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中有作文範文作文範例

碗中有作文範文 全文約8739字

【篇一:碗裡有真情】

有人說真情是蕭瑟風雨中的一把傘,撐起迷茫者的藍天;也有人說真情是悲愴歲月裡的一縷陽光,照亮跋涉者前進的路……真情到底是什麼?我常常迷惘,但是當我抬頭看到壁櫥裡那隻厚實的大瓷碗後,我的心裡頓時有了答案,真情其實就是這隻瓷碗,真情就是這碗裡熱氣騰騰的湯……

小時候,我跟著奶奶在鄉下生活。從小我就是一個不愛吃飯的孩子,每次都是大人好說歹說,才會吃。奶奶給我準備的碗大而厚實,潔白如玉的瓷壁上鑲著金色的花邊,敦厚中閃爍著爛漫的光澤。但每次我看到它張著的大口,我就倒吸一口涼氣,因為奶奶又要逼我吃飯了。

可我不是個逆來順受的孩子,一到吃飯的點,我就跑到了街上。於是奶奶便端著一碗香氣撲鼻的疙瘩湯,追著我滿街亂竄,不放過每個時機地給我喂一口飯。因此每到吃飯點,街上都洋溢著奶奶悠長的聲音:“騰騰,別跑,快來吃飯……。”日復一日,日日如此,我和奶奶甚至成了村子裡的一道獨特風景。那時,我只是躲避著大碗裡熱氣騰騰的飯,並沒有體會到奶奶對我的真情。

後來,長大些,不用再讓奶奶追著餵飯了。可不愛吃飯的習慣一點也沒改。每次奶奶都把我的大瓷碗盛得滿滿的,我卻幾乎每次都剩個碗底。奶奶總是皺著眉頭,假裝生氣道:“姑娘家剩碗底,以後找個女婿滿臉是麻子喲!”我一聽便急了,連忙把碗底舔乾淨。奶奶總是笑呵呵的,眼角的皺紋和花白的髮絲一起跳著舞。

可在這之後的很長時間裡,我的大碗再也沒有被盛滿過,奶奶病了,住進了醫院。當我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疙瘩湯,走進病房時,淚水嘩嘩地從眼角落了下來。奶奶瑟縮地蜷在白色的被單裡,灰白條的病號服毫無精神,她手上打著點滴,腰上還有一處傷口插著管子。我顫抖著走近,奶奶臉色蠟黃,嘴脣煞白,眉頭緊皺,眼角的線條扭曲著,黯淡的眸子中是無法掩飾的痛苦。我頓時眼淚婆娑,這還是那個追著我滿街跑的奶奶嗎?奶奶還能再次把我的大碗盛滿嗎?我不禁失聲痛哭。

奶奶看到我,眼睛頓時亮了,斷斷續續地說;“騰騰—來了,快—快坐下。”我端起碗,哽咽地說:“奶奶,我來喂您吧!”奶奶嘴脣顫抖了一下,隨即緩緩地笑了。她深深地看著我,艱難地說:“丫頭,我不在的時候,一定要多吃飯啊……。

也許是上天的眷顧吧,奶奶逐漸康復。再次面對一大碗熱氣騰騰的疙瘩湯,心裡既歡快又酸楚。端起厚重的大瓷碗,恍如隔世,熱乎乎的湯輕輕溫暖著我的胃,碗裡的細密真情也悄悄地流入我的心中。

【篇二:碗中有水】

老師的畫箱裡總有一隻小瓷碗。

每次畫畫前,老師都會去接一碗水放在畫紙旁邊。碗中清亮的水是老師用來洗筆和調色的。老師對碗中水的使用十分苛刻,哪怕只是多或少了一點,他都會將筆擦乾重新蘸水;水不可以太渾濁,洗上兩三遍必然要重新換水。碗中水,在於老師,有事已成為比構圖或是配色更重要的存在。而在我,卻是不可理喻的。水蘸多蘸少有什麼大不了的,相應的增減顏料的量不就行了嗎?小小的腦袋裡自以為是的想著這些,“碗中有水”這個場景也從來沒在我身上發生過。

“不行,拿回去改。”老師只掃了一眼,便把我的畫放在一邊。我有些生氣,也有些疑惑:“我的形和色的搭配都沒有問題,你看都不看就說不行?”煩躁的又拿出一張紙,拿筆在上面心不在焉地塗畫,一不留神,水又加多了。“可惡……”我不耐煩地擠出一大塊顏料直接抹在紙上,試圖蓋住那不停蔓延的水漬。

“又毀了,是吧?先給我接完水去。“老師冷不丁的說了一句。我扔下筆,拿起那隻從來沒用過的碗。水很快接了過來,如往常一般清亮,在碗中微微晃動。

“你的畫形和色彩搭配的確沒有問題,但你的畫裡充斥著浮躁氣。”老師蘸了點水,說道,“碗中有水是在提醒你下筆要慎重,水得清亮則幫你排除心中的雜念。畫畫時做不到‘碗中有水’,心也做不到不起波瀾。紛雜的心畫出紛雜的畫,這樣的畫怎麼能是成功的畫作呢?”他擦乾筆,又蘸一次,最終下筆。色彩在紙上自然地遊動,掩蓋了原來那塊張牙舞爪的水漬;幾滴被洗去的顏料進入水中扭曲的散開,如妖嬈飄動的綢帶,但最終,它們歸於平靜,融入水中消失不見。碗中有水,水依然平靜,依然清亮。那在紙上游動的色彩,也果然自然,果然無暇。

碗中有水,心就不起波瀾,筆尖流淌出的,自然如水般平靜清亮。

現在,畫紙旁的碗裡,一直有水。

【篇三:碗中有生活作文】

瓷,是質感最接近玉石的器物,因而它便有了玉石般溫潤如君子的品性,而由它製成的碗,更不僅僅是簡單的器物,而盛滿了一種東西叫生活。

在我家,碗如果不打碎,大約能夠存活個七八年。它看上去只是一隻普通的圓瓷碗無非再寫些“吉祥如意”什麼的。但當你小心地捧起它時,它卻滿載著家的味道。沾過胖乎乎的飯粒,盛過滋味百轉千回的海鮮湯,裝過令人垂涎欲滴的黃燜雞,捱過木竹筷的碰,受過鐵調羹的敲,淋過檸檬味道的洗潔精,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家的碗藏了許多生活的味道。

離家住宿難免會懷念家中的一切,尤其是在吃上。學校的飯再好吃也沒法與家的味道相比—那是媽媽的火候,爸爸的刀工。每當可以吃到爸媽做的飯的週六,我便飛似的向家奔去,因為我知道家中的碗了已備好滿溢的親情。

碗中的美食有時或許代表一種心情,是考試失利後苦澀的淚水,是與朋友結伴出遊時的愉悅。即使食材是那樣單調,但因著不同的烹飪方式與手法,碗中的味道也不盡相同。就像自帶調味品的生活,白粥也能調出酸甜苦辣鹹。

端起這隻碗,三餐、四季、五穀、六畜,都被生活妥妥地裝在碗裡。感受著指尖傳到心底的熱度,褪去一身的冷氣,享受片刻的溫暖。待到一家人全都落座,碗筷相擊的叮叮聲傳遍千家萬戶。孩子們自然地夾起魚肉放在碗裡,大人們呷一口碗中的酒,咂咂嘴,品味脣齒間的香甜。無論道路多麼迷茫,端起這一隻圓碗,感受它飽滿的曲線,愁苦被擱置一旁。生活就是這樣,不憐惜你的困苦,也不吝嗇展示它的美好。

過去,未來。若要在中間加上什麼,那便是生活。圓圓的碗如同沒有起點與終點的生活。碗底留有製作時的痕跡,一圈又一圈,不正是我們為生活奔波的軌跡嗎?

當你捧起一隻瓷碗,它或新或舊,或重或輕。無論它的外觀是否華美,造型是否奇特,多年後,它會變得富有內涵、穩重、成熟,因為它經受了的歲月的洗禮,腹中飽含一種名為生活的滋味。

【篇四:碗中有雙鯉】

碗中有雙鯉,相戲碧波間。

那隻碗獨屬於奶奶,是她最心愛的東西。釉裡紅質地,碗身勾勒著一圈菱枝荷花,經年沉鬱的深紅綻開。碗底卻是筆底波紋,一雙錦鯉。魚尾彷彿輕快地搖擺著,靈動的身姿讓相互依偎的它們瞬間鮮活起來,一起遊經春水流入秋水,原本暗淡的底色和兩道細小的裂紋只襯得這雙錦鯉更加美麗。

碗中有雙鯉,相戲碧波間。

奶奶是從江南遠嫁來的姑娘,很愛吃魚。年初她做了腸道手術,只得臥床靜養。為此,爺爺便每週一次或兩次去碼頭上買奶奶愛吃的魚。每次從人潮紛攘的碼頭拎著活蹦亂跳的魚回家,爺爺都顧不上擦額上細密的汗珠,就氣喘吁吁地跑到奶奶面前炫耀:“看,我給你買了多麼新鮮的活魚!”奶奶不語,只是笑著點頭,眼神交匯間一股暖流湧動,溫情脈脈,讓我不由想起那碗底的兩條錦鯉,應該也是在這樣一灣明澈溫暖的水中相依相伴,相望相親。

魚清蒸出來後,爺爺總是反覆用筷子挑撥著整條魚,細心地挑出最好的幾塊。老花鏡鬆鬆地架在鼻樑上,他從眼鏡上方眯著眼用筷子將嵌在魚肉裡大而硬、小而軟的刺一一剔除,再將魚肉弄成一小塊一小塊,還要細細反覆檢查翻找,確定沒有刺,才將魚肉盛進奶奶那隻繪有鯉魚的碗中。碗裡的魚肉全是去皮掐尾後最鮮美的部分,嫩白色小塊小塊置於碗中,甚至被爺爺特意擺成了好看的形狀,不見魚刺也不見油腥,簡簡單單落在碗裡,與碗底的錦鯉相映成趣,愛意滿滿,分外動人。奶奶吃魚時,爺爺就在一旁靜靜地望著奶奶一口一口吃完,奶奶在細嚼慢嚥間也不時抬頭,用眼底滿溢的幸福接住爺爺的目光,此時我又想起碗底那雙錦鯉相依相伴的模樣。奶奶乖乖吃完後,盈盈的笑意給一雙鯉魚平添一抹暖色,這大概就是奶奶十分喜歡用這隻帶有裂紋的碗的原因吧。

曾幾次要求幫眼神兒不太好的爺爺做剔刺這件事。他竟像有些不好意思似的,笑著擺擺手:“這種小事還是我自己來吧。”鍋蓋開啟時嫋嫋蒸汽蒸騰出幸福的味道,白氣裡他的背似乎不再佝僂得那樣明顯。我點點頭,不想再插手。

碗中有雙鯉,相戲碧波間。

六十年來,爺爺奶奶琴瑟在御,歲月靜好,相濡以沫,看盡春秋。他們之間的感情,比親情溫暖,比愛情綿長。其實,爺爺奶奶何嘗不像相互依偎的一雙錦鯉?不為風雨懼,不為波濤驚。天地枯萎奈何,生活崩析奈何。

碗中有雙鯉,相戲碧波間。

【篇五:碗中有人生】

一隻碗,盛滿的不只是飯菜,更是盛滿了,一生的風雨兼程,繁花似錦。

幼時,每每開飯,他都被母親小心翼翼地抱到桌前,眼前是一隻小巧可愛的塑料碗。圓滑的碗邊不會劃破他稚嫩又顯笨拙的小手,碗麵上色彩鮮豔的圖畫,總是勾住他的注意力,讓他浮想聯翩。而碗中,盛滿了母親的美味佳餚,菜葉都被細心地切成碎丁,熱騰騰的白氣隱隱約約縈繞在碗邊。那是滿滿一碗母愛,如甘泉,如蜜汁,在他小小的心房裡流淌。那隻小巧可愛的塑料碗裡,有著他童年最溫暖的時光。

光陰如過隙白駒,牙牙學語的幼童已成長為青年。他正奮鬥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為未來放手一搏。高強度的生活節奏中,唯一可以讓他喘息的縫隙,便是午飯。面前的密封碗,總是透著一股安心的氣息。慢慢地,他開啟碗蓋,蒸汽液化成的水珠在蓋上流淌,碗中的飯菜失去了炙熱的溫度,但那微涼的飯粒卻在口中釀出蜜一般的甜,挾著絲縷歡愉地咽入腹中。那是滿滿一碗青春,如苦瓜,如良藥,強烈的酸澀過後便有清涼漾在心間。那隻微涼的密封碗裡,有著他少時寒窗苦讀,十年磨一劍的拼搏身影。

告別學校,步入社會,組建家庭,此時的他已是壯年。第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櫥中有著一套精緻的瓷碗。細膩的瓷質,精美的燙花,成套的碗裡是他對整個家庭的愛。傍晚,家人齊聚桌前,面前的碗裡盛著燙手的飯菜,一日的疲倦在桌上的歡聲笑語中消失殆盡。飯後,他總會親自洗淨那幾只碗,輕輕放好,如藝術品般呵護。那是滿滿一碗幸福,如冰糖,如暖陽,半輩子的漂泊過後有了停泊休憩的港灣,欣慰與舒適籠罩心田。成套的瓷碗裡,有著他成家後互相呵護,彼此溫暖的甜甜的滋味。

歲月如梭,織出了雪染的鬢角,年至耄耋的他,坐在桌前,面前是一隻樸素的塑料碗。這隻碗有著幼時光滑、不易碎的碗壁,也有著壯時雪白的顏色。一碗清透的湯水裡,時間彷彿倒流,一生的苦與甜交織在這老舊的碗裡,酸了鼻,溼了眸。

那是滿滿一碗人生,雜揉了各種味道,最終在時光與年華的醞釀後歸於平靜。一隻只碗裡,有著每個人漫長的一生,風雨兼程,終又繁花似錦。

【篇六:碗中有愛】

我輕輕摩挲著碗剔透的邊緣,碗底泛著溫柔的光,圓潤得斂著母親的手藝,厚實得載著母親的愛。

春風一蕩,筍從土裡拔地而冒。廚房裡“刷刷刷”有節奏地輕擊著我的耳膜,是母親剝筍的聲音。一個個碩大的筍在母親靈巧的雙手下只留下巴掌大的精華,細細地切,慢慢地熬,靜靜地等。鍋邊有一隻等待的碗,鍋前有一位期待的母親,精緻的碗折射出了母親的用心與深愛。“砰”地輕端上桌,春筍湯的清香縷縷,驅散了冬日的冰冷,碗中母親的愛喚醒了我新年溫馨的春天。

碗中的片片薄筍承載著母親的愛。

夏至酷暑,我一抹臉上的汗水衝進家門。餐桌邊早已有靜候著我的母親,和一碗清清涼涼的綠豆粥,一碗見底,躁動的神經被攜著母愛的清亮撫平。

碗中的清清甜甜融化了母親的愛。

秋實時節,結束了一週學習的我疲憊地推開了家門。一隻突兀的大白碗印入眼簾,碗中有一顆顆胖乎乎的石榴籽,圓滾滾紅彤彤,猛抓一把塞入口中,沁入胸膛的是碗中溢著的母親的愛,甜甜柔柔地包裹溫暖了我疲憊的心,撫平了我眉間隆起的“川”字,眼前浮現出的一位不厭其煩,默默地剝著石榴籽的母親,她柔和的臉上掛著五個月牙,眉眼與嘴角勾起的都是對女兒放學歸來的歡喜。

碗中滿滿的石榴籽是母親滿滿的愛。

冬風凜冽,寒氣逼人。桌上一碗熱氣騰騰,出鍋不久的羊肉湯充斥著暖意,小心翼翼地捧住,碗邊傳來得陣陣暖意與愛意從我掌間的紋路傳進我凍僵的心,讓它感受著母愛的暖意加速跳動。我細嘗一小口,燙燙的,是熾熱的母愛,濃濃的,是樸實的母愛,香香的,是美麗的母愛。有種溼漉漉的感覺爬上我的後背,讓我覺得沉重。碗中有湯,碗中有愛。

碗中香醇的回味是母親的愛。

碗中的湯是千變萬化的滋味,它盛過百轉千回的味道,但一如既往不變的是母親的愛。不管是暖春的筍,酷暑的粥,盛秋的果實,還是深冬的羊肉,他們都含著母親的期盼與濃厚的愛。

碗中有愛,碗中有母親的愛。

【篇七:碗中有餘溫】

還是找到了。在昏暗的老屋的床底,在厚厚的時光的積灰中,在那回憶的最深處。

但它似乎還有餘溫,它又似乎是那麼熾熱,燙得我無法拿穩,但又不願意放手。我明白,那是回憶割在心頭的痛。

那是一隻畫滿了彩色圖案的塑料小碗。時間已將可愛的圖案磨得斑駁,歲月也不知道在它上面刻下了多少刮痕。可是記憶總是鮮活的。越是離開得久,倘若在痛苦中追憶,朦朧也總會變得清晰,也許變得更加溫暖。

那是很小的時候吧,也不知道是在哪個快樂的午後了。你如同變戲法似的,不知道從哪變出這隻可愛的小碗。面對著打鬧頑皮之後飢腸轆轆的我。一如曾經,老樣子。你又打算煎雞蛋給我吃。

他過去總是那麼嚴厲。你是知道他肯定不會允許的,但你總是,總是,總是那麼疼我,你總是,總是,總是把你的一切最好都給我。

趁他出去散步的時候,你偷偷地鑽進他的臥室,好像生怕被發現了似的,趕緊在那張灰白的老沙發底下摸索。不用多久,你總是會找到那隻裝滿了雞蛋的搪瓷臉盆,小心翼翼地取出幾枚雞蛋。這時候,笑意總會在你臉上毫不收斂地流淌。

你又偷偷地鑽進那個還用灶臺的小廚房,生一堆爐火,開啟那也上了歲數的油煙機。你打兩個雞蛋進鍋。那洋溢滿整個老屋的油香,也便是我童年最幸福的味道。

你把熱乎乎的煎蛋鏟進那隻可愛的小碗,蒸汽也把小碗烘得溫熱。你總生怕我會燙著嘴,所以你每次都要把他們端到窗前,又一個勁兒地用嘴吹氣,好讓他們涼快下來。你也許還會再灑上點鹽,也許還會再找根紅腸,然後再小心翼翼地端到我的面前。我摸著碗,感受得到。蛋涼了,可是碗還有餘溫。

暖暖的,暖暖的,端著碗,我開心地吃著,我開心地笑了。這時候你也笑了,笑得皺紋都淡了。

暖暖的,暖暖的,那碗,是我永遠的記憶。那永遠是我童年中最美好的日子,那永遠是我這輩子最溫暖的時光。

用手搓拭掉上面的積灰,我確定了。碗中還有餘溫。好像我五年前離開這裡一樣,好像你離開我之前一樣,一樣。

又是一陣令人窒息的疼,刻在心頭上的疼。

他現在沒有那麼嚴厲了,他也不像以前那樣執拗了。他現在也成了依靠我們的老頭子了,雞蛋也不是什麼稀罕物了,我們也要離開這老屋了,離開這曾經最溫暖,但更讓我們如今痛苦的老屋了。

又是一陣令人窒息的疼,我又使勁拭掉了碗上最後的一點塵土。我緊緊地攥著這隻屬於回憶的碗。祈禱著,懺悔著,痛苦著,深深地想念著。

蛋涼了,可是碗還有餘溫。你走了,可是心還有餘溫。我還能感受到你在我身旁的溫存。

【篇八:碗中有夢】

你誕生在我純真無憂的童年裡,懷抱我天真爛漫的夢想。

我手執藍色馬克筆,幼稚的大腦卻嚴肅地思忖著如何刻畫你。良久,腦海中逐漸呈現出各式美妙的花紋—我慎重地、緩慢地,於筆尖滑動中,為你勾勒出我能想象的最華麗的線條。從碗底到碗身,一痕痕曼妙的藍色曲線盪漾在碗中,你逐漸變得青白相間—就這樣,一節普通的美術課上,你誕生了。懷抱我希冀著成為畫家的夢想,你陪我走過成長的漫漫長路。

碗中有夢,引我前行。我沒有想到,孩提時代創造出的你,會給我帶來如此大的影響—當我接過被裝裱起來的畫作,和硃紅色細絨外皮的獎狀時,我彷彿溺入歡喜的海洋,再也無法脫身上岸。黑色粗體字印著我的名字,燙金大字張揚著把我的榮譽放大無數倍,彷彿我已企及絕倫的高度。

我將獎狀掛在牆的正中央,目光掃過桌邊被灰塵覆蓋的你,固執地落在那莫大的榮譽上,像觀賞寶貝一樣它。“這就足夠了,”我的心裡一本滿足,“拿到這麼好的獎就夠了,還想什麼別的?畫家離我太遠,太不實際。”

時間流逝,我數次拿起畫筆想要練習,又慵懶地放下;我沉悶地趴在桌子上不知所云,卻忽然瞥見你。你靜靜地立在桌邊,光潔潤滑的碗身蒙上一層細細的灰塵。我捧起你,驀地清涼之意傳入手中,也傳入心底,滅了我心中囂張的火焰。我這才幡然醒悟,原來不管多久,你都堅守著碗中那份遙遠而又沉甸甸的夢,無喜無憂,從未放棄。是你,在我懈怠之時,無言地策勵我,引我前行。

碗中有夢,慰我彷徨。無數的練習,卻依舊不夠使我成為繪畫領域的佼佼者。我拿起畫作交給老師,她鼓勵地輕拍我肩,然後將面龐轉向其他同學;我將作品送給母親,她像以往一樣說出相同的讚美,然後語氣一變敦促我學習。

我像過往無數次一樣直直地望著你,你依舊堅定地婷婷而立,像個遺世獨立的女子,藍色的花紋繞碗身而舞。我明白,你在沉默中告訴我,堅持我最美的夢想。

傲氣或失意,你一直陪伴著我。你只是一隻碗,然而碗中那份夢,我會永遠堅守。

【篇九:碗中有友誼】

在我的窗臺上,有這樣一隻小碗:以陶土色為底,上面畫了幾道不規則的紅色花紋;碗的邊緣高低不平,還有幾處坑坑窪窪;釉面也不算光滑,從某個角度望去還能隱約看出細微的凸起。它,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甚至有些醜陋。可它,卻承載著你我十年的故事,見證了一段美好的友誼。

猶記得那個夏天,在經過了漫長的等待之後,陶藝老師終於結束了她的“悉心教導”,一聲令下,宣告DIY活動正式開始。你懶洋洋地趴在桌子上:“做什麼啊?你定好咯。”“我也不知道啊,不如……”我在令我眼花繚亂的成品中尋找著,被一隻白色瓷質小碗吸引住了,“我們做個碗吧!還實用。”“嘖,俗!”你嘴上嫌棄著,手下卻已開始有所動作,我笑著加入其中。

揉土、固定、塑形、上色、燒製……經歷了一系列複雜工藝,結果卻和我所期望的大相徑庭:眼前這棕黃色的小泥碗和那高貴優雅的白色瓷碗,所謂雲泥之別,也不過如此了吧。“這麼醜,我才不要。喏,送你了。”“嘿—”我剛要發作,忽然瞥見碗底的一行小字:生日快樂。“這字……”我遲疑卻又驚喜著。“收著吧!我知道今天你生日。妥善保管啊,這可是咱倆第一份勞動成果。”語畢,衝我狡黠一笑。陽光恰好灑落在碗底,不偏不倚,剛好流轉在字間。霎那間,那字金光燦燦,甚是好看;那不起眼的小碗,也因裝載我們的友情而充滿光輝。

回想起那天,我不由得因溫暖而笑;拿過小碗細細擦拭,驀地,看到那紅色花紋遮掩著的猙獰裂紋,眼前又浮現出那個雨夜……

朋友之間最大的不幸莫過於猜忌,無論多麼純潔的友誼,在猜忌下也會變得黯然失色。那晚,我將你叫了出來,只因我聽聞你在背後與他人說我的壞話而怒不可遏;當然,還有因背叛而生的撕心裂肺的深深疼痛。悽風,苦雨,我在大聲質問,你卻一言不發,這更加激發了我的怒火。“看著,從今往後,我和你,就如同這碗一樣!”清脆的破碎聲響起,我頭也不回的大步離開,忽略了身後你默默蹲下的身影。淒冷的月光下,徒留一地破碎的悲傷。

後來,我才知道是我誤會了你;你悉心將碎片粘起,修復了破碎的小碗,亦修復了我們的友誼。

我相信,這小碗,會與我們的友誼一起長存。

【篇十:碗中有童年的懷念】

回到閒置多年的老屋,看著頹唐的老院,拿起兒時的“海碗”,童年的回憶悄悄鑽了出來,有點兒悵然,更多的是懷念。

猶記得兒時,院子不是現在這般小,有兩棵老樹,一棵槐樹,一棵桂樹,院子裡總滿溢著兩種花的芳香。

每年春天,四五月份,正是槐花剛開,含苞欲放的時候,每到這時,我就會躥上槐樹,挎著小包,摘下滿滿一兜飽含著清香的槐花。跳下樹,奶奶總會彈一下我的腦門,寵溺地笑著說:“淘氣包,下次可不敢了啊。”然後牽著我走回屋裡。我看到她走進廚房,連忙跑到櫃子前,拿出專屬於我的大海碗,巴巴地跑到廚房,盼著那一碗香甜的槐花飯。一口下肚,滿滿的盡是清香與甘甜。一大碗吃下肚,剛剛飽,饞嘴,也再吃不下了。

過了酷暑,天氣微涼,院子裡的桂樹漸漸掛上了橙色的小珍珠。再等一個月,花瓣舒展開來,花香四溢,甜蜜襲人,濃郁的香甜讓人微醉。在這桂花盛開的時候,奶奶總會摘下不少,一半放在屋頂上晒乾,沉澱那香甜,為我做個小香囊;一半存在罐子裡,慢慢醞釀,等到春節,就有了一罐真正讓人陶醉的桂花釀。聞著那更加濃郁的香甜,我總是抱著自己的大海碗,眼巴巴地看著奶奶,想討一大碗,那比蜜糖還甜的飲料嚐嚐。但奶奶總說:“小孩子家家的,哪能喝酒啊。”然後拿筷子,蘸上一點兒,點在我的舌頭上。我咂咂嘴,嚐到了甜頭,就趁著奶奶不在的時候,偷舀了一碗,才喝了一口,就吐了吐舌頭,還是一點點比較甜,早知道,就該聽奶奶的話了。

如今,重回老屋,看著已然“縮小”的老院,拿起曾經要雙手捧起的小小的“大海碗”,上面繽紛的烤漆已經脫落,碗底貼著的專屬於我的小標籤也已泛黃,如同兒時的回憶,不甚清晰。但是,端起小碗,輕嗅,上面彷彿還留存著槐花的清香、桂花的甜蜜,好像經過歲月沉澱,醞釀著對童年的懷念,那醇香,比這花的蜜,還要甘甜。這已經可以託在掌心的“海碗”,成為了我的至寶,滿滿的,都是童年的甜蜜與回憶。

【篇十一:碗中有愛】

我家的玄關上靜佇著一隻碗。它是家鄉盛產的青花瓷器中最平凡無奇的一員,除了流轉著柔和瑩光的內壁偶爾斑駁了日影,內中空無一物。然而我卻能於其中看見沉甸甸的、充盈的愛。

曾幾何時,它是一隻酒碗。在我的家鄉徽州,曾有千百年的繁華輾轉成詩,沉澱在歲月裡。縱使徽商車隊馬鈴聲已不再,青石路上氤氳墨香已不再,可家鄉的酒,卻帶著那些過往雋永流傳,如歌如訴,濃郁纏綿。

於是便不難想象1960年春天,當我年輕的外公在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