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詩集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尼采詩集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555字

尼采先生的一生如此精彩,也如此坎坷不平,遭遇過非人的待遇的他,寫下了不少詩歌。他的每一詩都那麼飄然生動,如同生活在他的世界之中一般,我留戀於那夢幻般的畫面,儘量滲透其中的哲理。

《歸鄉》中的一句:“當鐘聲悠悠迴響,我不禁悄悄思忖:我們全體都滾滾,奔向永恆的家鄉……”調子是多麼憂傷啊,思念家鄉的他,恨不得像黃河那般的速度回家。

“整塊木頭製成的敵意,勝過膠合起來的友誼!”短短兩句,也是兩行的格行,構思巧妙,語言質樸,意味深長。多一個敵人不如多一個朋友,路上我們每時每刻都有朋友的陪伴,人生離不開友誼它是構成一生的絲綢,那樣珍貴。

驕傲使人落後,自負的人離成功太遠。所謂“不要把自己吹的太大,小針一刺就會是你爆炸。”你太傲慢,誰會願意和你站在一快?你說這是你的性子,那我要說:“如果你不改,你的世界不為你而存在!”

尼采的一句話應了我的心聲:向上攀登的人—理應受讚揚!然而他隨時都在下降!遠離成功的人,卻真正在上升。是啊,我們多少希望受到他人的讚揚,那樣我們的自尊心就得到滿足,便會感到自豪與快樂。可每一次讚揚都會使我們自負的心裡提高一層。

寧靜的大街,我們會思緒萬分。當幽光拉出了影子,我們在黑夜就不必害怕了,因為有一位和我們舉止相同的夥伴陪著自己。我們要像尼采先生一樣,用筆記下我們自己的歷程。

泰戈爾詩集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1382字

清晨,微風拂柳,薄霧鳥鳴,陽光輕輕給萬物罩上一層朦朧的金紗。我手執一卷《泰戈爾詩集》漫遊徜徉。細細品味詩句裡那純潔細膩的真情、深邃靈動的智慧,猶如一彎溫柔流淌的清泉,沁入我的心田。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書香門第,名門望族。他雖享有盛名,一生豐富多彩,卻也屢遭挫折,歷經坎坷。生活的不幸和命運的多舛化為美的旋律,洋溢在字裡行間滿懷的悲憫和愛,讓他的詩成為了一種獨特的風情。

“你是誰,一百年後讀著我的詩歌的讀者?從你鮮花盛開的花園裡,採集一百年前消失的花朵的芬芳記憶。”在這個忙碌浮躁的年代,您的詩像一縷春風,拂開了我稚嫩的心扉,我懷著崇敬的心意悄然走進您美妙的花園,您的自信讓我領略到快樂的魅力。我願意追隨著您謙卑的腳步,採擷一朵朵純潔的花兒和白淨的雲彩,為我的人生描繪出高潔明亮的風景!

“塵土遭受侮辱,卻獻出花朵作為回報。不要流連,向前走吧,因為你一路上花兒會接連開放。”不起眼的塵土隱忍的精神和無私的付出,造就了花朵的燦爛鮮豔。我願意做您筆下的那一撮泥土,充實自己,豐厚肥沃。不高聲喧譁,不恣意炫耀,不蹉跎時光,不回首嗟嘆,勇往直前,甘於奉獻,靜靜地守護花開花落,默默地耕耘著內心的那一地芬芳!

“太陽披著他那素樸的光的衣袍,雲彩卻穿戴得如花似錦。”這世上,幾乎所有人都想出人頭地,爾虞我詐,強取豪奪,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可誰,又想到過與世無爭,淡泊名利?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我絕不做隨風飄蕩的雲朵,變幻招搖。我願意成為您不吝筆墨讚頌的堅如磐石的太陽,射散出質樸的光芒,普照大地用愛心播種希望!

“當人是獸時,他比獸更壞。虛偽永遠不能憑藉力量增長而成真實。”的確,有些人,不如獸,人獸之間,最起碼也有友誼,情義,它們不會恩將仇報,背信棄義。您用鏗鏘有力的筆辛辣地抨擊在中歐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希特勒,他們比獸更貪婪無厭,凶猛,無情。我堅信善良與誠信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奠基石,踩著它一步一個腳印,我終會到達成功的彼岸!

“如果錯過太陽時你流淚,你也會錯過群星。”坎坷的人生之路處處暗流湧動,遍地荊棘叢生,隨時都有可能摔倒遍體鱗傷。我要學習您堅韌不拔的意志,頑強不屈的信念。忘記過去,把握現在,幸福就會不期而至。時間的河流從來不會為誰而停留,不要終日為失去太陽懺悔、流淚,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珍惜擁有,把握屬於自己的璀璨群星。

“夏天的飛鳥,來到我的窗前,歌唱,又飛走了;秋天的黃葉,它們沒有什麼曲子可唱,一聲嘆息,飄落在地上。世界上一隊小小的流浪者啊,在我的字裡行間留下你們的足跡吧!”還有什麼比這更優美的文字嗎?還有什麼比這更清麗的詩句嗎?只有在泰戈爾的筆下,才能讀到這耐人尋味,韻意悠長,天真而又曼妙的情趣!

泰戈爾的詩,是對黑暗社會的深刻揭露;泰戈爾的詩,是對殖民統治的鞭撻諷刺;泰戈爾的詩,飽含著無畏謙卑;泰戈爾的詩,蘊意著真愛哲理;泰戈爾的詩,是至純至善的人性之美;泰戈爾的詩,是廣袤無垠的天地!

日暮,華燈初上,夜色闌珊,如水的月光傾瀉進青色的窗前低吟淺唱,我沉醉不捨地將詩集輕輕合上,泰戈爾!謝謝你以快美的詩情,救治我天賦的悲感,謝謝你以超卓的哲理,慰籍我寂寞的心靈!

《李太白全集》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950字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說過“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是前人對一代詩仙李白的讚揚。我有幸讀到了《李太白全集》,這部國學經典,也使我對李白的看法發生了轉變。

李白,字太白,這本書收藏了他一生大量的詩文,也反映了他浪蕩的一生。“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的豪邁氣魄體現在自理行間之中,他仗劍走天涯的背後,是雄渾的氣概,也有對父母的思念,孝子之心也許如黃河止水奔流而下吧。“舉頭望明月0,低頭思故鄉”名山大川雖然美,怎敵思鄉一片心。看似放蕩的軀體下是一個滿是憂愁的心,家鄉和親人如針如刺扎著這個青年。漂泊在世上,也許只有“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呼美酒”才能與爾同消萬古愁吧。可惜借酒消愁愁更愁啊,為了名利仗劍來到京城,到頭來卻一無所有。這萬古之仇何時能消亡,又怎能去消亡呢?也許只有“今朝有酒今朝醉”麻木了自己,才能得到些許安慰吧。

“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在唐朝這個人才輩出,詩文絡繹不絕的時代,真正有才識的人,真正絕妙的詩卻屈指可數。在眾人心中,李白是仙,是聖,但在李白心中,他只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人罷了,他賞識人才,欣賞人才,更珍惜朋友“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他,也許就是那君子,那聖人吧。他視朋友為親人,對朋友的出行愁上心頭,他無法阻止,也無法跟隨,能做的也許就只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是仙吧,孤獨而悽清的夜晚,他忍住悲傷,與月共談,與影共飲,瀟灑之下是一個堅毅的靈魂,在他心中,也許孤獨,是一種成全吧。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他風流,他不羈,有人指責他,有人嘲諷他,他充耳不聞。但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是浪漫詩人,也可為情所困,他的哀愁有誰會看懂,他的嘆息誰知為何。只有一盞離愁孤燈才會久伴在身邊吧。“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聖賢是什麼,我不會知道,也許李白就是吧,收下憂愁,一壺酒,一把劍,一個人,帶著希望吟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篷篙人”

李白是浪漫詩人,浪跡天涯,漫走江湖,他有情有義,他放蕩不羈,他是真的仙吧,不僅詩仙,人也仙。酒量比天天自愧,詩文賽仙仙不如。唐來盛世文人多,瀟灑天地唯太白。我這隻笨筆也只有班門弄斧作詩一首來表達對李白的欽佩了。

《野火集》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577字

這本《野火集》,是我看過的書中最令人震撼、反思的。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不敢相信以前的臺灣最可怕,心情也隨著作者的描繪場景變化。

當我看到臺灣人民因害怕流氓而不顧自己的家園,任他們隨意踐踏。當我看到他們只能忍受別人欺負,卻一句話也不說,我的火氣一下子就上來了。為什麼他們從不違抗,保衛自己的家園,為什麼他們能忍受半夜時聽著外面那吵鬧的聲音?

這叫我怎麼不生氣!

看到釣魚的人從來不會責罵亂扔垃圾的人們,我的心不禁激動起來。他們釣什麼魚,河水那麼髒,魚都是髒的!愛河的人,請你們昧著良心問問自己。為什麼一聲不吭?你們難道要在旁邊無聲無息地觀看?你們為什麼不訓斥扔垃圾的人,叫他們不準再將垃圾扔進河中!想想,那清澈的河水漸漸被汙染,根本不能相信它以前是那麼純潔。愛河的人,你們的心難道不疼,為什麼無動於衷!

這叫我怎麼平靜下來!

往下看,我知道了商人們燃燒電纜。他們是那麼的過分!他們難道沒有孩子,難道只有親手捧著一個變異的無頭嬰兒,他們才會心痛一下。臺灣的母親是那麼期待肚子裡的寶寶出生,他們肯定可愛極了,像一個純潔的天使一般。誰能想到生出來的與想象中的完全相反,他們商人還有沒有良心?

看到這些,我不敢相信臺灣發生了那麼多的惡劣事件。這些雖是從前,卻給我們深深的警告。

我根本鎮定不下來!

不要以為你只是社會中的一人,只有團結起來,社會的惡劣情況才會改變!

《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16158字

【篇一:《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我想遲子健應該是一位遊者吧,從杭州西子湖,再到魯鎮,瀋陽胡宮,大興安嶺,巴黎等等,他的足跡不僅留在了他所踏過的所有的土地上,更留在他地文字上。

有時,她見過的地方多了,感觸也會有不同,在《光明於低頭的一瞬》中,她在俄羅斯的教學裡,看到大師的壁畫,可這不是主內容,她的注意力在一個打掃燭油的老婦人。無論神刻畫得有多麼莊嚴,平凡的美總會被注意,她的文字能讓我看到一個圍著頭巾,滿臉皺紋,平靜的婦人,在小心地用鐵鏟在刮燭油,每次只颳去一層,沒敢一下子用力,背景的教堂上壁面,是模糊的,再精美的藝術品在這最樸素,最誠懇的信徒面前,都暗然失色。

有時經常抱怨沒有事物可以寫,這個城市那麼普通、樸素,沒有它的特殊。可城市的美,不就是由那些最底層的工人所搭建起來的,有人會記住那些戰役,那些將軍,可是那些為了保衛家園的士兵是最應該留在筆下的。

在《魯鎮的黑夜與白天》中,她能從魯迅故居的門檻,看到這裡的多少次變故,經歷了多少次滄桑,更能從點歌的小孩子身上看到成年潤土的悲傷。還有那狹窄地老街,透入出舊時代的氣息。《故鄉》正是魯鎮的黑夜,沒有希望,沒有路,需要人們踏出路的黑夜,或許是那個點歌的小孩子具有的出人意料,用粗俗的歌去換生計,當然也有白天的美食,白天的建築,在遲子健眼中,一個地方能有他的美,也有他的汙,我們去遊玩,可能只是為了玩,放鬆,走進任何一個博物館,只會去尋找那個名氣最大的,也只知拍照。

我們如今,太過於注意最重要的,卻無心去口味一下那些不重要的事物,正如世上所有的人都知道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但卻無多少人知道第二高的是誰,更不知它為何有這麼高,能傲視群雄。

小學有篇文章叫作《楊桃》,由畫楊桃教導人們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世界如此之大,戰爭的未來是否是和平,各平的背後是否有危害?曾經的我也以為學魯迅的文章有何用?可現在想來,僅僅是不讓玩風箏,這麼一個簡單的事後,有著那是人們思想的問題,而現在社會的種種自我保護的行為,也會對應著我們的社會缺乏誠信。也正如那刮油燭的老婦人,從她不敢用力去刮的油蠟的動作中,能夠看到她的誠懇。

而我們也應該這樣,也應該去看待一下我們所有事物背後的東西。我們玩幹嘛?為了開心。我們學習幹嘛?為了更快樂、輕鬆的未來。正因為我們瞭解這些事的背後的本質,我們才能更努力地做好它們。

【篇二:《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遲子健,男作家,又是一個男的散文作者,他的風格是不像林清玄一樣清新、淳厚。”這便是當陳老師告訴我們本月讀的散文時心裡所想。但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我驚訝的發現,遲子健是一位北方的女作家。從作者照片中看出北方人的氣勢,有些“女漢子”的味道,不像丁立梅一樣優雅,這也許是南方好與北方好的區別吧!

作者生活在北方,書中有許多篇都是關於家鄉或俄羅斯風情的。但我還是喜歡關於身邊的情感文章,翻開目錄第一眼看到了《龍眼與傘》也許是自己喜歡吃龍眼的緣故吧。

《龍眼與傘》主要講訴了作者在寫文章時,媽媽為她送傘,怕雪加雨淋溼作者,而作者卻無理地責怪媽媽,來時為什麼不打電話。看到劉世文老師將龍眼帶給孩子吃,而想起自己無理地罵好心為自己送傘的媽媽。

記得小時候寫媽媽,最喜歡寫的是送傘,故事情節永遠是媽媽冒著大雨來為我送傘。小時候的我們總是會去細心的聽取媽媽的話,而此時現在處於叛逆期的我們而是跟著媽媽對著幹。想起媽媽每次開學前為我定製精心的學習計劃,而我總是將它捲起,對媽媽憤憤的說道:“我說了我不要你為我安排時間,我自己會去支配我的時間,我哪裡是二年級的小朋友呀。”對媽媽說完,便看到媽媽無奈的將學習計劃拿走,而我卻不知道媽媽為我能學的更好,想了很久,才編製成了學習計劃,猶如作者不知道在雨夾雪中母親等了那麼久自己,而那張母親苦心冥想的學習計劃成為了垃圾筒裡的一團廢紙,當你想將他從垃圾簍麗撿起時一切都晚了。

有時候的我們會因為自己一時心情的毛躁不安而將母親對我們的愛化成了灰燼,留給她的卻是極大的傷害與悲痛。正如作者在文章所說:“做母親的怕的就是這樣的淚痕。會淋溼她的女兒啊!而我卻粗暴地踐踏這份慈愛。”而當父母心情煩躁時,卻還能細心的教導我們。我們總是在不經意間傷害了那個愛我們最多的人。而他們卻是會將最好吃的東西和我們最愛吃的東西留給我們。就像劉世文老師將北方罕見的水果-龍眼帶給孩子吃,自己卻不捨得吃。這樣的事情經常會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公益廣告“打包”一個患了老年痴呆的老人卻在飯桌前將餃子放進口袋裡說:“我兒子喜歡吃這水餃,帶給兒子吃去。”而他的兒子卻在他的旁邊。即便身患老年痴呆的父親卻還記得自己的兒子最愛吃的東西。

如作者在最後那段寫道:“母親就像把傘,把陰暗留給自己,而把晴朗留給兒女。母親也像一顆顆龍眼,不管表皮多麼乾澀,內心裡總是深藏著甘甜的汁液。”有時,父母會因為沒考好,學習不認真的事情罵我們或打我們,但我們深知這一切都是父母對我們的愛。

朋友,請不要去傷害那個愛你最深的人,因為你是他們這輩子最愛的人,你射出的每一把劍,都射中了她們那顆瘦小的內心。

【篇三:《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作文】

遲子健這個人的名字我聽的不多,僅僅在無事翻看練習冊時,一些閱讀題的小短文上寫有他的名字,說實話要不是這本書的話,我一直認為她是南昌人,因為我看見了這些短文中她寫到了中山路和工人文化宮。

如今的我卻對遲子健有著另一番見解。一位在東北生活的女漢子,卻有著細膩的情感,她將她的所見所聞所感寫得猶如長白山的融水一樣,融入我們心中,她的詞藻十分華麗,並不像北方的窯洞一樣,倒更像是南方的小樓,每一個細節都那麼精緻。作者與江南的淵源並不只停留在性格上的相似,她曾多次到江南一帶遊玩,例如本書的第一篇文章《西柵的梆聲》,它所寫的便是作者獲得茅盾文學獎後,遊東西柵的經歷,她對這兒的所見所聞都寫了下來,無論是那樸實的船孃,還是那好夜的梆聲,作者都對其有那麼一絲羨慕。

作者喜歡融情於景。遲子健對景物的描寫我認為是極好的,並不只是因其深厚的文字功底,還有大量對生活的感悟,都在他的每一個景、每一件事中表現。就像她在寫《魯鎮的黑夜與白天》中的那個揹著吉它唱歌的小男孩,他所唱的那庸俗不堪的音樂也寫出遲子健對他們這些人的擔心及同情,她不希望他們會在魯鎮變成下一代的閏土。

在這麼多文章中,儘管其中的許多許多我都沒經歷,不過作為一個旁觀者也總是可以大致瞭解心情。都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也既算不了內行,也算不了外行,所以可以說既看門道又看熱鬧,這“門道”是什麼呢?沒錯,那便是遲子健所要告訴我們的以及設身處地地感受遲子健當時的心情,有一篇文章便讓我很受觸動,它叫《龍眼與傘》,是遲子健在下雪天,她母親給她送傘的故事,當我們設身處地地去想,我們便會發現,我們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太多了,而缺少的是那種“劉老師”的事例來把我們驚醒,所以散文的精髓便是從文中學到怎麼去生活。

與其談遲子健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倒不如說她是一位愛好寫作的思想家,她總能從生活中的一些小方面而想到整個社會存在的弊端,同時她也能從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事物中去發現更多的美。這與其經歷了人世的滄桑而擁有的閱歷是分不開的,我們也正是在汲取她所對生活的感悟。

遲子健是一個堅強的女人,她的兒子與丈夫雙亡,並且與她母親相依為命,但是她仍然這樣笑對生活,怎麼能不讓我們感到敬佩呢?她就像在狂風暴雨中的花朵,遭受再多打擊都向我們展示她最美的一面。她的散文中有哪一篇怨天尤人,到處吐訴自己身世的不公。沒有,她只想像一個普通的女性一樣過完一生。

我們中學生能感受到的真的不多,相比之下,就像一根長出芽的小苗去感受一棵參天大樹的根扎得有多深,它永遠不會感受到地底下土壤中的世界是多麼的精彩、曲折!

【篇四:《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說實話,剛開始看《遲子建散文》時,我讀得並不仔細,只是隨便挑了幾篇文章快速瀏覽。可是在瀏覽的過程中,除了感覺她的文章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之外,更多的是有種莫名的悲傷與孤獨縈繞在心頭。我有點詫異,便沉下心認真閱讀起來,終於明白作者想要傳遞的資訊:悲傷與孤獨,堅韌與平靜,是我們人生各種際遇中會面臨的生存狀態與選擇。

首先是悲傷。人在悲傷的時候,往往會情緒低落,行為失控,嚴重的還會喪失生存的意念。可是,這是弱者的選擇,所以,當災難發生,悲傷來臨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明白自身的責任,明白自己該何所為,何所不為。當我看《龍眼與傘》時,我的情感起伏跌宕,一會責怪作者的自私與不快,一會又為作者的羞愧與道歉而欣慰,但是劉老師兒子的離去讓我更心痛。作者的字字句句,讓我明白,珍惜眼前的親人與親情,是我們一輩子都不能捨棄的責任與義務。

其次,是孤獨。孤獨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事實存在,只不過我們每天都被喧囂與忙碌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而困擾,只有當夜深人靜或是身心疲憊之時,才會發現自己是如此的孤獨。而人是不怕個體孤獨的,最怕的是精神與心靈的孤獨。所以,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精神與心靈的追求者,才是人的生存意義所在。《兩個人的電影》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無論現實中的掌聲有多熱烈,演員的出鏡率有多高,但沒看頭的東西永遠只是耍熱鬧而已,只有能豐富精神、淨化心靈的東西才會被永遠傳承,永不孤獨。

遲子建,用她樸實無華的文字,向我們講述著她所經歷的悲傷與孤獨,以此告誡人們:不要在悲傷與孤獨中迷失自己,要承受悲傷,直視孤獨—這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更需要一個平靜的心態。因為,現實的生存環境與競爭,就如《紅綠燈下》,即便是綠燈亮起,人才起步,就會遭逢側向駛來的一串汽車,它們佔據了半邊路,阻斷你。讓人有種被汽車、機器所夾擊的感覺。這時,如果沒有平靜的心態,人會憤怒,甚至“奔命”搶過馬路,結果卻是讓一切歸結於沉寂,損人害己。因此無論在紅綠燈前,抑或是人生的岔路口,我們只有腳踏實地地慢行,才會安然無恙。

所以我們要珍視親人、要愛惜生命,要勇於追求,還要有一顆淡然平靜的心。這樣在人生的漂泊沉浮當中,我們才能在心中,找到真正的寧靜港灣。

【篇五:《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我願意做這樣一個玉米人,守著自己的爐子,守著爐子裡心靈的炭火,為那些愛我作品的人(哪怕是少數),精心焙制食糧……

—題記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有一些平凡的人,為了放棄現實利益甘心承受因堅持自己的信仰而帶來的生活中的冷清。

品讀遲子建的散文,不由得讓我們回想起在我們生命中平凡的小事,從而使我們有所反思……

玉米人一篇令我尤為感嘆。講述的是作者向一個賣烤玉米的人買生玉米遭到了拒絕,作者認為他很固執,最後到別家買到了生玉米,向那個烤玉米的人炫耀,但他卻坦然相對。他心中對作者能買到生玉米而感到吃驚,同時也因為自己堅守信仰而感到安閒從容。

這篇散文通過寫兩個烤玉米人的不同經營態度來襯托出那個被作者認為“固執”玉米人的淳樸與執著的信念。

作者因此被他的執著所打動,被他的堅持所吸引,反思自我,應像那玉米人一樣,守著自己的爐子,守著爐子裡心靈的炭火。做一個追求信念,堅守信念,勇於付出,拒絕現實利益,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一些“固執”的人都是少之又少的。一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失去了社會責任感,而冷漠那些“固執”的人。就因為如此,那些“固執”的人才會逐漸消失。

同樣還看過一篇文章《鏡中》,講的是一位普通的保安,因為堅守原則,恪盡職守,得罪了來學校講學的張處長。雖然他本身沒有錯,但最終受到批評,暗示了我們堅守原則的保安在現實生活中卻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這些雖是身邊的一些尋常的小事,卻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現實社會中的一些不良現象。然而這些在我們生活中平凡的人,在他們的身上卻總洋溢著神光之靈,他們為著一個信念,或者說是一種責任,而拒絕唾手可得的利益,他們這種“固執”是世界上最為可貴的!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他們那種“固執”的心態,不會因為利益而違背對社會的責任感,守著自己的爐子,守著爐子裡心靈的炭火,那麼我們的國家將會變得繁榮富強!

【篇六:《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中國文學裡是不會缺少散文的,正如天上的銀河,絕不會缺少星星。我也不絕不會缺少一本好書的,正如手中的這本《遲子建散文》。

縱觀全書,若論哪篇散文最令我印象深刻,無疑便是這篇《時間是怎樣地行走》了。時間,這種抽象而又真實存在的東西,永遠地行走著,不曾停息。它不會因為在世外桃源而停下腳步,也不會因為戰火的紛飛而止步不前,它永遠都藏在鐘錶裡,“滴答,滴答”—不緊不慢,氣定神閒,好似一首隻有一個節奏的歌。只不過,世人皆認為這是一首充滿悲涼的歌罷了。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創造了光。那這匆匆不停的時間又從何而來呢?幾萬年來,恐龍消失了,殘暴的紂王消失了,四方來賀的大唐消失了,就連當時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元帝國也消失了,唯有時間,還是那般無二。風霜雪雨,潮漲潮落,河流漲了又枯,花開了又落,在日月星辰中,在夢中,在一場去了又來的寒冷和飛雪中,地老天荒,我們的手卻挽不住它的去留。明明是它伴著我們在生命中行走,然而有一天,朋友不見了,父母不見了,甚至我們也不見了,它卻仍然在其他人的身邊行走。也許我們就是它之中的一滴小水珠,而它卻是洶湧的大潮,我們從後浪變成前浪,又從前浪變成了一行水漬,在無限的奔湧中化為塵土,成為後人眼中的歷史。

不正是這樣麼?百年黃圖霸業,過眼煙雲耳。從這個天地誕生起,它就那麼不朽而又亙古的存在了。對這無限大的天地來說,它是那麼短暫,短暫的匆匆一瞬;它又是那麼漫長,漫長的天長地久,何況是我們人類呢?無二,我們只能任由它與我們匆匆而過,在我們青春的臉上劃上滄桑;在我們烏黑的髮絲中添上白雪。輝煌的宮殿會變為廢墟,明亮的刀劍會變為廢鐵,在它的行走中,一切都只是曇花一現,它也許還會永恆地走下去,直至空間的盡頭。

合上這本書,赫然發現封面顏色已然有些變黃和幾絲褶皺,我不由一笑,這不便是它行走過的痕跡嗎?

【篇七:《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遲子建痕跡,一個出生於中國最寒冷的北極村的純真女子,她的文筆可謂“驚天動地”像霧嵐一般。

我最愛的一篇文章《時間怎樣地行走》講述了作者童年時喜歡愛牆上的掛鐘,她的作息都受著它的支配。她喜歡在各種時間做各種不同的事,曾一度天真地以為一雙神祕的大手在操控時鐘,在北京遲子建發現了時間的痕跡,在每一處地方,都可以發現一個時間的祕密。

這多像以前的我呀!總是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盯著一臺掛鐘。“滴答,滴答,邁著輕盈的步伐走過,也不留下一點兒痕跡,直到它的鈴聲”鈴鈴“的響起時,才意識到馬上要去寫字,才立起身趕向書桌,認認真真的寫字,不一會兒,時鐘又開始響了起來,看看這住在框中的兩個小人啊!賽跑地如此飛快,讓我措手不及,雙趕往去做下一件事情。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時間如繁星一樣到處閃爍著,它越來越多,也就越來越顯得勿匆了,使我漸漸瞭解它,發現了它的蹤跡。

我調皮的時間啊,轉眼間漸漸消逝了,令人有些無法習慣,可是它總是激情澎拜地行走著,不等人。還有一篇文章,是我較為喜歡的《暮色中的炊煙》遲子建對炊煙十分了解,知道什麼時候的炊煙朗,什麼時候的炊煙氣者遊煙之後,她識得了一位俄羅斯老太太”老毛子“”老毛子“為人很好,總是招呼她去家玩,她的走路姿態,跳舞動作,我都記在心裡,只可惜在冬天,老毛子靜悄悄地走了。

文中的”老毛子“雖是一位俄羅斯老太,卻已加入中國籍,算半個中國人吧,雖然村中不太有人與她交際,但人人都惦念著她。使我覺得這世界上的人情,即吏大家不是很離開,可依然會互相惦記,詢問關心,人情的不,溫暖使這個位處遲子建散文讀後感北極寒冷的小鎮新增一陣暖意。

這就是一位純真女作家所作,瑩瑩白雪,總像霧纏繞字裡行間。

【篇八:《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說實話,剛開始看《遲子建散文》時,我讀得並不仔細,只是隨便挑了幾篇文章快速瀏覽。可是在瀏覽的過程中,除了感覺她的文章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之外,更多的是有種莫名的悲傷與孤獨縈繞在心頭。我有點詫異,便沉下心認真閱讀起來,終於明白作者想要傳遞的資訊:悲傷與孤獨,堅韌與平靜,是我們人生各種際遇中會面臨的生存狀態與選擇。

首先是悲傷。人在悲傷的時候,往往會情緒低落,行為失控,嚴重的還會喪失生存的意念。可是,這是弱者的選擇,所以,當災難發生,悲傷來臨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明白自身的責任,明白自己該何所為,何所不為。當我看《龍眼與傘》時,我的情感起伏跌宕,一會責怪作者的自私與不快,一會又為作者的羞愧與道歉而欣慰,但是劉老師兒子的離去讓我更心痛。作者的字字句句,讓我明白,珍惜眼前的親人與親情,是我們一輩子都不能捨棄的責任與義務。

其次,是孤獨。孤獨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事實存在,只不過我們每天都被喧囂與忙碌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而困擾,只有當夜深人靜或是身心疲憊之時,才會發現自己是如此的孤獨。而人是不怕個體孤獨的,最怕的是精神與心靈的孤獨。所以,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精神與心靈的追求者,才是人的生存意義所在。《兩個人的電影》講述的就是這個道理,無論現實中的掌聲有多熱烈,演員的出鏡率有多高,但沒看頭的東西永遠只是耍熱鬧而已,只有能豐富精神、淨化心靈的東西才會被永遠傳承,永不孤獨。

遲子建,用她樸實無華的文字,向我們講述著她所經歷的悲傷與孤獨,以此告誡人們:不要在悲傷與孤獨中迷失自己,要承受悲傷,直視孤獨—這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更需要一個平靜的心態。因為,現實的生存環境與競爭,就如《紅綠燈下》,即便是綠燈亮起,人才起步,就會遭逢側向駛來的一串汽車,它們佔據了半邊路,阻斷你。讓人有種被汽車、機器所夾擊的感覺。這時,如果沒有平靜的心態,人會憤怒,甚至”奔命“搶過馬路,結果卻是讓一切歸結於沉寂,損人害己。因此無論在紅綠燈前,抑或是人生的岔路口,我們只有腳踏實地地慢行,才會安然無恙。

所以我們要珍視親人、要愛惜生命,要勇於追求,還要有一顆淡然平靜的心。這樣在人生的漂泊沉浮當中,我們才能在心中,找到真正的寧靜港灣。

【篇九:《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美麗的小山村—北極村養育了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作家遲子建。她溫婉樸實的文字打動了千萬讀者。遲子建的散文,雖然寫的是她從小到大的種種小故事,卻處處有美有愛。

遲子建以深情的筆觸向讀者娓娓道來與親人們相處的一幕幕—風雪中為”我“送傘卻遭拒的母親;和母親一起看的兩個人的電影;在世時過年總不忘為”我“做燈的父親……

樁樁件件,充滿了濃郁的人間親情。

在她許多篇文章中,我可以大概瞭解她的生活狀況—丈夫在幾年前去世了。丈夫在世時他們的感情很深,失去愛人後遲子建痛心疾首,十分懷念他。我也曾看過她專門悼念世君的文章—《春天最深切的懷念》,她用文字表達出內心的疼痛與歷險。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傷心、悲哀,以及她對丈夫世君的懷念。遲子建在丈夫去世後經歷了”最殘酷、黑暗、絕情“的日子。那日子儘管悲痛,但她是堅強的。為此,她有了對生命無常的深切感悟和對親人刻骨銘心的懷念。

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第一輯中的第五篇—《傷懷之美》。作者對家鄉漠河北極村漫天大雪、對美麗的北海道露天溫泉的描寫讓我感覺似乎從未見過真正的雪。作者不畏嚴寒去泡露天溫泉的勇氣讓我佩服。她雖然經歷了寒風和雪花的仙境般的美—遠處的山坡上錯落有致地生長著松樹的柏樹,三股泉水,另一邊卻結有冰柱,三個季節的景色融合在一起,猶如人間仙境一般美麗。那雪花更是燦爛而華美。

這不禁令我思考,生活不也是這樣嗎?惟有經歷了風雨的考驗,嚴寒的鞭打,才能到達唯美的仙境,停下來欣賞”世外桃源“的景色。所以說,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在學習中不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應該堅持下去。也許這一步挺過去了,就到了成功的彼岸。

可是,在重重壓力下,種種坎坷前”挺過去“談何容易?就像現在,步入初三年級的我們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還要面對一場接著一場的考試,堆積成山的的作業,繁多的學科……一定有許多同學因為這種種原因自己失去了信心,導致在最關鍵時放棄。那麼,這時候我們就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制訂一個嚴密的學習計劃並認真執行,要對自己充滿信心,告訴自己”我能行……“堅持下去,就一定能看見美好的明天!

人生的真諦也許就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傷懷之美中,像那夜空中的星,光點雖小卻一直堅持且明白無誤地指示幸福所在。

【篇十:《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這本書沒有過多的修飾,封面的色調也是暗暗的,書頁也全是黑白,沒有任何色彩,對於我這個年齡來說,不喜歡這兒樸素的東西,買一本書的原因,和它有著一個有個性的書名,或引人注目的封面有關,如果是在書店裡,恐怕我只能與這本書擦肩而過了。

遲子建的每一篇散文,看完後都讓我感覺很朦朧,對它的理解也很模糊,總有一種琢磨不透的感覺,卻又那樣耐人尋味,沒有過多的華麗語句去描,卻又描寫的給人的魅力所在吧!

一樣好的東西,因為沒有華麗的外表等這一類的原因而不受人關注,但一些因為外觀因素很好,但其實沒有什麼意義的東西,卻被人當成寶一樣,在這本書中的《兩個人的電影》寫道;作者的母親今春血壓居高不下,於是作者勸她到自己這來,換換水土,作者帶母親去看上座率很高的劉老根大舞臺,觀眾們熱情高脹,演員也和觀眾們互動著,整個舞臺熱鬧環繞著,這種形式就現在人們最愛的形式,但母親卻不喜歡,認為這就是個”耍“,看到一半就出來了,後來作者又和母親去很王全安導演的《圖雅婚事》。這部電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拿了獎。但令作者吃驚的是,整場電影就只有作者和母親兩個人。這部電影雖然沒什麼看,但拍得樸素,自然、蒼涼而又溫暖,把我和母親吸引住了。母親嘆息道:”我明白了,你寫的那些書,就跟這部電影一樣,沒多少人看。那些花裡胡哨的書,就跟那個這老根大舞臺一樣,看得人多響。

是啊!現在的多少人都是被一種形式吸引著。掌聲,歡呼,臺上臺下的熱情互動;燈光、舞臺效果,幽默風趣的主持人,氣派的場面—這些演出人數爆滿,舞臺門口的保安也一大批,馬路上的車也根本開不動,人們乾脆直接把車丟在馬路上,不管了。讓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無聊的相親節目還有那麼多觀念,而且收視率還那麼高?媽媽是電視臺的,在做一檔主持人選拔時,工作人員好奇的導演:“這個選擇那麼傻,而且說的也不好,給人一種小丑的感覺,為什麼不淘汰掉,反而那些表現都比他要好的都淘汰了。”就是因為他傻傻的,才有看點啊,收視率才高嘛?導演語氣平淡的說道。“還有點節目故意制度矛盾來增加看點呢!”說得也有道理,沒有看點的東西,就算再在意義,也沒人會去看。

學校每年都會要求我們看“開學第一課”,並寫觀後感,我想如果不要寫觀後感,應該沒有多少人會看吧,像許多名人講座或名人分享自己成功的經歷的那些節目,如果不是無聊時剛好調到來看看,會去主動或定點守到看的人應該不會很多。

現在人們都去追求一些什麼高階大氣上檔次的東西,而卻常常想略了一些沒有太多的包裝,樸素,但卻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就像在生活中忽略的那些美一樣,在生命道路上,請不要跟著人群飛快地奔向前去追求物質上的東西,有時也要放慢腳步,去品味覺生活的一點一滴……

【篇十一:《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遲子建的散文有一種奇特的魅力,它總是能牢牢抓住我的心,不斷地驅使著我,讓我對它產生了一種貪婪的渴求。

遲子建的文章總是勾人心魄的,就像是絕世美人一般,對我來說,有著極大的誘惑。但我更喜歡她那淡雅的,像詩一樣的文字,就像是絕代美女卸妝後清秀的眉目,我喜歡這清麗的散文。

在我傷懷之時,她細膩的文風像陽光照進我心,像緩和的溪水緩緩流過我的心田,我總能感到人生充滿了希望與快樂。

《時間怎樣地行走》是我讀的一篇頗有感悟的文章。

時間怎樣地行走?這一直是作者和我的疑問。

時間看不見,摸不著,它到底在哪兒?它從哪裡開始,又從哪裡結束?

我曾天真地以為時間是被一雙神祕的大手給放在掛鐘裡的,從來不認為那是機械的產物。它不會因為貪婪窗外的鳥語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腳步,也不會因為北風肆虐、大雪紛飛而加快腳步。它的腳,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誘惑的腳,從來都是循著固定軌跡行走。時間藏在掛鐘裡,與我們一同經歷風霜雨雪、潮漲潮落。

時間可以讓一棵青春的小樹變得枝繁葉茂,讓車輪的幅條沾染上鏽跡,讓一座老屋逐漸地駝了背。時間毫不留情,它總是持之以恆、激情澎湃地行走著—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在我們不經意走過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夢中。

我終於明白時間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在漲了又枯的河流中,在小孩的嬉笑聲中,在花開花落中,在候鳥一次次遷徙中,在我們成長著的臉龐上,在桌椅不斷增添新的劃痕中,在一個人的聲音由清脆變得沙啞的過程中,在一場接著一場去了又來的寒冷和飛雪中。只要我們在行走,時間就會行走。我們和時間是一對伴侶,相互依偎著,不朽的它會在我們不知不覺間,引領著我們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篇十二:《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深呼吸一口,合上《遲子建散文》我將它放在床頭,關上燈,準備睡覺,但遲遲都沒有入夢,因為《遲子建散文》這本書中的一些星星點點,將我快麻木的視覺一點一點地化了。

遲子建的文字很清晰,從一些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一些事物,讀完之後總能感受到一股柔和的暖流進入身體,總會有那麼一小段文字吸引我的視線,引發我的深思,使人有不同的感想,讓人孤獨的精神之塔,有了一絲絲,一片片的充實,獲得一個精神伴侶。

《遲子建散文》全書分為三輯,共67篇散文,長短不一,在散文中,無論是她對環境保護的呼籲,還是對故鄉的懷念,或是對愛人的心靈寄託,或是對情親的投入,或是對風景如山如色地描寫,她都是隨性的,貼近生活的,有感觸的,她對生活的小細節,一隻蟲子,一個黑夜,一場球賽,一遍風景……更是細緻入微,用樸素空靈的話語記錄下來,溼潤了我的心,打動了我的情。

他有《兩個人的電影》中母親的感悟,有《紅綠燈下》中愛人的離去,有《玉米人》中烤玉米的信任,有《我對黑夜的柔情》中黑夜的思考,有《尋到都江堰》中山寺的寧靜,有《鶴之舞》中丹頂鶴的孤獨,也許是這些組成了她安靜的性格,對於美的發現,可能這些給予遲子建溫暖,同時也溫暖了我們與他產生共鳴。

《尋石記》是記敘文兒時調皮,把家裡一塊醃酸菜的石頭給砸碎了,母親要作者去找一個一模一樣的石頭,母親的氣話。作者居然當真,去尋找石頭,結果聽到許多傳說,也許是因為她這份執著,才會有《玉米人》中“守著自己的爐子,守著爐子裡心靈的炭火,未那些愛我作品的讀者(哪怕是少輸),精心培制糧食。”的打動吧!

通過她的文字,我看到了薩爾圖落日的優美,聽到了西柵的梆聲的悠遠,聞到了風雨的燦爛,觸到了作者世界的雪,嚐到了作者故鄉的吃食。因為她對生活的向上簡單,安靜,對我也有幾分影響,我深深地被她的情感所帶動起來,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我每晚堅持讀她的書的原因吧!

我閉上眼,一隻手放在《遲子建散文》這本書上,回憶起書中的內容,與文字一起進入夢鄉。大概,這就是一種精神的寄託吧!

【篇十三:《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這本書沒有過多的修飾,封面的色調也是暗暗的,書頁也全是黑白,沒有任何色彩,對於我這個年齡來說,不喜歡這兒樸素的東西,買一本書的原因,和它有著一個有個性的書名,或引人注目的封面有關,如果是在書店裡,恐怕我只能與這本書擦肩而過了。

遲子建的每一篇散文,看完後都讓我感覺很朦朧,對它的理解也很模糊,總有一種琢磨不透的感覺,卻又那樣耐人尋味,沒有過多的華麗語句去描,卻又描寫的給人的魅力所在吧!

一樣好的東西,因為沒有華麗的外表等這一類的原因而不受人關注,但一些因為外觀因素很好,但其實沒有什麼意義的東西,卻被人當成寶一樣,在這本書中的《兩個人的電影》寫道;作者的母親今春血壓居高不下,於是作者勸她到自己這來,換換水土,作者帶母親去看上座率很高的劉老根大舞臺,觀眾們熱情高脹,演員也和觀眾們互動著,整個舞臺熱鬧環繞著,這種形式就現在人們最愛的形式,但母親卻不喜歡,認為這就是個“耍”,看到一半就出來了,後來作者又和母親去很王全安導演的《圖雅婚事》。這部電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拿了獎。但令作者吃驚的是,整場電影就只有作者和母親兩個人。這部電影雖然沒什麼看,但拍得樸素,自然、蒼涼而又溫暖,把我和母親吸引住了。母親嘆息道:“我明白了,你寫的那些書,就跟這部電影一樣,沒多少人看。那些花裡胡哨的書,就跟那個這老根大舞臺一樣,看得人多響。

是啊!現在的多少人都是被一種形式吸引著。掌聲,歡呼,臺上臺下的熱情互動;燈光、舞臺效果,幽默風趣的主持人,氣派的場面—這些演出人數爆滿,舞臺門口的保安也一大批,馬路上的車也根本開不動,人們乾脆直接把車丟在馬路上,不管了。讓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無聊的相親節目還有那麼多觀念,而且收視率還那麼高?媽媽是電視臺的,在做一檔主持人選拔時,工作人員好奇的導演:“這個選擇那麼傻,而且說的也不好,給人一種小丑的感覺,為什麼不淘汰掉,反而那些表現都比他要好的都淘汰了。”就是因為他傻傻的,才有看點啊,收視率才高嘛?導演語氣平淡的說道。“還有點節目故意制度矛盾來增加看點呢!”說得也有道理,沒有看點的東西,就算再在意義,也沒人會去看。

學校每年都會要求我們看“開學第一課”,並寫觀後感,我想如果不要寫觀後感,應該沒有多少人會看吧,像許多名人講座或名人分享自己成功的經歷的那些節目,如果不是無聊時剛好調到來看看,會去主動或定點守到看的人應該不會很多。

現在人們都去追求一些什麼高階大氣上檔次的東西,而卻常常想略了一些沒有太多的包裝,樸素,但卻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就像在生活中忽略的那些美一樣,在生命道路上,請不要跟著人群飛快地奔向前去追求物質上的東西,有時也要放慢腳步,去品味覺生活的一點一滴……

【篇十四:《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老實說,我閱讀過的作品不多,散文更是少之又少。這種優雅卻又略顯無趣的文字總是難以引起我對它的興趣。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去翻看這本散文集,卻被這個陌生女人行雲流水般的文字帶入一個個平凡的故事裡。

開啟書時剛巧看見扉頁上遲子建的照片,一頭直髮配上她那獨特的笑容。這種笑是溫暖的,上揚的嘴角邊兩個深深的酒窩,裡面彷彿藏有自己說不出的苦澀和無奈。忍不住查閱她的資料才知道,她是一個失去雙親和丈夫的孤獨女人。而在她的文字中,似乎並沒有表現出她的悲傷和無奈。寫山寫水時將山水之美盡力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讀過後彷彿置身於文中的美景;寫人寫物時,時而感慨,時而讚許,像一個看盡世俗的老者,總能引起我們內心的共鳴。

遲子建的文字像蒙了一層紗,讓人捉摸不透。我最喜歡的,也是我少有能讀懂的文章之一,是第二輯中的那篇《一隻驚天動地的蟲子》,也許是因為能讀懂,所以對它頗有感觸。文章講述的是作者看見的一隻芝麻大的小黑蟲,為了佛龕上那一縷若有若無的香氣,不屈不撓地冒著生命危險奮勇爬去,結果雖然不盡人意,甚至最終粉身碎骨,但至少它為自己的夢想努力過。在我們看來,它們是不起眼的、卑微的蟲子,它們的力量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在我看來,這些小生命同我們一樣,是值得尊重的個體,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人們會選擇退縮,或者在遭受失敗的打擊後一蹶不振,而這隻蟲子卻能為了一個看似平凡的夢想,百折不撓地向佛龕爬去。或許有人會覺得這隻蟲子明知無論它怎樣努力,換來的結果也不過是一死罷了,這不是不自量力嗎?但與成功擦肩而過的人們不會明白,他們身上所缺少的正是這種不自量力,這種不被人理解的堅持和固執。這隻蟲子不甘在地上庸庸碌碌過完一生,而是用寶貴的生命作賭注,嘗試向目標挺近,即便自己遍體鱗傷,粉身碎骨。作為高等動物的我們,為何連一個不自量力的機會都不留給自己呢?!

遲子建的文字告訴我們,她很堅強,是文字讓她走出陰霾—紅綠燈下,她與愛人惜別,未留下片言隻語;她的世界下雪了,漫漫長夜裡,她用自己的眼去發掘身邊的美好事物。這一切,都讓她覺得這個世界無比美麗。

世界從未因為我們而改變。當我們覺得身邊的一切都在傷害我們,把我們拉進深淵時,不妨讀一讀遲子建的文字,不知不覺中,你會隨著這些跳躍的符號,尋找到周圍不曾發現過的美好。

【篇十五:《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手捧這本墨香湧動的《遲子建散文》。他的散文多是描寫,描寫這世間百態,每一件事盡是普通的事,可以想到的事。被他寫出來,卻別有一番滋味。也許正是因為這只是普通的事,這本書才有著濃厚的味道。

《最是蒼涼起風情》是一篇我無意間翻到的文章。吸引我的的確是這題目。我並不理解這題目,風情與蒼涼有何關係?於是看了起來。文中寫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觀賞桑巴舞,在節奏強烈的舞蹈下,作者卻昏昏欲睡;第二次在阿根廷觀賞探戈,前幾個年輕舞者同樣無法提起作者一絲一毫的興趣,然而之後上來一對老年舞者,作者卻為之一振;第三次觀賞墨西哥舞臺劇依舊是無聊透頂。作者不禁思考,為什麼唯有那老年舞者才另他欣喜呢?思來想去,即是閱歷。就像一個人,活的足夠久了,看過的、聽過的、做過的都足夠多了,自然會屬於一個人的風情與味道。像文中描寫老年舞者那般:別人是操縱著探戈表演,而他卻是駕馭著探戈。這種因歷練而得來的東西是骨子裡生就出來的,是刻在一個人身上的,舞步不過是外化形式,是呈現出來的一種方式。真正的風情是經歷了時光的打磨與雕琢的,像一個民族的文化需幾百年乃至幾千年的沉澱,一個國家需要經過磨難放得繁華。

《俄羅斯,泥濘中的春天》這篇文章不長,描述幾幅來自俄羅斯的油畫,描述另一個國家的歷史反映在畫家畫作上的內容。文中也多次寫到那些蘇聯解體時的畫作,凝重、大氣,用色彩掩飾愁苦的內心。而令作者印象最深的是《霍魯伊鎮的泥濘》。這幅畫我未曾看過,卻僅僅通過作者的描寫感受到那身處泥濘,於泥濘中前行的感覺,那時蘇聯正解體,透過作者的描述,我似乎能想象到有一些殘敗的小鎮,灰褐色的主調,透明卻深沉的雨絲,骯髒的泥濘。但也正如《最是滄桑起風情》般,俄羅斯這個國家因為這樣的泥濘,在經歷了西伯利亞的嚴冬後,春天變得異常的壯美。

我不禁想起我身處的這個國家。中國,五千年曆史很長,中國,他曾君臨天下,享盡榮華富貴;他曾遍體鱗傷,滿目瘡痍;他始終用骨節分明的手掌緊扣這片土地,他說的,是至死不渝的回答。

我用“他”,不像人們所認為的祖國母親的“她”,是因為我認為,這個國家是一位有著黑色長髮,大紅龍袍的男子,他始終保護著我們,我們也保護著他。

【篇十六:《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由秋入冬,心也沉靜不少。若是炎夏,這樣短小精悍又靈動的文章,怕是看不進的。

遲子建的文風依我所見是別具一格的,不同於以往我們所讀散文的華麗,高深,玄妙,哀傷,她的憂愁並沒有那麼文藝與細膩,不過是平平淡淡地悅動於篇幅之間,關注著時事要聞,講述著各種日常瑣事的小幸福,也就是俗稱的小清新。

我也迷戀她道來歷史時的厚重感。這些故事在她筆下顯得生動而不生澀,如同在冰雪覆蓋的俄羅斯的夜晚,閃爍的星點微光,讓人在寒冷中又看到溫暖和希望,質樸的感動往往最令我著迷。

斟酌許多,感悟良多,最使我五味雜陳的是名為《兩個人的電影》的散文。故事簡單,也就是作者與母親分別到了劉老根大舞臺與電影院。前者熱鬧非凡喧鬧之極,後者卻只有她們母女二人寥落欣賞,這篇文章毫不起眼,卻又令我陷入沉思。

該如何去描述呢—這可以有多種解釋。大部分人認同的觀點就是好的東西,真正有藝術價值的東西並不在意,人們樂於觀看讓自個兒開心輕鬆的事物,而不屑於欣賞藝術,或者說是對藝術的敬畏太深。

這,也就是那些文藝片始終不能取得好票房,或者為觀眾津津樂道的原因。爆米花電影充斥了熒幕。通常只有在有國際獎項冠上名號後,文藝片才能走進大眾視野,如一部我很中意的片子,其真正表達的主題是很晦暗的,普通觀眾大部分都說不好看,然而有些人並不如是說道,各執己見,才組成了這個世界。

所以依我拙見,劉老根也是一種藝術,不過是種俗美,是大眾喜聞樂見的老百姓的藝術,而無人欣賞的電影,也許是被抬得太高,反而導致無人摘採這朵高貴冷豔的花,因為大家夥兒都是俗人,忙於生活,疲憊得沒有力氣去動動腦子,有情調的生活,也可以充滿了爆米花,只要有正直的思想,也就是文藝青年,無所謂喜劇或悲劇,只要充實地過,未嘗不可。

她的其他文章,而給我各式各樣的感觸。看來還是自然點最好,還是微光最能給人溫暖,還是閱讀最能令人充實。

【篇十七:《遲子建散文集》讀後感】

只有閱讀名家經典,才能品賞到優秀文化

—題記

最近,我閱讀了《遲子建散文》,且對部分感興趣的文章作了一些深究。所獲得的感受希望與大家分享,故寫下此篇感想。

遲子建是一位女作家,1964年出生於中國北極村—漠河。1983年開始寫作,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五百餘萬字,出版了四十餘部單行本。這本散文集是她最好的部分文學作品彙總。本書分三輯,共67篇文章,內容形形色色,不過都是經典之作。雖然各篇文章內容差別甚遠,但無論從哪一篇中都能看出作者的進步思想(或是對現實不足的深刻反思)。品讀本書,實在是回味無窮!

儘管我只深讀了部分篇章,但還是收穫不小。我想就其中三篇淺談感想。

《最蒼涼的海岸》一篇表面上是寫作者對二戰中諾曼底登陸戰役的回憶,實際上是在控訴戰爭的罪行。七十年前的6月6日,為了全世界的和平,288萬盟軍士兵在諾曼底登陸,然後冒著槍林彈雨衝向德軍防線。他們在用屍體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戰役勝利了,但鮮血染紅了海灘。艾森豪威爾將軍作為這場戰役的指揮官被人們當作英雄永遠銘記,然而那些犧牲的士兵卻逐漸被人們淡忘了。就像作者說的:“有誰還會在意這樣一片墳墓呢—也許是人類為自己製造的墓葬太多太多了!”人類雖然在六十九前就戰勝了法西斯,但黑暗一直沒有消失,它躲在某個角落裡,伺機而動。躺在龐大墳墓中的戰士們的英靈一直以來似乎都在壓制著黑暗,然而當人們將他們淡忘時,這種壓制力量也將土崩瓦解,黑暗有可能再次籠罩世界。因此,為了和平與光明,人們應永遠都不能忘記無名的英雄們!

《看見的和看不見的鐐銬》著重寫了兩位俄國文學家,即陀思妥耶夫斯基與托爾斯泰。前者出身貧寒,一輩子與苦難抗爭,他一生創作了大量價值極高的文學作品。雖然負債累累,但他所取得的精神成就讓人歎為觀止。儘管他戴過四年的腳鐐(服苦役),精神與思想卻沒有受到禁錮,這不難解釋為何有八萬人給一個窮作家送葬的原因了。托爾斯泰與其相似,生前也戴過鐐銬,但這是一副無形的、伴隨終生的鐐銬—他的貴族身份!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貴族身份為何是鐐銬呢?對於一位崇尚自由平等的文學家而言就是如此。他的一生不僅創作了大量經典著作,更做出了許多向俄國農奴制挑戰的行動(解放莊園奴隸),這都是為了掙脫“貴族”的鐐銬。當這位偉大的靈魂走向天國時,鐐銬終於斷裂了。如果所有人都擁有一顆偉大而高尚的靈魂,那麼再結實的鐐銬都無法桎梏住他們。

《不忍的句號》一篇是寫中國近代一位著名變法家—康有為。當時中國內外交困,他深感中國之貧弱,需變法改革。便與梁啟超等人一起掀開了“戊戌變法”的大幕,還先後建立了強學會等變革團體。然而好景不長,維新僅百日便以失敗告終。回國後,他卻判若兩人。梁啟超與康有為雖同為維新人士,而前者終生主張“革新反帝”,康有為卻在變法失敗後消極守舊了,這與他自相矛盾的思想觀念不無關係,難怪作者評價他不是一個堅定的理想主義者。康有為的墳墓是圓形的,像是他人生中一個不忍的句號。變法維新的曇花一現可能是外因所造成的,而他個人的悲劇更多源自複雜的內心。一個想為國家開出“良方”的人卻被同樣的“頑疾”打垮了。可見,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堅定理想。

讀散文不僅要讀內容,更需要品味含義,這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人有時會處於黑暗之中,但我堅信:無論黑暗多麼可怕,總會有人將光明迎來!

《席慕容散文集》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3561字

【篇一:《席慕容散文集》讀後感】

讀過席慕蓉散文的人,往往會被她那細膩動人的筆調感染。她的文章充滿了智慧。她總是把一些不起眼的事物,挖掘出它們內在的美好品質,接著轉化為文字,讓我們分享。在她的文章中,沒有值得去推敲的文字,也沒有令人百思不解的深刻哲理,只是順理成章地向我們一一道述,但卻能在人的心中泛起層層漣漪。

拿起一本席慕蓉散文集,往封面上瞅了瞅,標題是“透明的哀傷”。在這幾個大字後面映襯著紅色的流跡,還有兩朵花和飄散的花瓣。想必這本散文集中定是記載著席慕蓉的人生哀傷。仔細閱讀完封面上的那首小詩後,我終於明白了:寫的都是席慕蓉年輕時由種種事物引發的對人生的感慨。

隨意地翻了翻,看到有一標題是《爭奪》。心想:席慕蓉在文章中敘述的是誰和誰之間的爭奪呢?我帶著疑問進入了文章之中。

讀完後,我腦中的疑問全都沒有了。原來文章描述的是她與工作的爭奪,為享受大自然的權利而爭奪。結果好不容易從繁忙的工作間隙溜到大自然的懷抱,讓心情豁然開朗起來。

是啊,我們生在一個繁雜煩亂的世界,大人有大人的煩惱,我們也有我們學生的煩惱。可是,我們忽略了精神放鬆的享受。抽出一點時間去尋找我們精神的樂園吧,那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精神能量的地方。和作者一樣,用一種散漫的心情,遠離繁亂、世俗的土地,到大自然的懷抱去,那兒有天高雲淡、風和日麗,沒有忙碌的折磨,只有精神給你帶來的活力,經過一番後,再重新回到那世俗的塵世,又重新和塵囂、雜鬧接觸一番,但此刻我們卻是煥然一新的。

此時,我還能理直氣壯地說:“我們不是逃避,只是向忙碌的工作做了一次小小的爭奪。幸好的是,大自然收納了我們浮燥的心靈,還給了我們一份無壓力的心態。”

放下煩惱,走過大自然,去欣賞藍天的美;傾聽鳥兒的鳴唱;沐浴太陽光的溫和。如果你連這都不能做到的話,那你必定不能成大器。但此時不必煩惱,去讀一讀席慕蓉的散文《爭奪》吧!這樣,你便多了一份安逸閒情,添了一份愉悅與超脫。

讓我們一起去享受並關愛大自然吧!

【篇二:《席慕容散文集》讀後感】

淡花幽香,亦能飄香千里。苦心求佛五百里,終是不能得累……

深夜,大概二三點鐘吧。將檯燈開啟,靜靜的,慢慢的,懷踹著一顆只屬於你的心,聽著窗外一二車輪踏過,地上殘留雨水的濺響。情至深,心漸靜,似是看到書頁上的溼潤。心中的迷茫模糊了我的視線。

愛,是個永恆的話題。席慕蓉作為一個蒙古人,讓我們知道任何人對愛的領悟都是不分地區,不分人種的。母之愛,友之愛……化為文字,將愛詮釋的淋漓盡致,令人無法釋懷。

作為一個出國留學藝術的人---席慕蓉,身上具有一種專有的獨特細膩美感。舉手投足,行為舉止間無不充斥了這種美感,自然的,這種美感也融入到她的文章中,使她的文章充滿了美。呵呵,“美”,“愛,”這是多麼優美,多麼高雅的,多麼美麗的詞彙呀!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能從她的文章中讀出希望,讀出生機,讀出前行的動力。而作為這種帶給人們美好力量的載體,卻只是些直白的話語,直白的不像是散文,直白的令人難以捉摸,母親是傘,是豆莢,我們是傘下的孩子,是莢裡的豆子。作者是這樣與她母親說的,在生日卡片一文,作者在她十四歲那年時母親寄了一張生日賀卡,在接下來一段時間裡,每逢母親生日,便匆匆在他國街頭買了一張賀卡,寄給了母親。而到後來明白自己對它毫無興趣的那張生日卡片,是母親最在意,最珍貴的。文章讀到此刻,我竟與作者一道落下淚來。時至今日,具體的年份我記不太記清了。但當時的場景卻模糊記得一些,當時的我正在玩一款當時很流行的網路遊戲,突然想起那天是母親節,想給母親一個驚喜,便馬上寫了一張祝福卡片。之後幾年的母親節,我都因為各種原因沒再給她東西。有一天,我們聊起了這個話題,我問她,我在什麼時候給她送了賀卡,她沒有一點猶豫,十分肯定的說:“二零零九年五月十號”。驀然發現,我的賀卡,一直存放在母親的心中。小小的生日卡片,代表著無數兒女對母親的愛,沒錯母親所能給予的愛太多了,我們所能給予的只有這麼一點點,自然要被母親珍藏起來,用一輩子的生命來感受了。

席慕蓉用美修飾愛,用直白的話語將愛播撒於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告訴我們如何去愛,如何被愛,情之真,意之切,震撼人心。

熄掉檯燈,四周黑了,“啪”,我打開了天花板上的大燈。

【篇三:《席慕容散文集》讀後感作文】

這是多美的一本書啊!封面那清雅的水墨花,是那麼的唯美,它把我的思緒引了進來,我被她那細膩動人的筆調感染。

她的文章充滿溫馨。細讀進去,她的文章和水墨一樣平易樸實:匆匆的過客,小路上的野花、野草、海邊小小的貝殼……許多不起眼、會忽略掉,甚至覺得毫無意義,根本不會去看的東西,她都能注意到,並且看出它們內在的美好品質。

我感嘆,我感嘆於她的細膩和她那淳樸語言,文中沒有可以推徹的詞語,沒有令人驚奇不已的哲理,只是娓娓道出,順理成章。可卻能在人心裡蕩起層層漣漪。

讓我深有感觸的是《透明的哀傷》中的《嚴父》。作者對一個賣牛肉的男子發出感嘆,通過男子的面容,猜想出他的家庭。在這樣的炎熱夏季在外奔波,想必是個父親,為了自己的孩子這樣操勞,又不覺想出他的孩子能理解他的父親嗎?

看過許多寫文章,發現父愛的文章是那麼的深沉。父親常常為了家這個家,為了這個家的生存,為了這個家的幸福與美滿,常常不分日夜的在外奔波,讓處理煩瑣事情的父親有了一張嚴厲的面容。嚴父,寂寞無言,表面嚴厲,實際愛在無言處。可年幻無知的孩子們卻不能理解,他們喜歡投向母親柔軟和溫暖的懷抱,勞苦了一天的父親回到家,發現自己支撐的家的那份甜美,自己雖不能進去,不能享有,或許這樣父親就很快樂了吧!不被孩子們所理解,也無所謂,只要是做為父親,愛著他們,這樣就足夠了吧!

看完這篇心裡有著說不出的心情,想流淚,還想立即給父親一個擁抱,同時也有著疑惑,為什麼父親不去辯解他們行為?讓孩子們理解他,讓他也享有家的這種溫馨,我的思緒不覺想到了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雖然不是嚴父,但他也常常奔波在外,甚至等我睡了才回來,我認為在父親心中工作比我重要,所以總是對父親忽冷忽熱,有時他說話我也不理,可他什麼也不說。

有時我會從父親的開門聲中驚醒,發現他不管回來得再晚也會來到我的房間。夏季,為我關掉電風扇,冬季,為我扯扯被角,當時小,沒放在心上,可現在卻知道這小小的動作,卻也包含了父親對我深深的愛,他是愛我的,我是不是也應該對操勞的他多一點理解,多一點體諒,多一點愛呢?

父愛如山,深沉。父親對我們的愛雖然不會驚天動地,但是他對我們的愛卻滲透在生活的細節中,只是我們一直沒有發現罷了。

【篇四:《席慕容散文集》讀後感】

真摯靈動,靜默素雅,我提墨筆,墨跡淡淡綿延於這本《席慕容散文集》上,八字,唯有這八字,才可抗之。

我終被她那細膩動人的筆調打動,喜歡她那真誠不失溫情的文字中,喜歡她那時馨時憂的情懷,曾經讀過許多名家的散文,若論素雅者,當是席慕容女生當之,聽陳老師說,在她那年代的時候,席慕容的散文詩歌就已走進人們的文藝世界了,興盛一時至今未減。

讀久了那氣勢磅礴的文體,其實細細品來,還是要添一下溫婉的氣息,嘗試開始慢慢接受席慕容女士的典雅之氣,覺得,是花開時,願喜;花謝處,悲嘆。帶給你一個女子的婉柔綽約,筆若流彩,透出生命中的愛,愛中的美,都如一張沉博絕麗的畫卷般緩緩展開在眼前,方覺得這妙不可言,在觸及時發現那金風玉露一相逢的無言心動。

她曾說:“原來平凡的人生裡竟然有著豐盈的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她的心中,因此常常擁有一份感恩與感動,感恩之心對於我們是必不可少的,活在這個世上,世間萬物,哪怕是一草一木,也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在享受著美好人生之時,千萬不要忘了這生活種種享受,緣起何處,是誰贈與,方可學會感恩。

一種如痴如醉,又融入一種夢幻般的不真實,好比在孤寂徘徊中不免起了疑心,猶如潺潺流水般拂過心頭。

窗前月下,彼岸繁花,其中有一篇散文,叫做《窗前》,本文主要講了作者於四十年後重返臺灣,窗前依舊,可臺北卻早已是物是人非,作者在老師家看到的那樹蒼翠欲滴的芭蕉,想起自己家窗前也曾有過這樣的芭蕉,我對最後三段感觸很深,在經歷過人生的磨礪之後,重返臺北卻看見現在的它燈紅酒綠,不復當年,人與人的眼裡充滿著慾望,看到這,估計相信誰都不忍看到這樣,嘆的是物是人非,悲的是人心不古,只有窗前佈滿灰塵的古琴依舊在操守著那個時代最後的聲音,多麼的悲哀!得何以喜,失何以憂,見那綠姿芭蕉,才知對滄海桑田的悲痛!

嘴角漾起微微弧度,淡淡的客氣中彷彿是融入了絲絲暖意,於是我甘心不去想,不去說,只是靜靜的翻頁,沉醉在她的文字中—

所以,在這樣一個時代讀她的作品,對心靈好好淨化再好不過,席慕容,她是真正一個熱愛人生的作家,不會以玩弄文字或者蠱惑人心為榮。

《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6669字

【篇一:《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散文的歷史很久遠,無論是對國家大事的一些評論,還是對生活瑣事的一種感悟,散文都有著它獨特的魅力,近期選讀的李漢榮作品的風格就是在細膩之中不乏一些男人應有的一種氣概。

總的感覺,李漢榮的作品凝練、灑脫,文章一氣呵成,細微之處可以見到作者的真功夫,他的文字功底雄厚,其作品在樸素的文字之中卻能給予讀者無限的感慨。當你在品讀文章之時,文字會將你帶去作者心中的桃花源,那裡“不知秦漢,無論魏晉”,那裡擁有著他兒時的自由、純真和快樂。

作者在文章中更多寫得是他的母親,可見作者的母親對其本身的影響之巨大,他對其身邊的一花一草、一鳥一石皆有細微地觀察,當然“格物”的確很重要,但真正的“致知”才是一篇散文的精髓,也是我們這些後輩們要學習的思想。作者用獨特的視角去詮釋著那些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以及人與人之間最普實的情感,在他的眼中,萬物都是有靈智的,這就像一位得道的高僧,反而比常人更加放低姿態去看世間百態,看到的往往比常人更多,所以說“站得越高,望得越遠”並不一定全對,最起碼做人不一定全對,只有切實地放低姿態,才能真正做到通地氣達天理。

說老實話,我其實最有感觸的是作者的外婆,一位在文化大革命受盡摧殘的地主婆,當一個人被永遠定性了之後,人就會對未來失去信心,更何況這種定性要牽連著一系列的打罵侮辱,到最後自然會身心俱疲。作者外婆心中難免會有成噸的苦水,就像孟子說過的“所惡有基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作者的外婆為了維護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而選擇了死亡。

記憶最深刻的是文中曾寫到作者的外婆臨死前喝了一口清水,這水裡究竟有什麼值得作者的外婆留戀的呢?這讓我迷惘了很久。或許這僅僅是一朵將凋零的花對莖和葉的最後一絲眷戀吧。哎,我們要去珍惜身邊的親人,他們遲早會一個又一個的從我們身邊離去,我們該怎麼辦,親人的逝去是一種比死亡更恐怖的事,珍惜每一段時光,每一縷陽光、每一份緣份,千萬不要到了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惜!

人終究是人,要被七情六慾所控制,但這何嘗又不是件好事呢?這可以使人與人之間不再冷漠,同時藝術也因此而生。人生在世,無非就是緣,能活在世上已經不容易了,無論過程多麼精彩,結局終究是一杯黃土,想想當年豪言壯語,到頭來什麼也沒有帶走,就像一座山,無論怎麼都是山頂最吸引人,然而等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向上攀時,孰不知山頂上是亙古的嚴寒。

其實,我們只要在活著的時候留下什麼給後人,這就足夠了。李漢榮應該是想把他一生歷程的感悟留給我們讀者,讓我們更好地做人罷了。

【篇二:《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初識此書,是素淨的封面,卻只見幾字寥寥,如—李漢榮散文選集。

由此可知,鉛華如水淡淡成。壓平了的紙張上,一行行天空樣的文字橫貫其上,文字不是因為它有多麼華麗而使你感動,而是文字中的一面如水明鏡,文字的澄澈,使你窺見你心中感動柔軟的角落,使你感動的是一顆有文字的心。

文字是真實的,它所擁有淺淺的呼吸都是它的每一個韻律,我喜歡他文字中的每一片天空,一葉菩提,一沙一世界,讀漢榮的文字有如陳時的月光的昏黃久遠是一幀過去的書信。《一碗清水》中印著一位老人窮盡了一生的執著,追求著水一樣的純淨的尊嚴。親人給的總是最貼心的溫暖,《外婆的手紋》中外婆便如一名藝術家會針織縫補,自然之景是從那雙巧手中呈獻而不同時代的人,自是擁有一門時代所給予的技巧,然,時代過了,人民熟悉的就變成陌生的,人民篤定的就變成懷疑的,李漢榮的文風大致便分成二類,一類抒情寫親人,二類嘆息大自然,人燈對自然的糟粕迫害便從義憤填膺的語言中流露而出,相較,我似乎還是偏於喜好溫暖的親情,像冬日的太陽,明亮又不熾熱,溫暖而又安寧。

想起一文《頂針:一生的戒指》突然想起一名廣告:女人,一天的公主,十個月的皇后,一輩子的操勞。日子就是這樣,一天天再難再也得咬牙渡過,所以才是過日子。頂針就是這樣與母親手中力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身上的傷是以光天之傷心承後天之痛,做活時那一枚小小的銅戒指又藏了幾分痛得執著,十指連心啊,頂針上一個又一個集合的密密的針眼,是母親多少次痛了,累了,苦了,欲淚了,又罷了,反覆吞嚥的情啊,心上扎滿了密密的針眼,卻裝作完好,痛對知苦對樂,頂針連著心,必其曉心之苦,天天地繞指而轉,像飛旋的螺,不斷奔走,奔出一個我們得以廕庇的世界,母親用溫暖的心把我們包裹起來,用足夠多的溫柔包裹我們內心的反叛,黑暗,任其爆炸,飛裂,仍以笑面對,華美的鑽戒戴了一生,卻只有一枚銅戒指能陪了一生久遠,痛卻不服,像一個反反覆覆的夢。

其文貌不揚,意卻濃,如一杯春茗,餘香久久未散,卻留得滿脣滿齒餘香。

【篇三:《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作文】

年末前的一週,我讀完了《李漢榮散文選集》。在2014年收官的同時,我一年的閱讀也圓滿的劃上了句號。

李漢榮,陝西勉縣人。著有詩集《駛向星空》、《母親》、《想象李白》和散文集《與天地精神往來》,還有多篇文章入選中學語文教材。

這本散文共91篇,分為6大章節,每個章世都有一個突出的主題。從文章上看,作者的寫作風格側重於語言描寫,但也兼顧了內容情節,更讓人感覺思想深邃。至於題材,那更是妙趣橫生卻又發人深省,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散文集,因此我幾乎每一篇都進行了較為仔細的品讀,但我依然要挑出幾篇與大家分享。

讓我感觸最深的文章應該算是《我們為什麼活著》。該文以白雪與古樹等景物為切入點(似乎與主題不著邊際),逐漸引出文章的中心內容:人為什麼而活了?要知道,人之所以活著,當然靠自然與眾生的護持和養育(作者的觀點)。然而,我們可曾想過回報自然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在人類的潛意識中,就已經認為向自然索取是天經地義的了。可是,人應該明白,如果索取“透支”的話,大自然將會報復人類,到那時人類將無法生存下去。因此我們必須對自然懷著一顆感恩之心,敬畏大自然的一切。但擁有感恩的心是不夠的,我們更應該用實際行動來回報自然。永遠將感恩掛在嘴上的人和破壞者一樣可鄙,只有付諸行動才是真正的回報自然。愛護自然吧,就像它愛護我們一樣。

《為生靈哭泣》是一篇動物題材的文章,講述了幾種動物的悲慘下場(如羚羊、虎、錦雞、狐),讓人看了深受啟發。自然賜予了這些動物生命與生存的領域,而人類卻為了自己的貪慾不斷地“向外擴張”,逐步擠佔這些動物的生存空間,掠奪它們身上一切寶貴的東西。坐在金字塔頂的人類啊!殊不知自己正在將塔基的石塊一條條地抽掉。動物們依舊那麼慷慨,但這恰好助長了人的貪念,它們不知還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而人類的高樓卻越來越多。這直衝雲宵的高樓,哪裡是混凝土堆成的,材料分明就是獵人的黃金,和動物的骸骨。

《生命何其不易》同樣是寫動物的不幸,然而與前一篇文章不同的是,這些動物不幸的命運在人眼中是十分合理的(如豬、牛、羊、狗等)。動物們身上的特點原本是它們生命的特色,然而這也成為了他們悲劇的源頭—人類看上了這些特點。從後半部分內容來看,作者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檢討”。(這其實是在抨擊人類的暴行)。我承認,為了人類自己的生存,我們必須要“犧牲”部分動物,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生存手段越來越利益化,這也導致了許多不應該有的屠殺浮現在人們面前(或者不為人所知)。人類正處於盲目的利己主義深淵之中,也許難以自拔了。但是,只要我們依舊心存善念,去減少那些不必要的死亡,我們的心靈仍可以得到“救贖”。請記住:生命何其不易,人類沒有資格過度地掠奪它們。

作為人類,我們正處在這個世界的頂峰,可如果沒有自然與其它生物的存在,人類也將無法立足。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個世界才能永久地維繫下去。

【篇四:《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今天,我有太多的話要對那雙手錶達,但那雙手早已回到夜的深處。”

—題記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這樣一些人,家境貧寒或是身份低下的人,內心卻埋藏著一份善良與真誠。

品讀李漢榮的散文,讓我更加懂得愛的真諦,以及在我們生命中的過客留下的美好記憶……

其中,《黑夜裡的那雙手》一文令我尤為感嘆。當我第一眼看到這篇文題的標題時,就不時聯想起鬼片中的刺激性的片段。正因為如此,我就帶著好奇與期待讀這一篇文章,最後才知道是自己錯了。

文章的內容主要是:“我”小時候,一個人走夜路,因為害怕而坐在石頭旁,這時地主婆王嬸拍拍“我”的肩膀,叫我不要害怕,並領“我”回家。

作者因此感觸很深。雖然王嬸並不是“我”的母親,也常被他人辱罵,捱打,但在“我”的心裡,王嬸是一個善良的人,就如同“我”的母親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我。文中花大量的筆墨對王嬸的手進行了描寫,以一雙握滿老繭的手從而來突出主題“這雙手傳達的是愛意和溫情。”

殘酷的生存給王嬸的是粗暴和凌辱,但她的善良換來的是我久久的懷念。在我們的生活中,像王嬸一樣處境的人有很多,但又有多少人能像王嬸一樣有一顆善良的心?這些默默奉獻的人應永遠懷念在我們成長中。

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顆懂得懷念,懂得感恩的心,把他人給你留下的“記憶”好好珍藏於心中。在我們的生命中,就應該有這樣的“過客”,且行且珍惜,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生命煥發光彩!

記得在我四五歲時,去了趟鄉下游賞,當地的鄉民都十分熱情,我注意到了一位老奶奶,身穿一身破舊的短衣裳,處處打著補丁,鞋子也是破的,但她面帶笑容,把手中的玉米遞給我,我連忙退了一步,“奶奶,還是您吃吧,我不餓。”奶奶還是強把它推進了我手中,令我

感觸極深……

如果每個人都能報著“感恩的心”,即使是貧窮落魄,我們也照樣能做到!

【篇五:《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語言是一個人皆可夫的妓女,而我卻要把她改造成純真的處女。”詩人奧登如是說。如果說作家的任務是為了體現語言的神聖性,那麼李漢榮無疑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李漢榮對時間與自然幾乎有著一種天生而發自內心的崇拜,我讀他的《我們為什麼要活著》,便清晰地表達出了他的這種感情。杜甫詩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歷經悠悠十載滄桑歲月,吐露出的文字自是優雅,想必李漢榮正是因此才寫了這篇文章吧。

的確,時間之流浩浩蕩蕩,相比之下人太過脆弱也太過渺小,“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恨不得掛長繩於青天,系比西飛之白日。”何不能說明千百年來世人對時間的珍惜,但很可惜的是時間有如一匹脫韁的野馬,一馳千里,絕不回頭。若是這世上有什麼人可以令時光回溯,那麼我相信,只要他提條件,絕對會有無數人為之赴湯蹈火。然而時間沒有彈性,一切總會有盡頭。人的生命也是如此,那麼我們又為何要生存下來?不,人是不會平白無故地到這塵世間走一遭的,何為人生?—人在有限的時間裡做出無盡的事業,此之謂“人生”。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人生確實短暫,若不倍加珍惜,無所事事而碌碌無為,這樣的人生已是喪盡了意義,而回首過去,也必是悵然若失,憾而無用了。所以說我們應趁此時大好時光,去做一些我等必做之事,這樣我等才不會“空悲切”。

人生有涯,活的有無價值,不在乎生命長短,而在於是否做了有意義的事。鄧稼先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殫精竭慮,吳孟超九十多歲仍征戰在手術檯上,王進喜為中國石油鞠躬盡瘁,他們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他們的時間卻換來了碩果累累,青史留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的生命已然在紙面上得已延續下去,要我來說,這才是古代帝王夢寐以求的“壽比南山”,是真正的“長生不老”。

所以說,朋友們,千金難買寸光陰,何不以今日之努力換他日之嘆息?相信這樣我們才會度過一個充實而豐富的人生!

【篇六:《李漢榮散文選集》讀後感】

自然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又應該如何去對待?在這日益喧嚷的世界裡,鮮有人能夠敏銳地捕捉住它,甚至都難以給出讓自己信服的答案。正如許多文章中所感嘆的那樣:住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之中,我們已離自然越來越遠。此時,我讀到了李漢榮的文章,他那清新還帶著一點童趣的語言深深吸引了我,跟隨者它,我似乎看到了更深邃,更瑰麗的自然……

在李漢榮的文章裡,他描寫最多的是那些看似簡單而又稀疏平常的事物。他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賦予了他們鮮活的個性。正如書中對狗尾巴草的描寫:“狗尾巴草,那麼天真地守在路邊,誰家的狗丟了尾巴?遍地好看的狗尾巴,令千年萬載的孩子們想找到那一定很好看的狗。”他把最普通事物的情態描摹得出神入化,讓人腦中不自覺地浮現出自然中的萬事萬物,似乎一切都渾然天成,自然之趣在他的筆下體現得淋漓盡致。

再次細讀,我發現李漢榮的的散文中散發著一種對自然的尊重和感恩—哪怕是最微小的生命。在《為螞蟻讓路》一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螞蟻的隊伍前駐足的一件小事。當我們急著趕路時,我們是否會留意到腳下那一列小小的隊伍?我們又是否會停下急匆匆的步伐,只為等待他們平安通過?大多數人的答案是否定的,螞蟻的生命太過與卑微,甚至卑微到常常被我們所忽略。但李漢榮注意到了,他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一切,而面對奉獻者,他也常常抱著感恩,乃至懷著愧疚之情,用心靈去與之交流—這能不能給我們一些啟示,到底怎樣去面對自然?

在碧山綠水白雲之間,我們可以獲得一種深沉的愉悅。日常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無傷大雅的蠅頭小利,與這遼遠和純白相較,顯得太過狹隘。大自然教誨你,也修正你,使你對生存的理念,有了些許新的調整。

從李漢榮的文章中,我逐漸明白,自然的本質就是自然二字,大自然是一個整體,它不會刻意去改變什麼,也不會刻意去破壞什麼。四季更替,春華秋實,都只是遵循著自然的規律罷了。在人生的旅程中也是如此,有些不重要的東西,該放手就放吧,順其自然,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心境。

同時,我們要對周圍的事物心懷尊重和感激,人類與自然從來就不能夠分開討論,尊重自然,就是在尊重自己,感恩自然,也就是在感恩自己。

李漢榮的文章不長,但他以清晰、鮮活和易於領會的描述,最充分地展示了人類與大自然相親相近、密不可分的聯絡;並由此延伸,甚至改變了我們對於大自然乃至世界的印象,使你獲得生命最重要意義和價值的領悟。

【篇七:真實的心和眼—讀《李漢榮散文選集》有感】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看見夾頁上作者介紹中的一張照片,一位戴著眼鏡的中年人正眯著眼睛微笑著,給人一種人畜無害的感覺—儘管這麼形容一個人的確不太適合。

這麼一本厚厚的散文集,隨筆佔了許多,他的散文中也有許多是描寫農村的。字裡行間帶著一種懷舊,又蘊含著天真純樸的農人情懷,像是一大筆精神財富。整本選集分五大節,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節“動物的眼睛”。每讀完一篇,都實在難以相信作者是何以寫出這樣的文章,描寫的是牲口,卻讓人感覺像是真正的,與人類一樣富有智慧,甚至有著許多人類身上幾乎泯滅的特點。

在《動物的眼睛》這一章中,作者說,許多人說,動物沒有心靈,那動物的眼睛還是心靈的視窗麼?但他又否認了這個說法,因為他看見了動物眼睛後的心靈,作者通過那些動物的眼睛,看見了虔誠的心,懺悔的心,純潔的心。我確實是第一次閱讀這樣的文章,將動物同人類一般描寫,我也彷彿通過這些文字確確實實地看見了那些有心靈的動物。我曾疑惑,同樣有許多描寫動物的文章,但是為什麼唯有他的文字,真正讓我震撼感動呢?大約,是因為他真的看見了,真的感受到了。

也有一篇名叫《感恩》的文章,而這感恩卻同其他文章不同,因為這篇文章通篇不是感恩那些食物,用品,自然,而是感謝它們的來源—動物,蟲子,世間萬物的生靈。閱讀這些文字,作者彷彿是在描寫感恩父母,感謝朋友一般。還有那篇《為生靈哭泣》,一種即將滅絕的種族,一隻做成火鍋的公牛,一隻被做成皮衣的狐狸,一頭被做成虎骨陣痛貼的老虎,一直被做成佳餚的錦雞,及,一篇野味餐廳啟事。

我感到諷刺和噁心。

是的,人類便是為著些不知何的理由將他們殺害。為了吃?為了穿?大概,還有好奇心?亦或是虛榮。總之,以第二人稱視角中所描寫的那些動物的慘狀、下場,我感到的是罪惡感。還有真實—難道不正是如此?

正是如此,為了將他們殘殺,為了美,拔去他們的皮毛,為了健康,取他們的骨做藥材,割下他們的陽物壯陽。這正是真實的事,發生的事,被坦然接受的事。而我卻感到罪惡—大概字裡行間,我已將他們當做同類。又或許,是因為我正是那些吃著野味,穿著羊毛衫的人中的一員,卻假惺惺地在這寫著將他們當做同類。

我彷彿能看見,一隻披著人皮的野獸伏在臺燈下寫著什麼。

于丹重溫最美古詩詞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795字

詩意如畫映於心

心中彷彿一縷陽光透入,溫暖,宜人,又帶有一絲感動。我想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有此感觸吧!書中用如夢幻般唯美的語言帶領我們進入了一個詩意的世界。詩意故而在記憶深處低迴,熟悉而又陌生,卻牽動著我的心。

年華有限,詩意無窮。我喜歡這種淡淡的詩意,就像書中作者所言,“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箇中國人生命的深處都蟄伏著詩意。”事實亦如是,詩意的世界充滿了浪漫,如畫而映於心。

在詩意的世界中,在這幅畫卷裡,儘管紙張有些破舊,有點模糊,可每一筆勾勒,每一抹痕跡,似乎都記載著跨越千載的情思。何人獨倚明月樓?何人琵琶語凝愁,思如淚,沾衣袖,世人只知琵琶舊,誰嘆那年愁滿頭?詩意的世界,情感總是細膩,朦朧而美好。

夕陽西下,一天流光走到了邊界,馬上就要墜入茫茫黑夜,這一瞬間,人心百轉千回。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可總有那麼一些人日落不得歸。正如《詩經王風》中所說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短短八個字,道出了多少人思歸不得歸的苦,又讓人懂得了多少悲傷與苦痛。每當斜陽晚照你又是否對著夕陽嘆息哀愁?可惜現在每天都忙碌著生活,哪還會有許多人對著夕陽訴說情思?其實,詩意就在你的心中,如畫般映在心頭,只要你去發現,詩意的世界會被你營造。

水闊山長,辛棄疾曾在登樓時寫下“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他將自己所有的情思寄於樓上。那種愁苦,如今在我眺望遠方時也能體會的到。“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也依舊用充滿詩意的句子道出一片愁。他們都是如此的令我敬佩。在他們眼裡,風花雪月都是詩,春夏秋冬皆為意。

詩意如畫映於心,在你聽到李清照這個名字,你會想起“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會不禁嘆息到:“風華是一指流沙,蒼老是一段年華。”

在詩意的世界中,你會不動聲色飲茶,踏碎一世繁華的瀟灑,會有執著如淚,滴入破碎的心的唯美,也會有月滿西樓人獨守的靜謐。詩意就這樣如畫映於心。

詩經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831字

《詩經》是一枚月亮

早都知道《詩經》是浪漫主義的源頭,但面對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時,卻感覺好無韻味可言,索性就將它丟在一邊,結果讓我錯過了這麼一本有價值的書。

《詩經》是咖啡,那麼《詩經是一枚月亮》則是咖啡伴侶,越嚼越有味,於是,我翻開它享受品咖啡的過程。

《詩經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個細膩溫嫻的女子。她將《詩經》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來。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宣其室家。”原以為“逃之夭夭”是正確,這裡只不過是引用而已,經過反覆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最原始的表露。這句詩大概的意思是說,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紅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覺得《桃夭》該是一首歌:“桃花盛開朵朵豔,桃林內外紅纏綿;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樂天天。”重點在這“桃”上,“桃”可以引申為桃花林,桃花運等。

現代社會,有不少人都幻想著自己能有一次美麗的桃花運。可這畢竟是幻想,有幻想就會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為自己能夠有又一次桃花運,然後從此“飛黃騰達”。事實證明80%的女生錯過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證你心儀的物件也看中你嗎?女生有了桃花運便會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運只是一次美麗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劇,男主人公是多麼耀眼,我們更不是黃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島上看桃花。所以,現實點,學著《詩經》中女主人公快樂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詩經》中所描繪的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是純真的,的確,在那個時代,一個沒有被金錢和地位所汙染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最樸實,最真誠的。相反地,誰能想到過了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都在為生活所奔波,所勞累,忘記了我們最初的目標,迷失了自我。若我們都靜下心沉下心來,翻開《詩經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會對《詩經》中枯燥的文字而感到厭倦,找找自己的內心,聆聽自己最真實的聲音。

《詩經》是一個月光寶盒,流注了無限愛意與溫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見最本質的自我。

一行詩句,無限思量。

真好。

李煜詞集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1079字

胭脂淚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閒。

—題記

頃刻間,南唐亡了,一切都灰飛煙滅了。

千年的風雨,淡褪了刀光劍舞,洗去了琉璃芳華,沉澱了你的目光,卻化解不了你的憂傷。你只是獨自登上高樓,望著那一輪明月,望著家的方向。無言,只能無言。一杯濁酒消愁,往事依舊在目。國已破,家已不能回,心該何處歸?花依開,月依圓,卻早已物是人非,抬頭望月,慘白的彎月勾住了過往,黯然神傷。罷了罷了,就讓孤單融入淡酒,伴你孤往。

你是一個詩人,一個愁比江水更多的詩人,不然你怎麼會吟出“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的千古名句。短短十八個字,數不清你的愛恨情仇,卻道出了你的孤獨。

然而你只是一個詩人,一個愁比江水更多的詩人。你不該為帝,不該君臨天下,你不懂什麼治國方略,更沒有什麼遠見卓識。在那個兔死狗烹的時代,你的善良也顯得格格不入。也許大臣感嘆的對,“百無一用是書生,”真是妙手偶得。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身為階下囚的你是多麼委曲求全,即便只是在夢裡,也只能一晌貪歡,淪為亡國奴的恥辱你怎會忘記?對於故鄉你又何嘗不思念?可惜夢境美則美矣,可太過短暫,陪伴你的永遠只有無盡的黑暗。所以你才會發出“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的感嘆。

其實,你真的是一個善人。要不,當大宋兵臨城下時,你怎會連仗也不打就直接投降?因為你知道如果兩軍兵戎相見,百姓將陷入水生火熱之中,生靈塗炭。為了保全百姓和大臣們的性命,你選擇了放棄江山,放棄皇位,你豈不知這一走,就再難歸來,何曾不知道這一離別將受盡無限恥辱,聰明如你,只是你在百姓和你之間選擇了前者。所以當你一句“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傳到昔日臣子的耳邊時,他們紛紛抱頭痛哭。你不僅是一個心慈手軟的皇帝,更是一個悲人憫民的詩人。然而太宗的一壺牽機毒酒,結束了你悽慘的降辱生涯。那一年,你剛好42歲。42年,對於浩渺的人類歷史來說,不過是滄海一慄,而對於你來說,卻是曲折漫長的一生。“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主”更是對你漫長人生的評價。

你的格格不入,註定要亡國,註定要成為亡國之君。可是如果你不是丟了江山,你又怎會成為一代詩人,又怎麼會寫出如此優美之作,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道滄桑語始工。那些流傳下來的作品就是你生命的延續,日久彌香。

但願有一天你能明白,你的生命也曾精彩過。而不是隻有無限愁思陪你望著那一輪明月,望著家的方向,寂寞的吟唱:“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唐詩茗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1229字

清爽的扉頁中,一點點漢字相互磨合成句,句句珠璣,一首首詩自成一體,個個驚天。迷人的水墨氣息透過略黃的紙頁,我在旁賞《唐詩茗》,品詩味,是我在假期中的幸事。

“自在飛花輕似夢,天邊絲雨細如愁。”淡淡的樹影,隔著輕簾,若隱若現。“碧玉小家女,小家女來嫁汝南王。蓮花亂臉色,荷花雜衣香。”江南水鄉採蓮歌女繞過長橋,淺笑顧盼。“讀書消得潑茶香,只當是道尋常。”一襲長袍,一樹蕭秋,殘陽餘暉,孑然一人。於是我不能不佩服古詩人們敏捷思維,不染風塵的品性,將優美的句子化為至理純美名言。唐詩其豪邁文風與清新淡雅味道洗滌人心。

翻開《唐詩茗》,不怕別人說我無趣矯情,唐詩是我國流傳至今的優秀文化,其雖發源於春秋,成熟於唐朝,興盛至今,文化思想價值深遠。當我想放遠目標,欲窮千里目,自然會獨立高樓並欣然更上一層樓。即使沒有壯麗山色,也是衣沾不足惜,但使登樓之願無違。

我無法用詩的格律讚美唐詩,也無法用理解來全面解釋詩的含意,我只知道唐詩,一種娟秀的文體,穿越千年屏障,傳來陣陣書香,給現在世人以啟迪,難道不是古人對生於今天的我們一種贈送,是千年洗滌過的文化瑰寶。

當一個人有高雅的氣節,不苟且於同流合汙的態度,寫出的詩作也不落於俗套,像李白、王維等大詩人。李白不屬於衰敗的唐朝,他超越世俗、要自由,於是他不羈,超脫了凡世將這種精神寫入了詩中,於是李白的詩便飛越了古今,一世的榮辱興衰,飛越了天地八萬裡的悲歡離合。李白鑲入了歷史,他用唐詩作為自己經歷的痕跡,闡釋其人生。

唐詩中的李白教我不畏強權,自我洗滌,而王維等人卻又告訴我隱居山林,與世不爭,無慾無求。可見唐詩不僅是說明事理現象,其實更表達詩人此時的境地、理想。唐詩像水,如同水一般晶瑩靈澈,沁人心脾,洗滌人心,將人從迷茫中指出道路,又像一陣風,吹走風沙,還人一個清靜,讓人在各種誘惑中清醒。

唐詩更多含有國家甌缺,中原動盪之憂,它是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象徵,它伴著國家發展,在貞觀、開元盛世有它,在安史之亂也有它,在歷史的洪流中,它從清雅轉入豪邁,像一位幼稚的孩子轉化為風霜老人。我想是不同時代影響詩人,詩人的筆下影響了詩,像李白生於盛唐,終日流連於山水,屬於浪漫主義詩人,詩作筆力雄健,大有為國捐軀之雄偉氣勢而生於晚唐杜甫,憂國憂民,感時傷懷念家悲己,怎奈何一個“愁”字。看來是不同時代影響唐詩,唐詩也能記錄歷史,在後來影響未來,唐詩時刻在變,永不變的只是五言七律的格局。在歷史中,唐詩的詩韻如同春秋時的蛹化為唐朝的彩蝶,越發成熟。

我以詩回想歷史,那曾經的美好回憶,也以唐詩歌傾我們的時代,又以詩回憶那遙遠的歷史,看諸侯吞併,列強爭雄,看塞外長城下黃沙聚起,看琴聲中的止雲停。

春來秋往,詩韻化蝶。因為唐詩的深度,我不會選擇所謂的時髦,因為陣陣書香,才會選擇細細品味!就像紅酒綠茶,入口苦澀,回味甘甜,因為那是唐朝跨躍了時空留下的記憶。

捧著《唐詩茗》,看著窗外嫩綠的枝葉,我便在中國古典文化中,漸行漸遠,一路化蝶。

超級好玩科學故事集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839字

生活因科學而精彩

說起我喜歡看的書啊,那就如沙灘上五彩的貝殼真是不勝列舉,但是暑假裡讀的那本《超級好玩科學故事集》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喜歡它不僅僅是因為它那精美的封面,更重要的是書的內容豐富多彩。它由天文講到地理,由動物講到植物,由人體講到微生物,真可謂“大千世界的縮影”、“當代知識的集錦”。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狗在夏天時會吐出舌頭喘氣,因為夏天天氣炎熱,人可以通過出汗來降低體溫,但狗為什麼不能出汗呢?因為汗要從汗毛孔裡排出來,狗身上卻只有鼻子和腳上有一些汗腺,所以很少流汗,當氣溫升高時,狗只好吐出舌頭讓水分蒸發以致讓身體降溫。

我還知道了貓為什麼晚上眼睛會發光,因為貓的眼睛的視網膜後面多了一層反光組織,反光組織能讓進入貓的眼睛的光線反射回來,從而轉換成兩倍的亮光,讓貓的眼睛亮晶晶的,這種反光組織對貓在黑暗中行走很有幫助。

科學還曾給我的生活帶來不少驚喜呢!一天,我正玩得起勁,忽然聽見媽媽大聲喊道:“星竹,你的書被水弄溼了。”“什麼!書被弄溼了,這該怎麼辦啊?我可是一個嗜書如命的“小書蟲”啊!”我十萬火急地衝進書房,只見書桌上一片狼藉:書桌早已經被“洪水”淹沒,鉛筆、橡皮和那本《笨狼與小夥伴》正在“洪水”之中苦苦掙扎。我急忙把其他沒有被水打溼的書搬離這是非之地,以免“洪水”再將這些書吞沒於腹,匆匆拿來抹布把“洪水”治服。但是望著那遭殃的書我一時忍不住內心的傷感,“嗚嗚”哭了起來,突然我的腦海裡浮現了“凍書”兩個字!沒準書上介紹的這個辦法能見效呢!我說幹就幹,拿起那本已經被浸溼的《笨狼與小夥伴》,按照原來書中看到的方法,半信半疑地將它放入冰箱的冷凍室。兩個小時候後,我迫不及待地開啟冰箱,取出了書。酷!書完全乾了,每一頁的紙也非常平整。這可把我樂壞了,我破涕為笑,媽媽見了眼前這本完好無損的書直誇我看書的收穫真不少。

原來我不喜歡科學,可看了這本書後,發現原來生活中處處都充滿著科學。我慢慢地喜歡科學了,我一定要認真學習,長大繼續探索更多的科學奧祕!

福爾摩斯探案集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3789字

【篇一:福爾摩斯探案集讀後感】

《名偵探柯南》這部動畫片肯定有不少同學看過,裡面的主人公柯南破解了許多有難度的案子,這給許多同學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如果你看過《福爾摩斯探案集》這本書,把福爾摩斯和柯南相比較,那可真是柯南這塊雞蛋來碰撞福爾摩斯這塊石頭了,現在就讓我們來見識一下偉大的偵探福爾摩斯吧。

《福爾摩斯探案集》的作者是英國作家柯南道爾,他被譽為“英國偵探小說之父”,書中有許多偵探故事,如《血字的研究》、《四簽名》、《波西米亞醜聞》、《空屋》等,其中最讓我難以忘記的故事則是《波西米亞醜聞》,這則故事主要講了波西米亞的國王拜訪了福爾摩斯,並懇求福爾摩斯從一名名叫艾琳艾德勒女士中拿走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是她和國王的合照,但是國王即將結婚,艾德勒女士威脅國王說他如果結婚,她就把照片給他的未婚妻看,一旦交到未婚妻手中,這場婚姻就不會成立,所以國王希望福爾摩斯拿走照片,最後福爾摩斯以為能順利拿到照片時u,卻不知艾德勒女士早已知道他們會來拿走照片,所以早就做好了準備,她和她的丈夫離開了她的家,並把照片擁有她影象的那一半拿走,然後把照片歸還給國王,案件圓滿結束。從此,福爾摩斯總是用“那位女士”這樣充滿敬意的稱呼來稱呼艾德勒女士。

《福爾摩斯探案集》這本書的各種案件也涉及到英國當時的社會現實,突出表現了犯罪問題、道德問題、圖財害命,通姦謀殺,強盜行凶等行為都在小說中得到反映,由此可以看出,英國人民當時的生活並非很美滿。

我們要學習福爾摩斯細心觀察的精神,福爾摩斯每次可以成功地破案,都是因為他細心觀察,不放過案場的蛛絲馬跡。要想進行成功的推理,就必須結合人物的對話及案場的痕跡來推斷,福爾摩斯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方面,我們要學習福爾摩斯孜孜不、倦細心觀察的精神。

《福爾摩斯探案集》這本書十分好看,想了解福爾摩斯這名大偵探就趕緊去看一下吧。

【篇二:福爾摩斯探案集讀後感】

在歡樂無憂的寒假裡,我一邊玩,一邊也看了一本書—《福爾摩斯探案集》。

《福爾摩斯探案集》是被譽為“英國偵探小說之父”的作家阿瑟柯南道爾寫的一本偵探故事集。在故事中描述了夏洛克福爾摩斯的家庭和個人經歷。故事主要由《冒險史》系列、《新探案》系列、《回憶錄》系列、《歸來記》系列、《血字的研究》、《恐怖谷》、《巴斯克維爾的獵犬》、《四簽名》等多個部分組成,是歷史上最受讀者推崇的偵探小說。

本書主要講了自稱是“諮詢偵探”的夏洛克福爾摩斯在搬過來與他同住的併成為他的助手的人華生的幫助下,透過蛛絲馬跡,利用縝密的推理思考,破解了一個又一個神祕的案件。

《福爾摩斯探案集》創作以來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但它一直風靡全世界,是歷史上暢銷量最多的偵探小說。小說的主人公福爾摩斯已成為世界上家喻戶曉的人物,他觀察入微,能夠仔細分析情況,破解一個又一個離奇神祕的案件,他已成為世界上多人崇拜以及效仿的物件。

《福爾摩斯探案集》這部作品合乎邏輯的推理引人入勝,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生動鮮明。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就像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少見卻又被作者寫的彷彿真的有這個人一樣,也讓人不由自主地去佩服這個人。整個故事的情節都讓人情不自禁地緊張,心裡就跟繃著根線一樣的,而謎底的還未揭開,就讓人好像也參與了這起案件。

華生說過這樣一句讚美福爾摩斯的話:“福爾摩斯是一架用作推理和觀察最完美無暇的機器。”可見福爾摩斯的記憶力和觀察力是超一流的。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要想像福爾摩斯一樣厲害,就要多多觀察周圍的事物。觀察決定了一個人對周圍事物的認知,細心觀察也會讓我們擁有更多的知識。觀察會讓我們發現一些平常不注意就看不到的東西,也會贏得別人的欣賞。

【篇三:福爾摩斯探案集讀後感】

在寒假中我與一本書相遇了。可以這樣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曾與它擦肩而過,那時,只是匆匆一瞥,沒有細細品嚐,現在想起來,我真是錯過了一本奇書。沒錯,它就是《福爾摩斯探案集》一本著名的偵探小說。誰也不知道阿瑟。柯南道爾是怎樣寫出來的,每個章節、每個段落、甚至每句話都能成為破案的關鍵點。不得不說阿瑟。柯南道爾有非常大的想象力,整本小說就好象一張大網,這張網的每個細節都由他編織出來,他對細節描寫得精妙絕倫,無微不至。他在一點一點地編織大網的同時,給作者留下懸念,帶來困惑,等到他這張大網編織完成時,一切都水落石出了。

每件奇案都有它獨特的風格。作者在描寫完案子的情況後,又會再寫出案子中主人公的故事,娓娓道來。看完《血字的研究》後,我又覺得死者都該死,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一點不錯,文中的露茜與侯伯本來是幸福的一對,卻因種種原因變得陰陽相隔,竟是因為露茜所在的宗教組織,女子必須嫁給宗教中的男子,有些男人甚至三妻四妾,比如說垂伯,已經有了七個老婆,卻好意思再逼迫露茜嫁給他,這也難怪侯伯會和他拼命。

人與人本就是同一個種族的,本可以和睦相處,是什麼竟讓他們人格扭曲,甚至去搶、去偷,用上卑鄙的手段?一切都是為了人們口中的所謂的利益。金錢、權利、愛情,無不吸引著人們。侯伯和斯坦傑森只是為了他們的貪婪付出了代價。若不是他們緊緊相逼,殺死了露茜的父親,之後強娶露茜,讓露茜抑鬱而死,侯伯又怎會殺了他們兩個人渣!若不是他們緊緊相逼,侯伯與露茜早就幸福的生活在一起,露茜的父親也會活得好好的,侯伯又怎會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想法呢?怎會得知自己得了血管瘤,隨時會死的情況後,還與他們拼命呢?這一切不過是他們咎由自取罷了。同時,也為以前宗教信徒們肓目的追求感到悲哀。

在《巴斯科維爾莊園的獵犬》中,你會覺得根本就沒有凶手,在《四簽名》你又會覺得是四個人合夥作案,其實凶手只有一個。福爾摩斯經典的推理和扣人心絃的破案過程,總令我心中崩著一根弦,當一切真相大白,塵埃落定時,心中的弦便會鬆開,一切總是令人提心吊膽。

福爾摩斯,柯南道爾將他塑造得很好,一位理性的聰明的偵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向他學習,一切都要有計劃,不能肓目的生活,一寸光陰一寸金,人生哪有那麼多時間來浪費?人的一生,一定要井然有序,不能善惡不分,一直受騙上當,到頭來還不知道自己一生到底幹了些什麼有意義的事!

因此,在人生道路上,讓我們用理性的光芒照亮前方!

【篇四:福爾摩斯探案集讀後感】

假期間,我閱讀了一本由英國最著名的偵探小說家柯南道爾創作的《福爾摩斯探案》。這本書可精彩了,它的魅力,只有在你閱讀時才能完完全全地體會。讀後,我也十分佩服福爾摩斯。

這本書最讓人讚不絕口的是:它精妙絕倫,無微不至的細節描寫,讓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第一部中的第一次描寫福爾摩斯的工作環境:化驗室是一個高大的屋子,裡面雜亂的放著一些椅子,還有幾張又矮又大的桌子,上面放著許多蒸瓶、試管和一些閃動著藍色焰火的本生燈。這麼一寫,我就彷彿身臨其境,就好像,我也參與了這次案件的沉思。

福爾摩斯是那麼的有哲理性,對於化學知識、解刨知識、驚險文學領域有極高的造詣。他還學過心理學,拉小提琴的技藝也十分的高超,拳術也是那麼出色,可以說是一名出色的劍客,還是精於拳術的拳擊手。他對於英國法律方面的實用知識及其精通,比如說在《巴斯克維爾莊園的獵犬》中你會發現沒有一個人像是凶手。而在《四簽名》中你一開始會以為凶手會有四人,直到故事結束,你才恍然大悟,罪犯原來只有一個。福爾摩斯和華生帶領我們解開了一個又一個謎團,就如成語接龍一樣,在謎底沒有揭開之前你絕對不可能有十足的把握判斷凶手是誰。隨著“成語”的介面不斷接上,我的心也不停地繃緊,吸引著繼續讀下去,接下去的一個又一個精彩故事,讓我們一直把眼睛瞪得大大的。

讀完這書,我也從福爾摩斯身上學到了小心和謹慎。也讓我的觀察力有了大大提升,我喜歡這本書,也很希望將來能成為福爾摩斯那樣的偉大偵探。

【篇五:福爾摩斯探案集讀後感】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這是一本充滿了思維邏輯的書。這本書就是《福爾摩斯探案集》。

福爾摩斯是這本鉅著中的主人公,他是被譽為“偵探小說之父”的英國著名偵探小說家柯南。道爾精心塑造的一個形象。

讀完這本書,我對其中的一個比喻始終記憶猶新。福爾摩斯說:“人的頭腦最初就像一間空蕩蕩的小閣樓,不能碰到什麼破爛都一股腦兒地塞進去,應該選擇一些有用的傢俱。同樣,雜亂的、沒用的裝多了,那對他有用的知識就會被擠出去了。凡是善於工作的人,始終要謹慎地選取有用的知識裝進大腦這個閣樓裡,別的一概不要,這樣才會設施齊全,有條有理。所以,為了增加新知識,你必須學會忘掉,不能讓沒用的知識佔據了有用的空間。”

福爾摩斯在一些稀奇古怪的知識方面,他的學識淵博,他精通化學、較準確地掌握瞭解剖學,對驚險文學瞭如指掌,小提琴拉得很好,掌握了英國法律中充分實用的東西,對刀劍拳術也頗為精通。但是,他在文學、哲學、天文學、政治學這些方面的知識幾乎是一無所知。

福爾摩斯用他豐富的科學知識,嚴密的邏輯推理,細緻的觀察研究及不怕死的膽量與犯罪者鬥智鬥勇,破了一個又一個案件。

《福爾摩斯探案集》告訴我們:要想成功,我們就要多開動腦筋,靈活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認真觀察周圍事物。遇到困難,不能退縮,要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信心和勇氣,堅持不懈,最終才能成功。

野火集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1485字

法治護航快樂成長

龍應臺的《野火集》,印行100版,並創下一月之內再版二十四次的記錄,風靡臺灣,是80年代對臺灣社會發生巨大影響的一本書。而今的我,把這“厚重”的書拿出來瞻仰時,卻從當年臺灣的落後景象,窺見了如今大陸的現狀。

如今的我們,她筆下的下一代,是不是仍然如先輩們一樣,充滿理想,立志要改變社會?中國的文化底蘊,很大一部分是在人們的堅持和努力中積累了高度。但是是不是也有很多人,疲憊不堪,被打敗了?被什麼打敗了?

被虛名?被金錢?被利益?被權利?那些醜陋的人,追名逐利,為此不惜丟掉做人最基本的良心!那些罔顧法律,違背良心的人還配稱之為人嗎?就拿食品安全來說,那些黑心商家賣過地溝油、三聚氰胺、毒豆芽、染色饅頭、瘦肉精、毒大米、人造蛋、皮革奶……為了賺錢,無所不用其極。各種“奇思妙想”,手段“高超”得令人“歎為觀止”!

幸好政府也逐漸重視了食品安全,並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令食品安全問題得以有效遏制,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正是因為有法律的存在,有法律的約束,在法律的保護下,弱小的孩子們才能保護自己,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才能夠自由自在地在這藍天下學習,才能夠逐漸長大思考如何報效祖國這個問題!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這樣的重擔壓在我們身上,我們有著這樣重大的使命,又如何能因為那些黑心腸的人而丟了性命?死的這樣輕如鴻毛,這般委屈?

書中第一張《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她以萬丈豪氣喚醒了無數臺灣同胞,也喚醒了我。每每看到那些不遵守紀律,不守法紀的人,有幾個人會上前制止?有多少人會生氣?在事情沒有涉及自己,沒有威脅到自己的利益時,又有誰願意去阻止?甚至我們看到在高郵女生打人視訊中幾個路過的男子,非但不上前勸阻解救那被打的少女,反而站在一旁圍觀,嘴角還噙著微笑!

看到這些人,我已經氣得渾身發抖!我當時想,怎麼會有這樣的人?被人打得吐血你很開心嗎?如果被打的是你,你還如何笑得出來?!這還不算,過了幾天後,各地區又曝出女生打人事件,扇耳光,踹腦袋,踢肚子,下手之狠辣令人難以想象!大家都是女孩子,你憑什麼這樣囂張?看到這些我真的想問,你們有家教麼?有良心麼?有心麼?!

隨著各種暴力事件頻頻出現,各類視訊應有盡有,我注意到在許多視訊中的圍觀者,甚至包括拍攝者,只是在一旁看熱鬧,甚至沒人上前幫忙!問他們為什麼不肯上前,因為對方暴力,他們怕呀!哈哈,多好笑的笑話!這麼多成年人怕幾個未成年小女孩?再說不需要你去打架只是勸架你做不到嗎?幫忙打110你做不到嗎?非要等到滿地鮮血你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麼?

就是因為有這麼多人只旁觀,不出手,不幫忙,才會使得暴力之風漸漲!你還在夢想平靜的生活?可是你忘了!幾天前那些被打人的家屬也是這麼想的!然而他們的孩子卻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被暴打,被羞辱啊!

不要等到被暴力欺上門來才知道要反抗!你之前的沉默會被認為是對暴力的放縱!會讓丟了良心的人以為你怕了,會讓他們變本加厲的!你以為躲在一旁看熱鬧就能躲避麻煩?告訴你是禍躲不過!所以,你要在之前用行動大聲喊出你對暴力的抵制!你要利用法律去制裁他們,在自己能夠幫忙的時候不要一味躲避!

不要忘了,我們的背後有法律的支援,民警的協助。網路上曝出的打人事件警方均涉入調查,對未滿18歲的少年進行以教育為主的懲罰,而對於違法的成年人則按照法律實施制裁。

我們為什麼要害怕暴力?我們是有理的一方,我們有法律的保護,有警察的協助,攜起手來制止暴力事件難道做不到麼?別忘了我們是中國的公民,我們要有公民意識,要利用法律制裁不法分子保護自己;更別忘了,這是我們的中國!

生命的詩情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2263字

【篇一:生命的詩情讀後感】

《生命的詩情》這本書有很多的小故事,也分為好幾個部分。有一部分的標題,當我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就決定先睹為快—活在珍貴的人間。

人的一生,可以視為漫長,也可以視為短暫。有人覺得人生很漫長,是因為他們對人生毫無計劃,而這種人只是一天接著一天混日子罷了。有人覺得人生很短暫,是因為他們對人生有著滿滿的計劃,對以後的人生充滿期待,覺得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用一生的時間是完全不夠的。但是我們也許不應該用時間的長短來衡量人生,而應該每天都活得有質量。如果我們每天活得都有意義,那麼即使明天就是生命的盡頭又何妨,因為你已經有太多的東西值得去回味了,人生已經充滿了意義,不會再遺憾了……

暑假的這段時間,發生了許許多多的大事。無論是好幾架飛機的墜機事件,爆發的埃博拉病毒,還是雲南的地震,每件大事都牽掛著我們的心,因為已經有太多的人因為種種的事情離開這個世界了。這更讓我無法想象生命有多脆弱,人生有多短暫。

我要仔細地想一想,我的時間都去哪了?是否在過去的十幾年,我已經浪費了無數的一分一秒?我是否為我的人生制定了一份計劃?

其實之前我每天都毫無計劃,直到老師讓我們制定計劃表,我每天才會按照計劃表做事。可是說實話,有時候不會完全按照計劃表來做事情,可是久而久之計劃慢慢的變成了習慣,漸漸地改變不了了。

學生時代是人一生中知識積累的最佳階段。我們必須以“一寸光陰一寸金”的精神,努力學好知識,珍惜這大好時光。

這篇文章促使我能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按照自己制定的學習計劃紮紮實實、步步落實,與自己的實際行動對應,不做“口頭派”。“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篇二:生命的詩情讀後感】

很多事情都是靠人們口口相傳才傳播開的,所以人們也很相信和在意別人的看法。如果當別人都那麼說時,那也會覺得那就是事實了,但有時卻不能憑藉別人都那麼說來判斷。

在《流浪和流浪的人》中,別人都說“我”是“痴寶”,“流浪漢”是“強盜”。可事實上“我”是個親近人的孩子,流浪漢曾經是強盜如今已改過自新,而“別人都那麼說”給他們貼上了“痴寶”和“強盜”的標籤。只有當陌生的他們遇見時,才彼此溫暖著對方。

這讓我想到身邊的一個人,也是一個受著“別人都那麼說”困擾著的人。她是我的一個同學,她很普通,普通的外形,普通的成績,好像也沒什麼特長。她的人緣很糟糕。因為在認識她時,她被發現拿別人的筆,然後偷偷撕掉標記自己用。這讓原本就朋友不多的她,徹底沒了朋友。幾年了,她一直受同學的排斥,沒人一起玩,沒人聊天。雖然之後,她再也沒有幹過那種事,但時不時還是會被嘲諷。我和她即使沒有過結,也漸漸疏遠了她。因為別人都說她就是令人厭煩的人,她的這個標籤被牢牢地貼上了。她也會反抗,但因為她太普通,只能用老師的幫助來武裝自己。

一開始,我也覺得她很煩人,尤其聽了別人的宣傳之後,也覺得如今她無朋友的狀況完全是她自找的。在班上也一度無視她的存在,雖然沒說她的閒話,但也沒把她當做我的同學,她就如每天都在周圍的陌生人一樣。

但漸漸的發現她其實還是有優點的,沒有別人說的那樣討厭。有一次打掃衛生,打掃完地面還要倒垃圾。我最煩倒垃圾了,因為還要走下樓。我站在衛生角,看著滿滿的垃圾桶,愁眉苦臉,嘴裡還碎碎念“煩死了,這麼晚了,不想去……”“那你先回去好了,我幫你倒!”她從前面突然冒了出來。“啊……”怎麼說我和她平時也不熟呀,有些奇怪。但迎著她真誠的眼神,心裡一陣感動。“謝謝!”我笑笑,感激地說道。

她的形象立馬在我眼中提升了不少。後來發現她也挺愛幫老師的忙,跑辦公室很勤。很多同學並不承認她是課代表,而她也沒有糾結於這個職位。她其實不像別人說的那樣,如今我遇到她也會相視一笑。

“別人都那樣說”也不一定是事實,口口相傳中也不乏添油加醋,將一些小事無限放大誇張。有時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但也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能因為“別人都那樣說”,而錯怪了一些人……

【篇三:生命的詩情讀後感】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因此,我們的世界有各種各樣的人生。

《生命的詩情》這本書,作者寫了自己親愛的人,寫了家庭的一些變故,以及自己希望改變的事情。對這些我並無更高明的解釋,只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與感悟。

我認為,很多時候當“我們愛的人,尊敬的人,離開我們走了”,我們才驀然驚覺地回過頭來,到記憶裡去不斷地回放他們的聲音,撫看他們的影像,而這一切體察和關懷的努力,都不應該成為我們追悼的夢,為何我們不從現在就關懷愛護他們,使之成為一種習慣

當然,我們很難在改變一些事之後,立刻就發現很大的成果。這種立竿見影的事情在生活中並不鮮見。但是,如果用心去發現,用心去改變,一定會發現有所收穫,有所改變。而這過程或長或短,或快或慢,但必須要有耐心,不是所有事都是命運一開始就決定的,而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的。所以,改變,需要時間,但它在改變別人的同時,也已漸漸地改變了自己。

在匆匆忙忙往前趕的生活中,我們不妨把目光放慢下來,放到一個一直無名的小蟲子上,一株普通的玉米上,一顆不知怎麼長歪了的胡楊樹上,我們看到了自己施加於這個世界的另一種意義上的“改變”。這些微小而偶然的“改變”並不服務於任何確定的生活規劃,卻同樣地經歷並影響著時間的流變。

生命只有一次,而且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們應該珍惜身邊的人,不讓他們受苦,多陪陪他們,可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之時,才想起身邊那些重要的人。同時,人生很美好,但也很殘缺,但只要我們勇於去改變,殘缺也會是一種美。

福爾摩斯探案選集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503字

從蛛絲馬跡中尋找線索

回到家,寫完作業,閒暇時看一看《福爾摩斯探案集》是我最快樂的時光了。

《福爾摩斯探案選集》是由[英]柯南。道爾寫的一本偵探小說,書中的主人公福爾摩斯以豐富的科學知識、嚴密的邏輯推理、細緻的調查研究及一往無前的膽識,與狡猾的罪犯、凶頑的敵人做鬥爭,為社會伸張正義,捍衛了法律的尊嚴。因此,福爾摩斯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神探,成了令罪犯聞之膽寒的剋星,也是眾多偵探小說迷心中破案的“神”。

書中的《最後一案》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他在對凶殺案現場血字以及其它細節的推理,引出了殺人凶手以及凶手的一段引人入勝的愛恨情仇和凶手的殺人動機。最後福爾摩斯跟他的老對手—莫里亞蒂教授打鬥時墜入懸崖,這個當代最傑出的護法衛士和當時的罪惡之源一起葬身在了瀑布之中。

從福爾摩斯的故事中我明白了,以前老師為什麼叫我們去遊歷祖國的大好河山,好讀書、多讀書、讀好書。我那個時候覺得老師總是老一套,其實也沒有什麼“絕招”,只是在故弄玄虛而已。自從讀了《福爾摩斯探案選集》之後,我便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老師是讓我們去細心觀察啊!細節不是“細枝末節”,而是用心,是一種認真的態度和科學的精神。

阿城精選集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719字

閒來翻開一本擱置在身側的書,隨意看了幾頁便不可自拔,一頁又一頁薄薄的紙張翻過,待到窗外月兒高掛,看至最後一頁的我又將書翻了個面,一行楷書安然臥在書的右上側,原來是《阿城精選集》。

這本書由小說和散文組成。在小說部分阿城皆以樸實的語言從“我”的角度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在散文部分阿城則展現了自己的思想。在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便是《樹王》這一篇,知青為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需要將原始森林中的樹木砍掉,生產隊中就湧現了兩種代表不同立場的人,一個是肖疙瘩,一個是李立。

肖疙瘩在眼睜睜瞧著大樹將要被砍時,他義無反顧地指著自己的胸口說:“學生,我說過了,這裡。”大樹是肖疙瘩的命啊!為了大樹不被砍伐他寧願豁出自己的性命,那簡明卻有力的話深深地扎到了我的心底,肖疙瘩該是多麼的心痛啊,那棵似一擎天傘的大樹,在陽光下密密層層的樹葉透過星星點點的陽光,而這棵樹卻要被砍了,這棵樹要倒在它生長了這麼多年的土地上,倒在它庇護著的人類手上!

而李立卻對大樹的“生死”不以為然,面對肖疙瘩的話,他竟說:“這棵樹就是要砍倒!它佔了這麼多地方。這些地方完全可以用來種有用的樹!”我忽的感覺有些心寒,是啊,大樹佔了許多地方,可大樹的好處卻有許多啊!就像前幾十年為了擴大耕地面積,農民們將山林裡的樹大片大片的砍掉,在擴大了耕地面積的同時也帶來了水土流失等一系列問題。大自然是我們的生生不息的家園,我們要熱愛並保護它!

最後,大樹還是倒下了,肖疙瘩也病倒了,肖疙瘩去世後葬在大樹生長的地方,在他的下葬處長出了白花,像肢體被砍傷露出的白白的骨。我知道,肖疙瘩的靈魂仍牽掛著大樹,仍愛著大樹,仍痛惜那大樹的累累傷痕。

人與自然應和諧共處,自然庇護著人類,人類保護著自然。

阿城精選集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815字

在這本《阿城精選集》中,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樹王》。

這篇《樹王》講述了農村裡一個與大自然相依為命,試圖千方百計保護樹王的肖疙瘩,在無法營救即將被砍的“樹王”時因病而死。整個故事發生在文革時期,知識分子下鄉,整個社會動盪不安,宣揚著破四舊,而文中的這棵被誤會成樹王的樹,同樣被人們認為是封建迷信,不知有多少歲的老樹就這麼被毀於一旦。

這也不免讓人思考,這“樹王”真的應該砍掉嗎?其實是不應該的,在文章的最後,其實也並沒有寫到知青們將樹砍伐後究竟用來做了什麼,但在最後知青們在山上放火將一隻麂子活活燒死,依舊讓人覺得觸目驚心。知青們以為砍掉了大樹就可以破除迷信,沾沾自喜的認為自己幹了件大好事,其實不然,他們最終破壞的是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作者在書中表達的不僅僅是呼籲人們保護自然,還有文革帶來的思想的禁錮,文革時期的人們一味的追捧著最高領導人,卻不曾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善是惡,下鄉的知青們對上級的命令絕對服從,城裡的紅衛兵將古蹟文物、知識分子的性命毫不留情的摧毀,甚至得意洋洋的去向領導彙報自己的“光榮戰績”,這無不令人心寒。

文中的那棵樹王是樹王肖疙瘩心靈的寄託,在所有人喊著“毛主席萬歲”時唯一的寄託。他千方百計地阻止別人砍樹王,甚至拿自己的生命作威脅,但最後沒挽救住那棵大樹。用肖疙瘩的話說,要留住這棵樹,證明老天爺幹過的事。可已經被洗腦了的知青們會聽嗎?不會的,傾盡全力只為救下樹的肖疙瘩,最終也只能看著知青們在砍倒的樹樁上寫下“我們是未來”。肖疙瘩經過幾天變蒼老了許多,最後竟然一病不起,直至死去。可能只有文中在最後,人們聽從他的遺囑,將他葬在巨樹地下,與他心愛的樹長眠共棲,對於肖疙瘩來說,這可能是那時最好的結局。

雖然這篇《樹王》沒有過多的人物沒有什麼特別華麗的句子,但對於肖疙瘩等不被現實的泥石流所淹沒,堅持自我的人,值得敬佩。文中所寫的不僅僅是文革,更我們所處的現在,但如何改變結局,這值得我們深思。

阿城精選集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610字

我認為這是本相當晦澀的書。可能是我看的書太少了,理解能力還太弱,所以字還是那個字,沒變,但湊一塊我就不認識了。第一篇文章就難住我了,我翻來覆去看了三遍才勉強看出是關於文化大革命的,但作者想表達什麼,還是沒看出來,不懂。

於是我便直接跳過了筆記小說部分,來到了散文部分,這下終於可以看懂了。我也有空去看作者的寫作風格了。

阿城的散文風格與大部分的作者都不相符,他的語言樸實無華但又有一種隱隱的幽默,內容更貼近生活且生動有趣,思考的領域也更為寬泛,例如《思鄉與蛋白酶》講的是中國傳統的吃食,《魂與魄與鬼及孔子》講的是中國的鬼故事文化,《足球與世界大戰》講的卻又是國際足球史了。這讓我感到很新奇,能寫出這麼有趣文章的人,他寫的散文,又怎麼會差。再回過頭去看他寫的筆記小說,果不其然,內容都挺有趣,雖然還看不太明白作者想表達的東西,但把它僅僅當成一個小故事來看的話,你會發現,他寫的情節起伏不定,環環相扣,看一篇十幾頁的文章彷彿不會用太多時間,也不會覺得枯燥。他用的形容詞不多,但莫名的就會在腦海中形成景物的形象,例如《棋王》中王一生與九人對弈的場景,看著便會感受到其中的緊張感。他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極為豐滿,像是將樹作為生命的肖疙瘩。雖是以第一人稱記敘,但看文章不會顯得很怪異,反而還有一種代入感,令人彷彿身如其境,感觸更加深刻。

我想現在是我閱歷還不夠,還不能讀懂阿城想要表達的感情,但我會記住這本書,等我長大了,再來讀一遍。

《父與子全集》讀後感 篇20

國小四年級作文 ,327字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父與子全集》。裡面的內容很搞笑,我總是一邊看一邊哈哈大笑。

書裡的父親,胖乎乎,一根頭髮也沒有,但是他很有耐心和包容心。兒子的頭髮豎起來尖尖的,像一隻小刺蝟,但是也很調皮搗蛋,經常惹爸爸生氣。

有一次,兒子在客廳裡玩耍,一不小心把鏡子打破了。兒子心想:“怎麼辦呢?啊,有辦法了,乾脆全砸了!”兒子還把碎鏡片清理乾淨,然後開始作畫。這時,父親回來了,他看了看鏡子,皺了皺眉頭。“老爸沒發現,太好了!”兒子心裡正得意的時候,父親說:“咦,我明明戴的是領帶,怎麼變成領結了?”這時兒子已經悄悄的逃走了。

父愛是多麼偉大啊,需要有愛心,耐心和包容心,有了這些才能成為一個好父親!

我好喜歡看這本書呀!喜歡書裡的父親,也喜歡書裡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