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作文範例

讀後感 全文約4753字

【篇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周賢康

寒假裡,我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這本書是以訪談的形式來展現的,訪談內容豐富、事例生動活潑、文字樸實感人,讓我知道了習爺爺在樑家河的7年知青歲月。

習爺爺15歲時到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樑家河大隊插隊落戶,這是他邁入社會的第一步,也是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寶坻區王卜莊鎮東蛤窩村主任助理張巖說。他經歷了從大學生到村官的轉變,一開始很不適應,“每天下鄉、下地,看秸稈、發煤球,這些工作和我預想的差太多了。但學習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後,我領會到,這不是受苦,而是一種收穫,一種人生閱歷。作為年輕人,就應該多到基層一線的‘練兵場’磨練,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對於今後成長都是一種寶貴的財富。”

習爺爺在樑家河村時,因為敢說、敢做、敢擔當,被推舉為大隊黨支部書記,採訪時提到他有一個特點,就是他說的有錯大家指出來,他肯定改;如果說的沒錯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執行。建沼氣池、挖水井、打壩地等等,都體現了他敢做敢擔當、一張藍圖繪到底的作風。習爺爺圍繞實體物件開展了很多創新工作,如今面對資訊經濟時代,需要發展新的創新模式。

“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習爺爺曾經回憶說。這本書裡,29位受訪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用真實的歷史細節生動地再現了習爺爺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展現了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在青年時期的選擇與擔當。

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樹立遠大的理想,為建設祖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篇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張楊子萍

今年寒假,我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後,不禁心潮起伏,感概萬千,想不到國家主席也會有這樣的經歷。我心中一直認為國家主席都十分威嚴然而我錯了,習爺爺是一個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人。

習爺爺在陝北的七年知青歲月,經歷了千辛萬苦,嚐遍了人間的酸甜苦辣,他下鄉時,被分配到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樑家河大隊。到了農村要過“四關”,分別是“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這些關習爺爺樣樣過關。

習爺爺在七年的知青歲月裡,從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甚至是痴迷讀書,閱讀面十分廣泛。為了找到《浮士德》,他跑了三十多公里的路才借到這本書。習爺爺同時注重閱讀的深度,餓著肚子也要把喜歡的書讀完,要研究透徹。如同書中說的那樣,習爺爺執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恆的讀書生活中積澱下來的。習爺爺在樑家河村時,因為敢說、敢做、敢擔當,被推舉為大隊黨支部書記。記者採訪時,提到他有一個特點,就他說的有錯大家指出來,他肯定改;如果沒有錯就要大家不折不扣的執行。比如:辦沼氣、打井、辦鐵業社、打壩地、代銷店、縫紉社……

習爺爺是一個愛學習、愛思考的人,從他見了好對聯就抄下來,遇到新鮮事就刨根問到底,再聯絡他插隊期間如飢似渴地堅持讀書學習,都說明了習爺爺是一個崇尚讀書的人,是一個有精神追求的人,板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我們要向習爺爺學習,將來做對國家有用的棟樑之才。

【篇三: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蘇欣雨

寒假裡,老師推薦了這本《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給我們,其實老師讓我們讀這本書,是想讓我們更深刻地瞭解習爺爺當年在陝北那七年知青歲月,讓我們進一步地瞭解習爺爺。

這是由29名採訪物件的口述彙集起來的一本採訪實錄,講述的就是習爺爺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歷練故事,再現了習爺爺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

知青時期,在樑家河的土地上,習爺爺經歷過磨難,也得到了鍛鍊;他把他的汗水和理想獻給了那塊土地,他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

習爺爺剛到樑家河插隊就要先過“四大關”: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應該說,這四關過得很艱難,得克服身體上的種種不適。而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別人從零開始,而習爺爺從負數開始。就在這艱苦的條件環境下習爺爺沒有消沉,他不對身邊的人抱怨什麼,不向別人傾訴自己的苦悶。

習爺爺有很多特點,比如有強烈的使命感,辯證思維方式好,遇事有定力,肯讀書善學習等等。給我印象最深的特點就是有好的辯證思維方式。習爺爺看問題習慣從多方面考慮,運用辯證思維方式,針對一個問題進行多角度反覆推敲,而不簡單隻從一個方面刻板地考慮問題,這樣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隨著我們國家的發展和強大,已經不用面對習爺爺當年那種生活的艱辛,但在他身上的那種精神永遠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值得我們傳承和學習。

【篇四: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王源

這個假期,老師安排我們閱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讀了這本書我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

該書通過29位受訪者講述自己當年親身經歷的往事,用真實的歷史細節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陝北黃土高原的歷練故事,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習近平總書記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長在新中國的中國共產黨總書記。他有過曲折的少年時代,有過奮鬥的青年時代。從農村大隊黨支部書記到黨的總書記,從普通公民到國家主席,從普通軍官到軍委主席,他在黨和國家各個領導層級都幹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能夠帶領黨和人民披荊斬棘、攻堅克難,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很大程度上來自他紮實的實踐基礎、深厚的經驗積累和由此而來的深邃理論思考。樑家河七年知青歲月,無疑是他人生經歷中十分重要的起點。

孟子曾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就是說,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和擔子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們的內心痛苦,使他們的筋骨勞累,使他們經受飢餓,使他們受到貧困,通過這些來使他們內心警覺,使他們的性格堅定,增加他們原來所不具備的才能。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在書中提到,習近平是“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習近平把7年最珍貴的青春歲月,留在樑家河這個山溝裡。7年艱難困苦的知青歲月,為習近平擔當黨和國家大任,奠定了堅實的人格基礎。習近平在艱苦的環境中沒有消沉,他不對身邊的人抱怨什麼,不向別人傾訴自己的苦悶,反而比較堅強,能吃苦,能頂住壓力,這使他的精神得到昇華,思想得到提升,認識得到提高,這就是:貼近黃土地,貼近農民,下決心紮根農村,立志改變樑家河的落後面貌。今天,習近平總書記的“能吃苦”,主要體現在他為民族、黨和人民的事業夙夜在公、竭盡心力。

與習近平一起到延川縣樑家河插隊的知青戴明說:“近平在樑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另外兩個與習近平一起到樑家河插隊的知青趙華安、張春富也說:“近平很喜歡讀書學習,也喜歡寫東西。”習近平到樑家河插隊期間,裝滿了兩個箱子的書。他在田間地頭休息間隙抓緊讀書,幹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書到深夜。他勤奮好學,到了夜以繼日的程度。他讀的書有政治、歷史,有文學、哲學、軍事,他還注重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中國經典古籍。習近平總書記在艱苦的環境下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仍然把每個字寫得很規矩,他一筆一畫地寫,每一個字都整整齊齊,清清楚楚。習近平不僅喜歡學習,還喜歡看書,喜歡思考,喜歡寫東西。

習近平總書記刻苦讀書學習的故事讓我深受啟發。平時我寫字很浮躁、不認真,以後我一定要像習近平總書記學習,認真寫字,多讀書、勤思考。

【篇五: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周籽杉

在這個寒假裡,我讀了一本關於習近平爺爺的一本書。這是一本叫《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書,是中央黨校策劃組織的系列採訪實錄,主要講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故事。

習近平爺爺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長在新中國的中國共產黨總書記。他有過曲折的少年時代,有過奮鬥的青年時代。當村民們、知青們談起當年的故事,記憶依然那麼清晰,說起來依然那麼激動,回味起來依然那麼幸福。他們訴說的故事雖然發生在40多年以前,珍貴的記憶雖然沉澱在流年歲月中,但絕沒有褪色。樑家河村史館河知青窯前,在陝西第一口沼氣前,在至今仍發揮效用的淤地壩前,在趙家河的知青林前,在習近平爺爺當年留下足跡的那些地方,講述著總書記與人民同甘苦、水乳交融的故事,講述著總書記刻苦讀書學習的故事,講述著總書記“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

習近平爺爺在那樣艱苦惡劣的環境裡,每天都會抽出時間來讀書、寫東西、學習。可我們在這麼好的環境裡也很少會有人主動找書看、主動寫作、主動學習,更不要說在習近平爺爺那樣艱苦惡劣的環境裡了。

習近平爺爺的身上有善良樸實、知難而進、謙虛好學、公道正派等等很多的好品質值得我們去學習,只有我們學會了,才能為祖國母親做出更大的奉獻。

【篇六: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朱???/p>

在寒假中,老師安排我們讀一本名叫《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書,看到書名我想:“咦?是關於習大大的書,習大大的知青歲月是什麼樣的呢?會不會和我們現在一樣呢?”於是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翻開了這本書。

“習近平總書記15歲時到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樑家河大隊插隊落戶,這是他邁入社會的第一步,也是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寶坻區王卜莊鎮東蛤窩村主任助理張巖說。他經歷了從大學生到村官的轉變,一開始很不適應,“每天下鄉、下地,看秸稈、發煤球,這些工作和我預想的差太多了。但仔細看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後,我領會到,這不是受苦,而是一種收穫,一種人生閱歷。”作為小學生,就應該多學習,少娛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對於今後成長都是一種寶貴的財富。

作為小學生,我們應該養成良好的學習和閱讀習慣,樹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走出自己的道路;應該建立“學樂精神”,在堅持學習中不斷提高業務知識水平和自身文化修養,結合自身工作和生活經歷總結提煉,以求內修於心,外踐於行;在不斷攫取知識的過程中滋養精神、洗禮心靈、昇華思想。

關上書,腦海裡滿是習大大的經歷,做為一個小學生,我們難道不要像習大大學習嗎?

【篇七: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後感】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是一本訪談錄,通過當年曾和習爺爺一起下鄉當知青的爺爺的談話,我們對習爺爺七年的知青生活有所瞭解,習爺爺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長在新中國的中國共產黨的總書記,他有過曲折的少年時代,奮鬥的青年時代,做過中國最基層的農民,他在樑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他人生經歷中重要的起點,

習爺爺的家庭按理說應該比一般人都優越,他父親曾任過副總理,但由於當時特殊的政治因素,習爺爺所經受的磨難要比別人多得多,這種折磨是生活上、精神上的,但習爺爺沒有被生活所打倒,而是通過這些磨難,更加理解中國農民的窮苦,通過這七年的知青歲月,他能站在中國農民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在遇到困難和問題,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而不是退縮,在他帶領下,樑家河有了水井、有了沼氣,在他的當支書後,樑家河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本書通過別人的訪談,從別人的眼中我們可以看到習爺爺高尚的人品和堅毅的精神,正是他這種高尚的人格,所以才贏得人民的愛戴。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