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逝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傷逝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1116字

今天重讀了《傷逝》。

兩次讀後竟是不一樣的感覺。大學的時候學習現當代小說讀了魯迅先生的幾篇小說,這篇印象是比較深刻的了。或許是因為這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愛情小說,或許是因為和愛情有關。愛情總是一個美好的字眼,讓人浮想聯翩;愛情又總是一個感傷的字眼,讓人悲情不已。

為了愛情,子君與親人決絕;為了愛情,涓生與朋友不再往來。用涓生的話講,這一切都是為了“所謂的愛情”,是因為不理解。等真的理解了,這理解了的東西卻都變成了隔膜,而且是永久的。

涓生追求子君的時候,曾經很仔細地研究過表示的態度,排列過措辭的先後,以及倘或遭了拒絕以後的情形。可是臨時似乎都無用,在慌張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電影上見過的方法了。

終於如願在一起“子君不在我這破屋裡時,我什麼也看不見。在百無聊賴中,順手抓過一本書來,科學也好,文學也好,橫豎什麼都一樣;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覺得,已經翻了十多頁了,但是毫不記得書上所說的事。只是耳朵卻分外地靈,彷彿聽到大門外一切往來的履聲,從中便有子君的,而且橐橐地逐漸臨近,—但是,往往又逐漸渺茫,終於消失在別的步聲的雜沓中了。我憎惡那不像子君鞋聲的穿布底鞋的長班的兒子,我憎惡那太像子君鞋聲的常常穿著新皮鞋的鄰院的搽雪花膏的小東西!”

然而“我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不過三星期,我似乎於她已經更加了解,揭去許多先前以為了解而現在看來卻是隔膜,即所謂真的隔膜了。”

可生活是太現實,太殘酷的事實,不斷地改變著很多物,事,人。因為油雞,因為阿隨,因為鄰居太太的眼神,這些很細微的小事情竟也是這樣地影響著人的情緒。慢慢的涓生感覺到家的虛空,感覺到比寒冬還寒冷的臉色。最後天天呆在圖書館也不願意呆在家裡。

受了冷落的子君內心該是怎樣的酸楚,無奈,她肯定也有無數個像涓生等待她的那種心情,可是這一切都在她日漸暗淡的眼神裡,都在她剛紅潤起來又變得無彩的臉色上,都在她日趨失去的話語裡,更在涓生提出分手時的無語裡。

涓生提出分手是覺得無愛了,而子君依然深愛。當初為了愛和家人的決絕“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分手的時刻,也僅僅是在涓生無數個晚歸的時候,讓鄰居太太轉告一聲:告訴他,我走了。除了身上剩餘的能夠涓生生活一陣子的銅板,沒有隻言片語。看起來同樣決絕。確是如此傷情,從她不久後的離世即可知。

這是怎樣的一個女子,愛他的時候不顧一切,被離棄的時候,決然離開。愛,絕對是一個人的事情,沒有愛的糾纏只會失去更多。可以沒有愛,可以沒有愛人,但不可以沒有自己。

太低微的死根本觸及不到悲喜,寧願高傲的死去,不願祈求愛人的一次回眸。

子君,這勇敢的女子,帶著這來不及回味的短暫的幸福,含愛而去。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濤盡英雄——《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1034字

“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簡單的開頭,卻引導我進入魏蜀吳三國當時的百年糾紛。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關羽的大義,張飛的魯莽,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自我認為,在《三國演義》這部長篇歷史小說中,人物便是它的靈魂,故事便是它的肉體。靈魂與肉體相互交織,在故事中體現人物,在人物的基礎上講述故事,二者密不可分。

說起我最喜愛的人物,是被明間不斷神化的智者—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範,這也是我喜歡他的一個重要原因。他為後人樹立了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榜樣。以獨特的見解,和對時事的深刻認識,又為人謹慎,成為劉備的左膀右臂。綜觀歷史長河,君與臣之間似乎總是存在微妙的權力薄膜存在,多少忠臣將士,不得善終。君怕,功高蓋主,臣怕,君生猜忌。但是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超越君臣,肝膽相照。例如,當劉備病重時,喚諸葛亮到白帝城,曾對他說“你的才華是曹丕的十倍,一頂可以安定國家,成就北伐大業。如果我的兒子劉禪可以輔佐,就輔佐他;若是他不爭氣,你就可以取而代之。”又告談他的兒子“你與丞相共事,侍奉丞相就相如父親一樣。”保君一生,能得到君主如此信任的能有幾人?而他並沒有乘人之危,沒有枉費劉備對他的信任和重託,他權利輔佐劉禪,而劉禪也恪守父訓,視諸葛亮如父,蜀國軍政大小事務,鹹決於亮。諸葛亮對劉禪的全力輔佐,已經不僅僅是一般的君臣之間的任用諸葛亮對劉禪是對已故朋友的一分責任和報答,這分責任感和完全信任留為美談。

我從來都是喜歡重情重義之人,像張昭這種貪生怕死的臣子,雖不厭惡,但不經意間會有蔑視的態度。

說道重情重義,我不得不提的便是身為五虎大將之首的關羽。他雖大意失荊州,但對劉備是百分百的忠心。

在看第一遍的時候,我對周瑜並不喜愛,認為它心胸狹窄,不可為大器。但之後才發現,他是一位智勇雙全的猛將。其實歷史中真實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膽略過人”,“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在其它三國的史料中,也沒有任何有關周瑜“量窄”的記載。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對周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在我之後的瞭解中發現,赤壁之戰,指揮者是周瑜,而不是諸葛亮。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有取西川的計劃,但卻被周瑜搶在了前面。按真實的歷史推斷,周瑜會有更大的作為。

《三國演義》中為我們展現出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淋漓盡致的為我們展現了當時魏蜀吳三國的分分合合。它是我的摯愛,在閱讀的同時,我可以貪婪的查閱著每一名曠世英雄的雄偉形象。

傷仲永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857字

今天,我們學完了第五課《傷仲永》,這是一篇古文,雖說一些字有些難以理解,可是經老師的點撥之後也就豁然開朗了。不僅如此,我還有了些新的見解和體會。

文中的仲永可以“指物作詩立就”也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神童”,他天生通達聰慧,5歲時寫的詩就可以達到“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的程度,可見他擁有常人所沒有的一份天資,可是他的父親因貪圖錢財,拉著他四處拜訪,不讓他繼續學習,導致方仲永的那份天資慢慢地消逝了,最終成了一個平凡的普通人,文章的結論頗耐人尋味。對他的遭遇我們除了惋惜和同情外,還有一些對方仲永父親和縣人的責備,他們為了自己的一絲小利卻為國家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嗎?

方仲永天性聰慧,卻因為他後天所受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最終成為了普通人,而本來就是普通人的人,如不好好接受後天的教育,豈不是連普通人也不如?

是啊!坐下來仔細想想,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都不一定擁有與生俱來的那份天資,但父母卻盡力給我們提供最好的條件、環境供我們上學,是為了我們能夠通過後天的努力有所作為,考個好大學,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我們心裡雖也明白,可就是有心無力,難以付諸具體行動。平日裡父母的嘮叨和語重心長的教誨我們置若罔聞,學校裡,老師的嚴格要求和良苦用心我們難以理解,可當我們有了小小的進步時,笑的最歡的不正是他們麼?

古人云:“業精於勤荒於嬉”,勤學是成功之母,勤能補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個不是通過勤奮學習而取得成就而得到世人稱讚的呢?匡衡靠著牆壁,藉著鄰居的燭光勤奮讀書,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濟學家;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並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們都並非天生聰慧,他們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優秀,他們的成功來源於他們的堅持和勤奮。

事實證明: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勤奮的。同學們,讓我們珍惜這寶貴的時光,抓緊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學習,超越自己,突破極限,千萬不要“老大徒傷悲”哦!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1236字

第一次接觸這個短語是源於影視紅人趙薇。所以,我對這本書,也就產生了一股濃厚的興趣。

對於這本書的作者—辛夷塢,我還不太瞭解。也就是說《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是我對她印象開始的地方。不得不感嘆,辛夷塢是一個華麗的人物,她將每一個富有韻律的文字,組成了一個個傳奇的人生。她那具有震撼力的語言,挖掘出了那深深埋葬的人們的內心世界。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是一部完美的小說。作者用文字塑造了鄭微—一個天真爛漫的少女華麗地蛻變為都市女性的人物。在校園裡,懵懂的鄭微奮不顧身地愛上了陳孝正。幾年的大學時光是快樂的。但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畢業之後的兩人,卻只能隔著汪汪的海水,任思緒飄揚在一望無際的碧波之上。

也許是冥冥之中早就註定好了的。事業漸入佳境的鄭微又再次遇見了陳孝正與那個她追隨了十幾年的林靜。經過了幾番的感情波折後,鄭微還是選擇回到原點,選擇了最初的,那個林靜。

這本小說描寫的很現實。的確,有時候,曾經的那份美好,擺在這殘酷的現實面前,也只會不堪一擊。即使那份美好在美麗,再怎麼刻骨銘心,但在現實的面前,它都不得不低頭,不得不變得那麼渺小。

有些事情終究是拿來回憶的,就好比鄭微和陳孝正之間的愛情一樣。曾經的他們是那樣的青春年少,那樣的奮不顧身,但到最後,這一切的一切,還不只是自己青春年華里一朵最燦爛,最耀眼,最遙不可及的彩虹花嗎?

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青春,這是我們從懵懂到成熟所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就好比毛毛蟲將蛻變成蝴蝶一樣,過程中必須經過那層層束縛的蛹。也許這個過程會有些痛,但卻痛的那樣美好。

年輕的鄭微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陳孝正,而經過世事的波折,看開一切的鄭微卻選擇了林靜。雖然鄭微最後沒有選擇給了她最美好的時光的陳孝正,但我們都知道,鄭微並不後悔。也許,在她的心目中,曾經和陳孝正有過那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心裡也就知足了吧。

此刻,十五六歲的我們也正值花季。青春對於我們來說,就好比一部剛剛開始的電影,我們無法預知後面的劇情發展會是怎麼樣的,但是,要提到“逝去”這個詞,似乎離我們還是很遙遠的,

時間總是無情的。不管我們的青春還有多長,我們最終還是會老去,死去。在這段陽光燦爛的青春中,我們將會遇到許多不可避免的事情。當然,也會遇到許多感情上的波折。友情,親情,還有愛情,正是這些許許多多豐富的感情才回組成我們絢爛多彩的青春。我們不需要刻意地去迴避什麼,以為只有嘗過了人生的酸苦,才會知道人生的甘甜。

辛夷塢用她手中的那支神奇的筆,記錄下了鄭微的青春。而我們,用時間的這樣一支無形的筆,刻畫出屬於我們的一份獨一無二的青春。即使有一天,我們的青春終將逝去,但是,它留給我們的回憶會一直銘烙在我們的腦海裡,刻在我們的心深處。就像陳孝正留給鄭微的回憶一樣,當我們再次去翻看它時,那種感覺將會再讓我們體會到當時的青春與活力。只要我們可以沒有遺憾地走過青春的殿堂,那麼我們的青春將永遠不會逝去。

搭上青春這輛單程車,就是註定要刻骨銘心的。

穿過憂傷的花季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1890字

【篇一:穿過憂傷的花季讀後感】

憂傷的花為誰開?這憂傷的花季又是為誰綻放的呢?

作者以獨特的視覺方式,向我們陳述了一個個花季少男少女所遇到的問題,像文中的主人公們一樣,我們也曾經迷茫過,不知所措過。在這個特殊的年齡段,我們亦有著特殊的情感。我們在夜晚仰望星空,心中也牽起一絲絲漣漪。這個憂傷的花季,註定停留在我們的人生中。

“路上小心一點。”每當我看到星兒的奶奶對星兒的呵護時,我便開始惆悵,年幼的星兒只有奶奶與她相依為命,星兒這個看似柔弱的外表,實則有顆強大的內心。

向華萍為了想見自己的父母撒謊,星兒丟了自行車的難過,與陳軍“交往”的羞澀,陳軍暫時的誤入迷途,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啊,看著書裡的人就像看著自己身邊的人,都是那樣的真實。

書中的大人們都想著要變成城裡人,即便再苦再累,但是真的變成了就開始不滿足,開始浪費開始囂張,向華萍的父母亦是如此,他們的眼中盡是城市裡的美景,飄渺的霓虹燈讓他們著迷,他們愛著城市,但同時也對著那個從前供他們生存的小山村產生了不屑。

古人寫道“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現在呢?即便花開了,開到花謝,她也回不去了,什麼緩緩歸,即便疾步如風也回不去了。看到星兒離開的地方,我想但願她還可以回去。

星兒十六歲的花季卻瀰漫著憂傷,朋友走了,朋友的爺爺死了,奶奶也死了,自己也被帶走,與陳軍分離,鎖上家裡的水井,斬斷所有的思念。我彷彿看到星兒離開的背影,她的淚眼。然後忍不住的想起她和陳軍的協議,要一同開火車的協議,還有他們說要考高中上大學的諾言。

現實總是離夢想太遠太遠,我們無奈的接受著事實,然後在現實中沉淪,無力掙扎,世界上的一切千千萬,我們註定要抓不住一些東西,失去一切東西,然後痛惜,後悔再感嘆,原來曾經擁有的都是多麼美好的呀,這就是人生。

這部書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的無奈與心酸,星兒的往事與我們比起顯得那樣的沉重,也不禁叫人想象一位少女從孩童蛻變成成熟的青年,這其間的無助是我們所無法體會的。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珍惜我們的青春,珍惜我們短暫的耀眼的青春年華。

【篇二:穿過憂傷的花季讀後感】

“太陽還躲在山坳裡,但在太陽即將升起的天際,像有誰在蘸著粉紅色的液體小心翼翼的塗抹著,於是那地方便像少女紅潤的臉龐。有幾顆明亮的星星被誰無意間遺落在幽藍的天幕上。大地一片寂靜,這不是睡夢中的寂靜,而是睜著眼睛,在等待著什麼。”

等待著的,是一個人影,還有一隻狗的身影。

星兒、陳軍、向華平、羅大勇……正處在花季的他們是一群生活在農村裡的留守少年,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為了掙錢,只得去城裡打工。

星兒的父母在城裡的一家澡堂打工,留下正在上初中的星兒和奶奶。星兒的成績不是很好,也不算很壞。而自從她的自行車丟了之後,卻使她和小學同學陳軍有了交往,那只是一種很簡單很簡單的交往,只是一前一後的相伴而行,只是為了路途不再遙遠不再孤單。

陳軍的父母也去了城裡,將他託付給了他的大伯。陳軍總是一個人呆在家裡,總是有一種莫名的孤獨感襲遍全身。遇見星兒後,他的生活有了改變,他喜歡看見星兒,喜歡和她走在一起。

因為有了這份無比珍貴的友誼,他們共同成長共同進步著。所以當陳軍的父母欲將他帶進城時,陳軍拒絕了。星兒給了他自信,星兒給了他歡樂,如果沒有星兒,他的少年時光甚至將不知該如何度過。這是一份多麼純潔而珍貴的友情啊。無數個,從花季裡走過的孩子,都曾有要好的異性朋友,都曾擁有過一份無法忘懷的純潔的友情。

而向華平與羅大勇,兩個懵懂無知的孩子,卻因為缺少大人的關愛與引導,最終造成了無可挽回的結果……

一群孩子的喜怒哀樂,精彩的生活,一樣的花季裡,別樣的憂愁與快樂。相信每一個人都會被這些少男少女的友情而打動,為他們曾經的年少無知而心痛,為老師們真摯的愛與付出而敬佩,為那些農民工以及他們的生活而心酸。

最後的最後,星兒走了,去城裡讀書了。陳軍以及那條與她朝夕相處的狗—黑子,目送星兒離開。一陣心酸,一份遺憾,湧上了所有人的心頭……

一群這樣的農村留守少年,父母的關愛缺失使他們變得敏感而脆弱,而青春裡的紛繁與不安使他們一次次面臨危險的誘惑,他們不同於其他孩子,所以要經受更多的考驗與挫折。正處花季的他們要如何才能走過憂傷?

就好比綻放在荒野的花朵,只有經歷了更多風雨的洗禮才能綻放燦爛。也許在經歷了那麼多那麼多之後,他們會開放的更加奪目,也會更加的挺拔。

只有所有的人都採用最適合的方式來關心那些特殊的孩子,讓這些留守少年的心靈遍佈陽光,給予他們足夠的勇氣和夢想,在成長的道路上,他們才能穿過憂傷的花季,帶著憧憬與自信走進充滿希望的未來……

傷仲永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1152字

讀了《傷仲永》一文後,我也像當年的王安石一樣為仲永扼腕嘆息。仲永從一個神童到一個普通人的經歷令人惋惜。有人說,假如仲永當年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沒有一個愚蠢的父親,也許現在就像李白、杜甫那樣永遠被後人熟知了,也許他寫的詩可以讓“方仲永”這個名字青史留名,也許……有這樣一個父親,真是仲永人生最大的悲哀!

可是,這一切真的全怪仲永的父親嗎?

父親的做法的確在方仲永走向悲劇的道路上狠狠地推了一把,但他不是這場悲劇的罪魁禍首。我們只顧找父親的錯處,卻從沒有仔細想過方仲永本人。原文中有一句話:“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這時候的方仲永才華已經開始衰退,但還未消失殆盡。此時的仲永和我們差不多大,應該也懂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了。若是他從此刻開始用功刻苦學習,應該也能有不小的成就。可是方仲永呢?他不思悔改,一成不變地延續著原來的生活,最終導致了江郎才盡的結局。這樣看來,仲永才能的湮沒也不能只怪父親,仲永沒有勤奮學習的上進心,而這恰好是一個人成功道路上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東西。

勤奮努力的學習對人到底有多重要?漢代史學家司馬遷20歲後收集史料,實地採訪,42歲開始寫《史記》。靠著他的堅韌和努力,歷時18年才完成這部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家鉅著;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每天堅持練字,練完後就在家裡的池塘洗筆。久而久之,竟將整口池塘裡的水染成了黑色,才成就了他“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行書風格;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為研究進化論,勤奮努力了22年,最終寫出了《物種起源》……古今中外,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他們的成功,無一不是建立在嘔心瀝血的努力之上的。他們的故事,不斷激勵著我們奮發圖強。

四五歲的時候,方仲永年紀還小,不懂得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他聽從父親的話誤入歧途情有可原,可十二三歲就不一樣了。按古代的習慣,此時的仲永已經快要成年了,完全有自主選擇的能力。是他自甘墮落,沒有一點上進心,不去進一步學習的。最後落的個“泯然眾人”的下場,怨得了誰呢?

仔細想想,仲永其實並不愛詩。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人如果真的熱愛一件事,就一定不會為了什麼目的才去做這件事。倘若方仲永真的愛詩,又怎麼會讓詩成為父親賺錢的工具呢?一個以賺錢為目的寫詩的人,他的詩寫的再好,也算不上一個真正的詩人。

所有的悲劇都有其原因。最後,方仲永吞下了他親手種下的苦果:一個本應該成為一代偉大詩人的天才,成為了普通人。唯一在世上存在過的痕跡,就是得知他經歷的詩人王安石留下的一篇《傷仲永》……

作為還在學海中遨遊的初中生,仲永的經歷告訴了我們學習有多重要,同時也警示著我們:不要再荒廢時間了,努力學習吧!珍惜美好的青春歲月,莫要讓寶貴的時間付諸東流!

傷仲永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658字

《師說》有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每一個人生來不可能會是人才。方仲永小時候天資過人,堪稱“神童”!但上蒼賦予了他的只是天資稟賦,如果後天不拼搏、不努力,再優厚的天資也會消失殆盡。

方仲永五歲時突然能出手成詩,展露出驚人的才華,但由於目光短淺的父親“不使學”,同縣人只是“漸漸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加上自己不思進取,最終令人嘆息地淪落為“眾人”。方仲永的天資比一般人聰明得多,但即使再聰明,要是後天不接受系統的教育、自己不夠努力,也必然會成為愚昧無知的人。俗話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的學問再淵博,如果不繼續學習,就註定要逐漸落後。仲永的事例給人們以警醒:“不勤奮學習就會落後”是一個公理。不論什麼時候,不管你目前擁有多少學問、多大成就,你都需持之以恆地勤奮努力、刻苦學習。唯有如此,自身才會日趨完美。

愛因斯坦,科學界偉大的聖人,科學史上與他比肩的人寥寥無幾。可他曾經是一個四五歲還不會說話的“笨”孩子,被老師們認為“無藥可救”。但他一直沒有放棄努力,並且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在12歲就驗證了畢達哥拉斯定理,最終成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家。“如果A代表一個人的成功,那麼A等於x加y加z。勤奮工作是x,y是娛樂,而z是把嘴閉上。”這略顯風趣的話是愛因斯坦的人生信仰,這恰恰造就了“偉人”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方仲永的鮮活事例從正反兩方面告訴我們:不管你目前境況如何,永遠不要放棄學習!不學習,意味著放棄了自己。學習、學習、再學習,終生學習,提高自我,是與時俱進、提升自我最直接、最切實際、最可行的方法。

傷仲永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846字

方仲永雖天資聰穎過人,最後卻依舊落得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結局,沒有脫出“世隸耕”的宿命。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仲永兒時沒有進行系統而刻苦的學習,荒蕪了寶貴的青春時光。少年不知學,等年紀大了,後悔又有什麼用呢?

仲永五歲時,一首即興而作的詩作,令父親和鄉鄰發現了他作詩的驚人天賦。於是他的父親拉著仲永四處顯擺其才能,盡情享受著眼前難得的收穫錢財、得到尊重和自高自大的榮耀,而且始終如此,不知醒悟,最終令天資聰慧的仲永“泯然眾人矣”。倘若,其父在仲永的才華剛剛被發現的時候,將仲永送去老師那裡學習文化知識,熟讀天下經典著作,那麼原本就天賦過人的仲永定當更上一層樓,會成為一個處處受人敬仰的智者,而不是一個只在田裡種莊稼的普通農民。

世上既然有天資優秀但後天不加珍惜的人,那麼也必定會有天生愚笨但後天勤奮刻苦最終成就大事的人。

曾經有人對威特提出“先天的天賦比後天的勤奮更加重要”,威特卻並不這麼認為,他一直認為後天的努力比先天的天賦更加重要,但那時沒有人認可他的觀點。後來,沒過多久,威特有了一個兒子,出生時特別輕,小小的、皺皺的,哭起來揮舞雙手時,看起來象一隻小白鼠。沒有人看好他,連他的母親也不例外,所有人都覺得這個孩子沒有未來。但威特卻並不這麼認為,他給自己的兒子取名也叫威特,並開始對兒子進行系統的教育訓練。八年後,小威特在老威特精心的教育下,掌握了數種語言,成為了同齡人中的天才,甚至比那些大他好多的大孩子還要博學。那個曾經愚笨的小嬰兒,如今卻是眾人眼中的天才,如此鉅變,若沒有足夠的後天學習、努力支撐,那它早就崩塌了。

同樣是因努力而成才的還有愛因期坦。年幼的愛因期坦起步晚,卻享譽全球。如果不奮鬥,那麼燈泡也不會亮起。他不懈地學習和努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更多的時候,天賦的作用並不多麼巨大。恰恰相反,那些成功人士,無一不是勤奮刻苦之輩。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天生不聰明,那就努力讓自己變聰明。只有努力過的人,才有資格說累,才有資格享受盛世繁華和寫意輕鬆。

悲傷逆流成河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814字

《悲傷逆流成河》是郭敬明筆下的小說,這本小說是在挖掘讀者的淚腺,僅僅從《悲傷逆流成河》這個題目就能讓所有人大概猜到結局,區別只是在於身為讀者的我們,只能揣測的永遠只是一個模糊的大方向。

《悲傷逆流成河》主要記述了女主人公易遙和男主人公齊銘,一開始住在上海的某個弄堂裡,易遙的媽媽是個妓女,她的爸爸拋棄了她們母女倆,齊銘是一個尖子生,他的媽媽待他很好,但易遙的母親對易遙不怎麼好,總是打罵她。易遙和齊銘還是同班同學,齊銘是班長,但易遙卻是一個成績不太好的普通學生,班裡的同學總是搞惡作劇一般對待易遙,班中的唐小米,處處與她作對,唐小米是副班長,她喜歡班長,她以為易遙喜歡齊銘,所以唐小米和易遙成了冤家,最後易遙接受不了這世界對她的不公,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書中女主人公易遙,無疑是書中最大的亮點,這個女孩子的身世遭遇影響著她此時的個性,而此刻的個性又為她將來的人生旅途中不可平穩埋下了伏筆,在她每句嘲諷似的對話或什麼都無所謂的句子後,已經留下足夠醞釀悲傷的空間,易遙是一個在他人的面前越是挺的直腰,就有夜晚睡覺時哭得越深的夢。

這本書用王子型的男生和灰姑娘型的女生寫出了人性黑暗裸露在外的嚴酷,在書中能夠讀到已經浮出水面的黑暗,遠遠的就和一貫的王子救公主脫離了關係,更多的成熟化和成人化的劇情,讓作者覺得狗血。更多的,成熟化後,成人化的劇情擺開在我們面前的有時會是不忍想象的場面。而最可氣的便是在強大的寒冷氣息中,又會時不時送上一縷溫暖,變成伏筆,只等到時機一到,就在落差間賺的人的鼻涕和眼淚。

這本書不是沒有浪漫和美好,他們總是散落在各處,帶著那麼明顯的預謀心來暗算,只要你曾經有一時被這些欺騙,萌發出向上嚮往的心情,那麼結果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爬得更高,摔得越痛,我們都戰勝不了悲傷。

我對易遙的自殺充滿無奈,覺得她不應該怎麼衝動而不計後果,這個世界還有許多人在關心自己,要為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至少要為他們而活!

不要傷了好人的心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901字

“要感恩,不要賠償,善意都是美好的,不要傷了好人的心”。這是《不要傷了好人的心》一文中,老人在昏睡了20多天後奇蹟般地醒過來,清醒後說的第一句話。老人的肺腑之言在人們心裡引起了共鳴。小城被感動了,我也不禁為之動容。多麼通情達理、善解人意的老人啊!

這篇故事主要講述了魯尼茲在風雪飄飛的傍晚主動讓老人搭車,卻不幸發生車禍,老人受了重傷。按法律魯尼茲要為自己的過失負責,承擔老人百分之七十的醫療費。老人醒來後的言行卻感動了所有的人。人們紛紛為慈善的老人募捐,最後老人用善款成立了“愛心救助基金”,幫助那些因愛而遭受尷尬的好心人,因此被評為“最受愛戴的人物”。

由此我想到前一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則老太太跌倒訛詐救扶女大學生的訊息,老太太的行為遭到網友的一片譴責,之後“劇情”意外發生反轉,有目擊者證實:老太太是女大學生所撞。誰對誰錯,真相只有一個。訛人者不在少數,裝好人者也不乏其人。

在春節聯歡晚會上也有這樣一個小品:一個小夥子看見一位老人跌倒在路旁不省人事,便主動將老人火速送進醫院,併為老人交付了押金,然後打電話通知老人的家屬,那老人的家人卻不分青紅皁白,誤以為是小夥子撞的,小夥子有嘴難辯。後來老人醒來後,指著小夥子說:“恩人啊,恩人!”老人家屬才“撲通”跪下謝恩。

看到這裡我也想到自己。那次,一個小朋友不小心跌倒了,趴在地上“哇哇”大哭。我正扶他起來時,被他的家人看見了,結果他的家人就把我劈頭蓋臉地批評了一頓,還差一點遭受皮肉之苦。我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小朋友起來後說:“這位大哥哥是幫助我的。”這時,他的家人才知道冤枉了好人,便向我道謝。

是啊,愛原本就是喜悅的關懷和無求的付出,當愛心遭遇法律的碰撞,善意被扭曲時,是文中的老人還原了善意的本來模樣,讓人們可以毫無戒備地去愛。再沒有什麼比生活在和諧有情的社會更能讓人愉悅和歡欣的了。

傷仲永讀後感 篇11

國小六年級作文 ,474字

今天我讀了《傷仲永》這篇文言文,這篇文言文的大意是:一個叫方仲永的小孩兒,他從來沒摸過筆,但在他五歲的時候竟然做了一首“神詩”。仲永的神童功力被他父親拿來賺錢了,不讓仲永讀書。他的功力一點點衰退,最後變成了一個普通人。

讀了這篇文章我非常氣憤,這位父親非貪那筆小財富,葬送了自己兒子的未來。如果方仲永好好讀書,也許會成為國家棟梁,那麼他們的財富可能不可估量。跟這一點財富相比簡直太不值了,如果方仲永成為國家棟梁,即使沒有得到什麼大財富,那也可以光宗耀祖。

還想對仲永提一下建議,如果你主動向父親提出去讀書,那麼你可能考中進士啊,再聰明的人不學習也會變成一般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是也有這樣的人嗎?有的人是神童,但不學習那也會變成一般人,還有的人不是神通還不學習,那比一般人還要不如,又有一些人雖然不是神童,但他們刻苦努力學習,最後變成了人上人。可貴的是還有一些人天資聰明,還刻苦些學習,那麼他們就會變得更優秀。我們要吃得苦中苦的學習,才能成為人上人出人頭地。

我們要刻苦學習,因為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可以使你成為優秀的人!

《日本的思想》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750字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在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衝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日本戰敗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援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並進行一億人的戰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並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麼二戰後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並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徵與現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麼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並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並利於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並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絡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鑑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後他們找了天皇,不同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

《日本的思想》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750字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在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衝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日本戰敗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援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並進行一億人的戰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並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麼二戰後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並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徵與現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麼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並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並利於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並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絡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鑑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後他們找了天皇,不同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788字

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記得你,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題記

人的一生中有無數的過客,你是否早已淡忘,你是否還能想起,尋找遙遠的安慰……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是一篇令我尤為感嘆的文章。文章由三個小片段構成,每一篇都令人流連忘返,感動萬分。

第一片段講述作者在陽臺下看到的兩雙拖鞋,一雙藍、一雙紅相依偎在磚堆。作者偶然未看見那兩雙拖鞋,心情也隨之變得異常冷清與寂寥,當重“見”他們時,心裡騰出歡喜來。第二片段講述的是在路邊賣桂花糕的老人,作者誇讚他的手藝精湛,提出跟他學習,便一口答應。老人漸漸的淡忘了她,但作者卻忘不了桂花糕的香,每每看到老人心裡便覺得安然。第三片段講述一個買雜糧餅的女人,作者常賣,他們便熟識了。作者出去開會,一走半個多月,回來遇見時,女人驚喜地說好久未見了,作者便愣住了。

兩個人未曾相識,但在偶然間記住了對方,愛,便是這部散文的主旋律。

在我們身邊,這種例子也是常有的,也同樣像作者一樣,對自己並不相識的人而感同身受,有一絲牽掛和留念。

從這篇文章中也同樣感受到了人們的真善美,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相通。那對夫婦只是作者生命與愛情的拖鞋,漸漸的,變成了對那對夫婦的關愛,儘管那對夫婦並不認識作者,但換來的只是作者內心的安慰。

童年時,奶奶常領著我去樓下買豆花,一聽見“打豆腐”就會飛奔下去,漸漸的,我們與打豆腐的阿姨熟識了,買豆花時,常常與我們說說笑笑。如今,那位賣豆花的阿姨頭上布了不少白色的髮絲,漸漸的老了,我也逐漸長大了,她叫賣的次數也減少了,我也很少去買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遇上了她,我們倆也只是擦肩而過,雖然她早已把我淡忘,但我還一直惦記著她,惦記著她那美味的豆腐花,屬於童年的味道……

生活與人生一樣,對我們來說都是模糊的,但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珍惜!

—後記

《你在為誰讀書》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938字

“讀書有什麼意義?甚至我們這一生有什麼價值?”這本書委婉地用故事、用一節一節的課,來對自己的付出,做一個解釋,我可能還無法全部懂得裡面的內容,無法全面理解,可能沒有經過,就沒有真正的所悟吧。

我原先對第八課怎樣選大學專業,並未抱有很大的興趣,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上寫道:一家以色列的雜誌社,對年齡超過60歲的人進行調查,發現其中有67%的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都是古稀花甲的老人,經歷了大風大浪,無數磨難,但卻超過半數的人會對自己的工作有所抱怨,甚至認為最平常的上班都會是一種痛苦。想想心裡就感到一絲恐怖,怕自己將來也會掉進這無盡深淵,怕自己也要受到這殘酷的對心靈的折磨,背後都冒出了冷汗。

正如書上所說“選錯了專業,不但上學痛苦,找工作時又不忍心轉行,於是只好繼續痛苦下去。”事實如此,選錯了,然後將錯就錯,回頭路只會越來越難,越來越遙不可及,最後無論哪條,都是一種痛苦,於是沿著“老路”走下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人生跟一場悲劇一般,沒有陽光去照耀。

“你在為誰讀書”看似這個和工作還有些區別,但其中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個人,讀的書好,成績多,成功之門就大,不是說不學習者一定無所成,但其中的成功者,都是從門縫中鑽出來的,成功之門不可能是敞開著的。是誰,會敢拿自己的未來下這個賭注呢。

整本書通過幾章,從不同的方面,讓我們明白,讀書,是與自己,自己的未來密不可分的,而大學,更是學習知識的分水嶺,決定著未來的道路,一絲不同卻會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專業對於社會來說,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對自己,能選出真正適合自己,喜歡學什麼,就學什麼,不要盲目跟風。社會上的專業是有冷門和熱門之分,但對於自己的興趣,才會有好壞之分,再冷門,對於自己只要熱愛,也能學得津津有味,日後也非不能大有所為。

人生就是由一道道選擇題組成,有些無關緊要,有些決定一生,讀書是一個選擇,怎樣讀書是一個選擇,往哪方面發展又是一個選擇,這些選擇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只有瞭解了自己的興趣、天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人生,做最合適的自己,選擇最適合的道路。

這本書對我來說,忽遠忽近,好似就在身邊,又如毫無關聯,雖然現在並未能展現它的作用,但我相信,在將來,它會成為一盞明燈,當我需要時,我會點亮它,照亮我前進的道路。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788字

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記得你,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題記

人的一生中有無數的過客,你是否早已淡忘,你是否還能想起,尋找遙遠的安慰……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是一篇令我尤為感嘆的文章。文章由三個小片段構成,每一篇都令人流連忘返,感動萬分。

第一片段講述作者在陽臺下看到的兩雙拖鞋,一雙藍、一雙紅相依偎在磚堆。作者偶然未看見那兩雙拖鞋,心情也隨之變得異常冷清與寂寥,當重“見”他們時,心裡騰出歡喜來。第二片段講述的是在路邊賣桂花糕的老人,作者誇讚他的手藝精湛,提出跟他學習,便一口答應。老人漸漸的淡忘了她,但作者卻忘不了桂花糕的香,每每看到老人心裡便覺得安然。第三片段講述一個買雜糧餅的女人,作者常賣,他們便熟識了。作者出去開會,一走半個多月,回來遇見時,女人驚喜地說好久未見了,作者便愣住了。

兩個人未曾相識,但在偶然間記住了對方,愛,便是這部散文的主旋律。

在我們身邊,這種例子也是常有的,也同樣像作者一樣,對自己並不相識的人而感同身受,有一絲牽掛和留念。

從這篇文章中也同樣感受到了人們的真善美,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相通。那對夫婦只是作者生命與愛情的拖鞋,漸漸的,變成了對那對夫婦的關愛,儘管那對夫婦並不認識作者,但換來的只是作者內心的安慰。

童年時,奶奶常領著我去樓下買豆花,一聽見“打豆腐”就會飛奔下去,漸漸的,我們與打豆腐的阿姨熟識了,買豆花時,常常與我們說說笑笑。如今,那位賣豆花的阿姨頭上布了不少白色的髮絲,漸漸的老了,我也逐漸長大了,她叫賣的次數也減少了,我也很少去買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遇上了她,我們倆也只是擦肩而過,雖然她早已把我淡忘,但我還一直惦記著她,惦記著她那美味的豆腐花,屬於童年的味道……

生活與人生一樣,對我們來說都是模糊的,但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珍惜!

—後記

《你在為誰讀書》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938字

“讀書有什麼意義?甚至我們這一生有什麼價值?”這本書委婉地用故事、用一節一節的課,來對自己的付出,做一個解釋,我可能還無法全部懂得裡面的內容,無法全面理解,可能沒有經過,就沒有真正的所悟吧。

我原先對第八課怎樣選大學專業,並未抱有很大的興趣,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上寫道:一家以色列的雜誌社,對年齡超過60歲的人進行調查,發現其中有67%的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都是古稀花甲的老人,經歷了大風大浪,無數磨難,但卻超過半數的人會對自己的工作有所抱怨,甚至認為最平常的上班都會是一種痛苦。想想心裡就感到一絲恐怖,怕自己將來也會掉進這無盡深淵,怕自己也要受到這殘酷的對心靈的折磨,背後都冒出了冷汗。

正如書上所說“選錯了專業,不但上學痛苦,找工作時又不忍心轉行,於是只好繼續痛苦下去。”事實如此,選錯了,然後將錯就錯,回頭路只會越來越難,越來越遙不可及,最後無論哪條,都是一種痛苦,於是沿著“老路”走下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人生跟一場悲劇一般,沒有陽光去照耀。

“你在為誰讀書”看似這個和工作還有些區別,但其中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個人,讀的書好,成績多,成功之門就大,不是說不學習者一定無所成,但其中的成功者,都是從門縫中鑽出來的,成功之門不可能是敞開著的。是誰,會敢拿自己的未來下這個賭注呢。

整本書通過幾章,從不同的方面,讓我們明白,讀書,是與自己,自己的未來密不可分的,而大學,更是學習知識的分水嶺,決定著未來的道路,一絲不同卻會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專業對於社會來說,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對自己,能選出真正適合自己,喜歡學什麼,就學什麼,不要盲目跟風。社會上的專業是有冷門和熱門之分,但對於自己的興趣,才會有好壞之分,再冷門,對於自己只要熱愛,也能學得津津有味,日後也非不能大有所為。

人生就是由一道道選擇題組成,有些無關緊要,有些決定一生,讀書是一個選擇,怎樣讀書是一個選擇,往哪方面發展又是一個選擇,這些選擇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只有瞭解了自己的興趣、天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人生,做最合適的自己,選擇最適合的道路。

這本書對我來說,忽遠忽近,好似就在身邊,又如毫無關聯,雖然現在並未能展現它的作用,但我相信,在將來,它會成為一盞明燈,當我需要時,我會點亮它,照亮我前進的道路。

影子的交流,心靈的靠近——《偷影子的人》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752字

“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有幸福的幻影。”著名法國作家李維寫的《偷影子的人》使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

書中主要寫的是:一個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小男孩,因為擁有一種特殊能力而強大:他能‘偷別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見他人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願意說出口的祕密。他開始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在書中,作者用完美的筆觸寫出了男孩與女孩克蕾兒之間令人沉醉的美麗邂逅;也寫出了男孩與好朋友呂克之間美好的友情。但是,讓我為之感動,讓我的心靈泛起波瀾的是男孩和母親之間的親情。

從我們咿呀學語,到邁出人生的一步,到說出一個完整的詞,這些瞬間都藏在母親的內心深處。她用那最溫柔的目光看著我們長大。也許她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細心,但是她卻付出了自己所有的耐心細心,就像那無私的太陽照耀著大地,就像無聲的春雨滋潤著萬物,但是,我覺得她更像一根鐵杵,在我們身上磨光了她的青春年華和美麗的容顏,直到磨成了一根鋒芒的細針也也不曾停下為我們辛勤的腳步。

“她添了皺紋,但眼中閃耀著永不老去的溫柔。父母到了某個年紀總會變老,但他們的容顏會深深烙印在你的腦海裡,只要閉上眼睛,想著他們,就能浮現出他們昔日的臉龐,彷彿我們對他們的愛,能讓時光停頓。”一個個呆呆的笑容,一步步笨拙的腳步……那些我們記不清的,或是我們忘記的瞬間卻雋永的牢牢刻在她的心底。

她為生計奔波,為生活操勞。可是曾幾何時,我們還與她無理的爭吵,對待她的提醒卻是草草敷衍,這些都是母愛對我們的包容。讀了這本書,我更能理解母親,更能理解母愛的偉大。從現在做起,學著體貼父母,試著為他們分擔,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用耐心撫平親情的裂口。

“有些人只擁吻影子,於是只有幸福的幻影。”現在我們應該擁抱自己愛的人,感受幸福的真實,讓溫暖環繞。

《呼嘯山莊》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1279字

這可謂是一本奇書。

我花了三個星期,細細讀完了艾米莉勃朗特這部小說。當我合上書時,我彷彿還能看見狂風怒吼著掠過荒蕪的蘇格蘭高地,一回頭,就能看見一個黑髮黑眼,面色陰沉的,鬼魂。

全書籠罩著的壓抑之感曾一度讓我喘不過來。它與我之前看過的,所謂的名著相差甚遠。現實那陰沉恐怖的描寫—“恐怖令我殘忍起來,我發現怎麼也甩不脫這個小東西,就把她的手腕拉到碎玻璃上,來回摩擦,直到血水留下來,浸溼了床的那。”支離破碎的夢境,遊蕩在原野上的鬼魂,兩戶人家之間糾葛,由愛轉恨,最後噴發出來的狂怒,復仇,死亡。最後,仇恨席捲了一切,毀滅了一切。

全書最出彩的人物便是希斯克列夫,這一暴虐,殘忍,但也忠貞,痴情。一開始,我們為他的命運而感到不公。一個可憐的,受到排擠的吉普賽男孩,我們彷彿可以猜測到,也許是一幫人,帶著槍,衝進他們的帳篷,也許他的族人已經去世,只留他一個可憐的孤兒。但希斯克列夫是高傲的,他是原野上一隻快樂的孤鷹,有著凱瑟琳的陪伴,度過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他這個高傲的孤鷹,卻要忍受著來自凱瑟琳,埃德加林頓及亨德萊的有意無意的嘲諷,這不可能不在他心靈深處留下影響,也許,正是這些,給日後的復仇買下了恨意的種子。

“我並不是存心要笑你,”她說道,“我只是忍不住罷了。希斯克列夫,至少得握握手!你氣惱什麼呢?那只是因為你看起來有點怪怪的。只要你洗洗臉,梳梳頭,就好了。不過,你的確是太髒了。”

她關心地注視著握在她手中的那幾只髒手指兒,又看了看自己身上的衣服,擔心和他的接觸會給這身衣服添上不美觀的的花紋。

“你不需要碰我,”他順著她的眼光看後,立即抽回手回答道,“我高興多髒就多髒,我喜歡髒,我就是要髒!”

看啊,多高傲的希斯克列夫。這份要命的自尊讓他賭上一口氣,開始了復仇之路。

而凱瑟琳的轉變是令我難過的一處。這個無知、虛榮的女孩,親手毀了自己,毀了兩家人,毀了希斯克列夫。原先,孩童年間的她,天真無邪,與希斯克列夫攜手在原野裡尋找盛開的歐石楠,越過一座座小山丘,一起抬頭好奇地望著金燦燦的岩石—那是夕陽餘暉照耀下的……我想,希斯克列夫那復仇的動力,那刻入骨髓的執念,統統來源於這一段,他曾經無憂無慮的時光。

在一個殘忍無情人的背後,定會有一段不願開啟的時光。每當想起,再看看自己身邊,該進墳的進墳,該痛不欲生的痛不欲生,心裡湧起的到底是悲涼還是自我的嘲諷。怎麼,一切都變了呢?當然,作者還沒冷血到讓這個悲哀的故事繼續下去,她選了讓希斯克列夫在自己的環境中大笑著死去。

“他站到床邊,用力扭開格子窗,將窗子推開,止不住熱淚盈眶。

‘進來吧!進來吧!’他嗚咽著,‘凱西,來吧—再來一次把!噢!我的心肝寶貝兒!聽我這一次吧!凱瑟琳,最後聽我一次吧!’

那本就飄忽無常的幽靈再也不露面了,只有陣陣大風雪猛烈地旋轉進來,甚至撲到我站著的地方,吹滅了燈火。”

聽啊,那是凱瑟琳呼喚他的聲音。這個折磨了他大半生的小鬼。終於帶走了他的靈魂。

這樣一本書,一本震撼人心的書。

願所有受之靈之苦的人們得以安寧。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881字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著名作家維多克,雨果發表的長篇小說,描寫了15世紀光怪陸離的巴黎生活,反映了當會社會的腐敗。

故事主要講了外貌其醜無比,身體殘疾但卻有著一顆美麗純潔的卡西莫多以純真的不慘一絲雜質的愛情如同守護珠寶一樣守護著美貌絕倫,心地善良的愛斯梅拉達的故事。這個故事悲慘又感人。故事中這兩個主人有著糾結在一起的不幸身世,雖然他們倆外貌上有著天壤之別,但並不能掩蓋他們共有的純真善良的天性,而小說中其他人物皆露出了卑劣的本質。其中有一位就是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弗羅洛,他也深愛著愛絲梅拉達,甚至比卡莫西多更早。她披著甚至人員的神聖光環,道貌岸然,但他內心醜陋,充滿了自私的佔有慾和諧而無別毀滅欲,導致最終毀了自己也毀了美麗的愛斯梅拉達。另外一個任務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徒有華麗外表,內心也跟弗洛羅一樣噁心,醜陋的人物,他叫夏託貝爾,“粗魯”“膚淺”“花心”用這些詞來形容他都不為過。他用極其卑鄙,惡劣的手段玩弄愛斯梅拉達一片痴情,也鄰人十分討厭。這本書以巨集大的氣勢與大量篇幅描述了巴黎聖母院的歷史與特色,並從側面反映了15世紀法蘭西波旁王朝內部的傾扎與腐敗。也正是在這種邪惡勢力下,卡西莫多慘遭社會拋棄,始終因為外貌而遭人唾棄,而外貌真的有這麼重要嗎?其實並不是這樣。一個人的外貌儘可以說明它的基因遺傳如何,並不嫩說明他的內心是否美麗。就像書中的弗羅洛和夏託貝爾一般,都徒有華麗外表,但內心卻跟外表相反,自私自利,做事只為自己的生存著想。卡莫西多雖然其貌不揚,但他善良忠誠,這樣的人才是對社會有用的人,可惜的是,在強大的社會偏見下,卡西莫多一個人的力量實在是微不足道,最後也只有選擇殉情這一悲慘結局。

書中的弗羅洛剛開始其實內心也是善良的,卻因為長時間內心自我突破而不能自拔從而變成了一個可怕的人物。我們人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要為整個社會做貢獻。而如今,太多人因為錢和利益失去了善良的天性,這種現象是可怕的。我們要學會自控,要明白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不能因為名利而衝昏了頭腦。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即使是這個看錢看臉的社會,善良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