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二胡相關作文20篇

傳統文化二胡 篇1

高一作文 ,653字

拉一曲二胡之歌,賞一世離愁之悲!

在大多數人眼裡,二胡是一個貶義詞。具體怎麼說呢?大體就是一中年男子戴著墨鏡,滿臉惆悵,隨意找個街頭,奏一曲《二泉映月》罷了。慢慢開始,這種傳統的音樂,在人群裡慢慢淡化,慢慢扭曲。

“傳統文化中的核心的經典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對他的核心價值應該深懷敬畏之心。”這句話是寧宗一講的。然而現實中敬畏心,慢慢的淡化,例如二胡這種看起來沒有鋼琴、小提琴高貴的樂器。

二胡是孤獨的象徵,琴身只有兩根弦,只有中上部分,綁繩的部分(千斤)是緊密相挨的,而上下則只有一段隔離,相望卻不能全身相挨。二胡只有兩根弦,全靠左手來改變音,若全心投入悲傷,二胡必定可催淚。

我學二胡是童子功,小時候只覺得新奇好玩兒,隨著慢慢長大,同齡孩子學的都是街舞、吉他、古箏、小提琴、鋼琴……這些看起來更新奇高階的東西,但二胡相對卻成了冷門。人們眼裡認為二胡是老年人消遣的東西,不知這是封建思想沒有糾正過來,還是一些閒人的造謠。像我這樣學二胡的倒成了異類。

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傳統文化助力中華走向盛世。中華上下5000年的樂器,戲曲,如今還在傳承的有多少?完整的又有多少?人們開始追求新意,潮流,時尚,開始淡化最開始的文化,這是利還是弊?二胡這種樂器,現今還有多少人在學?

小時候因學樂器是冷門,而覺得丟臉,而如今我為我學習傳統文化而感到自豪。現今的人,我們要拿住遠古再攀索未知,自己本身都沒了,何談未知呢?

拉一曲二胡之悲,嘆世俗變化之大!

誦讀傳承經典弘揚傳統文化 篇2

國小六年級作文 ,683字

《論語》、《孔子》、《荀子》、《莊子》、《道德經》、《三字經》、《弟子規》、《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都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典,可是現如今的我們很少涉及到我們祖先世世代代傳下來的這些精髓,最多也就是在課本上學到一些古詩文或是散文,而真正瞭解其深意又懂其背景的同學還是屈指可數,這樣的現狀不禁讓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堪憂。

瞭解這些古籍,並不是為了單單的傳承文化,還是為了讓我們先輩的精神理念傳承下去,每一次讀古籍的過程,那都是一次心靈的淨化。

這些古籍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扇進修的大門,以其不自生;外其身而身存,要做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不自命清高,待人友善,待人待事不要有偏見,不要因為一個同學沒有跟你說要借你的什麼東西,就借走了,沒有跟你打招呼,你發現了,就認定了他是一個小偷,且以後、將來都不會變,那樣的想法是不對的,同學可能只是無意的拿走了沒有跟你說,但是,他還回了,就說明他不是偷,你不應該去傷害你的同學,可能你的這一句話就影響了他的一生,你因該告訴他,下次要記得告訴你,畢竟“人之初,性本善”,世界本沒有好人和壞人之分,全是憑你自己的判斷,可能他是無意識的,卻被你誤會成了有意的,所以人要學會寬容大度的待人、處事。

凡是並不是你表面所看到的那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難言的苦衷,你做不到了解每一個人,瞭解每一件事,不如學著去包容別人,體諒別人的苦衷,多去發現身邊、生活中的美,學會感恩,感謝你身邊的每一個人,無論是討厭你的人、還是愛你的人……你都要感謝,因為正是有他們你才會進步,才會成長,才會擁有豐富多彩的人生!

節日中的傳統文化 篇3

國一作文 ,1591字

我國的歷史悠久,自古流傳下來的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在各個傳統的節日當中就可以體現出它的豐富內涵。

春節,可以說它是我國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一提到她大家就會想到一個字“新”—新年,新衣,新錢,新的事。她是新的一年的開始,“一年之計在於春”自然這個辭舊迎新的節日就叫“春節”。春節是一個閤家團圓的節日,在這一天裡,在外上學的、工作的親人全都要趕回家中,包餃子吃團圓飯,然後在起談天說地,在一起看電視,過通宵,然後在新年鐘聲敲響之際放鞭炮,其樂融融共渡幸福時刻。為什麼人們一到春節就要這樣做呢?這就是古代傳統文化造就的了。新年的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大家看看餃子的形狀是不是很像古代的元寶呢?我們的古人心思細巧,把麵皮裡包上餡捏成元寶形狀,寓意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幸福安康。當然也少不了掛燈籠,貼對聯和福字,還有放鞭炮,這都是為了驅趕年獸,當然這只是傳說,福字的貼法也不同,有人正貼,有人倒貼,正貼福字解釋成福正了,倒貼福字解釋成福到了。想想是不是很有講究?這紅紅火火的新春景象正是傳統文化的真實寫照。

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次月圓的日子,一提到她大家就會想起一種食品“湯圓”,在這一天里人們都要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那幸福就從湯圓的香濃中流露出來了。民間流傳著“過了十五才過了年”的說法,我想古人也許是想借用這小小湯圓給春節畫一個圓滿句號,也可能是暗示在新的一年每個人都能取得圓滿。想想是不是很有學問?原來古人對這外慧內秀的小湯圓有種寄予啊!。

清明節,一提起她人們就會想到一個字“祭”,自然會有種肅穆的感覺,同時也有一種溫暖撲面而來,每年四月五日前後是春天真正到來的時節,告別了冷酷蕭索冬天的大地又迎來了新的生機。在北方的清明節裡,小草吐出了新芽,樹枝也柔軟起來,金黃的迎春花盛開著,美麗極了,而在這一天,人們要去掃墓祭奠死去的親人和祖先,我想古人把清時節安排在生機盎然的時節裡是對逝者的尊重,同時也是暗示後人要不斷進取,煥發勃勃生機。想想是不是很有門道?原來古人對這個節日有種寄託啊!

端午節,一提到她人們就會想起一種食物“粽子”,自然就會想起一個人屈原,他是春秋時楚國著名的詩人,他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創造了離騷體對後世影響極大。他一心想報效楚國,但受小人誣陷,被流放邊疆,被流放的屈原仍然思念祖國,滿腔的愛國熱情無處寄託最終投汩羅江自盡了。在屈原投江後悲慟的人們為了不讓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就把糯米糰扔入江中,慢慢地就變成了我們現在吃的粽子的傳統習俗了。而人們在江中划船扔粽子的行為,慢慢地就衍變成了現在賽龍舟。在屈原的作品中無處不體現出自身高貴純潔的美好追求與人格修養。所以古人為了紀念他就將他投江的那天農曆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想想是不是很有來歷?原來古人對這個節日有種追念啊!

中秋節,一提起她人們自然會想起一個字“圓”,月圓,人圓,事事圓。這一天當然少不了吃月餅,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香甜的月餅,品茶,賞月,聊天,那情景真是美輪美奐啊。可誰知道古人為什麼定農曆的八月十五為中秋呢?原來自古皇帝就有“春朝日,秋祭月”的規矩,秋就要拜月,而八月正是秋天的中間一個月,十五又是月圓之日,所以皇帝選擇這一天來拜月,後來文人,大夫也紛紛效仿。而“秋”又有莊稼成熟之意,農作物在秋天成熟,收穫,百姓們也因此期盼中秋的來臨。還有傳說嫦娥奔月也是這一天,所以八月十五就定為中秋節了。吃月餅代表月圓人團圓。古人從正月十五的湯圓到八月十五的月餅,想想是不是很有文章?原來中秋節體現更大的圓滿啊!

這些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一個節日都離不開兩個字“團圓”,在團圓的背後自然體現了一種親情。在傳統節日文化中,我們可以尋找到我們人類祖先戰勝自然,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勇敢,經驗和智慧,同時也能體會到人類對於自然力量的敬畏尊重以及對古人美好品格的推崇。我們要將這些傳統節日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弘揚傳統文化——國慶徵文 篇4

國慶徵文500字 ,549字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我們是龍的傳人,放眼祖國大地,我們會為如畫的江山而驕傲,回顧歷史,我們會為自己是華夏兒女而自豪。我們的祖國有古老的文化,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傳統美德了。

中華美德,人盡皆知。古時候,就有“孔融讓梨”的典故,而現在的我們,彷彿早已把它置之度外,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中國有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這種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力量源泉,也成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靈魂與傳統。

中國文化散佈在世界各地,中華美德更是無處不在。在個人生活中,我們要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鬥、頑強拼搏。在家庭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友愛兄弟姐妹。在學校生活中,我們要尊重老師、團結同學、互幫互助、積極向上。由此可見,中國文化與傳統美德在人們的心中佔據著很大的地位。

我們是中國人,就要積累和傳播、繼承併發揚中國文化、中華美德。它,就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份禮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它,中華美德就體現在微小之處,只要用心就能發現。擁有美德的同時,也會贏得他人的尊重。中華,將會因我們而更加輝煌!

我們作為新一代中學生,有權利和責任去實現巨龍騰飛的夢想,續寫歷史的篇章。要永遠記住:我們是中國人,要學習中國文化、中國美德,讓自己真正做一條地地道道的中國龍!

慶國慶,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篇5

高一作文 ,947字

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在瑟瑟微風飛揚,當萬里山河披上綠裝,在光輝下顯得格外妖嬈,當巍峨的華表,讓挺拔的身軀披上曙光,在這金風送爽的佳節,我們迎來了國慶佳節。

憶古夕,有多少愛國詩人抒發自己對祖國的熱愛,當祖國繁榮時有杜甫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有岳飛的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當祖國飽受戰亂時,唐有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維的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岑參的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宋有陸游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祖國美麗的山河讓多少英雄“競折腰”祖國大地人才輩出,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他概括了中國人的基本思想,成為獨創一套信仰體系的鼻祖。他的哲學根基於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範來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觀念,貫穿於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長達兩千年之久,對世界上許多人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中國皇帝,用武力統一了中國,實行了一系列影響廣泛的改革。隨後中國之所以一直保持著文化統一,這些改革是一個主要因素。岳飛,南宋抗金名將曾率岳家軍英勇抗金。祖沖之是南北朝時期傑出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曆法,機械製造等領域都有卓越的貢獻。祖沖之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並和兒子祖目恆一起匯出了球的體積公式,祖沖之在三十六歲時修改了曆法,編制了先進的大明曆。他還設計製造了利用水力磨面的水碓磨,製造了“千里船”等。

憶往昔,中國曾,是世界上最繁榮的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西方也高得多,可繁華如煙,現在的我們很難想象昔日母親的面貌,我們現在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建設我們的祖國,讓母親重新煥發光彩。

綿延的祖國山河中,我看出了您的磅礴,廣袤的草原上展現著您的胸懷,洶湧的大海訴不盡您的氣魄,祖國是東方初生的太陽,是亞洲的明珠,是騰飛的巨龍。在這特殊的日子,我衷心祝願:媽媽,節日快樂!

春節的傳統文化 篇6

國小三年級作文 ,524字

大年三十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是大人們的忙碌,小孩子最盼望的一天。大人們一大早起床,忙碌著弄好吃的東西,和佈置家居。

吃過中午飯,大家分工合作,首先最要緊的是貼春聯、貼門神,使家裡變得喜氣洋的。這才有過春節的氣氛。接下來奶奶用一早準備好的祭品祭拜祖先、祭灶;祭灶聽說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古時候,差不多家家戶戶灶間都沒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灶君司命”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受到崇拜。

到了吃年夜飯的時候,是家裡團團圓圓的一次飯局。現在的年夜飯,有些人喜歡在大酒店、大飯店裡訂年夜飯,也成了一種時尚與奢侈的享受。

吃過年夜飯以後,媽媽為我準備好“大吉水”洗澡;洗完澡後,穿上新衣服、新鞋子、新襪子。然後大人們要給小孩子們派紅包;我把紅包放在枕頭下面,作為“壓歲錢”。

從年初一開始,大人帶著小孩到長輩和親朋好友家拜年。大家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身體健康”等吉祥的話語。

到了夜晚,放煙花、爆竹,這也是春節的傳統習俗。聽說原來只是單純的紅紙加火藥,但現在花樣可多了。像禮花“火箭”、“糖裡先生等等。這都是最喜歡的。

春節簡直太棒了,又可以穿新衣服、拿紅包、又有好吃的、好玩的。要是每天都過春節,那該我好啊!

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有感 篇7

讀後感 ,781字

當我翻開《中華傳統文化經典》這一本書時,中華五千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便如滔滔江水一般湧現在我眼前,中華五千年可歌可泣,不可計數的風流人物便漂浮在我腦海。彷彿有一股強大的磁力吸引著我,促使著我往下讀……

當我讀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時,我感到了團結合作之重要,力量之強大。

這是無可厚非的,無論是作戰,還是實際生活,無論是人,還是動物,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團結永遠都是如此重要。比如就拿日本侵華事件來說,如果當年國共兩黨沒有聯合起來抗擊日本,如果當年全國人民沒有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我想日本的陰謀就早已得逞了,哪裡還會有新中國,哪裡還會有中華民族,哪裡還會有現在活得如此幸福的你我,中華傳統文化哪裡還會得以傳承?還有,螞蟻搬食物相信大家也不以為奇了,但是大家可否有想過,如果它們沒有團結起來的話,又怎能將比自己大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食物搬回洞穴了呢?

當我讀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時,我明白到,道義比生命更為重要。

我國從古至今這樣捨身取義的例子也不以為奇。文天祥,一個家聞戶曉的英雄人物。他之所以可以這樣流芳百世,也只是因為他在生命與道義面前選擇了道義,拯救萬民於水深火熱之中。但如果當年他沒有捨身取義而苟且偷生,他是否還能名垂青史呢?我想,中國的歷史不也隨之而改變嗎?他也必將遺臭萬年了吧!還有2013年為救不慎溺水的遊客而壯烈犧牲的鄭益龍。他也在道義與生命面前選擇了道義,而犧牲了生命,成為受萬人敬仰的英雄。但如果他當時沒有勇敢下水去救人而袖手傍觀的話,那名遊客的命運又將如何?

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我認識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品《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我品味到歷代風流人物的可歌可泣,不畏犧牲,不畏艱苦;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發揚中華民族精神,與經典同行,與中華傳統文化相伴終身。

我喜歡的傳統文化——象棋 篇8

國小五年級作文 ,415字

我們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從古至今,有許多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如皮影、剪紙、象棋、書法、國畫、糖人……,要說最喜歡的,那要數象棋了!

象棋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從戰國的時候就開始流行了。

記得去年的一個週末,爸爸第一次教我下象棋我就物件棋產生了深厚的興趣。爸爸教我基本的走法:馬走日字,象走田,車走直路,炮翻山。從此以後,我就經常纏著爸爸和我下象棋。每次下棋的時候,我就覺得我們像在戰場上一樣,我們就像軍師一樣,要掌握全域性,每走一步棋都要瞻前顧後,因為走錯一步,將可能被“將軍”,那可就全軍覆沒了。雖然現在和爸爸下象棋我還沒有贏過,但我也不氣餒,相信總有一天,我會贏過爸爸的。

雖然我贏不過爸爸,但在和同學下象棋的時候,我可算是“高手”了。有一次在綠園玩的時候,我看到有兩個我們實驗學校的學生在下象棋,看著看著,我就加入了他們的行列。我就和他們下了兩局,沒想到,我還贏了呢!哈哈!

同學們,你們喜歡的傳統文化是什麼?

弘揚傳統文化,熱愛美麗宜昌——觀《新春第一課》有感 篇9

觀後感 ,770字

“叮叮噹噹,叮叮噹噹”。嘿!鈴聲響了。同學們興高采烈的走進了教室,李老師精神抖擻的開啟白板和我們一起觀看“2015年新春第一課”。

“弘揚傳統文化,熱愛美麗宜昌”。我們宜昌有著歷史優良傳統,過年時爆竹聲聲響,舞獅採蓮鬧新春。美麗的宜昌有著美麗的山水文化,西陵峽、山峽大瀑布、大老嶺、後河森林公園、柴埠溪……有著名的水電文化,巨集偉的三峽大壩、葛洲壩那數一數二的高階水電工程,世界聞名。

宜昌有著名人巴土文化,周立榮是長陽土家人,他挖掘巴土文化的精髓,2012年成為新聞重大人物,戀歌聲聲唱巴土,2012年9月他的作品《巴土戀歌》在中央電視臺播放,他還擔任了宜昌副主席,但他還是繼續傳承巴土文化,打造夢幻土家。

那鏗鏘有力的峽江號子,在胡振浩爺爺口中流出,他是秭歸人,於1986年當上了教師。1988年前當了船工號子,他以前在江邊的時候,經常聽見縴夫唱號子,現在沒有了,他想是讓我把這號子聲傳下去,還是把它帶到土裡,經過深思熟慮最終在他的努力下,從秭歸唱到了北京,後來再拍號子的MY時在相機前與世長眠,但這號子聲已經傳到大江南北,傳到同學口中了,他是我們永遠的峽江號子王。

三國文化赫赫有名,在宜昌就有當陽古戰場。汪國新他是我國的一級畫師,他手中的關公真是正義凜然,他在拜訪小學時帶領學生們讀三國,寫三國,聊三國,看三國,畫三國,品三國。還舉行關公文化萬里行活動,他的畫筆三國情,三國文化就這樣弘揚下去。

巴楚文化又名土家文化。跳喪,巴山舞,出嫁時哭嫁……這民族文化在宜昌的各個縣城裡都流傳著。

在湖北武漢與四川的重慶的兩座城市之間,有一片美麗清晰,環境優雅的地方,那就是宜昌。宜昌未來將會變得更好,這夢想之城的召喚下,使更多投資商人進入宜昌。3年後宜昌便變成不一樣的宜昌,5年後你將入住這奇麗的城市。

讓我們一起弘揚傳統文化,熱愛美麗宜昌。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篇10

高二作文 ,2063字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佛教、道教等。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相容幷蓄,和而不同,似乎無從談起。“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

首先,我們應該從精神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歷史的長期積澱,形成為社會意識的潛流,滲入到了社會心理的深層,她的影響隨處可現的。只有深入學習弄通弄懂傳統文化,我們才能真正讀懂中國,在深入瞭解傳統文化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時代進步的要求,創造性地為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充實新的時代內容,使之不斷完善發展。

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诚信、感恩、孝道、仁德、慈愛、正氣、勤學、節儉、修身、立志等等的弘揚,濃縮了傳統文化立世做人榮辱觀。

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和諧”的思想博大精深,和諧理念作為一種普遍的精神特質,為儒家、道家等研究和論述,成為各家各派思想學說的靈魂。和諧理念跨越時空,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學派對和諧思想都有深刻的闡發。儒家提倡“中和”,強調“禮之用,和為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道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動,因勢利導,合乎自然,虛靜處下,海涵寬容,從而建立起自然和諧的治國秩序。墨家倡導“兼相愛,交相利”,主張實現個體與社會的有序一體,道德與功利的和諧一致。法家主張對個人、社會、國家三者關係正確定位,在大一統的格局內,實現國家主導下的社會和諧。兵家講求“令民與上同意”,強調“先和而造大事”,把“令之以文,齊之以武”作為治軍經武的重要前提,視“和諧”為克敵制勝的根本保證。中華文化能夠生生不息,中華民族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與和諧精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應該繼承和弘揚的就是這種優良傳統,如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的美德,再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和諧持中等,這些傳統精神世上其他民族所無法匹敵的,也是我們要繼承發揚的。

其次,我們要從文化內容上弘揚傳統文化。

翻開中國的歷史長卷,綜觀而得的盡是璀璨的星火:遠古神話的浩大純美,諸子散文的洋洋灑灑,辭賦經文的博大精深,唐詩宋詞的經典奇葩,輝煌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

中國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遠、最穩定、最輝煌、最豐富、最發達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悠悠五千載,經歷了萌生期、形成期、確立期、繁盛期和總結轉型期幾大時期。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指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對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認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終會走向虛無、走向異化。如此說來,當前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追隨,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漸增強的體現了,由此可見,誦讀千古美文不僅是正確的,也是極其必要的。我們要主動、積極地閱讀文化典籍,欣賞文學作品,考察文物古蹟,真正瞭解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做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積極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我們雖不能全盤吸收,可我們有義務把它發揚光大,使其成為我們的資本和驕傲。

另外,我們要多從藝術形式上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在五千年的文化沉澱過程中,為我們民族積澱了豐富的民族文化素材,主要體現在漢字、傳統精神、傳統圖形、水墨意境、傳統手工藝等各個方面。從商周青銅器到漢代工藝品,從舉世聞名的“唐三彩”到古樸優雅的宋代瓷器,從明代蘇繡到清代傢俱,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工藝歷程。再看中國的繪畫、書法、戲劇、建築藝術、民間藝術,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底蘊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們隨處可見的中國古典建築、太極圖紋、畫像石、金石篆刻、藍印花布、木刻插畫、臉譜文化、民間剪紙、裝飾紋案、書法文字等。都是最能反映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它是一種既有高品位的中國文化內涵,又有符合世界當今潮流的嶄新樣式。如果真正瞭解了這些藝術、形式就能反映出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精神。我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形式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

“傳統化”和“本土化”的迴歸,是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與世界接軌的渠道,同時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是我們對傳統民族文化的一種反思,甚至可以說更是一種責任。只有使中國不斷的加快全球化的程序,並積極的宣傳中國文化,才能讓世界瞭解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才是中國真正騰飛的時候!

救救傳統文化 篇11

高三作文 ,816字

古人折柳送別,贈詩互勉,道一聲珍重;我們隔著螢幕發出冰冷的留言。古人舟車勞頓,山水迢迢,赴一面之約;我們乘坐高鐵、飛機,來去瀟灑自如。現代科技讓傳統人文多了一份冷漠,少了詩意與溫情。面對現代文明的衝擊,救救傳統文化的孤立無援。

救救傳統文化中的深情厚誼。古人的友情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慷慨豪情;古人的愛情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午夜夢園;古人的親情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殷切等待。我們在交往中卻是相顧無言,即使近在咫尺也用微信交流,圖一時的方便,造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隔著螢幕,朋友既看不見你擔憂的神情,也聽不見你語氣中的焦急,與朋友在網路上的交談,是比不上面對面的眼神交匯的。有時間給老朋友寫封書信,把多年的陪伴寫進一筆一劃裡。

救救傳統文化中的山水田園。波音客機數小時帶你跨過高山和大海,穿越春夏秋冬,但高空中的飛行既聽不見鳥鳴也看不清山川。古人騎一毛驢不在乎何日到達,不計較風餐露宿,但他們知道哪裡是草長鶯飛,說得出何處柳暗花明。現在,到處都是高樓大廈,看不清高遠的天空;到處都是別墅林立,看不見錯落的山水。現代文明將世外桃源真正地變成了古書中的記載,將“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變成了夢中才有的情景。

救救傳統文化中的莊敬自敏。這是一個人人都想活出飛揚個性的時代,人人都將自己貼上“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的標籤,把衝動當作真性情,把刻薄當作善辯,把無知當作天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古人時刻提點自己,修彌不足,仁、義、禮、智、信是他們人生中的不懈追求,為求智而“吾日三省吾身”,為求義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求信而“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在貧窮的過去,他們恪守師道,敬畏三綱五常,他們謙遜而隱忍地活著,自大的現代人讀不懂其中的堅持與不易。

科技的意義在於溝通與分享,並非人人都能物盡其用。面對傳統文化的困境,接過文化傳承這把火炬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話說傳統文化 篇12

國小一年級作文 ,402字

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的故事為人所傳頌。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統文化更是帶給人無限的思考和感悟。之所以稱之為經典,之所以被人所流傳的一些東西,一定是有它們存在的價值的,現代社會是這樣,傳統文化也是如此。

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大多是來自書上,翻開書本,各種對於傳統文化的記載數不勝數,剪紙、皮影戲、扭秧歌等民間藝術也被流傳至今,豐富著人們的業餘文化生活。

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還來自老一輩的傳頌。小的時候,每到夏天,吃過晚飯,大家總喜歡搬著凳子坐在門口,好多人聚集在一塊,閒聊家常,或是講講以前的故事,也很是生動有趣。

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也來自各種各樣的電視節目。很多歷史性的電視劇,雖然不一定屬實,但很多眾所周知的片段還是力求還原的,所以在電視劇或是節目裡便能夠看到畫面版的關於傳統文化的描述,想想也很是欣喜。

傳統文化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歷史和發展歷程,我們應該尊重傳統文化,更應該把他們繼續發揚傳送下去。

致消逝的傳統文化 篇13

高二作文 ,733字

那日讀書,讀到人燕同居,喃語繞樑,不免想起被取締了的院落平舍,一陣心悸。燕子已無樑可依,無簷可入,隨之一起消亡的,是千年的傳統文化。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然而,多少古人篤行的傳統,今天卻杳無了。

在音樂未誕生前,蟲鳴文化是古人生活的重要構件。可以想象,十月蟋蟀入床底,秋風蕭颯,曠野清朗,只聽得沉沉蟲鳴,何其歡樂!但伴著汽車喇叭和人間爭吵,蟲鳴文化只留下絕唱和輓歌。

消逝的文化又何止蟲鳴?我們身處一個極其悲哀的時代,先輩留給現代人的人文資源,精神功課,在一代代傳承中被修篡,甚至摧毀。“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青年才俊王勃的不羈心境,如今的少年,誰又能在旱地拔蔥般豎起的建築後尋找出地平線上的落霞?

更為甚者,是傳統佳節。前幾日正是重陽,古人稱之“登高”。登高眺遠,抒懷酬志,放牧視野,文人們爭相潑墨,百姓們邀友約醉。王勃,陳子昂,李白,崔顥,從滕王閣吟到幽州臺,從天姥山念及黃鶴樓,傳統的登高節,真是個懷遠的好主題!恍然醒之,我們如今,何處適於登高遊目?百米高塔?直聳雲霄的觀光梯?—充斥著冰冷的金屬味,散發著人人浮躁的氣息……

我們睥睨天下,肆意規劃任何慾望的海拔;我們走了很遠很遠,卻忘了為何出發。那些值得我們虔誠的傳統,只剩下一個遙遠的背影。

一個民族傲然屹立的底氣,是需要歷史的積澱和文化的底蘊的,但現代人太過冒犯,實在不仁不義。古老的傳統文化,天然的邏輯,被破壞;那個天光明澈、風物燦爛的世界,漸行漸遠……無數傳統文化消逝了,消逝中,似乎只剩下強大的人類!

我們要回首駐留,向消逝的傳統致敬,並盈淚挽留。

我們已損失慘重,就請喚醒我們的感官心靈,贖回我們的傳統,重建我們的原配世界。

衷心致敬於消逝的傳統文化!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 篇14

國二作文 ,1145字

中國,擁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傳統文化,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散發出獨特的東方美。現在,就跟著我走進我眼中的傳統文化。

唐詩之風

使中國聞名於世界的原因有許多,其中之一就是中國是詩的國度,在唐朝掀起了一股“詩風”,使唐詩成為中國詩的鼎盛時期。在這期間湧現了一大批傑出的詩人,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等等。他們的詩中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皆有,例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讀出了李白對王昌齡的想念之情和滿滿的祝福;“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一句中看出劉禹錫的豁達向上。這些詩句流傳下來,被世人誦讀,也時常脫口而出,面對與朋友的分別會用“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來安慰彼此;每當重陽節來臨,人們總是情不自禁地吟出這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詩給生活帶來了不一樣的風采,使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這是我眼中的傳統文化—唐詩,獨特而燦爛。

春聯之美

春聯,顧名思義,就是春節的對聯。每當過年,鞭炮聲四處響起,此時,家家戶戶都會掛上春聯。春聯一般分為上聯、下聯、橫批三部分,且顏色是中國吉祥紅,把春聯貼在門口,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裡,能夠平平安安、好運相隨。常見的春聯,如:上聯:春滿人間百花吐豔,下聯:福臨小院四季常安,橫批:歡度春節;上聯,喜滋滋迎新年,下聯:笑盈盈辭日歲,橫批:喜迎新春等等。春聯要求要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獨特形式。每每看到春聯都感覺特別美,為什麼?因為看到春聯就如同看見人們對新的一年滿滿的祝福、希望和美好的憧憬、嚮往。這是我眼中的傳統文化—春聯,美好而真誠。

書法之韻

先說說我國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談到這四樣寶,就不得不提起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書法。相信大家對“書法”並不陌生。書法即是文字的書寫藝術。世人常用“顏筋柳骨”來形容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風格。在這與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小時候的米芾經常與先生學寫字,可很長時間後,他的字並無明顯長進。有一天一個秀才來到當地,米芾想跟他學寫字,秀才說:“可以,但你得買我的宣紙,五兩一張。”米芾嚇了一大跳,最後狠心掏出五兩銀子。三天過後,秀才叫米芾寫一字給他看,寫後發現大有長進。原來米芾拿到這麼貴的紙怕浪費,便仔細研究字的結構。而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書法,甚至有許多外國友人也加入了寫書法的行列。由此可見,書法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這就是我眼中的傳統文化—書法,雋秀而有力。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還有很多,在我眼中,它們如同瑰寶般珍貴。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祖先留下的優秀傳統文化是給我們無價的禮物。作為青少年的我們,要成為其弘揚者、傳播者,共築我們的美好精神家園!

傳統文化的魅力 篇15

高二作文 ,683字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軟實力”,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是思想、道德、智慧的結晶。

傳統文化是人類前進的動力。北京故宮,敦煌莫高窟,秦皇陵兵馬俑……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的見證。如果沒有傳統文化承傳,就不會有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化。

有時,我們的生命因為社會的進步而拉長。但更多時候,我們的生命因為有文化的薰陶而更有價值。傳統文化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泱泱華夏的偉大,更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之魂。我們終日奔波勞碌,疲憊不堪,不免心靈的空虛。這時,你讀一讀唐詩,誦一誦宋詞,你看一看王羲之的書法,閱一閱唐伯虎的畫卷,你的精神會為之一爽,你的心靈會為一顫。汲取傳統文化的乳汁,使我們的思想昇華。

我們在經濟上講求“引進來”與“走出去”戰略,那麼,我們在文化上也同樣應該享有這樣的權利,履行這樣的義務。

傳統文化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徵,它的意義不言而喻,但它的偉大價值還在於走向世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才能夠充分體現它的偉大,它的朝氣蓬勃。傳統文化並不會因“傳統”而過時。

“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德文化節”,“中美文化節”,中國傳統文化香飄四海,溢滿五洲,這都是我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表現。沒有一位“老外”看了不發感慨,沒有一位外來遊客不被中國傳統文化而感動,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靈魂所在。

歷史的進步並沒有讓遺留下的文化孤獨的停駐在歷史長河之中,而是攜著它,一步一步地跨越時代,跨越未來,站在現代社會的最前端,用傳統文化的內涵引領我們走向更富有厚重文化氣息的明天,為建設和諧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以更加積極開放的胸襟擁抱世界。

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生存與發展 篇16

國三作文 ,793字

故宮就在眼前,可是總是有一種違和的感覺,讓自己覺得眼前的不是古建築,而是仿古建築。為什麼呢?因為遊客對建築的破壞,導致了國家對它們的保護,所以才會有隨處可見的鐵柵欄,而這充滿金屬質感的鐵柵欄正與古風古色的故宮建築群相沖,充滿了不協調的違和感。

現在古建築絕大多數成了旅遊景點,人山人海,喧鬧不已,沒了那些宮殿的莊重與威嚴,留下的只有世俗與傷痕。它們如今在當代的尊嚴全無,淪落為人類觀賞之物,被鐵網所保護,儼如動物園的一隻戲猴一般,只得苟延殘喘。

我突然又想起幾天前,在頤和園發生的種種。

當時,我走進園中的轉角處,正被擁擠的人流所煩之時,看見一個孩子在隨地大小便。對此,我只想說,這個孩子的父母大概並不懂尊重傳統文化。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為人父母連最基本的社會道德都沒有遵守。

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漸漸沒落的氣息。

但是!絕不可以!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自古以來的文化精髓,精神支柱,絕不可沒落。即使是出現了這小小的危機,也要引以為重,不能積小成患。

所以文化在當代的生存與發展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讓人們感染傳統文化的氣息,並受其影響,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了的事。這需要大量機構組織有效的活動,使人們真正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只不過要真正做到使傳統文化在當代得到繼承發展,更要全面的全民普及。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素質,它決定了古建築的生存能力。近年來,我國公民的普遍素質都提升較快,但還是有缺陷。普遍素質提升得越快,就越能使傳統文化保留得愈加完整美觀。

其次,我們要讓更多的外國友人關注我們的傳統文化,使國外對中華傳統文化引起注意,並使世界也熱愛上它,這樣會使它更易生存與發展在如今的社會裡。

最後,對於這次研學發表一些看法:雖然伙食較差,但我們一起吃的開心;雖然車程長,旅途累,但我們團結一致,毫無怨言;這一次研學我們收穫到的並不只是知識,不只是傳統文化的薰陶!更是思想的啟迪。

傳統文化 篇17

高三作文 ,811字

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山。

在西方文化和思想大舉侵入中國的現代,還能有多少人做到如此?

—題記

簡說現在是一個極好的時代亦是一個極壞的時代,可供享受的物質空前的豐富,而生活卻變得越來越抽象。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在如此的經濟浪潮下迷失了自我。

如果說讓你選擇:

坐於西味兒十足的餐廳,一個服務員拿著選單來為你服務,問你需要些什麼,然後你啃起了土司麵包……

或者自然的坐於農家經營的那些小茶館裡,然後對著店家吼著“嘿,哥們兒,來碗清茶潤潤喉!”

我想對於我而言,我喜歡後者,因為那樣來得自在灑脫。

只是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現在,愈來愈多的人選擇拼了命的想要去往那些摩登都市,去體驗一把巴黎的浪漫,過上奢靡的生活,慢慢享受人生。於是那些擁有著土家風味兒的傳統民居,便離人們愈來愈遠。

當初覽沈從文的《邊城》,初識蒙有一層神祕面紗的古城鳳凰,初遇那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翠翠,初見那充滿了苗族藝術氣息的吊腳木樓,你會有何感觸?是否你會頓感茫然不知。或許你知道有一位作家,他叫沈從文,那麼《邊城》是什麼?鳳凰古城又在哪兒?翠翠又是誰?這些你都一無所知;亦或許你知道在我們五十六個民族中,有著一個苗族,然而什麼又是吊腳樓?

還是好好地給自己一個機會去體驗一把最樸實的生活吧,早早的起床,去體驗一下鳳凰古城的魅力,看看勤勞的鳳凰人開始一天的勞作,聽聽那在沱江划著船的老船伕哼的調調。也許你會看到小橋上的上學孩童戲水嬉鬧,你會望見一位美麗的姑娘,對你回眸一笑,你會遇見一位賣花的老人,買下她那美麗的鮮花,嗅嗅它的清香。

老酒鋪,新燈籠。古樸的青瓦,古典味十足的交易。這些你都該好好的體驗一把。

乘著年輕,多去些地方,多學些東西,多體驗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吧,不要總沉溺於燈紅酒綠的世界裡,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或許你就該是平靜的生活在像鳳凰這樣寧靜的古城中,遇見一位如翠翠那般的姑娘,亦或是純樸勤勞的古城男子,然後安寧的度過餘生,淡然平靜。

體驗一次中國傳統文化 篇18

國二作文 ,600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農曆四月初四,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

清明這天,大人們帶著紙錢,帶著自己的兄弟姐妹去祭拜祖先。

清明為什麼要上香祭祖呢?今天,我就來解釋一下。清明既是節日又是節氣,清明前一天是古代的“寒食節”,春秋時期,介子推為晉文公“割骨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後葬於休綿山。晉文公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建立寺廟祭拜,由此產生了“寒食節”。舊時民間每逢寒食節,都不舉火做飯,只吃冷食。第二天清明,人們上墳燒紙錢,修墓添土,以表示對亡者的懷念,古人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至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

在古代,人們除了掃墓,還時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陣陣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是這麼來的。清明節還有許許多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帶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記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極盛。

今天,我隨著大人們一起掃墓。我們攜帶著酒食果品、紙錢等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的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柳插在墳上,行禮祭拜。除了這些,家裡人也做一桌子豐盛的飯菜款待親朋。

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做青團,將青艾和糯米調和成綠色糕團。它也屬於寒食的一種。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不僅要知曉中華民族的傳統,更要去體驗、去實踐、去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在我身邊 篇19

國小三年級作文 ,702字

“學習爭先雖重要,文明禮貌也要好。學習規定都遵守,見到老師要禮貌。同學之間相友愛,友誼小手牽的牢。愛護公物放心上,樹立新風我做到。”禮貌和尊老愛幼就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小時候,爸爸媽媽就一直教育我要禮貌待人,尊老愛幼。現在我不僅時刻銘記父母從小教我的基本禮儀,我還會盡我所能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每一次我們坐地鐵,都會碰到老奶奶、老爺爺或者需要座位的人,我都會毫不猶豫地讓給他們坐。儘管有時候我也很累,也很需要座位休息一下,一聽到誇獎的聲音,我會不好意思地說:“沒關係,這是我應該做的。”那時候的累和困都會一掃而光了。有一件事情至今還記憶猶新。那是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我和媽媽剛上地鐵,就看見一位叔叔急急忙忙地下了車。我們在空下來的位置上坐了下去,一坐下去我就發現位子上有一個錢包。我想:一定是剛才那位叔叔遺忘的。我和媽媽急忙站起來,那時候地鐵車門已經關閉,準備啟動了。隔著玻璃,我看見那位掉錢包的叔叔焦急地在用手示意,意思是叫我們在下一站等他。我緊緊地捏著錢包等待下一站。到站一下車,我就看見掉錢包的叔叔。我們連忙把錢包還給叔叔。叔叔感激地接過錢包連聲說:“謝謝!謝謝!”還從錢包裡掏出一佰元,說要給我買好吃的以表示酬謝,被我們委婉地拒絕了,並說道:“這本來就是應該做的。”在回來的路上,我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優秀的文化傳統,像即將到來的清明節,中秋節我們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紀念屈原,過年的時候要貼對聯、放鞭炮,到親戚家拜年、吃餃子,最重要的是不管平時離得多遠,在那時候都會不遠千里的趕回來與家人團聚。還有很多的傳統文化,都已滲入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需要我們去發揚光大,去傳承。

弘揚傳統文化作文 篇20

國小四年級作文 ,1289字

【篇一:弘揚傳統文化作文】

悠悠中華五千年。回望歷史,我們彷彿看見了“孔融讓梨”以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傳統美德。美德是無價之寶,傳承美德是我們每個人都應做到的。

雷鋒,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他一生都助人為樂。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於1963年3月5日親筆為他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雷鋒利用他短暫的一生,生髮出了巨大的精神價值。當他做了好事,別人問他叫什麼名字,家住哪,他卻不以為然:“我叫解放軍,家就住在中國!”這句話,被人深深地印在了腦海裡。

吳斌—最美司機,就在去年的5月29日,有一個不明鐵塊擊碎車前擋風玻璃砸向他的腹部和手臂。面對肝臟破裂及肋骨多處骨折,肺、腸挫傷,他從容不迫,強忍劇痛將車停好,拉上手剎、開啟雙跳燈,做好停車措施,確保了24為乘客的安全。而自己卻因傷勢過重去世,年僅48歲。事過後,乘客都很佩服他,“面對突如其來的致命打擊,在那麼痛苦的情況下,吳斌還堅持把車停好,值得敬佩。若不是吳斌的敬業,很可能就是車毀人亡!”看到這裡,我潸然淚下。他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24名乘客的安全!他的感人事蹟傳遍神州大地,感動了千萬億的人。

最美媽媽吳菊萍,在2011年7月2日下午1點半,一個2歲女童從10樓墜落,剛巧被她看見了。她奮不顧身地衝過去用左臂接住孩子。孩子無生命危險。救人的年輕媽媽吳菊萍,手臂骨折,受傷較重,被大家稱為“最美媽媽”。一提到她,無不讓人稱讚。

傳統美德是我們必須做到的,因為我們在這片中華大地上幸福成長。

【篇二:弘揚傳統文化作文】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提到中國傳統禮儀,又有誰知道它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範的準則呢?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視窗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傳統禮儀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