狗盜之徒騙開城門才得以逃出。當他們從容渡過函谷關,駐馬華山,遙望天空,烏雲散去,心胸是何等開朗。

  尾聯寫一行此去的終點是長安,而時代已經改變,當今明王朝的首都是南京,所以沈左司在長安定會回望江左,委婉地稱讚了他的朋友為官在外而時刻把君王掛在心上。全詩開合有度,流轉自然,不僅表達了送別的用意,而且透露出國家和平、統一的氣象。

  明初眾詩人中,高啟是最有成就的詩人,所謂“天才高逸,實據明一代詩人之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首詩被清代沈德潛高度評價,沈論詩提倡唐詩的蘊蓄正大,而此詩氣勢巨集大,敦厚雅正,用典妥帖自然,是高啟學唐的代表作,也是應酬詩中難得的佳作。

參考資料:

1、李廣柏.中國文學作品選(元明清時期):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291-292

賞析

  這首詩作於明太祖洪武二年,當時高啟被招到新王朝的首都南京參與修《元史》。這一年,御史中丞汪廣洋出任陝西參政,高啟的朋友左司郎中沈某從行,高啟作此詩送別。   

參考資料:
1、李廣柏.中國文學作品選(元明清時期):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291-292

詩人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