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文化之旅相關作文20篇

吳哥文化之旅 篇1

國小六年級作文 ,1628字

帶著微笑出發,旅途就會多點樂趣,人生便會多點快樂!就這樣,我開啟了柬埔寨吳哥文化之旅。

有不少人初識柬埔寨是因為安吉麗娜朱莉主演的《古墓麗影》和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然而“人一生要去的100個地方”中,吳哥是被圈出的重點。因為吳哥,柬埔寨已成為東南亞最具吸引力的國家。這裡處處皆風景,各種美麗的風景在相機裡定格,就是醉美的畫卷。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另一種風采,可以領略文化之美!

吳哥通王城又叫大吳哥,始建於9世紀,是一座由宮殿、寺廟、花園、城堡組成的完整的城市,古高棉王國的首都。據我國元朝使節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所形容,13世紀末年的大吳哥城到處繁華熱鬧,建築物金碧輝煌,較當時中國元朝的城市也毫不遜色。大吳哥城共有五道城門,門上四面都刻著全盛時期國王加亞華爾曼七世的面容。這是象徵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四面佛菩薩,以慈悲的眼神檢閱進入城內的人。城內散佈多處吳哥遺蹟,較著名的有巴戎寺、巴芳寺、空中宮殿、戰象平臺等。巴戎寺由49座大大小小寶塔構成,再加上五座城門上的佛塔,共54座,象徵佛光普照,也代表當時高棉統治的省份。這些佛塔高矮不一,每一面佛像都帶著不同的微笑。兩百多個微笑浮現在蔥綠的森林中,陽光照射下,有的神祕,有的莊嚴,有的很可愛……其中有一個最出名,笑得最燦爛,被尊稱為“高棉的微笑”。那嘴角淡淡的微笑,臉部安靜的氣質,征服了全世界,給人巨大的力量,傳遞人生最深奧的祕密,安慰人們:生活的煩惱,微笑會分擔,苦難會過去。細細品味這些國王的微笑,我頓感巨集偉的建築本身確實令人敬仰,而微笑的力量卻刻骨銘心。世界上最美麗的微笑陪伴我的這段旅程,那是多麼快活的事!

吳哥的奇蹟延續至今,那種感動和震撼,不親臨其境不足以感受。其中數小吳哥最為著名,堪稱巧奪天工,令人歎為觀止,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遠遠望去,巍峨壯觀,好像一座至今仍在使用的皇家宮殿;走近了,你會發現是一座儲存最完好的寺廟建築。再往裡走,牆壁、廊柱、門楣、欄杆上各種栩栩如生的浮雕便迎面而來,內容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最吸引人的是女神浮雕,有的沾花微笑,有的翩翩起舞……女神像臉上的微笑,與蒙娜麗莎同具魅力。《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的神話故事雕刻在迴廊上,“乳海翻騰”的傳說,保護神毗溼奴同天魔作戰的故事,“神猴助戰”,高棉人與入侵者的戰鬥情景,一幅幅展開,用無聲的方式為世人講述著柬埔寨神祕、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文明。走著走著,我的心被震撼了,這可是心靈的洗禮。不然《花樣年華》中的梁朝偉也不會來到這裡默默傾訴心中的往事。

看,那筆直聳立的尖塔殿堂據說代表“天堂”,臺階又陡又滑,好在現在為遊客搭建了木梯和護欄,就這樣也得手腳並用地爬上去。在柬埔寨,無論古代還是現在,人們都十分信仰宗教,聽說是為了讓信徒在攀爬過程中體會通向天堂之路的艱辛。站在塔內,欣賞那金色陽光撒在雕刻精美的石柱上,心中肅然起敬,這不愧為世界上最具靈感和最為壯觀的宗教建築之一,多麼的神聖。

塔普倫寺是國王加亞華爾曼七世為紀念其母親而建。也許,名聲更多是因電影《古墓麗影》拍攝而起,帶來了一群跟隨者。電影中奇幻神祕的古墓,樹根穿透岩石的力量,讓人充滿遐想,扣人心絃。百年的古樹與牆共生,緊緊纏繞住神殿和廟牆,蔚為奇觀。如今,樹木不斷生長繁殖,許多廟宇都轟然倒塌,留下的殘磚訴說著時間的痕跡,感嘆失落的文明。

旅途中,坐著遊船遊洞裡薩湖。人們在黃黃的水上生活,捕魚、種菜、養豬……這裡是移動的村莊,我看到了與中國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獨具一格。那裡的孩子非常窮,長得瘦瘦的,衣服又破又髒,還光著腳,總是露出淡淡的微笑,非常勤勞,打魚,賣東西,做牛皮雕。跟他們相比,我們很幸福,真有一種身在人間,心處天堂的感覺。

吳哥之旅異常精彩並足以銘記,我慢慢領悟這難忘的旅程,享受著人生的快樂。帶著微笑出發,世界會更美好。我想,我們整裝待發的時候記得帶上自己的微笑,旅途會多點樂趣,人生便會多點快樂!

文化之旅 篇2

高一作文 ,853字

掬一捧長江水,你可以不想知道它的源頭,但你在文化長廊裡流連信步時,你一定要去它的起點走走,並隨長廊曲折而前進。

在這個天荒地老的時代裡,文化的世界,書的世界是最寧靜的。中國的青山綠水賦予人之靈感,而人轉而賦予青山綠水以多情。

讓我們翻開古老的書籍,去體會其中的道理、情感。

翻開《詩經》,那樸實的語言描寫出男女情感之深厚。“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情感。“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想象一下,劃開小船,撥開蘆葦,對面站著的便是自己日思夜唸的人兒,那是多麼的景象,這是多麼真摯的情。

翻開《論語》,那精煉的話語便是孔子所教導我們的人生真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懂的問題不要裝作已懂,要學會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思焉”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學會“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才是聰明人的作法。

翻開《唐詩三百首》,那被賦予了情感的詩句便是這代人的智慧結晶。是李商隱的“藍田日暖玉生煙”告訴我們,有些理想是可望不可即的,我們應當以實際情況為依據,找到符合我們的理想與追求。切忌定可望不可即的目標。是王維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告訴我們大自然是美的,我們要敬畏自然,熱愛自然。

翻開宋詞,那優美或是悲悽的詞表現了宋由盛轉衰是人們的悲愁。李清照,這一優美女子,她的“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展示給我們一幅悽慘悲涼的畫面,凋落的黃花滿地都是,也給我們展示了她人生正值晚年,人生路途潦倒的意味。

翻開《紅樓夢》,那人間愛情之悲劇展現在我們眼前,賈寶玉對林黛玉的愛是不同於對其他丫環的愛,是真正的愛情。但這種愛情在那個封建家長制的年代是註定結不成果的。《紅樓夢》中的詩句是優美的,“花謝花飛花滿天”優美而悽慘,預示著黛玉悲慘的結局。“半卷湘簾半掩門”告訴我們不僅要接納新事物還要保留自身獨特的個性。

閉上眼睛,絢麗的文化便浮現在腦海裡。

文化正如滔滔不絕的江水,生生不息,歷史悠久。文化是不斷進步的,正如“半卷湘簾半掩門”,不僅要改進文化,也要保留好的文化。

亳州文化之旅 篇3

國小三年級作文 ,460字

亳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亳州還是三朝古都之地呢!

無極酒窖將悠久的古井酒文化與亳州獨一無二的歷史人文相結合。我看到了酒罈有大有小,大的比我還高,小的才到我的膝蓋。認識人古代是怎樣釀酒和儲存的。

花戲樓,渦水南岸,原名大關帝廟。花戲樓大門分為三層架式,仿木結構,水磨磚牆上鑲滿磚雕,雕有人物、車馬、城池、山林、花卉、禽獸等。花戲樓雖然是歷史文物,但其仍顯得非常的漂亮、乾淨、整潔、美觀。

整個亳州最令我震憾的是曹操地下運兵道,運兵道位於亳州市人民路老城區地下,以大隅首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別通達城外。我抬頭一看,呀!曹操的曹為什麼少了一豎?導遊給我們講解道:一山不容二虎。所以曹操的曹字就只有一豎。進入運兵道,整個地道經緯交織,縱橫交錯;佈局奧妙,變化多端。像迷宮一樣,如果不跟著講解員走,真會迷路的。運兵道有寬有窄,寬的可以走兩個人,窄的只能走一個人。是不是古代的人都很苗條呀?曹操多次取得勝利,正是這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戰術。

這次亳州文化之旅,我收穫很大,我非常敬佩祖先的勤勞與智慧。

芽尖上的舞蹈——我們的茶文化之旅 篇4

國小三年級作文 ,430字

“潔性不可汙,為飲滌塵煩……”每當我讀到唐代詩人韋應物讚美茶的詩時,就讓我想起5月3日上午,老師帶領我們去天姆山進行茶文化研學之旅的活動。

那天早晨,陽光明媚,校車把我們送到了茶文化展陳館。展陳館裡陳爺爺給我們介紹了茶的種類,有黑茶、綠茶、黃茶、青茶……陳爺爺給我們上了一堂難忘的茶文化課,我們被茶文化所陶醉。隨著隊伍我們來到了茶葉廠。製茶車間瀰漫著淡淡的茶香,真是沁人心脾啊!你看,廠裡的叔叔們忙個不停,一個個汗流浹背,原來我們平時喝的清香四溢的茶,是叔叔們辛勤勞動製成的。

走出茶廠來到茶園,目之所及都是碧綠的茶樹,我們像一隻只快樂的小兔子跳向茶樹叢中,準備開始採茶葉。老師告訴我們採茶葉要一芽兩葉,而且要採嫩綠的。我們按照要求你追我趕地採了起來,同學們靈巧的雙手一上一下,就像鳳點頭似的,又像小精靈在嫩牙尖跳著優美的舞蹈。太陽越升越高,我們的小臉被晒得通紅,但我們仍沉浸在採茶舞中。

今天的茶文化研學之旅,不僅讓我們瞭解了茶的知識,還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

農耕文化之旅 篇5

國小五年級作文 ,488字

在暑假,同學們都會去各地遊玩,有海洋之旅、沙漠之旅、草原之旅,今天我參加農耕文化之旅。

我們跟隨帶隊老師來到了湖頭文化大禮堂,一走進禮堂就看到張伯伯笑眯眯的朝我們招手。我們開開心心的坐到座位上,等張伯伯給我們說說農耕文化。

張伯伯隨手拿起一件農具舉起來給我們看,這是一件竹編的農具,兩頭都是空的,一頭大一頭小,中間很粗,像個大肚子,張伯伯說這是他小時候捕魚用的魚簍。我不禁疑惑起來:這個傢伙兩頭都是空的怎麼能捕魚呢?張伯伯似乎看出了我們的疑惑,笑著解釋說,這是專門捕比較大的魚用的,只要把它平放在水裡,大頭的一端朝著水流,小的魚會從小口一端游出去,而大的魚則一頭撞到魚簍璧上,會發出震動,捕魚人就知道有魚上鉤了,就把大口朝上提起,一條大魚就妥妥地被我們抓住了,我們好像真的和張伯伯一起抓到了這條魚。張伯伯的講解讓我們身臨其境了一番農耕時的場景,張伯伯還給我們介紹了米車、紡車、木犁等等農具。

參觀了農具展示臺,我不禁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產生了崇高的敬意。這些老農具雖然已經棄用多年,但是,它們承載著先輩們艱苦奮鬥、勤勞耕作的寶貴精神,我們應該把這種寶貴精神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桐廬漢文化之旅 篇6

國小四年級作文 ,593字

漢文化是什麼?什麼是漢文化?我不禁疑惑道。就在這美麗的陽春三月,開啟桐廬之旅,跟著我去了解漢文化吧!

剛下大巴,就看見了一位“老夫子”,穿著漢服,帶著冠帽,腰上繫著佩戴,儼然是個古代私塾的老師。“老夫子”帶著我們換上了古代學子的衣服,“穿越了時空”,去親身體驗成為古代學子的生活。

“老夫子”說古代書生都有點硃砂的習俗,於是我們一個個排隊等著點硃砂,輪到我的時候,我興奮極了,向箭一樣衝上臺,站立未穩,還踹了氣呢,就嚷著“快給我點硃砂”。當硃砂點到我的額頭上時,感覺冰冰的,涼涼的,似乎有一片潔白的小雪花飄到了我的額頭上,融化成水。霎那間,我感覺自己成了一個古代學子,在私塾的課堂上,閉著眼,搖著頭,背誦著詩經中的詩句。點完硃砂後,要在臺上喊出自己的願望,我正沉浸在對漢文化的嚮往中,就大聲地喊出:“我要當個老師!”。

接下來是稱體重,這也是古代的入學儀式之一。這個古代的稱,有一根長長的木棍,叫稱杆,上面有著幾斤的標記。秤盤是個大大的竹籃子,還有一個鉤子,勾住竹籃子上的繩子就可以稱重了。我一坐到那個竹籃裡,就來了個四腳朝天,腰帶兒都掉下來了,兩位大哥哥抬起了稱杆,我坐在竹籃裡晃來晃去,像是在“盪鞦韆”,啊,真舒服。旁邊的同學看著我這個樣子,都笑得彎下了腰。

時間過得飛快,我們的漢文化之旅就要結束了,這次活動讓我瞭解了漢文化的歷史,體會了漢文化的禮儀,脫下漢服,心裡真有點兒不捨。

難忘的蘇州文化之旅 篇7

國小六年級作文 ,1489字

這是一次溫暖的旅程。雖然一月的江南,有點兒寒氣襲人,但是一場紛飛的江南清雪,一座婉約的江南古城,卻讓我的心中充滿了暖意。這是我和媽媽2018年伊始的第一次旅程苏州之旅。

蘇州,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個縹緲的仙境。也許是“紅闌干畔,白粉牆頭,橋影媚,櫓聲柔”的千古名句,也許是文學巨匠葉聖陶筆下“如在圖畫中”的《蘇州園林》,也許是媽媽講述曾經客居蘇州“庭院深深,流水潺潺,清清爽爽,靜靜悠悠”的親身感受,我對蘇州充滿了嚮往。踏著青石鋪就的小橋,沿著烏篷船劃過的古運河,我和媽媽走進了蘇州,詩的神韻、畫的風采,驀然印入眼簾。

蘇州園林是世界文化遺產。早就聽說“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所以,來蘇州必定要先看園林。我和媽媽不謀而合,直奔中國四大名園之一的“拙政園”。走進古香古色的紅漆大門,眼前遍佈亭臺樓榭、紅牆綠瓦、參天古木、小橋流水……導遊介紹:拙政園建於明代,雖然500年間,幾易其主,但是園林風格依然延續至今。拙政園的名字,源於西晉文學家潘岳的《閒居賦》,根據其中的“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一句縮寫而成,表現了隱士自謙之風。

漫步園中,移步換景,正是“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無不滲透著悠久的蘇州傳統文化。導遊告訴我們:拙政園的整個佈局以水池為中心,分為東園、西園、中園三個部分。東園名為“歸田園居”,出自陶淵明的田園詩;西園名為“補園”,意為補充的園林吧。中園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我看到所有的亭臺樓榭都是依水池而建,還有一些直接建在水中。因為是冬季,花木凋零,水面不僅顯得有點兒冷清,還漂著點點枯枝敗葉。但是,園中、池邊遊人絡繹不絕,歡聲笑語,給園林帶來了無限的暖意和生機。池水的東西,兩座山島竦峙,遙遙相對,山間溪水流淌,溪上小橋橫臥,讓我不禁想起“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的名句。

在導遊的引領下,我們登上假山,來到了南岸著名的遠香堂。這是一間四面廳,面闊三間。堂北的平臺十分寬敞,居然沒有一根柱子,視野非常開闊。站在堂中,四周的山光水色,盡收眼底。導遊介紹,這裡是夏季觀賞荷花的勝地,遠遠就能聞到荷花的香氣,所以取名“遠香堂”。可惜現在是冬季,看不見盛開的荷花,只能平添了幾分遐想。媽媽說下次等暑假再來,以彌補我的遺憾。我閉上眼睛,好像聞到了一股從荷塘飄過來的芳香,彷彿看到了一池絢麗的荷花,我神往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意境。

我們從北側走出遠香堂,從高處俯瞰,發現山下有一座小亭子浮在水池面上,玉白的基座,綠色的飛簷,紅色的柱子,就像池中一顆熠熠閃亮的明珠。我們乘興穿過小橋,來到小島。仔細觀看,這座亭子叫做“荷風四面亭”。亭子的飛簷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柱子上的對聯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冬日的荷風四面亭,雖然欣賞不到荷花,但卻呈現著一種恬靜、幽雅的美。

我忽然覺得奇怪,從拙政園中的建築物名來看,大都與荷花有關。為什麼園林的建造者這樣喜歡荷花呢?導遊娓娓道來:原來,拙政園的最早建造者是明朝正德初年的一位官吏,名叫王獻臣。他為人疏朗俊傑,因為官場失意,卸任回鄉,開始建造園林。他之所以如此喜歡荷花,主要是為了表達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清高品格。看來拙政園的歷史傳統文化,很值得考究了。

蘇州的風景名勝,何止一處拙政園?“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的留園,“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的滄浪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寒山寺……美麗的蘇州,祖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我追尋著你的千年古韻、萬種風情。啊!溫暖的寒假之行,難忘的蘇州文化之旅!明年,我還會再來!

文化之旅 篇8

高二作文 ,1046字

當記憶被風月瀝乾,當足跡消磨於時間漩渦,當洪流成為紅塵罅隙,多年後,在荒蕪的時空中,又會留存什麼?餘先生的《文化苦旅》卻寫下這樣一個答案—文化。從煙雨江南到塞上漠北,從南海之涯到皚皚雪峰,中國的土地上,處處留有文化的痕跡。莫高窟、都江堰,凝結的是智慧的文明;廬山、陽關雪,訴說的是自然的風華;蘇州、吳江船,勾勒的是江南情調……世間種種,無不是構成璀璨的中華文化的閃亮一環。

餘秋雨踏遍了中國的土地,在思索、感悟中,尋求文化的根脈,在“上下求索”中,揭示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中國景色,也許,這本書本身的內容並不甘甜,因為裡頭夾雜著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文物的嚴重破壞,文化遺產的嚴重流失。這番苦苦的味道,為這為本為記錄中國文化的書增添了一絲耐人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這些立足於無痕風月的文物,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

關於文化,似乎世界上沒有那個國家,沒有中國這個古老民族感受得更加深刻。五千年的物質文明,五千年的文化醞釀,中國文化,早已在中國人的歲歲更迭中,深深根植於中國人的心中。但,當那堅船利炮撬開中國國門時,當那洋槍洋裝流入中國市場時,當那無名盜賊挖掘中國寶藏時,中國文化開始斷層。當《文化苦旅》踏過中國的每一寸土地,當餘秋雨那雙穿越千年的眼睛審視著這無數斷壁殘垣時,我想,哪一刻,痛心疾首亦無法表達其內心的悲楚。

他嘆:“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是啊,中國文人的根是根植於中國豐富的文化遺產之上,是薰陶於中國豐富的“繁文縟節”之中。作為一名中國文人,作為一名對中華文化研究透徹的文化人,哀其之痛,痛而生悲,這便是餘秋雨寫下《文化苦旅》的初衷,但他仍然懷著一絲僥倖,他說:“一切偉大的藝術,都不會只是呈現自己單方面的生命。”,吸收了五千年靈氣而形成的藝術結晶,絕不可能因為盜賊的一次偷盜,因為敵人的一次縱火而消失殆盡。藝術的生命是無恆的,只要有人的存在,有人的地方就有精彩,有人的地方就有奇蹟。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也在渴望著這一天的到來。

中國文化,在歷史的行程中匍匐前進,在歲月的沉澱裡,散發迷人的味道,它如一杯珍藏永久的酒,越久越醇香。佳期難遇,美酒難得,願在時間的流逝中,能夠長久地品嚐著“文化”這一杯美酒,能夠長久地欣賞著屹立在中國的土地上文化瑰寶。

歲月不會長久,時間不會久留,願每個人都心戀中國的文化,讓文化長久保留,讓子孫後代,能夠踏遍中國,尋找一場“文化快旅”

喀左歷史文化之旅 篇9

國小六年級作文 ,698字

今天,我們在作文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喀左東蒙藝術館。在這裡,我感受到了喀左古老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瞭解到了喀左古老的民間民俗。

這裡共有十一個展廳,分別是紅山文化,陶器、瓷器,蒙古族日常生活,皮影、服裝、錢幣和糧票等展廳。

我們來到了紫砂藝術館。一進來,這裡的紅山文化時期、商周漢代和遼金時期的各種陶瓷、瓷器展品映入眼簾。有倒把西施,還有半月紅、三羊開泰、五福金豬等展品。我最喜愛的便是“認賭服輸”這件紫陶了,它彷彿在講述著兩個老頭兒下棋,一個老頭兒輸了,不服氣的掉過頭去,而那個贏了的老頭兒哈哈大笑著,那形象真是雕刻得唯妙唯肖,顯示得淋漓盡至。還有“壺天同壽”,“竹天機”和各種水果蔬菜形狀的陶瓷製品,如蘋果、香蕉、白菜和雞蛋,讓我們看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我們又來參觀奇石宴。一進門,我們就情不自禁地叫了出來。這裡共有一百一十八盤“菜餚”。看著這蒙漢奇石宴,我都快流出口水了。這裡有素腸、小炒肉、小河魚、燒海蔘、蜜棗,還有我最愛吃的紅燒排骨和宮爆雞丁,據說這是收藏家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才收集到的。

接著,我們又參觀了古鎖,錢幣等展廳。最後,老師帶領我們來到了生產紫陶的車間。

一進來,我們便來到了排列整齊的製作桌上,拿起紫砂泥捏捏揉揉,大家都想做一個好看的紫砂小製作。不一會馬梓浩作出了一個小烏龜,還有一個挺著大肚子的小泥人,把我們笑的前仰後合。

這回旅行,奇石宴讓我看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紫砂藝術館讓我看到了紫砂的渾厚簡潔,小巧玲瓏,我還體驗了紫砂製作的神奇魅力。我會永遠懷念這次旅行。

我的文化之旅 篇10

國一作文 ,736字

走出縣城,遠遠地,一座座大山在霧裡隱隱約約。當許多的紫砂展館展現在眼前後,終於來到了我們夢寐以求的“北陶實業有限公司”。

一下車,我們都像剛出籠的小鳥一樣,有些迫不及待,在老師和導遊的帶領下,我們列隊走近“喀左東蒙民族藝術館”。這裡一共分為11個展廳,展廳總面積達一千多平方米,是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首先,我們來到了紅山文化展廳。那裡陳列著石杵、石刀、石鏟、磨棒等工具,簡陋的工具體現了我們祖先的智慧。那些玉豬龍啊,C龍啊,玉兔啊,一個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這些應該就是我們祖先所用首飾的複製品吧!

接著,我們來到了奇石展廳,一進門,“哇塞,案板上擺放著118道菜,這才是真正的蒙漢奇石宴呀!”我們都驚訝道。走近一看,那一道道精美的菜品,真是讓人垂涎欲滴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做出了這意想不到的東西啊!收藏者又是怎樣收藏到的那?真是奇蹟!走著走著,我好像聞到了一股香味,那紅燒排骨、清燉羊肉、年糕片果脯等,好像散發出一陣陣濃郁的香味。真是色、香、味俱全啊!

最後,我們來到了古鎖展廳,裡面擺放著插鎖、銅鎖、密碼鎖等,那密碼鎖上面寫著詩,如果你讀對了,也許他打不開,你讀錯了,他就打開了,這也體現了祖先的聰明才智。

參觀完展廳,我們又來到了紫陶製作車間,現場用紫砂泥料製作小物件。這是我們第一次親手製作紫陶,我們每個人都興致勃發,在操作桌上做了起來。我也做了一個小烏龜,雖然沒有別人做得好看,也沒有別人做得更像,但這也是我人生中一次難得的經歷和體驗。

這次來到喀左東蒙民族藝術館,增長了我的見識,開拓了我的視野,是我人生中的一筆財富。這道獨特的歷史文化景觀,又增添了我身為喀左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文化之旅——鳳凰 篇11

國小四年級作文 ,738字

今天是一個令我們四年級同學沸騰的日子,因為我們要出去春遊啦,我們要去尋找夢想生長的土壤啦。一早,我們就懷著興奮與激動的心情起航啦!

文化之旅第一站:品江南恬莊古鎮

恬莊古鎮位於鳳凰鎮河陽山東一公里處,古鎮中街道河塘縱橫交錯,寺堂觀祠眾多,在江南水鄉小鎮中獨具特色。坐了幾十分鐘的車就到達了目的地,我發現這裡的房屋跟現代的不一樣,這裡的建築都十分古樸!我們走在恬莊老街上,腳下踩的是鋪上去的大塊石頭,小塊青磚。大塊石頭也並不是緊緊地挨在一起,而是稍微有點分開,為的就是可以看到腳下清澈的小溪流過。沿著小溪我們來到了榜眼府,這兒也是楊家宅院,榜眼府是清代初期孝子楊岱所建。到了咸豐時期,楊岱曾孫楊泗孫考中榜眼,後退居鄉里,此宅院有清代前期仿明建築的風格,也有清代中後期的建築風格,是典型的官邸建築。1998年,該建築被公佈為張家港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榜眼府是恬莊古街最古老的建築。

文化之旅第二站:惜傳承河陽山歌

河陽山歌也是張家港地域特色之一,主要都是遠古時期就流傳下來的一些山歌,這些山歌音調都比較高,悠揚而又嘹亮,有兩位老奶奶還教我們試著唱了幾句,我們可是都卯足了勁喊啊。

文化之旅第三站:賞桃花鳳凰水蜜桃產業園

接著,我們來到有名的水蜜桃產業園,所謂的“萬畝桃園”一望無際,真是大呀。滿樹粉紅色的桃花,像片片彩霞從天而降。有的桃花像害羞的小姑娘,躲在了小小的綠葉旁;有的桃花則熱情地從柵欄裡探出腦袋,熱情地歡迎我們的到來。不時飄來的陣陣花香沁人心脾,我們大家彷彿變成了一隻只快樂的蝴蝶,在這美麗的花海中穿梭。

鳳凰鎮可真是人間仙境,有山有水還有桃花,景色美不勝收!我們帶著美好的夢想而來,載著滿滿的收穫而歸!

快樂的文化之旅 篇12

國小四年級作文 ,818字

盼望著,盼望著,終於盼來了星期一。興奮地一夜沒閤眼的我,一早醒來,懷著充滿希望的心情,邁著輕盈活潑的腳步,猶如飛出籠子的小鳥,跳上了校車。

聽!是誰在唱歌呢?哦,原來是我們來到了第一個景點---河陽山歌館。“河陽山歌到今天,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了,共有近四萬餘行山歌。其中《斫竹歌》是具有代表性的山歌。一會兒,你們要來一場山歌比拼哦!”“啊。”聽了講解員阿姨的話,我們一個個目瞪口呆。不一會兒,兩個穿戴美麗的奶奶就來教我們唱《斫竹歌》:“哎呀,斫竹,嗬喲嗨!嗯唷,削竹,嗬喲嗨!嗯唷,彈石,飛土,嗬喲嗨!嗯唷,逐肉,嗬喲嗨!”接著,我們跟著奶奶一起唱了起來。從一點點害羞,到一點點自信,到最後完全奔放……

唱完山歌后,我們漫步在恬莊古鎮的青石板路上,感受著微風吹過的清涼,參觀了有名的“榜眼府”,知道了古代科舉考試的順序……

中午來臨,春天的陽光是溫暖和煦的。我們來到樹蔭下野餐,時不時在草地上跑兩圈。午飯過後精彩的遊戲開始啦,老師陪我們一起玩老鷹捉小雞、貓捉老鼠,還有切西瓜……

歡鬧過後,我們有秩序地排好隊,開始遊玩鳳凰湖。中午的鳳凰湖,在陽光的照耀下,如同披上了一層銀光,整個湖面像一面碩大的銀鏡。還沒走到一半,女生們就叫道:“太累了!休息會吧,走不動了!”但是誰也沒掉隊,仍然堅持著。

好不容易走完了鳳凰湖,一眨眼,我們又來到了有名的水蜜桃園。雖然春天的桃園裡沒有大桃子,但我們可以欣賞千姿百態的桃花。你瞧!那株桃花蓓蕾初綻,如同一個頑皮的小孩;這株桃花嬌豔欲滴,好似一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

欣賞河陽山歌,漫步鳳凰湖邊,感受古鎮風情,觀賞美麗桃花。這一次的文化之旅給我們很大的收穫!

神祕的西班牙文化之旅——聽盧雲老師的講座 篇13

國小四年級作文 ,470字

2018年8月26日,西湖區圖書館舉行了一場關於西班牙文化的講座,講座的嘉賓是北京大學文學博士,浙江大學西班牙語言研究所所長——盧雲。

隨著掌聲響起,盧雲老師款款走到臺上,她身穿白色的繡花衣,圖案好似西班牙弗拉明戈服中的裙襬,下穿黑色高腰裙,顯得落落大方,再配上橘紅色的細跟鞋和黑色的珍珠項鍊以及紅寶石耳釘,顯出了她知性高貴文化之旅。

盧老師先講了一些西班牙的人文藝術和建築,然後再給我們講了西班牙的名著《堂吉訶德》。這本書是一個現實主義傑作,作者是塞萬提斯,它是一本騎士小說,諷刺了當時現實社會中的社會現象,以及人們的苦難。課後盧雲老師還給我們留了幾個題目讓我們思考。的氣質,她一開口的一句熟練純真的西班牙語就把我吸引過去了,開始了神祕的西班牙

講座後我們提出了許多的問題,盧雲老師誇獎道我們提問的非常好,她也很親切的回答了我們的問題,和我們互動。

通過這次講座,我不僅瞭解了神祕燦爛的西班牙文化,而且還認識了一位既美麗又知信的老師,她富有哲理的話:因為喜歡所以熱愛,才沒有困難和畏懼,一直會指引我學習的方向。

武漢文化之旅 篇14

國小四年級作文 ,1007字

七月的中午,驕陽似火,周圍的空氣熱得發燙,彷彿劃根火柴就能把空氣點燃。雖然天氣這麼炎熱,但我的心依然非常愉快。

一路上,路邊的房屋和被陽光照得發亮的樹葉在我眼前一閃而過。滴答滴答,時間的腳步彷彿在我腦海中越走越慢,我真的好期待到達武漢的那一刻。不知過了多久,火車越來越慢,我的心跳越來越快。終於,火車停了,我和媽媽終於來到了這座文化名城——武漢。出了站,拿著行李到達酒店後,我和媽媽休息了一會兒便衝向我日思夜想的第一站——古樸清雅的黃鶴樓。

到了黃鶴樓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幾個豪氣沖天的大字:天下江山第一樓。“這幾個大字是誰留下的呢?”我好奇地問。媽媽說:“這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米芾留下的。”我們邊說邊走,不知不覺來到了主要景觀——黃鶴樓前。

高大雄偉的黃鶴樓已經出現在我的眼前,它共有五層樓,不論是飛簷流閣,還是雕樑畫棟,都巧奪天工,非常壯觀。走進黃鶴樓,在第一層大廳的正面牆壁上,是一幅名為“白雲黃鶴”的巨大陶瓷壁畫,充滿了中國古典文化的氣息。我們隨著人流慢慢往上走,每一層都細細觀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四樓和五樓。四樓大廳陳列著唐、宋、元、明、清及現代的黃鶴樓模型,它們個個做工精細,真是巧奪天工啊!我們爬到了頂層,江城武漢的美景盡收眼底。長江之水碧波盪漾,浪花翻騰,所向披靡,賽過湖河,敢比大海,氣勢雄偉,不禁讓我想起“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詩句來。此時,我吟誦起“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真是妙不可言。當我們離開時,我不禁回頭望了望黃鶴樓,心中感嘆:啊!黃鶴樓,你依著蛇山,傍著長江,點綴了我國這隻大公雞的心臟。你不僅是我國亭臺樓閣的瑰寶,更是我國曆史的一個重要研究焦點,真不愧為我國四大名樓之一啊!

經過幾天的武漢文化之旅,我知道了武漢是一個文化悠久的名城,青山綠水就如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畫,浮現在我眼前。這裡還有數不盡的名勝古蹟和名人名言,其中最令我念念不忘的就是黃鶴樓了。我站在黃鶴樓頂端遙想自己就是千年之前的大師王之渙,那種高聳、蓬勃,整片武漢城盡在腳下的心境是多麼豪邁。我大聲誦讀著千古名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行走在文化苦旅之中 篇15

國一作文 ,623字

中國,一座傳承千年文化的古國,兩千多年的文化歷史為它帶來了與眾不同的氣息,那種氣息如竹墨般清廉淡雅。古人曾說“:腹中有書氣自華。”而中國在眾國之中,就像那飽讀詩書的孺子,自成一股儒雅之氣。

2000多年的文化傳承並非風調雨順,在元朝時期由於少數名族並不懂得文化的重要性,而造成了古代文明智慧結晶的遺失。每一本歷經風霜的古書都是文化瑰寶,散發出濃厚的文化氣息。清朝之後,中國因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文化水平大幅度降低。而日本卻乘人之危,不斷侵略中國。更令人憤怒的是,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愚蠢的外國人竟火燒了中國歷史的結晶圓明園。在圓明園離沉澱著無數中華瑰寶,但他們居然就這般輕易的毀掉了這歷經千年歷史才沉澱下來的精華。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歷程,每一份文化都是值得珍惜的。誰也不能相信,巍峨磅?的萬里長城竟是古人用雙手與血汗鑄就而成。悠久的歷史讓濃郁的歷史氣息更加雄厚。

中國的歷史是令人敬佩的,他歷經了千年波折,遭受無數搶掠。但它仍然挺立在世界文化之巔上如此厚重的文化歷史,要經過多少波折才能到我們手裡。而我們就是傳遞歷史的人,如此艱難的任務,就更加需要我們的努力。

中國文化是一塊璞玉,未經雕琢卻也散發出令人不能忽視的光芒;中國文化也是一幅水墨畫每一筆都有其獨特的意義,雖然顏色單調卻有一股淡雅之氣。

如今我們已在這傳承中國文化的道路上,在這條歷史的磨難之路上。千年文化由我們接手,我們就是中華的傳承者,我們就是中國人!

傳承中華之美,飽含文化之韻 篇16

國二作文 ,975字

春節是中國人眼中最重要的節日,它在人們的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春節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因為它的存在既代表了人民美好的社會願望,也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現象,同時也折射出中華文化的魅影。

最具文化底蘊的,當然要數“對聯”和“福”字。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通俗性和高雅性相容,雅俗共賞。這種獨一無二的藝術形式,深深地吸引著我。“福”字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也有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氣已到”。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同時,“對聯”和“福”字也展示了中國書法的博大精深,一橫一瞥,一點一捺,寥寥幾筆卻有無限氣概和感慨,讓我讚歎不已。

接下來,就是我們盼望已久的除夕,也就是我們口中的“大年三十”,是一家人相聚日子。這一天,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格外高興。當然,這一天也有三個最為重要的習俗,便是“祭祖”、“吃年夜飯”、“守歲”。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飯桌上必不可少的菜餚,非“魚”莫屬,它取“年年有餘”的吉慶寓意。其次,加上春節聯歡晚會這一盛大節目的襯托,顯得更加吉慶歡樂。最後,人們還要守歲。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除舊佈新之際,親朋好友,圍爐而坐。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收穫頗豐。煙花滿天飛,點綴的夜幕絢爛多姿,每個人都靜靜欣賞煙花上升的精彩和綻放的美麗,隨著煙花的升空,默默祝願……

年初一,一定是春節中最溫馨的一天。這一天,每個人都要走街串巷,給親朋好友帶去問候和祝福,也就是俗稱的“拜年”。“拜年”是春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想,這一天也是小孩子們的最愛的一天。因為在這一天,小孩子們可以收到大人的“紅包”,即“壓歲錢”。這裡面不僅有錢,更有大人們對孩子們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願。時間帶走的是嬌豔的外表,留下的卻是經久瀰漫的醇香!春節正是如此,幾千年的歷史,造就了它的輝煌,造就了它無法撼動的地位。我們愛春節,更愛創造它的傳統和文化!

心在旅途——《文化苦旅》閱讀感悟 篇17

讀後感 ,1040字

離開案頭,換上一身遠行的裝束,推開書房的門,餘秋雨開始了文化之旅。他筆下的文字,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而我,也透過他筆下略帶滄桑的文字,開始了一場心靈的文化之旅。

聆聽著來自遠古的呼喚,低聲吟哦著文人墨客留下的動人心扉的詩篇。腦中也浮現出了一幅幅或蒼茫壯闊,或柔麗悽迷、清新婉約的影象:積雪的群山,空曠遼遠的天空,絲絲縷縷飄零的浮雲,在朔風中縈繞千年的羌笛,是黃沙漫漫的陽關;叛逆得瑰麗驚人的激流,殘缺的神話下,“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人間天上,代代相傳”的神女峰,清榮峻茂的兩岸,是孕育了王昭君和屈原的三峽;柔婉的言語,姣好的面容,精雅的園林,幽深的街道,給人以感官上的寧靜和慰藉,是中國文化寧謐的後院,蘇州;群塔入雲,藤葛如髯,是漂浮著千年藻苔的西湖……

身處廣袤的自然,再高大的人也變得渺小;在滾滾歷史文化長河裡,再繁華的盛世也不過是驚鴻一瞥;而在深邃而神祕的穹宇中,孕育了千百億生命的地球,也顯得如此微不足道。

那麼,作為一個人,一個極其普通的生物體,我們又有什麼權利在自然面前,面對著幾千年時間中沉澱下來的精神財富,仰視著無邊的閃爍的星空,趾高氣昂?

其實,人生也是一場旅行,是一場心靈的旅行。終點站都是相同的,有些人急功近利,顧不得欣賞沿途的風景,用他所謂的好方法,匆忙地走過去。只是,最後才發現,自己心竟是空的,回首一生,茫然無措,曾經費盡心機蒐羅的功名利祿,卻無法填滿空虛的心靈。

那麼,把心放謙卑一些,虔誠一些,淡然一些,閒適一些,去享受旅程;滿懷著對下一處美景的期待,腳步堅定而輕快地向著前方踏著,永不疲倦。霧氣氤氳的深山中,迴盪著嫋嫋空靈飄渺的古琴曲;金黃麥田裡,隨著麥浪翻滾起伏的是莫扎特輕快跳躍的《卡農》;山溪泉眼旁,如流水般叮咚作響的是晨風中的柳笛清音。漸漸地,曾經羸弱的身體變得健康而挺拔,黯淡無光的雙眸閃爍著自信的光芒,蒼白空虛的心也變得色彩繽紛而充實。

心在旅途,是一種積極樂觀自信的心境,是一種追求美好,又能享受過程並不斷髮現快樂的生活態度,它使人不斷地向著最完美的境界前進。我不知道那美好的遠方在哪裡,沒有人會回答我,但是我會走著屬於我自己的道路,不斷向前,享受著沿途的辛苦與疲憊,享受著花朵苦澀的甜蜜,享受著屬於我一切的一切。荊棘算什麼,剌破的傷口總會癒合;風雨算什麼,泥濘過後的天空總會更加湛藍;失敗跌倒算什麼,大不了爬起,重頭再來。

心在旅途,堅定的腳步永遠向前;心在旅途,前進的腳步永不停歇。

只為走——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18

讀後感 ,1646字

開啟書的扉頁,看到的是這麼一句話:“文化的旅程是苦、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訴苦旅。”這句話使我對這本書產生了一種迫切的好奇,恨不得一股腦的把它全部塞進腦袋裡。但是我做不到也不能這麼做,一本好書值得我去細細地品讀,而不是囫圇吞棗。

我是一個沒有真正旅行過的人,什麼名勝古蹟、文化風景、生態花園等等我都沒有真正的體會過,熟悉這些美麗風景也只是影視螢幕上的一剎那。模糊、虛幻、沒有方向感。這些華麗的華麗都顯得那麼沒有真實感。從《文化苦旅》這本書的扉頁到尾頁就像是在作者的帶領下旅遊了一番。西湖、天一閣、道士塔的莫高窟等等景象一幕幕在我腦海中劃過,是那麼的清晰、真實。有質感。就像作者初遊西湖時的感受,如臨故地,我也像是曾經去過這些地方看過、玩過、感受過。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而這其中所受的波折也跟其歷史長度成正比,幾經波折,不斷改變。文化遺產的幾經磨難後有的還屹立於世,有的銷聲匿跡,有的破爛不堪,有的失去原來的本色,沒有了以前的原貌,有的儲存稍好。文化,不只是只有物質文化這一種,還有一種非物質文化的精神文化。各國各民族,各地的風俗人情,傳統習俗都可以被稱為非物質文化。

第一次看《文化苦旅》,是在一個炎熱的午後,無所適從地在書架上翻著書,這本書就來到了我的眼前。從風沙繚繞的莽莽大漠到小家碧玉的江南小巷,作者用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身份,走遍大江南北,也帶著一個個讀者,去感受那華夏五千年曆史的興衰與悲涼。他的語言就如同她所說的莫高窟壁畫一般細膩,每一筆都蘊藏著豐富的內涵。

在三峽畔,綠意喚醒了倦意,湖上飛卷著曼舞的白雲,湖明如鏡,山青如洗,殘陽噴射出的金光從浮雲的指縫中溜走卻難逃水的千手、山的族群,它融化在水裡,隱匿在山裡。湖底有許多小魚追逐著,倏的,霧悄然地瀰漫了,過了一會,風也輕快地來了,吹皺了一湖春水,霧便也順從地退開了。她泛舟湖上,似乎想撫平那湖面,想撫平他悸動的心。此風此景,為停佇在榮華上的世人,招魂。

簷角如懸崖,風鈴似滄海,他無言地扭身看了看柳侯祠中的樹,花被夕陽燃燒,而那一片片輸液早已泛黃,看著那一片片泛黃的樹葉如他的心一般直墜向地面。在造虹的小雨中,蟬聲沉落,蛙聲升起……雨下一整夜,他的愁溢位就像雨水,他的思念如園中的落葉厚厚一疊。天空中慘白的日兒勾住了哀傷,夜似乎太長被你的心凝成了冰霜。晨曦的光風乾了最後的一絲哀愁,雨洗淨了掛滿思念的高牆。

這本書,很苦。寫書的人,更苦。

隨心所欲地慢慢翻閱,與耳邊的喧囂隔絕,留下一片心靈淨土,啜飲著文化的甘泉,印刻著行旅的記憶。只要順從著他的牽引,鬧鬨便是紊然不亂的條理。只需跟隨他的腳印,一路上都是幻美絕倫的風景:枝幹虯曲蒼勁的臘梅,飄渺冷豔的西湖,狂暴雄大的廬山瀑布……餘秋雨鄙棄陳詞濫調,細膩又不失大氣的筆觸下描寫著一幅蒼勁渾厚的山水畫,書寫著一首抑揚頓挫的詩歌,哼唱著一支輕柔婉約的小夜曲。那使人感同身受的旅行心情,直沏人心的歷史感懷,用悠長的歌謠譜寫出心中的悸動。這如同一塊天然的璞玉,把瑕疵與光澤一併展現,一切都未經雕琢,一切都回歸它本來的面目。我領略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創造的神話般的都江堰,三峽那翻滾咆哮的長江水,見識了中國華麗的文化瑰寶之地莫高窟與天一閣,拜訪了清新婉約的江南小鎮、精緻的蘇州園林。

山重水複,無言地大地上,總有無端的感動,無端的喟嘆。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麼每一次的留駐都將是新的出發。無需華麗的辭藻來凸顯文章的深度,聽他娓娓道來,感受到那深邃蒼涼的歷史命運和對中華大地深深的眷戀。總有無盡的柔情,總有磅礴的氣勢,總有那份身臨其境。四壁的文字間,可以讓我受到怎樣咆哮的狂風在我指尖遊走,怎樣綿長的細雨帶給旅人無盡的鄉愁,怎樣迴旋的流水唱著抑揚有致的去掉。的確,餘秋雨陛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走,不為那終點,只為這已經劃下的曲線;走,不管能抵達哪裡,只為已經耗下的生命。我願一直走下去,為了在文化旅程中實現自我的價值,為了尋找那一份美的本源。

一場艱苦的旅行——《文化苦旅》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1211字

文化苦旅,顧名思義即是餘秋雨先生對中國歷史文化探究的一場艱苦的旅行。在本書中,餘秋雨先生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向我們講述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故事,歷代文人艱難的故事,我從中受益匪淺,感觸頗深。其中最令我影響深刻的是《道士塔》和《風雨天一閣》

《道士塔》,餘秋雨先生將這篇文章小說化,而表達的內容只用三個字即可說明,那便是那帶著瓊瑤阿姨淚腔而彷彿在那幾卷古書面前,對著死朽者的屍骨卻無力迴天的哀怨嘆恨道:“我好恨。”我彷彿看到作者像一匹狼在黑夜中哀嚎卻無奈。

在本文中王道士是一個沒知識沒文化的人,只因巧合以敦煌窟為家成為了道士,在這段期間王道士對莫高窟進行粉飾,繪上了西遊記的故事,這看上去美妙但卻是對中古歷史文物的一種褻瀆。王道士的作為也的確反映出當時的教育落後,也為後來的損失埋下伏筆。不就王道是發現了這莫高窟裡的經書,並視其為珍寶。後來英國的考古學家斯坦因知道這件事便前來,這裡,餘秋雨又為我們引出了一個橋樑似得人物,那邊是湖南人蔣孝婉。在歷史的長河中,這類橋樑似得人物往往被掩蓋,但它卻往往是最重要的。在文中蔣曉婉幫助英國人用僅僅30英鎊換回了那幾卷古書。可是蔣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是我閱讀時發出的疑問。但我想可能是當時的社會背景所迫吧,畢竟那是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身為一個不被重用的普通中國文人也只有到異國他鄉謀出路了。

當王道士聽到斯坦因提出的要求時,他的第一反應是警惕、閃躲、拒絕。這說明當時的他還算有點良知,但後來他卻又同意了,這也就是因為他之前的經歷,那三十磅大洋可比他平時一年化緣化來的錢多得多。而且他本也是出於善意希望中國文化能在各國展覽,但卻是這一念之差釀成終生遺憾。

作者曾幻想在斯因坦走的路上攔住他,但後來卻又放棄了。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怕官兵私藏呢?還是怕軍閥混戰搞得古書葬身於戰場呢?原因數不勝數,最終讓它在異國展覽可能還會完整吧。

這便是《道士塔》,講述了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的故事。警示我們年輕人在面對祖國文化遭受侵略時要勇於站出來維護,不像王道士那樣愚昧軟弱。同時也在呼籲保護歷史文物。

“二百年的積存,可散於一朝;三千里的蒐集,可焚之於一夕”說的便是位於寧波的天一閣。

本文中提出了“健全的人格”這一可笑的詞,後來這個可笑的詞又被獻給康熙帝。古人好講“健全”“圓滿”,也擅長把這些完美的修飾詞留給自己的掌權人。然而健全的人格包括“禁止婦女登樓”的封建族規。是一個酷愛書籍的女子最終抑鬱而終。這也反映當時在既缺少人文氣息有無婚姻自由的年代,一女子想借著婚姻多讀一點書,其實是在以自己的脆弱生命與自己的文化渴求周旋。她失敗了,卻讓我很感動。《天一閣》的真諦大約是叫我們堅持文化的積累,沉澱出濃郁的民族情節。

《文化苦旅》使我懂得中華民族文化來之不易,且行且珍惜。也許如秋雨先生所言“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裡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的方式。”也罷,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碟躞,以此為歸。

萬里蹀躞,以此為歸——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20

讀後感 ,774字

古樸的字型,灰綠色的封面,給人一種簡約卻又極富文化內涵之感,第一眼看到這本書便是這種感覺。可看完本書後給我的感覺卻是一種無法用語言形容的震撼。

書中的大多篇目以遊記為主,當然也有些人物的部分。如寫著名作家巴金,藝術家謝晉,作者的母親等。

給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寫山西的一篇。作者給寫山西這一篇目的題目為《抱愧山西》,由此可見作者對山西這一文化底蘊頗深之地的讚美。餘秋雨的文字總是能從細微之處可能出大學問,在寫山西的晉商文化時,追朔歷史,從商人的一舉一動看出晉商的不易,從輕快的詩歌中到處兄妹離別是的不捨,從古書記載中悟出山西人致富的艱難。可如今山西卻成為了一個知名度不是非常高的省,這與餘秋雨的文字所描述的樣子大相徑庭。

僅僅是這一點就將自己的民族意識喚醒,產生的沉重與悲哀之情可想而知。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時,卻無不隱含這這樣一種情感。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鬆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餘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書中的文字看似冷酷,卻處處包含溫情。每一點都可以引發國人的思考,對於我,一個高中生來說更是如此。

五千年來,中國所受的種種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雲煙。而我們能做的則是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於華夏大地!

同時,看完此書,也又重新定義了我對旅行的看法—感受文化的魅力,而不純粹的看景。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走,不為那終點,只為這已劃下的曲線。走,不管能抵達哪兒,只為已耗下的生命。

將中華文化銘記心中,在旅行多去感受文化的力量,這是我讀完此書最大的收穫。

以本書作者餘秋雨的一句話結尾: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