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作文範例

讀後感 全文約1263字

半個月前,我在入團積極分子課上,偶然瞭解到《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在團組織的倡議和我自己好奇心的驅使之下,我去新華書店買來了這本書。拿到書的感覺有兩個——貴和重。帶著“這本書為什麼賣76塊錢的”這一疑問,我開始了“好奇之旅”。在半個月的品讀之後,我終於明白了這本書是如何“貴”“重”的了。

貴在兩個方面。從淺層的含義來看是中央黨校出版社的精心出版:合理的排版,全綵的印刷等,無不體現其外表之貴。從內涵方面來說,更是物超所值。它完美地詮釋了什麼是精神之貴。青年習近平那誠懇老實、勤勞勇敢的精神,在29位各界人士的講述中變得越發可貴。從“過四關”到被清華大學錄取,從申請人團到被舉薦為黨幹部,從“黑幫子弟”到“老農民”。這些變化是他踐行自己精神的必然結果。習近平曾自述說:“7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鍊很大。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

重就重在情義重。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辦。從剛到樑家河才幾天就去弔唁一位老黨員過世的母親,到對智力有點缺陷的靈娃之包容、關心;從把“孃的心”針線包送給村民張衛龐,到幫助果農提高蘋果產量質量;從把好點的糧食分給老鄉吃,到對貧下中農、老人、兒童、殘疾孩子的真誠相待;從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東西給討吃老漢,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為了讓群眾過上美好的生活。這樣,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為民情懷。記得書中寫到習近平本來下鄉的第六年就可以申請去上大學的,他卻認為自己是紮根農村的“老陝”,於是又在樑家河多留了一年。後來村民們才知道是習近平放不下老鄉們,才不願離開的。第七年,他被清華大學錄取,他捨不得老鄉們,尤其是他所寄宿的張衛龐一家,臨走的那天習近平把他母親所贈的繡有“孃的心”的針線包送給了張衛龐。由此就可見情義之重。

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夠有正確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為老百姓做實事、做好事。當習近平越來越多地瞭解當時農村的落後與老鄉生活的艱苦,就越激發他為群眾做實事的激情。習近平說:“我到樑家河畢竟好幾年了,老鄉對我不錯,我不能就這麼走了,得幫助老百姓做點事兒。”他認為,是陝北人民收留了他,愛護他也保護了他,他要為民辦事。

最後,我把習總書記對青年的一句寄語分享給大家:“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服務人民、奉獻祖國,是當代中國青年的正確方向。好兒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奮鬥無悔。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以你們為榜樣,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精彩的人生。”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