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而善言相關作文20篇

痛而善言綻放人生最美姿態 篇1

國二作文 ,609字

泰戈爾說過:“沉默是一種美德。”但面對這漫漫人生,面對無數的挫折、困境、磨難,有誰能一直痛而不言,保持沉默呢?如果雛鷹在尖利的峭壁上痛而直言,它便不能翱翔蒼穹。痛而直言是本能,痛而不言是堅強,但唯有痛而善言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中國的近代史上便存在著“痛而不言”的一段黑暗時光。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每一箇中國人的靈魂都在戰慄,但他們不言。結果喪權辱國的條約,限制自由的枷鎖接踵而來。有時,我們面對痛苦可以不言,可以忍受,那是對心性的考驗,但有時,我們面對無法忍受的痛苦,繼續閉口不言,便是懦弱與麻木。

萬幸的是,一些痛而敢言、痛而善言的中國人站了起來。魯迅用筆桿為武器,和其他眾多先進青年一起,為陰雲籠罩的中國帶來了第一縷陽光,然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再痛而不言,他們痛而敢言,後又痛而善言,掀開了歷史的新篇章。

所以,痛而善言不是不堅強,而是合理表達自己的見解,更不是無謂的宣洩懦弱,而是每一個人面對痛苦、經歷痛苦時更好的選擇,是為了綻放最美的人生姿態。選擇痛而善言,和貝多芬一起在命運的交響曲中歌唱,去追尋文天祥“丹心照汗青”的肺腑衷腸。

面對痛苦,面對磨難,不要立刻逃避哭喊,也不要一直咬牙忍耐,學會像青蓮居士一樣,讓痛苦變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豁達;學會像孔夫子一樣,讓痛苦醞釀於心田,化為繞指的水,那是你人生不可多得的智慧……

痛而善言,堅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讓它幫你撐起人生之帆,走向成功彼岸。

痛而善言 篇2

高三作文 ,816字

人之一生,伴隨種種苦痛。痛而善言,可以讓我們行更遠,走更穩。

當然,要求幾歲大的孩子學會痛而善言是不現實的。但是,對已經懂事或歷經滄海的人而言,動輒孩子般大哭大鬧來表達痛苦豈不讓人笑話?

痛而善言,既非痛即言之,也不是痛而不言。影視劇中那些一遭逼供就磕頭如搗蒜的軟骨頭是讓人鄙視的。我們欣賞的是那些視死如歸者。不過,人既是肉身凡胎,則現實生活中,遇到些痛苦實在扛不過去,找個合理的渠道宣洩一下,也無可非議。我們不能要求一代偉人毛澤東聽聞自己的兒子噩耗時,應該笑著說他的兒子犧牲得光榮。只是怎麼言才為善,確乎關係智慧。

痛苦,是胸中一口惡氣,是心堂一團怒火。抑之傷身害己,驟然發之則傷己更害人。依我愚見,徐徐卸之,化其於不知不覺中最是穩妥。譬如給一隻將爆的輪胎減壓,慢慢的,緩緩的將那多出的廢氣放掉,輪胎自然安全。或者,將那痛苦的酒,經由志氣與抱負的肝膽轉化,變作血與汗,去書寫一段照亮汗青的歷史,則更為偉壯!譬如,太史公。

西漢史官司馬遷,遭受宮刑,將自己的抱負痛苦於《史記》中展現,成就了一部偉大著作。司馬公偉大。偉大之一就在於,他沒有選擇自棄於世,在悲哀號哭中了此一生。也沒有抑鬱憤懣中無所作為地耗費時日。而是以如椽巨筆,上下數千年,縱橫八萬裡去爬羅剔塊,激濁揚清。頌忠誠正直,黜奸邪醜惡,書胸中悲痛。他的痛,我們懂。經由字裡行間,我們讀出了他的痛!

現如今,太多的人深鎖內心痛苦,抑鬱症,自殺現象層出不窮。為何不試著找條合適的途徑去傾訴自己的痛苦?只是要注意,莫把他人當成負面情緒的垃圾桶。一味地傾訴終會使人厭煩並進而遠離你。所以,學會知而善言,合理地釋放心中的痛苦,讓我們輕鬆上陣。換種方式,寫本日記呢?說不定若干年後又是一本著作問世。《聊齋》《紅樓夢》等不都是作者寄予自己人生失意之悲,之痛的產物嗎?總之,不要讓痛苦在心中發酵,合理地卸下痛苦的重擔,讓你心中常駐美好。

痛而善言,卸下重擔,讓我們的人生之舟行駛更快,更穩。

痛而善言 篇3

議論文 ,1325字

很多人羨慕直言痛楚的本能,也有人常常以不言痛楚為畢生的追求,認為那樣是堅強,是成熟。其實我不大相信所有痛苦都可以這般的分辨清楚,我更認同的是人生之痛皆有輕重緩急,輕者是“直言之痛”,重者是“不言之痛”。

而直言之痛不該過分直言,不言之痛不該閉口不提。發而中節,痛而善言,方為最上之策。

直言痛楚是初生嬰孩的本能,而人生長成熟,從動物性的用“言痛”來尋求保護到漸次經歷“半世浮萍隨水逝”大起大落的過程中,對於某些痛苦的直白表達卻仍然沒有退化。這部分痛苦是輕痛,它如你拾起玫瑰時候不小心觸及了花刺,所期待許久的禮物和花朵突然落空,小孩子沒有要到想要的那顆糖果。這種痛苦極容易排解,一場淚和風雨裡的狂奔便萬事大吉,它太容易促使人直抒胸臆,也只需要直抒胸臆,我願謂之“直言之痛”。

而不言痛楚我更認為它所代表的堅強也是一種原始本能。這類表現所對應的痛苦大都很深,因為積鬱太久而言傳不清。《悲劇的誕生》中有“表象和歌詞在努力模仿本質的情感”。可見情感越深重,就越難用“言”和“淚”這麼基礎簡單的手段表達清。所以此時不言是啟動自我封閉,而免於被“不理解”再度攻擊。就如同歸有光寫“今已亭亭如蓋矣”時對喪妻之痛選擇不動聲色輕描淡寫,臥軌自殺的海子詩句裡迴避了心底的苦恨,而惟努力充盈著“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重痛太深,所以承受重痛的人大都啟用緘默而保護心底最後的軟肋。故謂這類痛為“不言之痛”。

所以你看,從“少年愛上層樓”,到“欲說還休”,從“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到“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其實直言和不言痛都是一個人對世界上不同痛楚的不同表達形式,無高下之分,皆可認為是“本能”,而本能之上的層次,我們稱之為“善言痛”。

善言痛,是對於那些可以直言的輕痛時,要剋制“言”的程度。這種做法是少年敢罵天地不仁,卻能在淚與憤恨之後立即收場,對痛苦作以瀟灑揮去,再春風得意,馬蹄生急。也是敢於像自己承認痛苦之輕,哭喊著它疼後,也會收了眼淚說“沒那麼疼”。此時,剋制的善言是免於用微不足以撼動人生的痛苦將自己“為賦新詞強說愁”一樣畫地為牢,免於用不值當的言語,把輕若蚊叮的痛苦翻覆加重。

善言痛,是對於那些不能言語的重痛時,要改變“言”的方式。你看子期伯牙的流水高山,嵇康一曲《廣陵散》,聖賢發憤而為的《孤憤》《說難》。這時候“善言”是能在深重打擊中不言卻不選擇沉默。說是善“言”,更不如說是善於排解,無人可說便說給這世上浩渺而美好的其餘一切,說給人世間的明月清風,說給自己的濟世抱負;無話可說便狂歌痛飲、大醉不歸、彈琴長嘯。這時“善言”看似是獨自的排解,而其實是將人最本真的靈性歸於最初,於是不用表達就有萬物會懂;也是摒棄了語言最蒼白的部分,你看它從未提過關於那些痛苦具體的一個字,卻一樣在放肆宣洩。唯有這樣才能使無言之痛不再一層層沉積到“卻道天涼好個秋”,才能在這之後,三十春載,再起東山。

善言痛,如此看是輕言輕痛,重解重痛。能用語言和淚水錶達的痛就不刻意加重的傾吐乾淨,再重拾劍柄。而不可言之痛便交於這世界上不用說也懂的萬物靈性,解以花酒新茶,再哪日重新劍指天涯。

言痛之事,說來也是手段罷了,不為其他,只是為了解盡心中之痛,再毅然決然披上鎧甲繼續衝鋒。

痛而善言 篇4

議論文 ,1022字

痛有兩個方面,一是生理機能方面的痛,二是內心情感方面的痛,言則可以一言以蔽之,即表達,表達的方式有很多種,在此不一一贅述。關於痛與言的三重境界,我有一個看法,且自認為經得起所有人的推敲痛而直言、痛而不言、痛而善言。

痛而直言是痛與言的第一重境界。很多人認為這一重境界中的痛僅限於生理上的痛,這是不全面的。誠然嬰兒在被護士姐姐抱出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屁股上挨一下子輕拍就要張嘴哭是痛而直言最好的例證,但人的本能亦存在於情感的層次上。王小波在《黃金時代》中說:“陳清揚覺得難以忍受,立刻大哭起來,企圖在一張小床上哭醒,這是與生俱來的積習,根深蒂固。”放聲大哭是言的眾多表現形式之一,這樣就可以從噩夢的痛楚中醒來,如果能進入一個不痛的夢境,更是每個人都有的奢望。

痛而不言是痛與言的第二重境界。它高明於痛而直言的方面在於兩點,一為將一些“無傷大雅”的痛留給自己消化有利於鍛鍊堅忍的心性,二為可以在人前落個好形象。因此它常常是堅強的代名詞。越王勾踐面對吳國的侮辱與踐踏心中想必有個人與國家雙重層面的痛楚,但他選擇臥薪嚐膽,忍辱負重,不宣揚自己的苦痛反而將其化為提升自我的動力,最終一雪前恥。傅聰面對父母在那個不理智的年代遭到迫害雙雙自殺的噩耗選擇忍下心頭痛,在遙遠的異國憑著對音樂的赤子之心和手頭一套其父的譯作《約翰克里斯朵夫》來撫慰傷痛、提升自我,終成一代鋼琴大師,有能力利用自己的聲譽來為父母平冤昭雪。可見,痛而不言往往為蓄勢待發醞釀動力。

痛而善言是痛與言的第三重境界。我之所以稱其高於痛而不言,是因為有時痛而不言的結果並不盡如人意。古代皇帝喜歡一言不合就對大臣施以廷杖,高官尚且如此,遑論百姓,但大家非但不把這種身與心的雙重疼痛表達出來、怒吼出來、怨出來、叫出來,反倒覺得這是一種光榮,文死諫嘛,這種毫無尊嚴且不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思想是導致君主專制在中國走向滅亡的原因之一。痛而善言則在保留尊嚴的基礎上允許人適當地表達出來痛,令被言者甚至旁聽者都能從中得到啟發,進而改善自我。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心中一道很深的傷,隨著這道傷痕的結痂、癒合,如今回溯那段慘痛的歷史,我們說:可以寬恕,但不可以忘卻,請讓屠刀化鑄警鐘,把逝名刻作史鑑,讓和平灑滿人間。我們以史為鑑,我們呼籲和平,我們贏得了世界的尊重。這是充滿人性光輝的智慧,是真正的善言。

痛而直言、痛而不言、痛而善言是痛與言的三重境界,我們要在恰當的時候選擇恰當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痛而善言 篇5

高三作文 ,989字

古今之所謂硬漢,似乎總是受盡天下苦楚而輪廓依舊堅毅孤傲,自受於之而默然無語。於是人們認為痛而不言是堅強的象徵,痛而言之卻是懦弱、沉溺與無能。

其實,痛而言之本不該被冠以如此沉重的貶義。將痛苦加以表達,是一種不沉淪的態度,是一種自我釋放,是對痛苦本身的一種觀照。

在痛苦之中表達自己的痛苦,其實就是在於痛苦鬥爭,只是表達並不代表抱怨,陷於痛苦並不代表沉淪。真正想要擺脫痛苦的人不會怯於表達,只有麻木不仁,卻是自謂軟弱不思進取的人,才會忽視痛苦,自守於之。正是因為辛亥革命之後的一批雜文家感受到革命本身,其成果與日的都在被忘卻,才會催生投槍與荊棘,才會有那些生於痛苦但實質上為了解放眾生之苦楚的文章,痛苦沒有使他們默然無語,而是使他們由己身之痛推想至大眾之痛,從解救痛苦本身出發,表達自己的痛苦。這種行動的意義在於並不向痛苦屈服,在痛苦中超越與客服其本身。

“情橫於內而性伏,必寓於物而後遣”。蘇舜欽這番話表明了人應當向外表達痛苦的態度,因為一味緘默不言會導致性伏於內無法紓解,於是消解逃逸出痛苦的力量與效率。人在痛苦中表達出自己的痛苦不是什麼丟面子的事,受劇痛而不言指的是在敵人面前保持尊嚴,但在時時如此偃蹇卻大可不必。王羲之寫蘭亭集序抒發自己對人生與痛苦的領悟,他在領悟的同時也就完成了自我的釋放。痛而言之,是紓解的方式,可以讓人於痛苦之中有喘息的機會,從而進一步可以有更好的解決它的能力。

在痛苦之中,脫離扮演者的地位而對痛苦本身進行觀照,將觀照而得來的莊嚴幽美表達出來以消解自身乃至於全人類扮演痛苦者的罪孽苦惱,是一種大智慧。表達痛苦本身是對苦痛的一種觀照。阿爾貝加繆在《西西弗的神話》中,將人類與荒謬痛苦的鬥爭比作西西弗無休止推石上山的苦役,寫盡了人類在世界中的與荒謬鬥爭,作為弱小個體的痛苦,但是其苦役本身又是對抗荒謬的唯一方式,承載著人而為人全部的尊嚴。這是他將自己提到觀照者的地位,以尼采之所謂阿波羅式觀照的方式,將人類如酒神狄俄尼索斯般在人世中浮沉的痛苦投入自己的眼,因尋得痛苦之本源而得到實質上解脫的過程。他於痛苦中言盡痛苦,言盡它的同時,痛苦本身也就不復存在,不能稱之為痛苦。消解其本身是痛而言之的精髓。西藏僧侶作壇城沙畫然後毀去,也是以表達痛苦本身,探清其源的方式消解它。痛而言之是以關照的方式對之消解。

痛而言之,言之即消解之。

面對苦難痛而不言 篇6

國二作文 ,570字

雄鷹因為有了高飛前必須歷經的苦難,痛而不言,才能最終俯瞰眾生;遼闊的大海因為有了驚濤駭浪猖獗的苦難,痛而不言,才能最終浩渺無垠;濃郁的森林因為了弱肉強食的苦難,痛而不言,才能最終鬱鬱蔥蔥……可見,苦難在人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面對苦難,痛而不言,能夠讓人踏上成功的階梯。

苦難,往往讓大部分人在前進的道路上望而退步。但是,樸瑾惠面對苦難,並沒有退縮,而是用頑強的毅力堅持了下來,她在少女時代就遭受了父母去世,眾叛親離的痛苦,她默默忍耐,不抱怨,不退卻,終於在沉寂了二十年之後,來到了青瓦臺,成為了韓國第18任總統,也是韓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總統,正是年少時的苦難經歷,塑造了她堅強的性格,踏上了屬於她自己的成功之路。樸瑾惠面對苦難,痛而不言,讓我明白苦難能夠推動人走向成功。

面對苦難,痛而不言,能夠讓人綻放絢麗的光彩。

人生中有了苦難,並不意味著你的人生將沒有光彩,只有黯淡。貝多芬,一個雙耳失聰的鋼琴家,譜寫了一篇篇不朽的著作,為音樂界作出了巨大貢獻的人向我們展示了即便人生中充滿了苦難,人生仍然能夠綻放絢麗的光彩。他在苦難面前,獨自忍受,默默努力,並沒有因為苦難就倒下,正是巨大的苦難,讓他扼住命運的咽喉,綻放了人生絢麗的色彩,貝多芬面對苦難,痛而不言,讓我明白苦難能夠讓人綻放絢麗的光彩。

面對苦難,痛而不言,能夠讓人成就美好的未來。

痛而不言 篇7

議論文 ,952字

小孩子是善於說痛的。他們用哭的最直接簡潔的表達方式,道出最強烈的痛覺。也許這種痛不過是一時破了皮,一時缺了奶,可這的確證實了,人—是脆弱的動物,我們會痛,而說出來是本能。

但是,說痛,不是簡單地兩個字“我疼”,更不是一陣委屈的哭,那是小寶貝兒們的把戲。痛的表達,是高於呻吟,還應高於訴苦的一種認識,一種自我認識。

痛的呻吟是沒有用的。因為反射弧的一個簡單傳導,是不過腦子的,就好比讓自己的血被鯊魚瞧見,它不可能憐憫你的傷,而會憐惜他自己的飢餓的胃。當呂布在五花大綁下,跪對劉備述說轅門射戟之功,他裝出一副可憐相;當魏忠賢終於被逐,卻偏要學王翦東西生事,蹦跳掙扎。他們已經被人狠狠一擊,卻偏要展示傷口—那軟弱與低賤的手段令人髮指。射戟之威只能讓劉備說一句“曹公未見董卓之下場?”吹打生事只能讓崇禎起殺滅後患之心。可見,呻吟是可悲可恨的,一個自強的人萬不可如此。當效陳宮昂首受斬,當效勾踐臥薪嚐膽。痛苦面前,不能讓鋸齒白牙嚇退坐倒,而應首先不卑不亢,打落牙齒和肉吞。

在經歷那一瞬間的痛後,你一定有屈辱、有憤恨。當太史公受宮刑之苦,當屈子流放於楚江。“藏至於深山,傳之其人”,“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首先,是不屈與忍耐。那不是不說,只是不呻吟而免於受辱。

有人在此時倒下了,放棄了。他們道出痛苦,並指望以此獲得原諒與同情。祥林嫂在被逼出嫁時可以大喊大鬧,頑強抵抗;可事後便與柳大嫂訴說苦水。這樣的說痛雖不是示弱者的呻吟,卻也是自恃應憐而謀取認同。她是一個犧牲品,不止因為他受禮教之毒,更在於她那種自以為歷大難不死而欲“博同情”的所謂“自誇”。這是對自己的痛缺乏認識的體現。所以,不是用一句話,用嘴的開合可以癒合傷口的。說痛,更在於內心的領會。

痛,是強烈的,也只有心領神會,才能算智慧。不是向別人說痛,而是對自己的內心。“《報任安書》的內心直白道出司馬遷忍辱負重的遠大志向;《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正是屈子“不甘蒙世之溫蠖”而“自疏濯淖之中”最真誠的寫照。所以說,痛是不可少的,他給人以礪煉—而痛的表達,應當是向內心的的純真自白。他們用行動詮釋:那些痛已經使他們站立起來。

說痛,不是口頭上的,而是心頭上的。它不一定要語言,它更是一種認識與領悟。

關於痛而不言的議論文 篇8

議論文 ,974字

若說人生是一場修行,痛苦便是必經的火焰山。我們都如悟空,不知何時“緊箍”便會令你由外而內疼痛難耐,你本能大喊痛死俺老孫了,不同的是,你的唐僧往往很晚才送你“解藥”。痛而大呼,本性使然,卻總是徒勞。

面對痛苦,有人選擇保持沉默,靠意念扛過苦痛與煎熬。母親葬禮上他全程未掉一滴淚,便有人以此為由批判他從未有苦痛之心,嫌他冷血殘酷,是個徹底的異鄉人;他縱酒於竹林,撫琴吟唱或是遣詞賦詩,便有人揪著心中無於國大愛、無因時局之痛不放。可誰說不言便不痛?我以為所謂的“異鄉人”次次懷念的都是“媽媽”,而不是他人口中冰冷的“母親”;《廣陵散》中憤慨不屈的無言之痛也確實深入骨髓。痛而不言,可能是因為有些痛苦只能獨自消磨,可能因為痛苦並且深知無法改變後因無力而沉默。

痛而不言或許是隱忍,但總有人耐不住苦痛,便高聲放歌。出聲言痛,只為排遣紓解。李白思念故鄉的峨眉山月卻回不去,思念之痛只化為“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曾夢想桑弧蓬矢、射乎四方,後來身在朝堂卻只能寫下“可憐飛燕倚新妝”,在野時想在朝,入朝後卻想歸野,入世與飛仙最終皆兩散之痛,後來便化為無數詩篇,於是後人竟再忘不掉酒中仙。痛而出言是一種紓解,因其至真至純,才令後人產生共鳴,一人之痛千萬人可品嚐出千萬滋味。

高聲出言雖可疏解,卻難長久消除痛苦。於是有人選擇痛而傾訴,尋找心靈上的慰藉,為自己真正鬆綁。蘇子被貶而泛舟江上受挫心痛,感天地蒼茫人渺小而有無力鈍痛。出言傾訴,本想寄痛苦於江夜,卻無心插柳收穫一種豁達與解脫—若一心為民,無論身處何處都能實現理想。曾文正公也曾與先賢對話,後來終於化解剛直之痛尋得圓融之法,也算在緊箍中自在獨行。如此看來,痛而善言自我救贖或許也不似想象中那般困難。

更有人痛而善言,只為救世。他看到鐵籠中人們沉睡不起,痛心憤怒擔憂著急,高聲吶喊只為百年後人們不彷徨。數著茴香豆的孔乙己,總嘆一切不如昨的九斤老太,每個人物都以血淚書成,感染萬千青年,救贖太多昏睡而腐朽的靈魂。因痛出言,救己救人,正是這種大悲憫、大鞭笞的情懷震撼人心,使人甦醒、渡人至靈山。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們都如虔誠的行者在痛苦中不斷歷練修行,或有痛而本能發聲,或有痛而隱忍沉默,或有痛而高聲救贖解脫。痛苦常有,出言與否全憑選擇,雖無高下,但或許智慧善言能助我們更早解脫終至靈山。

痛而不言 篇9

高三作文 ,1091字

人生在世,往往會經歷種種的痛。而面對痛,我們該表達,還是該忍受?

當然是忍受了。我想這會是中國傳統給出的毫不猶豫的回答。“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一個“忍”字,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大核心。從小時候第一次跌倒,我們就聽見媽媽說:“你要堅強,你不能哭”,於是我們憋住眼淚,忍著疼痛,站起來,繼續前行。

我甚至覺得傳統文化中是弘揚“忍痛精神”的。翻閱史書,我們可以看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忍受物質生活艱難之痛;可以看到蘇武牧羊,忍受著孤獨與絕望之痛;可以看到司馬遷受宮刑仍成《史記》,忍受巨大的心靈屈辱之痛。而他們這般無言的忍耐,均成為我們頌揚與學習的物件。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忍痛精神當然重要。倘使孩子跌倒一次就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不願起來,倘使學子忍不了十年寒窗,倘使創業者忍不了偶爾的失利,人們無法成功,社會也無法前進。

可我覺得,說出這一份痛,同樣重要。

之前“孕婦因無法忍受疼痛而跳樓”一事引發了廣泛關注,人們似乎對孕婦的“懦弱”行為嗤之以鼻——哪有生孩子不疼的?更有人將之上升為“如今的年輕人缺乏忍痛精神”。可之後我瞭解到,如今的醫療技術完全可以達到全程無痛分娩,它甚至對母親和孩子都更有益處。而因為國人似乎“以忍痛為驕傲”,所以這項技術在中國遲遲未得推廣。

如此說來,本可以避免的疼痛,因為人們一味地忍受不言,反而變得不可迴避了。

同樣的道理還可以推廣到其他方面。假使人們不表達自己“打不到車”之痛,滴滴打車等軟體不會面市併為我們帶來巨大的便利;假使受侵害者不站出來說出自己的痛苦,法律也無法得以完善。即使在生活中,當我們把內心的痛苦向親友傾訴後,他們或多或少地給出建議之後,我們不也寧靜愉悅許多嗎?

由此可以想象,如果那些鄉村教師們在“忍痛”完成教學的同時,讓更多人瞭解自己面臨的“痛境”,是不是也可以因此獲得更大的幫助呢?

所以說,傳統的忍痛精神不可廢棄,他是我們面對艱難險阻時的有利武器。而說出自己的痛同樣重要——在說出痛後,我們可以更有效地減去其中一部分痛。但痛的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並不代表著說了就可以不忍,而是說了這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忍。

可以此為新時代的“忍痛精神”。

擇其善言而從之 篇10

高一作文 ,1041字

人生如同一次遠行,你升起了遠行的航帆,吹起遠行的號角,在航行中你不免會遇到一些困難,而善言則是你通向彼岸的航標,是你乘風破浪的最有力的武器。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中,需接受他人的教誨和指責,因為善言無害。你利用它,會解除一個又一個的迷惑。

齊王接受了鄒忌的勸告,方可讓四雄之君臣服於其足下,唐太宗李世民因始終能將魏徵的諫言虛心接受,方可成為歷史上一位開明的賢君,一位傑出的國君。當高爾基被自己的姑媽辱罵的時候,他並沒半點怨言,反而將其看作一種快樂……

人生能有多少善言呀!古往今來,那獻媚、阿諛的討好之聲,那粗魯無禮的冷嘲熱諷,那沒有半絲善意的建議、指責,完全淹沒了那些善意的忠言。

它們讓這世界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偽裝,隔絕了陽光,讓陰暗和虛偽留在人間,在他們邪惡的心靈裡,當河曲智叟嘲笑愚公:“甚矣,汝之不惠!”時,他自己可曾想過別人是為了什麼?他可曾意識到自己行為的無禮與可恥?當秦檜用“莫須有”的罪名陷害岳飛時,他可曾明白自己竟為了自己而出賣了國家,出賣了整個漢族?為了權勢,讓自己成為千古罪人。

如果你是詩人,雖無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之志但要有李白的“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胸襟。萬事不能只停留於他人的輿論中,心中的志向應由自己實現。

如果你是英雄,即使沒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氣概,但要有英雄的本色,不聞路人之鄙見,不理旁人之亂言。讓心中的抱負放縱吧!讓它不受世人的約束吧!

翰林院中的李白不畏權貴,瀟灑、放蕩,耳根雖無善言過,心中亦無勸言留,雖受陷害,被“賜金還山”依然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劉玄德任孔明為蜀國軍師,凡大小事皆來與他商量,認真聽取孔明的勸諫,使蜀軍的勢力越來越壯大,此可謂吸取善言之功啊!

“人非聖賢,非能獨行此生”,需吸聽忠言的教誨,從而能夠“自知者明”。若能讓心中的風帆航行得更遠、更穩,要時時“察納雅言”。

古人云:“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得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自己的路,需要自己走,更需要善言的支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