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無問西東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1061字

“如果提前瞭解了你所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

100年清華史,四代清華學子,四種不同的熱血青春,《無問西東》講述了不同時代的四代青年的故事。

無問,不要問。西東,方向。

主角之一吳嶺瀾是一名文科成績極佳而理科成績卻總是不及格的理科生,他之所以選擇理科是因為優秀的學生都選擇理科,他陷入了迷茫,每天遊離於同學之外,一人思考著,是要遵循自己的內心,還是,跟隨主流?沈光耀出身富裕家庭,是家中獨子,不愁吃穿,但卻有著一個做飛行員的夢想,奈何其母親不辭跋山涉水帶著家規勸他,不要去。是該遵從家規,還是,堅定自己報國的信念?陳鵬是清華大學高材生,王敏佳陳鵬和他是高中同學,王敏佳被誣陷為與其恩師偷情,作為“同謀”的李想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沒有站出來澄清,導致王敏佳被活活打的沒氣。李想面對的,是誠實、友情與夢想的鬥爭。所幸陳鵬趕來,不知是感動了天還是一個悲傷的靈魂喚醒了一個絕望的靈魂,王敏佳奇蹟般的活過來了。而他們之後面對的,是如洶湧浪潮瘋狂襲來的惡意,這份愛情是否還能在晃動中堅定。張果果是公司的上層,為了一個奶粉專案,與一家剛生了四胞胎姐妹的家庭產生聯絡,而他卻被上司算計,自己被捲入了商場的爾虞我詐,四胞胎家庭在北京的生活,也似乎,全由他負責了。他被陰謀算計,過來人教他,還擊回去。他似乎被四胞胎家庭賴上,過來人教他,儘早擺脫。他該做社會渾水中那個遊刃有餘的“成功者”,還是堅定內心的善良?

而他們四個,都做到了,無問西東。吳嶺瀾最終堅定了自己的方向,成為一名老師。沈光耀在矛盾中毅然決然的成為了飛行員,儘管最終沒能回來,可也是帶著信念,犧牲在了奉獻中。陳鵬沒有放棄王敏佳,雖然陳鵬在遠方做研究,但也會給王敏佳寄來一盒一盒的雪花膏,而王敏佳,在失去了自己擁有的一切後,也堅定了要永遠和陳鵬並肩同行的信念。張果果在憤怒與無奈中,仍然決定,承擔撫養四胞胎家庭的重責。在面對難以抉擇的矛盾時,我們該怎麼做?如果讓你瞭解了你所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有勇氣前來?

吳嶺瀾告訴我們,瞭解真實的自我。

沈光耀告訴我們,堅定自己的初心。

王敏佳陳鵬告訴我們,即使眼前萬般刁難,也不要放棄,握緊身邊人的手,走下去。

張果果告訴我們,舉世皆濁,我仍要,堅定本真的內心。

這世界太繁雜,這人生的路,太漫長,對於那些未知,對於那些難以抉擇,我們只需要進入自己的內心,不要問那些方向,讓內心告訴自己,我該怎樣,堅定自己的本心,守護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只有做真實的我,才會是無悔的我,才算得上,認真的活了。所以放手去做吧,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觀後感 篇2

觀後感 ,1307字

這個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與同情。

—題記

四代人,四個時代,不同的人經歷著不同的路。他們心裡都想活得更加真實,追求更美好的事物。熒幕下,一群清華學子追求著自己的生活。

四個時代,交錯著電影的每一個小節。有辛酸的淚,也有激動的笑。

鏡頭起初落在現代的張果果身上,他遇到了一對四胞胎並向他們展開援助。但因為許多工作和生活的原因,他想過要放棄贊助他們。他淡視了別人的生死,但因為一件事打動了他。在清明節那天,父母堅持要去掃墓,為了報答救他們一命之恩的李想。他們曾經是支邊隊員,李想救了他們一命而犧牲,他的最後一句話是,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張果果明白了這個道理,決心贊助四胞胎。他活出了自己的真實。

第一代人,吳嶺瀾和梅貽琦。梅貽琦任職清華大學校長。吳嶺瀾在學習當中遇到了問題,就去找梅貽琦討論關於換課的問題。梅貽琦提到了“真實”兩字讓我深有感觸。學習是為了什麼?只是追求成績的排名和學科的好壞嗎?功名利祿都是次要的,找到自己喜歡的專業才是最重要的。後來他來到了一次泰戈爾的演講,深有感觸,真實二字深深的印在他的心中。

第二個時代,日本侵華時。清華改為西南聯大遷移到了昆明,在那裡建起了茅草屋,鐵皮頂,條件十分惡劣。軍隊到學校來招生,報名的人寥寥無幾,他們害怕犧牲。沒有令人想到的是,家境富裕的沈光耀主動報名。他是一個努力學習助人為樂的人,他沒有自己的家嗎?他不害怕失去生命嗎?但他認為,成為一名飛行員,為國報效更加重要。當他見到母親,遭到了極力的反對。他承諾不去參軍,卻又瞞著他們繼續來到飛行隊。他令我感動,也讓我感到敬佩。感動的是,他偷偷帶著食物,開著飛機到貧民窟播撒食物幫助那些貧困的孩子,即使受到處罰,他也無怨無悔。令我敬佩的是,他為了戰鬥,駕駛飛機撞向軍艦,結束了他的生命。這既讓人感嘆,又讓人悲傷。

第三代,是新中國成立後的不久,清華大學遷回了北京。陳鵬,王敏佳,李想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陳鵬和李想,都對王敏佳有著愛慕之心。他們都是很優秀的人,但是結果卻大不相同。王敏佳和李想,想幫助中學老師擺脫婚姻,寫了一封信寄到他家,卻被老師的妻子發現。他的妻子追究到底,最後找出了王敏佳。從此,王敏佳受到牽連,變成了反革命分子被批鬥。李想為了去支邊,沒有站出身來承認。在王敏佳的批鬥會上,她被打得頭破血流,陳鵬發現他後,給她洗去了傷痕,立下的墓碑,代表著和過去再見。第二天,王敏佳醒來後,陳鵬把他安頓在了一個偏遠的小山村。陳鵬便要轉身去往核基地,他碰到了在王敏佳墓碑旁哭泣的李想,只說了一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李想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他逃避了事實,放棄了真實。他的後半生充滿了懺悔,他在支邊的路上救死扶傷,活出了他的真實。幾年後,陳鵬回到了小村子,發現那裡已經荒無人煙。王敏佳踏上了尋找陳鵬的路,尋找她自己的真心與所愛。

電影結束,每個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結局,不知道是哭是笑。儘管結果不是那麼美好,但他們都活出了自我。像電影裡所說,我們要為自己和他人而變得更加珍貴: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觀後感 篇3

觀後感 ,588字

如果你提前瞭解了你說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有勇氣前來?

當我從電影院裡走出來的時候,整個街道非常安靜,讓我只能聽見風的聲音,閉上雙眼,又細細品味著這部具有歷史厚重感的影片,我想我的答案是:是的。四代人,四個故事,穿越了一個世紀,交相呼應,從清華學堂,到西南聯合大學,再到清華大學,這些高等學府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時代之光、希望之光,那些偉大的名字交織在一起,便是一部濃縮了的中國近代史。這個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與同情。電影裡包含著吳嶺瀾的青春年華,沈光耀的無私奉獻,王敏佳、陳鵬的真誠善良,還有現代社會張果果的不忘初心。這四代人都反映出了自己內心的、具有時代性的矛盾,但是在曲折坎坷後他們都做到了堅守本心,無問西東,這使我深有感觸。

我們正值一個不忘初心的青春。在世俗的漩渦裡,我們嚮往著詩和遠方,卻無法掙脫現實的枷鎖,在現實面前,很多人都被折斷了理想的翅膀,但是我們的目光不能逐漸變得短淺,我們不能被世俗的眼光左右,我們更不能隨波逐流,我們要對自己真誠,要堅守原則,內心不要有雜念與疑問,我們只問自由,只問盛放,只問深情,只問初心,只問敢勇,無問西東,勇往直前。

願我在被打擊的時,記起我的珍貴,抵抗惡意,願我在迷茫時,堅信我的珍貴,愛我所愛,行我所行,聽從我心,無問西東。世界很美好,世道很艱難,願我們永遠保持一顆赤子之心,被世界溫柔以待。

無問西東觀後感 篇4

觀後感 ,818字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尋找著屬於自己的真實……

《無問西東》主要講述了四個來自清華大學的年輕人在不同的時代迎接最艱難的選擇:陳鵬在愛情和理想之間徘徊,張果果對四胞胎提供幫助後,懷疑四胞胎的家人賴上了他,還被上司算計離職;沈光耀不顧母親的勸阻,投身戰場,為祖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吳嶺瀾在轉專業的問題上犯難……

整篇電影都在探討一個問題:什麼是真實?梅老師說:真正的真實是“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位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泰戈爾說:世界於你而言,無意義無目的,卻又充滿隨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誰知,也許就在這悶熱令人疲倦的正午,那個陌生人,提著滿籃奇妙的貨物,路過你的門前,他響亮地叫賣著,你就會從朦朧中驚醒,走出房門,迎接命運的安排。”是啊,在生活之中,我們應該不顧左右,用平淡的心看待一切,尋求自己的真實。

再來看看沈光耀。沈光耀是一個文武雙全的青年,他的母親管的很嚴,當他的母親發現他要當飛行員時,立即就跟他講起了家規。她說:“當初你離家千里,來到這個地方讀書,你父親和我都沒有反對過。因為,是我們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同你喜歡的女孩子結婚生子。注意不是給我增添子孫,而是你自己,能夠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祿,沒有什麼是你的祖上沒經歷過的,那些只不過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還沒想好怎麼過這一生,你的命就沒了啊!”可是沈光耀最終受不了自己的祖國被侵犯,最終為祖國獻出寶貴的生命。這時是1940年,抗日戰爭已經進入最為艱難的時刻。棗宜會戰中宜昌淪陷,日軍以此為基地開展對陪都重慶的大轟炸;後來美國來中國支援並組建了飛虎隊,沈光耀便加入了飛虎隊。我不禁想到,我們這個時代沒有戰爭,可是我們卻坐在空調房裡,躺在軟沙發上,比起沈光耀他們,我們的生活簡直就是天堂。我們應珍惜現在。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觀後感 篇5

觀後感 ,724字

聰敏?善良?自私?涼薄?你看到我的任何一面都不各是我其實是你自己我們喜惡,一個人的品質其實都是自身具有的品質,只是有的人自知有些不自知我們喜歡一本書裡的故事其實都是自己嚮往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並不是故事本身這就是看山是山、看山亦不是山、看山亦或是水的真諦!這就是我觀《無問西東》的觀後感。

只問初心只問真心莫問西東,世人總是在生命最後才細數此生的遺憾。沒錯,因為每個人每一天都在面臨著大大小小的選擇。

王敏佳選擇了一人揹負寫信的後果,以便後來她被當成批鬥物件打到面部毀容。陳鵬輾轉反側牽掛王敏佳就是想要回去看她一眼,沒想到就挽救了王敏佳才有了她的死而復生。

沈光耀一個富家子弟在國家危亡之際選擇做了飛行員,期間因善舉救活了連他自己都不知姓名的陳鵬和最後義無反顧用最後一點慘力與敵方同歸於盡。

李想為了滿足私慾一心想去邊疆支援選擇隱瞞參與寫信的事實,一生愧疚但也在最後暴雪中犧牲自己救活張果果的父母。

我們每天做的這些選擇我們當下誰都不知道結果,只是以為一次簡單的選擇只有流逝的時間才能讓人明白我們曾經親描淡寫的一次選擇放到歷史長河裡有可能就是一筆濃墨重彩!決定別人的生命甚至是挽救國家於危難。

看似在不同時空下的人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也恰恰道出了佛家因果。

那麼有人問怎麼才能做正確的選擇?做個好人呢?只問真心只問深情不問西東。

新生,代表著生機,同時也代表著輪迴。芸芸眾生,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命運,然而什麼是命運?命,也許是天註定,因為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無法選擇兄弟姐妹,但一個人的運是來自後天自己的修煉,合起來才是命運。所以,修煉的過程才是人生的真諦。

假如從一開始你就知道了你這一生要經歷的事?你還願意經歷嘛?

我願意,你呢!

《無問西東》觀後感 篇6

國小五年級作文 ,602字

“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之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青春也只不過有這些日子。”“這世間不缺完美的人,缺少的是從心裡往外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逝者已逝,生者如斯。”這三句話代表了四代人的心,也代表了我們的心,同時也是我們做人的基本。

1924年的吳嶺瀾,原本在實科學物理化學,但常常考不及格,文科反而滿分,經校長的點撥和聽了泰戈爾的演講後轉到了文科;1942年的吳嶺瀾已是語文教師,教會了沈光耀要去做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成為飛行員,為祖國著想;沈光耀就是1962年陳鵬口中的“晃晃叔叔”,陳鵬教會了李想“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李想對自己推卻錯誤給王敏佳的行為感到非常難過;李想用自己的生命救了2012年陳果果的父母,陳果果幫助四胞胎一家獲得全新的生活與健康的孩子。

一開始我認為這四個時代的故事毫無串聯性和邏輯性可言,就最後點了個題。後來我發現這幾個故事其實是一件事,都是“受到啟發,傳遞後人”的想法。四個時代的人的所作所為與言行,讓我感受到每個人都有一顆純潔無瑕的心,就如珠寶的美玉一樣,默默無聞,裝點世人。這些人的默默奉獻也讓我想到了一篇課文中的一句話“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生活也是這樣,假如你發現走這條路不能到達目的地的話,就可以走另一條路試試。”

是啊,我看了這部電影,就如這句話的作者伊爾莎。斯奇培爾莉的感受一樣,也和這部電影的編導者一樣: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觀後感 篇7

觀後感 ,1339字

今天我看了正在熱映的電影《無問西東》。這部充滿酸甜苦辣,有歡笑,也有傷痛,有浪漫,也有悲壯的影片使我淚如雨下。

《無問西東》講述了四個時代的清華大學生,在最美好的青春接受存亡、友誼、選擇和職場的考驗的故事,就像一輛時光列車,我彷彿踏上了時光之旅,隨著鏡頭,看他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看這個大時代的歷史沿革、愛國情懷。

最早,清華學生吳嶺瀾是人個文科天才,卻一心想要學好理科。他認為,全面發展才有意義。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了泰戈爾的演講:不要走錯路,不要惶惑,要思考自己的價值。於是,他決定做一名教書先生,通過培養優秀學子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優點,有天賦,有缺點,有不足。當自己有缺點時,要努力去改正,但如果你發現,自己努力過,卻仍無法彌補不足時,不要在這裡放棄,更不要執著於不足,而應該發揮你的優點,讓它的光芒掩住缺點,讓它為你爭取更大的價值。

1938年,中日戰爭進入高潮。文武雙全、家世良好的沈光耀來到清華。他心懷國家大義,在國家危難之際,毅然決然選擇做飛行員。老師吳嶺瀾說:“認清自己的價值並學會利用至關重要。”這穩固了他報效祖國的決心,他決定為國家獻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有一段情節擊中了我的淚點。大廣場錄取飛行員時,教員說:“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心裡給出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這句話成為了沈光耀的精神支柱。他為祖國、為家鄉、為人民付出了一顆真心,付出了滿腔熱血,付出了寶貴的青春。他不顧責罰,拿食堂的饃饃,又冒著被敵人發現的危險,飛相同的路線,最終把饃饃送到災區小朋友手中。最後一次執行任務,他的隊友不斷犧牲,他的機翼被擊中,人也負傷,但他拼命射下敵機,與其同歸於盡。若他放棄消滅敵機,棄機跳傘,就有生還的希望,但他沒有,他要為祖國盡忠,為戰友報仇!墜機的剎那,他想的不是對決定的後悔,對人生的不捨,而是“媽,對不起!”他不能做盡孝的兒子,陪伴在母親身邊。這何嘗不是無畏。令我淚如雨下的,不是鮮血、不是殘忍、不是害怕、不是嗔恨,而是愛,無私和無畏的愛。

第三段中,陳鵬是個孤兒,靠沈光耀送來的食物存活下來。他與王敏佳、李想是好朋友。王敏佳為老師出頭,卻被一群自認為正義的群眾批鬥,被迫害至毀容,險些搭上性命。善良的陳鵬偽造敏佳已死的假象,將她送回自己的家。之後,他懷著一腔思念,奔赴西北研製核武器。

核對身體影響頗為巨大。當祖國憑藉原子彈躋身強國之列,陳鵬卻病重纏身時日無多。他隻身回鄉,為的是了自己最後的心願—看看他心愛的敏佳。這種愛令人心動,令人嚮往。

現代,職員張果果因心煩意亂再加上堵車,不願去給父母的救命恩人李想掃募。父親的責備和勸說,令他對自己無感恩之心深感後悔。後來,他就是靠著這股感恩的精神從職場的困境中順利走出來,成為一個真正的創業精英。

影片結尾出現了清華師生的照片。他們高調做事,低調做人,十年如一日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如此傑出,卻將自己隱藏在茫茫人海,默默創造著價值,他們的故事感人至深。

人的一生,可能會像吳嶺瀾一樣感到迷茫,像李想一樣被名利矇蔽雙眼,像王敏佳一樣受到不公,像張果果一樣身陷困境,但有志向的人,終如陳鵬,如沈光耀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觀後感 篇8

觀後感 ,536字

今天,我們一家去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無問西東》。故事分許多時間段,我來講其中的一段。

20世紀30年代一個名叫沈光耀的大學生在清華大學讀書。原來他是不遠從香港來求學,雖然本來他是一名富家子弟,但是仍舊想要獲取新的知識。當時的條件很差,教室的屋頂是用稻草做的呢,下雨水就從縫隙裡滴下來,聲音很大,都上不了課。在這樣糟糕的情況下,沈光耀學習了一段時間。後來祖國遭到了敵人的襲擊,他有了另外一個念頭去當兵。因為光耀覺得兵營裡少了一個有同情心有正義感的青年,所以他覺得自己應該去填補那個空缺的位置。

一開始他的媽媽很反對自己的孩子去當兵,因為她覺得光耀還沒有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該怎麼過,不想讓他這麼小就去打仗。沈光耀一開始同意了媽媽的建議不去當兵,他後來想了想,國家就快滅亡了,我還是去吧,沒想到母親也同意了。

沈光耀很具有同情心,他把自己吃的省下來用袋子裝好,駕駛著飛機,把食物裝在降落傘上投給了難民兒童。

而最讓我感動的是他的正義感,有一次日寇來轟炸,光耀和幾名勇敢的戰士,駕駛著戰鬥機和他們做起了反抗。他奮不顧身,炸死了一個又一個敵人,最後他的飛機失控撞上了一艘軍艦。他英勇犧牲了,但他的精神永遠被我們記住。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有奮不顧身的精神。這樣我們的祖國才會更強大。

《無問西東》觀後感 篇9

觀後感 ,794字

一個週末的下午,我們一家去電影院看了一部電影《無問西東》。裡面有一段故事是說在20世紀30年代,一個叫沈光耀的學生從香港來到清華大學求學。當時因為戰爭,學習環境很差,教室都是用稻草做的。儘管他是個富家子弟,但他也希望獲取更多知識報效國家。當他學習了一段時間後,祖國遭到了襲擊,他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去當兵。在軍營裡,他不但給貧困地方的孩子送東西吃,而且最後勇敢地走上了戰場,打死了一個又一個敵人,最後不幸英勇犧牲。

看完這部片子以後,我發現那時的學生是這樣求知若渴,但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環境都好艱辛啊!以前的學習環境很差,教學的儀器又很少,比現在落後了太多太多。我們現在有明亮、乾淨的教室,有教學用的電視,還有這麼多老師來給我們上課,也沒有那麼多戰爭和顛沛流離。雖然我們現在的學業不輕鬆,作業要求也很高,但一想到電影裡沈光耀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也刻苦學習,我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把握現在的機會,努力學習。看到電影裡沈光耀在生活物資如此匱乏的情況下,也省下自己的口糧,送給窮苦的孩子們。我覺得在新時代,更應該發揚助人為樂的精神。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我也很喜歡幫助同學,當一個同學生病的時候,我可以主動幫他帶作業,幫他補課。以後我還要更關心周圍的同學和夥伴們,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毫不猶豫的伸出友愛之手,使大家一起進步!

我們現在在一個新時代,沒有戰爭,只有和平。這是最好的學習機會,時間一去不復返,我要好好把握它。當別人在隨意玩耍的時候,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我現在年紀還小,等我長大了以後,要像沈光耀一樣,在祖國需要我的時候,勇敢的衝出來,報效祖國。現在先要打好基礎,以後才能為祖國多出一份力,這樣我們的祖國才會越來越強大。記得古文《少年中國說》裡說過:“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我們青少年應該樹立這遠大的志向,承擔這重大的責任。

無問西東觀後感 篇10

觀後感 ,677字

看了《無問西東》這部電影,它令我感動至極。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全新的故事,講述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連線在一起的四個小故事。其中,令我最有感觸的是一位成績優異的飛行員沈光耀在抗日戰爭時的故事。

沈光耀為了保衛祖國,放棄了很好的學校,而選擇在條件十分艱苦的飛行學院學習,在這裡時不時有飛機投彈,時時威脅著生命。在西南聯大時學校因為缺錢,屋頂只能用茅草蓋。在雨季,傾盆大雨沖刷著屋頂,發出劇烈的響聲,甚至,還有雨穿透屋頂,肆無忌憚的進入房間,沖刷著泥地。在這樣的日子裡,雨聲掩蓋了老師上課的嗓音,雨水打溼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衣服,但他仍然堅持著學習,在轟隆的飛機聲中,咚咚作響的雨聲中度過一天天。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有一位美國軍官來到學校挑選飛行員,他在一陣的猶豫彷徨後,最終決定棄筆投戎,成為了一名飛行員,在學院裡,他會偷偷的省下一些吃的,然後在每次飛行訓練結束後,默默的帶上食物冒著被敵機追蹤的危險去往一個偏遠的只有小孩的村莊投放食物,這些村裡的小孩也親切的稱呼他為“晃晃”。就這樣經過日復一日的學習、訓練。他成為了一名非常優秀的飛行員,可以參加任務,報效祖國。然而,在某次作戰中,由於和敵方力量懸殊,最終,為了減少傷亡,他駕駛著自己的戰鬥機毅然決然的撞上敵艦,從容赴死。

在電影裡有這樣的一句話“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而沈光耀就是這句話的最後執行者,他的這種為別人著想,愛國,富有同情的精神,最終造就了他這樣堅毅的人。他的精神應該被後人傳承,教育後人。讓我們永遠地銘記這種堅毅的,富有同情的精神,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無問西東》觀後感 篇11

觀後感 ,813字

最近流感病毒肆虐,我不幸中招,只好停學在家休養。在家無聊,看到媽媽案頭有一本《南渡北歸》,便饒有興致地看了起來。媽媽見我對民國時期的那些大家很是仰慕,便給我下載了為紀念清華大學百年校慶而拍攝的電影《無問西東》,並陪我一起觀看。這部電影令我深深震撼,也讓我對社會、對人生有了新的理解。

電影以穿插的形式環環相扣,講述了不同年代發生在清華大學的動人故事。20年代的清華學子吳嶺瀾,文科出色,理科偏弱,卻隨大流學理科以期實科興國。但他內心分外糾結,文科是他的天賦所在和心中所愛,學習實科卻是外界裹挾的選擇,該何去何從?迷惘、掙扎,難以選擇。在校長梅貽琦的耐心開導下,在文壇巨匠泰戈爾的引導下,他彷彿醍醐灌頂,一下子明白了:做人做事應遵從本心,無論外界如何左右,應堅信自己的珍貴,不忘初心,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吳嶺瀾從而改習文科,終成一代文史大家。這個故事啟示我,永遠不要放棄對自己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

30年代,由於日軍侵華,清華、北大、南開南下昆明組建西南聯大。國難當頭,民不聊生,富家子弟沈光耀放棄祖宗廕庇,毅然投筆從戎,瞞著父母偷偷報名參軍。在一次與日軍的交戰中,駕駛戰鬥機衝向敵人的軍艦,與敵人同歸於盡。沈光耀家族三代五將,即使在戰亂時期,也能確保身家無虞。但沈光耀在西南聯大學到的是:青春不是麻木的踏實,戰亂年代,尤其需要年輕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哪怕曇花一現,哪怕只是像煙花一樣瞬間絢爛,也要無畏無懼地綻放。

這部電影裡有些內容我雖然並不能理解得非常透徹,但看過後卻覺得熱血沸騰。媽媽便推薦我看《西南聯大行思錄》,這樣會對20-30年代清華和西南聯大的歷史有更深刻的理解。無問西東,只問初心;無問西東,只問深情;無問西東,只問敢勇;無問西東,只問盛放;無問西東,只問真實。看過這部電影,從此對清華心生嚮往,內心埋下了一個小小心願。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孜孜以求,鍥而不捨,但願若干年後美夢成真。

無問西東觀後感 篇12

觀後感 ,1369字

《無問西東》是最打動我的一部青春片了。

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評價?

因為它特別。

它講的是從1923年的民國到2010年的現代,跨度竟將近100年的時間,中間所穿插的四段故事。絕大數的青春片,是拍一個特定的年代,引起的是某一群年齡相仿的人之間的共鳴。可是將近百年的時間線如何拍出這樣的效果呢?顯然導演別有所思。

他想拍的,是整個中國,包括那些已經長眠的人的青春。

這是它的特別。

而且整部電影採用全膠片拍攝,幀幀精美;手工製作上萬件衣服,翻閱了十餘萬張圖片,查閱了上百萬字的資料,你一定會感受到這部排場巨集偉的片子,絕不僅僅懷舊。

這也是它的特別。

戲裡的五個主角,人物形象立體豐富,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都代表著青年人的一個特性。再相對於其他絕大數青春片,它沒有一些無謂的人設,關注點也不僅僅侷限於校園間的兄弟感及初戀情,他要告訴我們的,是作為一個年輕人,應該怎樣面對真實的自己。

我很喜歡這樣深刻的立意,很美。

所以這是它最特別的地方。

最早的吳嶺瀾在聽完泰戈爾演講後,終於走出了心中“理工科才叫實業”的迷失,開始追求內心的和平與喜悅,找回本真,並影響到了學生沈光耀。身為家中獨子的沈光耀隻身離鄉來到清華求學。家室豐厚,文武雙全的他原本前景燦爛,受到尊師吳嶺瀾的教育後毅然決定成為一名飛行員,在國家危難之際獻出自己寶貴的青春。而在沈光耀為飛行員的時候,曾將食物空投給戰亂中的孩子們,被孩子們稱為“晃晃”叔叔,而陳鵬就是其中的一個孩子。成績優秀的他在愛情面前卻謙卑無比但又執著真誠,當王敏佳為了不讓李想失去去支邊的機會而承認當初為老師出頭而寫的匿名信是自己寫的之後,被那些自以為正義的群眾批鬥,快跌入深淵時,是陳鵬將她在雨夜裡救了回來,隱瞞了所有人將王敏佳帶回老家,並遠赴大西北研究原子彈。而不知實情的李想對王敏佳的“死”心懷內疚,在支邊時遇到困難,將生的希望留給了一對夫婦,想來彌補對王敏佳的內疚。而那對夫婦就是張果果的父母。張果果在發現自己是上司們的競爭工具時內心崩潰,在聽聞敲詐事件後也懷疑自己資助的四胞胎的家人想敲詐他,也許是聽見父親的一席話,也許是看見了李想的墓,他明白了,善良是與生俱來的一種饋贈。於是他拒絕了老闆豐厚薪酬,也繼續資助四胞胎,才發現四胞胎的家人只是想把最珍貴的胎毛筆送給他。

四個故事,五個人物,看似獨立,卻又有著命運的羈絆。就像是吳嶺瀾的勇敢,影響了沈光耀。沈光耀的善良,又幫助了陳鵬。陳鵬又用他的真誠,感動了張果果。

知乎上有句話我很喜歡:“你的善良,不是你一個人的,而每個人,都本該如此。”

很多事情看似為了自己,但是你堅守住內心,你的選擇甚至會造福世界。

但是如今浮躁的社會,已經有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一點了。有人說很假,有人說很作,真實既可惜又可悲。可惜一部用心的電影沒有遇到能讀懂它的人,可悲社會上的人已經不敢相信有這麼純粹的內心,也覺得我們不會那麼勇敢的去追逐自己內心的渴望。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這麼一群人,在他們身上,總能看見自己內心的影子,但是我們做不到,準確說是不敢做。我們不敢拿上自己的榮譽,前途甚至生命去下賭注。但是這部電影希望我們不要再從別人的身上看見想要的自己了。

年輕的人們,希望你們只問深情,只問盛放,只問自由,只問初心,只問敢勇。

最後的最後,要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觀後感 篇13

觀後感 ,924字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我認為電影《無問西東》中的沈光耀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電影中令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幕不是他獨自一人在角落裡讀著母親的信,亦不是他當了空軍後冒著生命危險為孩子們送食物的孤勇畫面,而是他在故鄉的母親念起他託人帶回的最後一封家書時,我看到他的母親噙在眼中的淚水。這是一個很容易牽動觀眾心絃的情景,他承載了母親所有的希望,甚至可以說是母親餘下的日子裡的唯一依靠,她不希望兒子去當兵,不想擔心他有一天會離自己遠去,可是國難當頭,他又怎能“獨善其身”?

看到那些在日本轟炸機下而失去父母的孩子,那些因戰爭流離失所無辜卻又束手無策的百姓,沈光耀再也不能眼睜睜看著這片哀鴻遍野的土地再遭日本踐踏,聽從棄理從文的嶺瀾老師的一番勸說,他更加堅定了當空軍的決心。他知道他其實最對不起的人就是母親,那個千里迢迢來探望他的母親,那個為他煮蓮子羹的母親……

在國家危難與母親的私慾之間,他選擇了為拯救國家盡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路上偶見微光的他,縱使長官和同伴百般提醒,他依舊風雨無阻為那一群餓得面黃肌瘦的孩子們運送物資。其實我最佩服的是生在書香世家從未吃過苦的他有一份難能可貴的換位思考、替人著想的品質,縱然劇末時他犧牲了,但他的精神和事蹟將永遠刻在孩子們的腦海中,那些歲月留下的勳章,加冕了每個人的成年禮。

也許我們不能每一個人都做到如沈光耀一般身體力行付諸行動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但每一部電影都有其傳達的觀念和意識,從他身上,我深知:每個人都會在人生這條路上碰到許多岔路口,選擇一條心之所向的路,行你所行,終點只能自己抵達,過程或許艱難或許順意,但只要無愧家國大義,便足矣。

正如電影所說,“只問自由,只問盛放,只問深情,只問初心,只問敢勇,無問西東。”換言之,我們要好好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感恩在今天太平盛世,不用“拋頭顱、灑熱血”,而各種各樣的“小確幸”不時湧現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感恩我們生活在這個新時代,不忘初心,不負韶華,砥礪前行。

無問西東觀後感 篇14

觀後感 ,742字

電影《無問西東》片名取自清華大學校歌中的一句歌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影片講述了由善所牽引著的幾代人的回憶。

這部電影看上去似乎沒有太過誇張的特效,它有的只是幾代不同歷史時期人物的生活回憶,但就是這些看起來平淡無奇的個人經歷,卻反映了當時的人與事、社會和環境及人物靈魂與肉體在其中的掙扎與升沉。

影片呈現給觀眾的是四個時空中的青春故事。當下時代的張果果,在勾心鬥角的職場,做出了比“贏”更重要的抉擇;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王敏佳和陳鵬,摒棄外界阻礙,聽從內心,選擇向善與愛情;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高材生沈光耀,不顧母親反對,毅然參軍;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大學生吳嶺瀾,歷經迷失、彷徨,最後果敢追求的心路歷程。這部電影的主要人物每個都處於不同的時代裡,他們的經歷、身份和境遇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在黑暗之中,他們都能戰勝私慾與邪惡,追求光明,創造光明,傳遞光明。“無問西東”是他們長存於心中的一份準則,無論外界如何波詭雲譎,紛繁複雜,內心始終要有自己的堅守與信念。

在影片剛播放不久的時候,由於巨大的時空跨度,很多人會不明所以,一臉懵懂地看著,但到最後,看到結局,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會感到一種身心的舒暢與踏實。由“善”串聯著的幾個時空裡的故事,人物和場景交替幻變,卻始終由影片倡導的主題線索相互關聯著,讓人深思。電影有深度,有淚點,耐人尋味,讓人感動。

片尾所說的那句話更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也讓全片得到了昇華——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願每一個人,無論身處逆境順境,或面對威脅利誘,都能聽從內心,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觀後感 篇15

讀後感 ,1008字

假期裡我看了《無問西東》電影》,《無問西東》是來自清華大學的校歌“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本以為會節奏很亂的,看了《無問西東》的預告,讓大家覺得它是部很無聊的電影。其實你如果認真看了就會潸然落淚,你也會認為這是部好片,讓我們走近《無問西東》這部感人的電影了。

《無問西東》講述了幾個不同年代清華大學生們的夢想。比如,黃曉明演的陳鵬,校長讓他去九所研發原子彈。他知道去九所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工作。但是為了國家的強大,他毫不猶豫地去了九所。當他在九所工作完成原子彈研發任務,原子彈成功爆炸後。他聽到人們說祖國強大,再也不會受別人欺負時,他榮譽感油然而起。他回家的火車上,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電影裡的一個細節。陳鵬因為研發原子彈,他摘下帽子的時候頭髮全掉到他的肩膀上了,這是因為核輻射。

其實電影裡每一個人物,都有著聯絡,比如,陳鵬小時候是個孤兒,住在一個山莊。那個山莊一場的貧窮中國飛行員,開著飛機,空投物品,裡面裝滿了糖和罐頭。大家都叫他晃晃叔叔,因為他每次來時都會抖動飛機的翅膀,他就是王力巨集演的沈光耀,他是富家子弟,放棄了優越的生活條件,為了祖國,踏上空軍之途。因此與村莊孩子有著很好的情緣,但為了誓死保衛祖國,他開著飛機,去轟炸日本的航母,但是航母派出了一個非常尖端的人,他開著飛機擊毀了所有飛行員,除了沈光耀,沈光耀也捱了他幾顆槍子。所以他的飛機冒煙兒了。正當他著急的時候,想起了,祖國受日本的欺負。他用自己飛機上的最後一點油,飛向了那架敵機,並用機槍瘋狂的掃射他,那架敵機墜落了,而那個飛機底下正好是日本航母,所以他沒有油以後,開著飛機直衝向航母,只聽蹦的一聲,航母爆炸了。為了愛和和平,他犧牲了。

而回到現代,企業高層張果果,本想通過四胞胎來做廣告,宣傳。後來懷疑人家賴上他,開始懷疑人生。最後救活了那四個孩子,也是闡述了怎麼選擇的原因。這部電影講了大學生們的理想,他們用自己的青春換來祖國的發展,去塑造一個強大的祖國。

我們看到了電影裡的所有大學生,都朝夢想,奔去,有些,是實行祖國的發展與富強,有些事幫助了祖國營造一些新科技。讓祖國走向創新。他們為了祖國的富強,犧牲了自己青春。所以,如果你們知道你們要面對的怎樣的人生,你們還有勇氣,來到這個世界上嗎?在這個社會上,有著太多謊言,與生不由己,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更多的是灰色,但願所有付出終有回報,願你器識為先,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觀後感 篇16

觀後感 ,622字

電影《無問西東》,是個有關愛與堅守的故事,在四個不同年代下,幾位主角在美好的年代遭受了最殘忍的考驗,他們在時代洪流的沖刷下,思索自己的立世之道,堅守自己所思,愛自己所愛。

吳嶺瀾面對的是前途渺茫,他一開始很迷茫,後來老師一句話點醒了他。而泰戈爾與校中眾前輩的淡定從容,成了他心中不夜的明珠。後來縱使有戰爭的磨難,但依然是泰山壓於頂亦能從容不迫,而他的所作所為也影響著沈光耀。

沈光耀是富家子弟,父母不希望他去當兵,在他們看來,當兵打仗是為了功名利祿,而他們不想獨子還未知道自己要什麼,就先失去性命。“這世間不缺完美的人,缺少的是從心裡往外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這一句話,讓光耀眼中的火苗燃燒了起來。後來他雖以身殉國,但他的愛和呵護,讓許多孩子得到了救助和保護,其中就有陳鵬。

陳鵬和王佳敏面對的是世間惡意,對於王佳敏而言,死而復生並不是幸福,真正讓她感到幸福的是陳鵬溫暖的愛意和呵護,最讓人動容的莫過於落葉下的那幾盒雪花膏。世上所有的人都欺負你、侮辱你、忌妒你、嫉妒你、傷害你,想把你變成最醜的樣子,可在我心裡,你永遠都是當年最美的模樣。王佳敏走在漫天的黃沙中說,“死亡來臨前,我一定要找到你。”眼中滿是深情。

一生一世很短暫,當你發現所愛的,就應不顧一切的去追求,因為生命隨時都會終止。命運是大海,當你能夠暢遊時,你就要盡情遊向你的所愛,因為你不知道狂流何時回來,捲走一切希望與夢想。

《無問向東》觀後感 篇17

觀後感 ,502字

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無問西東。

《無問向東》這部電影不僅給人帶來視覺上的感受,成件更多的是精神的衝擊,電影的中心,就是“只問初心,不問西東”。初心,是最初美好的理想,西東指外界的環境或是壓迫。

這部電影中四個年經人各自為自己的事業與夢想奮鬥,或許我在沒有太大的感受,而我們的父輩,或有對自己青春的懷念,對於我們更多是看到自己未來的影子他們對於我們即將到來的花季青春上了重要的一課。

人們常說,忙綠的人最快樂而事實上,忙碌並非生存的目的,而是手段,實現夢想的手段,當你在追逐夢想的途中,忙碌帶來一種快樂的充實感,可以望去一切煩惱,但同時,我們應勇於面對真是的生活和自己,為為忙而忙,毫無意義。

沈光耀在日軍大舉壓上,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關頭,選擇了夢想—報國。或許他的母親很反對,覺得從軍大危險,可他義無反顧。他有愧於母親,但無悔於祖國、他的青春與夢想

在當今我們正向青春邁進,有時我們應放下手中繁忙的學業,擠點時間思考:這是真實的我嗎?我真正的夢想是什麼?

我們都是追夢人,應確立自己的夢想誠實做事,真實做人,踏實前進,不愧青春。

觀《無問西東》有感 篇18

觀後感 ,565字

前幾天,我去看了電影《無問西東》,這部電影的片名源自清華大學的校歌“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是為了紀念清華大學成立100週年所拍攝。

裡面講述了2012年、1962年、1938年、1923年這四個不同年代的清華學子不忘初心,信念堅定,傲骨精神永存的美好品質。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沈光耀。

沈光耀是在1938年清華學子中的一位傑出青年,他出身名門,身上流著“三代五將”的血,但家族卻只願他在亂世之中保全性命,安穩地度過一生。可是他立志高遠,青春的熱血滾燙,誓為祖國貢獻青春。硝煙下,他瞞著家人,違背家規棄筆從戎。訓練之餘,他駕駛飛機將自己省吃儉用的食品空投給貧苦的百姓,撿到食物的孩子們都稱他為“晃晃叔叔”。他還為了守護腳下的這片土地,駕機飛向空中戰場,與瘋狂襲擊我國戰機的日本戰機進行殊死搏鬥。戰鬥中他駕駛的飛機發動機和機尾壞了,但他沒有跳機,而是奮不顧身徑直撞向敵軍戰艦,在一瞬間爆炸的火光裡,他的生命之花綻放在呼嘯的蒼穹深處,止住了轟向我軍的炮火。他生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用家鄉話向母親決然道別:“媽,對不起,國難當頭,不容退卻。”看到這裡,我的眼淚止不住流了下來。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我們的革命先烈不怕死、不怕苦,前赴後繼的為了國家付出生命和青春,只為了中華民族不受欺辱,繁榮富強。我們一定要向他們學習,向他們致敬!

觀《無問西東》有感 篇19

讀後感 ,980字

“如果你們提前瞭解了,你們要面對的人生,你們是否有勇氣前來?”

影片《無問西東》圍繞吳嶺瀾、沈光耀、陳鵬、張果果等主要人物,穿插講述了四個不同時空,四段不同的人生故事。

其中讓我感受頗深的,是沈光耀的事蹟。他的故事整體發生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西南聯大里。國難當頭,沈光耀懷揣著一顆赤子之心參加飛行員試練,因卓越的表現被教官選中。一次執行飛行任務中,在飛機彈藥告罄,且機身嚴重受損的情況下。他毅然決然地將飛機撞向日本軍艦,人艦俱毀。他明明可以跳傘逃生,可是他沒有。

一架飛機,一艘軍艦,一顆心,一片海。畫面及音效直擊我內心深處,我不禁潸然淚下。

沈光耀出生名門,卓爾不凡。他是家中獨子,但他並不養尊處優,他優秀地幾近完美。母親心疼他,讓他明哲保身,起初,他答應順從母親意願。但此後,天之驕子的他陷入了迷茫,每天渾渾噩噩,如行屍走肉。面對惡劣的抗戰局勢,心中的正義感再難壓抑,他實在不甘在國難當頭之時苟且偷生,於是瞞著母親進入飛行隊。

他一直記得教官的一句話:“這個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我驚歎於抗戰時期人們心靈的純粹,他們是一心為國,是真真正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西南聯大的學生那時對知識強烈的渴望,幾近瘋狂。教室漏雨難以上課,那就“靜坐聽雨”;日軍不時轟炸,那麼隱在山坳裡學習又有何妨?青年學生尚且如此,更別說老師們了。

那麼是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是什麼促使他們如此不管不顧地埋頭學習?如此無畏的奔向戰場?

是因為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深深烙在心底,滲入骨髓,嵌入靈魂的愛國精神,也正是因為那“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調整飛機方向,鬆開手邊的發射器,目光炯炯,直視前方,雖已身中兩彈,但頑強的毅力支撐著他。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為了自由,為了從心底生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他愛自己,更愛祖國,他再一次詮釋了“捨身取義”。那架火星四濺的戰鬥機從高空急速俯衝,撞向日艦,一聲轟響,艦體炸裂,火光如煙火般絢爛,如同他的人生。他做到了,但從此世上沒了他。

或許這一切又有另一個原因:

只問自由,無問西東;只問盛放,只問深情,只問初心,只問敢勇,無問西東!

做最素直的事,行最寬廣的路——《道路無限寬廣》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1028字

做最素直的事,行最寬廣的路。

這是松下幸之助的人生箴言,也是我們所要銘記的人生道理。在傳奇而輝煌的一生中,松下幸之助冷靜自持。勤思善悟,漸臻豁達睿智的境界。《道路無限寬廣》即是凝結了其人生智慧的一本書。讀了這本書,我感觸良多。

“每個人的路各不相同,是命運註定的。每一條路,都是獨一無二的。你只能自己走下去,不能回頭,亦無人可代勞。這條路,時而寬廣,時而狹窄;時而上坡,時而下坡;時而平坦,時而曲折。”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獨一無二的自己的命運。沒有人能完全相同,也沒有人的經歷能夠完全相似。這種唯一性決定了我們的特殊。有的人命運坎坷,有的人生活安逸。不管怎樣,命運的道路總歸自己來走。那麼,何嘗不把他們看做命運特殊的饋贈,畢竟,這種饋贈給生活增添了另一抹色彩。這是路。

“在路上,你常會想究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也會想尋求別人的安慰。然而,你的眼前只有這一條路。”人之初,性本善。遵從內心真實的善,在我看來,即是對。人生活在陽光下,本就有光影兩面。沒有光,就沒有影;沒有對,即沒有錯。人生本就是光影交融,對錯相織,何必給它們劃分明顯的界限。遵從本心最好。這是對與錯。

“畏懼死亡是人的本能。與其說死亡可怕,不如說面對死亡而無準備可怕。人無時無刻不面臨著死亡,生才顯得尤為可貴。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應最大程度地發揮生命的能量。這既是對死的準備,也是對生的準備。”生是起點,死亡即是終點。我們從降臨這個世界上開始,就展開了一場與死的浴血戰鬥。我們渴望著勝利的甜美,又在心底預設死亡的必然。古代皇帝渴望“長生不老”。,是出於對權力的野心和私慾。假使生命可以永而不衰,生,將成為無盡的枷鎖。死亡是上天的特殊贈予。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毫無準備的去死。那麼。坦然面對死亡,趁著有限的時光,為生亦為死做好準備,當我們們對死亡時,可以不帶悔恨的走。重歸於這三千世界的一抹塵土,不也是件幸福的事嗎?這是生與死。

“沒有絕對的壞事,也沒有絕對的好事。”古人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大千世界,漫漫長生。有好事亦有壞事,有開心事亦有悲傷事。好事可能變成壞事,壞事也有可能變成好事。人的智慧何其淺薄,才會常常悔不當初。其實從一開始就應該謙恭。謹遜地行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便是好與壞。

這本不算厚的書,蘊含了松下幸之助這位老人一生的智慧,人生。社會。自然諸多方面都有涉獵。這一篇篇饒有禪意的小品,每一次閱讀,都能給我以新的智慧和感悟。

合上書扉,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