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擴寫相關作文20篇

《所見》擴寫 篇1

續寫改寫 ,386字

夏天的一個炎熱晌午,牧童正準備回家吃飯,正巧路過一個陰涼的小樹林。

瞧,小牧童有著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小巧玲瓏的鼻子,額前留著一小搓頭髮。穿著一件舊的發白的馬甲和一條白色的褲子,手裡還握著一根魚竿。小樹林裡不時吹來一陣陣涼風,寥寥無幾的人顯得很安靜。這時,一陣歌聲打破了樹林的安靜,原來是小牧童悠然自得的正騎在黃牛的背上唱著《放牛歌》呢。

“知了,知了”樹上的知了叫個不停,他定了定神,專注的看了一眼知了,小心翼翼地從牛背上滑下來,把老黃牛栓在了樹上,儼然一副認真的樣子,悄悄的爬上樹伸手去捉,知了連忙縱身一躍,牧童再次伸手去捕捉。

《所見》一詩描寫了作者偶然所見的一件小事。詩人並沒有寫是否捕到蟬,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全詩用敘述的方式,通過敘述牧童的動作,形象的刻畫出了放牛娃天真活潑和率真的神態,充滿生活情趣。讀詩如臨其境,如聞其聲,遐想連篇,回味無窮。

所見擴寫 篇2

續寫改寫 ,504字

夏天的一個下午,袁枚正在家休息,只感覺燥熱難當,便決定獨自去村後的樹林裡去透透風。

袁枚走過小橋,繞過田野,來到村邊的樹林,順著林間小道往前走,四周綠樹成蔭,涼風習習,十分愜意。袁枚漫無目的的在小路上散步,身旁偶爾有幾隻野兔竄過。聽著樹上知了的“歌聲”,袁枚心頭的煩躁頓時消散了幾分。

走著走著,袁枚聽到遠處斷斷續續的傳來清脆的歌聲。這歌聲猶如沙漠中的清泉,讓袁枚感到陣陣涼意。“這麼好聽的歌是誰唱的?”袁枚十分好奇,便循著聲音傳來的方向走去。

過了一會兒,袁枚總算找到了那個唱歌的人。那是一個頭戴斗笠的牧童,他正騎著一頭黃牛在放聲歌唱。黃牛一邊緩緩行走,一邊在地上尋找鮮嫩的青草。袁枚不忍心打斷這美好的畫面,只是在一旁靜靜地看著。突然,牧童看見了一隻暴露在樹幹上的知了,便停止了歌唱,站在牛背上,摘下斗笠,準備捉捕那隻知了。他踮起腳尖,用手上的斗笠拍打樹幹上的知了。可惜,斗笠比知了低了一些。而那隻知了卻撲扇著翅膀飛走了,只留下牧童在原地氣惱地跺腳。

看到這樣的情景,袁枚莞爾一笑,吟出了一首詩:

所見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所見改寫 篇3

續寫改寫 ,450字

一個夏天,火辣辣的太陽烘烤這山腳下的林間小道。這時從遠處晃晃悠悠地走來了一頭強壯的大黃牛,背上騎著一個大約9歲的牧童。只見他光著一雙小腳丫,橫坐在牛背上,一邊揮舞著手裡的鞭子,一邊高聲唱著小曲兒。嘹亮的歌聲在茂密的樹林迴盪著。樹林中的蟬也一同歌唱。

忽然,牧童停止了歌唱,用手輕輕拍了拍牛的頭,牛便停了下來,轉頭看著小主人,好像在說:“小主人,前面的路還長著呢,你為啥停下來啊!”牧童好像聽懂了牛的話,往柳樹上一指,原來是一隻烏黑光亮的蟬在休息,這隻蟬的個頭很大,牧童想:如果把這隻蟬捉回去,讓小夥伴們看一下,他們一定會對我刮目相看的。可是蟬飛到了一棵粗壯的大樹上,牧童怎麼夠也夠不著,於是牧童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慢慢地爬到牛的背上,踮起小腳尖。突然,他猛地一捂,終於捉到了蟬。

他連忙做了一個簡單的小籠子,把那隻蟬關在小籠子裡。“真是一位天真可愛的牧童啊!”詩人袁枚讚歎道。

看到了這一幕,袁枚迫不及待地寫下了《所見》這首詩,詩的內容是這樣的:

牧童騎黃牛,

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

忽然閉口立。

所見改寫 篇4

續寫改寫 ,779字

夏天是一個熱鬧的季節,蛙叫蟬鳴不絕於耳。在一個炎熱無比的傍晚,一個牧童騎著一頭大黃牛走來。只見這牧童頭戴一頂大草帽,草帽下露出一張圓溜溜、紅撲撲的小臉蛋。一雙大眼睛忽閃忽閃的,顯得格外精神。他正在無憂無慮地唱著山歌,歌聲嘹亮,森林的每個角落都聽得清清楚楚。

突然,牧童面前的大柳樹上響起了一陣“熱死啦,熱死啦!”的蟬叫,簡直比他的歌聲還要響亮!牧童聽見這聲音,就如聽到了天籟之聲,連忙閉上了嘴,樹林裡只留下蟬一聲高過一聲的鳴叫。

好大好肥的一隻蟬。牧童看得心癢眼饞,要是能夠把它弄到手,那該多好哇!於是,他趕緊跳下牛背,趁蟬還沒有飛高,一定得把握這大好時機。他腳尖踮著地,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向前。近了,近了,離蟬不到半米了,他猛地向前一撲!機靈的蟬好像背後長了眼睛,直到有人想抓它,沒等牧童碰到,它便迅速扇動翅膀向上疾飛,飛到上面又降下來,落在另一根柳枝上,繼續唱它的歌。而牧童呢?不僅沒抓到蟬,還腳底打滑,摔了個嘴啃泥,狼狽不堪。現在的蟬鳴,無疑是一種冷嘲熱諷:“怎麼不來抓我啦?哈哈!”

牧童惱羞成怒,恨不得一口吞了蟬。他見蟬沒飛上樹頂,心裡又有了些安慰:這蟬比較傻,飛不高。於是,他又故伎重演,躡手躡腳地來到樹下,往前一撲。蟬好像故意逗他玩兒,“吱”一聲又飛了上去。

幾次三番後,蟬都懶得和牧童周旋了,一扇翅膀飛上了高高的樹頂,安心唱歌去了。牧童啃了那麼多泥,豈能善罷甘休?突然,他靈機一動:我之前怎麼不好好動動腦子呢?只見他彎腰撿起一根枝丫,穿過一個蜘蛛網,捲上幾圈,又在枝丫下面繫上幾根柳條,就做出一個“補蟬神器”。牧童站在黃牛背上,一手緊握柳條,一手拿住枝丫,猛地往上一拍。再機靈的蟬也躲不過這“天網”,一下被粘住了翅膀。牧童得意洋洋地扯回樹枝,那蟬還在垂死掙扎呢!

最後,牧童騎著黃牛,一路高聲歌唱,把弄著他的“戰利品”,踏著落日的餘暉回了家。

《夜書所見》改寫 篇5

續寫改寫 ,426字

深秋的夜晚,詩人葉紹翁獨自出門。這時,外面吹著一陣陣寒意,一輪明月掛在天空,他憂愁地望著江邊的梧桐樹和漁船上的燈火,一陣風輕輕吹過,水面上波紋晃動,葉紹翁一個人走在江邊,心裡只有一種空蕩蕩的感覺,潔白的月光照映在江面上,好像和江水一起流動。

此時,詩人葉紹翁腦海裡浮現這樣的場景:秋天來了,院子裡開滿了金色菊花,葉紹翁正在和兒子歡聲笑語地坐在院子裡,他們興致勃勃地一邊喝茶,一邊下棋。忽然聽見屋裡梭子“唧唧,唧唧”的織布聲。原來,是他的妻子和女兒在織布。想到此時此景,他眼眶溼潤,更加思念親人!

突然聽到對岸傳來蛐蛐聲,一眼望去,一盞明燈在籬笆小屋旁閃亮,只見,一個穿著藍衣服的男孩舉著燈籠,一個穿著紅色衣服的女孩好像在捉蛐蛐同,突然,女孩叫了起來:“你看,這裡有只蛐蛐。”男孩說:“小點聲,別驚動了它。”於是,男孩把燈籠遞給了女孩,悄悄地把它捉進盒子裡,葉紹翁看到了這一幕,想到了自己童年捉蛐蛐的情景。

天上的明月啊!你什麼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呢?

所見改寫 篇6

續寫改寫 ,576字

在一個夏季的黃昏,夕陽西下,在鄉間的樹林中,一切都顯得如此寧靜。晚霞映紅了天空,為天空增添了一絲色彩……

此時此刻,一個牧童騎著一隻黃牛在林中走著。只見他頭戴一頂斗笠,身穿一件馬夾,一雙大眼睛炯炯有神。他一邊走著,一邊哼唱著“走在鄉間的小路上……”這美妙的歌聲清脆而嘹亮,傳遍了整個林子,鳥兒鳴叫著,蟬發出“知了、知了”的叫聲……彷彿這林子中的一切都在為他的歌聲伴奏。

那牧童忽然聽到蟬的叫聲,立刻閉上口,眼睛凝視著那同樣在歌唱的蟬。黃牛好像也心領神會,放慢了腳步,緩緩地向那棵樹走去,他要跟蟬比一比誰唱得最動聽。蟬那透明的翅膀在陽光下閃耀著,顯得格外美麗。只見他悄悄地向蟬走去,猛地向樹上捂去,可是慢了半拍—蟬已飛走了,停落在高高的枝頭上。但小牧童並沒有灰心,“我一定要抓住它。”他在心裡暗暗較勁。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訓,小心翼翼地爬上了樹。近了、近了……他慢慢的靠近蟬,那蟬還在“引吭高歌”。說時遲那時快,小牧童一手抓住了蟬。那蟬只能被牧童抓在手中,放進草編織的籠子中,他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牧童依舊騎著牛向樹林深處走去,那美妙的歌聲唱得更響亮了。伴著“知了、知了”的叫聲,消失在黃昏中的森林裡。

這是一位多麼活潑的牧童,他有著天真的特點。夕陽收起了最後一抹餘光,天空黑下來,但那牧童悠揚的歌聲卻仍舊迴盪在林中,依然美妙,依然清脆……

所見改寫 篇7

續寫改寫 ,4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