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塵湖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睡塵湖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1051字

做最善良的自己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高爾基眼中的書;‘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這是劉向眼中的書;‘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是朱熹眼中的書。

在我的眼中,書像一束陽光,一泓清泉,無時無刻不溫暖著我、滋養著我。在我看過的書中,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本書就是——《睡塵湖》了。

書中的主人公綠醉和最要好的朋友藍朵朵吵架了,第二天藍朵朵失蹤了,為了解救藍朵朵,綠醉不惜一切代價。綠醉的朋友紅醉,為了一段四百多年前的親情,甘願變成一隻紅瓷碗上的一朵紅杜鵑……。看完這本書,我不禁熱淚盈眶,腦海中想起了自己,相比綠醉,自己還差得遠。綠醉雖然沒有姣好的面容,也沒有引以為傲的成績,但她有一顆善良、純潔無瑕的心。她可以為了朋友付出自己的生命,即使得知朋友藍朵朵對她並不真心,也沒有怪她一絲一毫。這樣一顆美好透明的心,明亮了我的眼,照亮了我的心。我突然為自己感到不好意思,自己以前對朋友並不真心,有時也並不真誠,設想一下,如果我們遇到了同樣的事情,也能像綠醉這樣嗎?

書中的紅醉同樣給我很多啟迪。紅醉的身世深深地打動了我。聽,紅醉在泣訴:我生在四百年前的陶家村,父母都是有名的陶瓷制者。一天,帝王路過此處,帝王的妃子對帝王說:‘皇上啊,您若是賜給奴家一個紅瓷碗,奴家將倍感恩寵。’帝王於是命陶家村在一個月內將紅瓷碗交上,否則全村將滅。可紅瓷碗的做法極難,工藝必須控制精準。瓷碗出了一批又一批,可還是沒有製作出帝王妃子想要的紅瓷碗,眼看期限將至,一個神仙突然託夢,說必須要有一個人奉獻自己,將自己投入爐窯中方可成功。期限的最後一天,我趁父母不注意,便跳入了爐窯當中,也就在此時,一個晶瑩剔透的紅瓷碗製成了,可我的父母悲痛欲絕。官兵想拿下紅瓷碗去覆命,可剛碰到紅瓷碗,一道紅光籠罩在官兵身上,官兵頭目立刻變成了一朵血花,其他官兵嚇得落荒而逃……

讀完這一段,我淚流滿面。紅醉最懂得感恩,想想我們自己,只懂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又何曾體味父母生養我們,教育我們的艱辛,父母是我們人生的領路人,把他們最好的都留給我們,而我們當中又有多少人對父母常懷感恩之心呢?以往的我,對父母並不在意,生氣時還對他們大吼大叫,現在想來慚愧至極!

感謝這一本《睡塵湖》,讓我增添了這如許的感悟,唯願天下能有無窮無盡的好書,化作此生此世永恆的良伴!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1032字

讀《瓦爾登湖》絕對是一場可供精神上享受的盛宴、一次灌透心靈的洗滌。作者梭羅會帶你領悟自然的美妙。那遠離塵世的喧囂的寧靜,會帶你回到最原始而又最純真閒適的農耕時代。一捧起這本書,我便不忍合上了,滿篇我生疏、甚至聞所未聞的詞彙令我大開眼界,而通篇所貫徹的靜,是那樣的澄澈、恬淡,那樣的令人嚮往。

這是一個奇妙無比的故事:本書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梭羅親手在瓦爾登湖畔搭建了一個小木屋,且生活了兩年之久。這兩年裡,他親自耕種,做麵包不用酵母,而是採用了一種古老的方式只用麵粉和水便能做出麵包的方式。書中還透著作者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像極了一個滿腹經綸,有著深邃瞳眸的老人,再向他的後輩徐徐講述著他的一生。

書中沒有過多華麗的詞語,卻更突顯了作者生活的樸實與真實。作者追求著孤獨,並在孤獨的環境中尋找最真實、最初時的自己。那是與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嬰兒般無邪的自己。

現實中的我們,一刻不停的向前奔跑,卻不曾想過:為什麼奔跑?為了金錢?為了名利?抑或是為了受人尊崇?其實深入點看來,這些“為了”的根本,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那麼在我看來,所謂更好的生活,並非是住在高樓大廈裡,吃著上好的餐點,喝著過濾千百遍的水,小心翼翼地隔絕所有病菌。而是住在親手搭建的小木屋裡,大嚼剛採來的自己種植的蔬菜,飲一口最自然的湖水,自在地躺在草地上,聆聽風吹樹葉發出的“嗒嗒”聲,與蟲兒鳥兒嬉戲玩耍,可以與一片落葉同舞,可以與一隻黃鸝和聲,可以聽一陣微風講述久遠的故事,可以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那便是“最理想的境界”了吧!

就像梭羅所說:“唯有我們清醒的時候,天光才大亮。”對我而言,唯有不用世俗的眼光看人生,則是清醒。沒有了錢,或許我們能活得更好。

作者希望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清澈如瓦爾登湖那般的小小胡,湖邊有著另一個過著最好生活的你自己,他會時刻守護著小小湖,不使它落上一星半點灰塵,也不會讓你的心中,被蒙上的塵埃掩蓋住原有的光彩。

“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梭羅這樣說。沒錯,去試著在心房上耕種希望,試著在湖中發現銀色、黑色的鱈魚,在它結冰、解凍時,記下精確的日期。探險去吧!去找到最忠誠的你!

請記住,可愛的人們,不論你在城市或是鄉村,不論你是否擁有了屬於你自己的湖,一定記得,不要讓你的心扭曲下去,不要讓它像迷宮般九曲折回,不要讓你鮮紅的熱血歸為死水。不要讓自己染上塵世的汙濁,讓真實的自己活過一生,希望那早已乾涸的瓦爾登湖,倒映出來的,是孩子般的面龐,是喜歡現在的自己的你。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1179字

連續不斷的雨從灰沉沉的空中壓下。霎時,世界電閃雷鳴,一片漆黑,心久久不能平靜。索性抓起來幾個月前隨手丟棄的一本“廢書”,心有旁騖地翻看。然而從第一眼起,便是無法割捨了的。

合上《瓦爾登湖》,雨稀疏不少,一股淡淡的墨香夾雜著清新的湖水氣息向四周漫開。各式的墨綠,青綠,寶石藍,水印般地勾勒出瓦爾登湖的輪廓。同樣,慢慢,慢慢地,書主梭羅內心的感情也沉澱在這樣一本書中。與其說湖的美麗,倒不如說她美得寂寥,幽深。世人甚少踏入的地方,卻是返璞歸真的聖地。在那裡,親臨自然,身心舒暢;隱居避世,尋得安詳;縱觀天地,思索人生……

正如我在一日暴風雨之間,有閒心接受從前反感的一本書,只有當一切都暗下來了,靜下來了,才能讀懂落日的美。我們對朝陽司空見慣,以至於當一載星輝來臨的時候,反倒眼生。世間的事情也是一樣,看慣了,自然不覺得驚奇。以至於它是個錯誤,人們也被刺眼的陽光征服,無法分辨是真是假,是對是錯,是劫是緣。一時的淪陷或許會造成終生遺憾,只因光束過後,一切照舊,不會也不可能留下任何變化,卻會深深,深深地紮根在你心,在你的腦海飄浮。記不起從哪兒看來的句子,大抵是這個意思:蓮花固然好,我卻願化身為蓮心。雖然清苦,也不耀眼,但若無蓮心則斷然不會有蓮。如此醒目的字眼,這般警醒的頭腦,當真叫人歎服!

再讀《瓦爾登湖》,距上次和她分別,已有半載。深秋的夜晚,不時刮來幾陣刺骨的寒風,反而清醒頭腦。我開始著重關注梭羅書中所描述的美好自然:水天一色的碧水清波和偶然貪看的無名候鳥,變化分明的季節樹林和前人留下的默默痕跡。呵!生活就是這般孩子氣。有些人費盡心思,博聞廣記,力求做到對自然無一不曉,卻自始至終都在苦惱難如登天,心有餘而力不足!有些無心之人,卻僅僅在春晨荷葉上殘留的幾滴露水,夏末樹上貪玩的幾聲蟬鳴,深秋赤紅明豔的片片楓葉,冬至燒紙祈福的寥寥餘煙中,剎那領悟了整個宇宙。

剛去了一趟青海。驚人的海拔和不適的高原反應並沒有擋住我們前行的步伐。直到車子猛然一拐,所有人往前傾,才發覺剛才包圍我們的,還是綿綿不絕的牧場,現在竟轉到了丹霞地貌!我們一行人極力要求在高速公路上毅然下車,撫摸著路旁的石灰岩,正如一群孩子依偎在母親身旁。這究竟是土還是石頭?—土的顏色,石頭的質感。常年裸露的土層上也冒出了星星點點的植被。遠方的丹霞地貌,還有黑不見底的窯洞和神祕莫測的小道,歪歪斜斜名地從山上繞道山下。這就讓我的思緒轉到了《瓦爾登湖》裡那些不知的史前小道。還據說是一個名叫瓦爾登的人來到這裡,故得名瓦爾登湖。太多事煩擾我們多時了,倒不如選擇親近自然,可謂開卷有益。

雨,隨時會下,但心中的雨點,卻因我們的思緒而變。今日,記回憶錄一篇,願時時給予指點與啟發。當你送去一陣春風,他人亦會為你送來一夜好夢。也勿要為錯誤的決定惋惜太久,正如篇末所述:太陽只不過是一顆啟明星!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652字

一篇散文,即是一篇美文,他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洗滌了人們乾涸的心靈。梭羅的《瓦爾登湖》,就像這塵埃之中那一顆閃耀的明星,微微的光亮卻可以照亮整個世界。

“我獨自漫步在這久違人間的瓦爾登湖,海天一色,沙鷗翔集,白光點點。這裡並沒有塵世間的喧囂,更沒有心靈中的浮躁,是一片世外的淨土,精神寧靜之所……”一點一滴對於瓦爾登湖的描寫,讓人們從平華無實的語言中感受到它的存在和偉大,這片不為人知的世外淨土其實是另有所指。在當時那個烏煙瘴氣的渾濁的社會,梭羅在這一方,更能尋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和目標,找到前進的價值,不去混淆那渾濁的社會,才是他內心最真實的選擇。

審視現在的社會,心中頗有感慨,有些現代的作家,寫文章並不講求質量,只是一味的追求效率和速度,甚至三天就能出一本書,一個月能出五六本書!而梭羅,為了寫這本舉世聞名的瓦爾登湖,在那裡安靜想一的生活了整整五年,才用一顆沉著淡定的心,在寧靜之中做出了這部曠世之作!帶給人的不僅僅是精神的震撼,更是美景在平凡中的偉大和在人們心中的印象。

細細的品讀梭羅的《瓦爾登湖》,腦海中是一片鳥語花香的感覺。望著海天一色的天氣,有幾朵白色的雲彩在那裡無憂無慮的飄蕩著,沉靜的海面如同一塊藍色的寶石。也如同歐洲人深藍色的眼睛,靜靜地注視著這個心靈寧靜的一方淨土。在這個地方生活,沒有喧囂,也沒有任何的浮躁,只能靜靜地拿起筆,用內心的情感來靜靜地寫出人與自然相依相偎的美好感情……

這是一部書,更是一部畫,在平凡的語言中,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偉大,在樸實的描寫中,感受的是人生的價值!

睡美人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535字

暑假裡,我讀了一個童話叫《睡美人》。這個故事講的是:老巫婆在小公主生日的時候施了一個魔咒,會讓小公主在16歲的時候手被縫紉車的針給刺傷然後昏睡。然而因為老巫婆的魔咒無法解除,所以另外一個女巫邊加了一道咒語:“只要有人來吻公主,魔咒就可以解除。”一百年後,有一位王子經歷了重重危險和困難,最終吻到了公主,公主也因此甦醒得救了。

在這個故事中,我最喜歡的一段是:王子來到了荒廢已久的森林想一探究竟,但是森林裡叢林密佈的玫瑰花,花上還帶著刺,王子靈機一動用刀砍玫瑰花,砍了不少的玫瑰花,王子也受了不少傷。此時王子想:雖然我被花給刺傷了,但是我仍舊想進去一探究竟。於是便繼續往前走,忽然他又隱約看到了一個惡魔,已經受傷的王子看到了惡魔想放棄了。但是王子轉念一想:這裡已經荒廢了一百多年了,我很好奇裡面有什麼,我一定要進去看看。王子便鼓勵自己說:“加油,加油!”於是,王子繼續勇敢得往前走,最後王子打敗了惡魔進入了城堡也救了公主。

我喜歡這一段的原因是因為王子很有冒險精神,不管遇到多少危險和困難,他都可以堅持不懈地克服困難從而進入城堡救出公主。這些告訴我,遇到任何事情不要害怕,要努力得去嘗試。遇到困難的時候也不要輕言放棄,應該堅持不懈,想法設法的克服困難,從而完成自己的目標。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1044字

一位十六歲即進入哈佛大學就學的高材生在他二十八歲那年做出了驚世駭俗的舉動—撇開金錢的羈絆,在瓦爾登湖自建一個小木屋,自耕自食兩年有餘。這種人是梭羅,他對兩年林中生活所見所思所悟的記錄即是後人極力推崇的《瓦爾登湖》。

細細讀完《瓦爾登湖》,我的眼前彷彿真的出現了一個在月光下閃著粼粼波光的湖,那湖水慢慢湧上岸來,漫過我的腳尖,沒過我的膝蓋,將我的一整個身心溫柔地包裹,我的靈魂被它浸潤著變得豐盈,“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對於梭羅的隱居生活我是極為嚮往的。捨棄浮華,放下繁複,渡船去賞一湖春水,信步去看一場花事,“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任那天鵝絨的坐墊有多麼柔軟,他也不去尋那擁擠,而只守著一隻南瓜簡單地快樂。這樣的生活不禁讓人們由衷慨嘆:歲月靜好,現實安穩。

可是書本之外是現代都市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人們總是在努力把“惹眼、鬧騰、勉強自己”,把外在的華麗看作一切成功的標識,把擁有的東西看作一切苦難的出口,於是人們無休止地粉飾自己,讓心靈承載了太多的東西。為什麼不選擇放下呢?

泰戈爾有言:“塵世之物如曇花一現,對於這類事物迷戀不捨是愚蠢的。”浮生夢幻,皆為泡影,如露如電,似霧似煙。昨日風暖菩提綠,今宵霜染楓葉紅。生命就是一場鴻雁的遠行,待到春潮消退、秋風乍起之時,一世光陰,了無痕記。空空而來,空空而去。

真正的勇士和智者,有蘇格拉底於集市中“原來這裡有這麼多我不需要的東西”的泰然,有季羨林文革時期於牛棚之中翻譯吐火羅文的安然,有林逋於廬山雲霧中擁著梅妻鶴子生活的超然。他們都因捨棄浮華而得到了純粹。

何必求取一世浮名?且去淺吟低唱。何必執著一路繁華?且去逍遙山水。

作家白落梅曾說:“每個人都在尋找那個屬於心靈的原鄉,有人將閒雲裝進行囊,有人將故事揹負肩上,可匆忙之間,又忘了來路,不知歸程。”我想梭羅是幸運的,他出生的地方便是他心靈的原鄉,他在瓦爾登湖找到了寧靜。

他對瓦爾登湖有一種奇特的佔有:在他看來,喜歡某處風景,你不必用金錢買下它,而是要經常在心裡想著它,經常到那裡去兜圈子,你去的次數越多,你就越喜歡它,你就越可以說是它的主人。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不管瓦爾登湖今天是否變成某一個人的產業,我們總是可以說—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我想,總有一天,我也會如盧梭一樣尋到一處屬於我的“瓦爾登湖”。那時,安然於小小的舊宅,坐在陽光下,接春水煮一壺新茶,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邊雲捲雲舒,寵辱不驚。

歲月靜好,現實安穩。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1032字

翻開這本書吧,在你疲倦、茫然或者無奈時,如同從書頁中伸出一根根智慧的冬青枝,你會像在仲冬或者早春時節看到青草一般心神舒暢。

生活應質樸,純粹如水。“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一間木屋,一個暖爐,一塊麵包,一本書,梭羅對“生活必需品”的詮釋是讓人驚訝而又羞愧的。那些從“絕望”的城市走向“絕望”的鄉村的人,與今天的我們又何其相似,被生活的附加品弄得疲憊不堪,而從未真正享受生活。試問,是否只有追尋閃光燈底下的時尚潮流,才能真正感受到人性的美?是否只有通過七葷八素的宴席,才能品嚐到食物的真味?是否只有沉浸在那虛擬螢幕中的五彩畫面才能得到內心的歡愉?把很少的時間用去消耗那生活必需品,剩下的時間留給工作、閱讀、晨跑、陪伴甚至靜思。對,如果有空,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坐在樹蔭下,靜靜地思考。生命、時光、情思甚至生活的一些瑣事,什麼都可以拿來思考。在漫漫的時光長河裡,人是一根可以思考的葦草,與其漫無目的地飄蕩,不如把握好屬於自己的那份時光。把生活過得簡短如詩,心寧靜如水。

然而,正是因此,生活有時候便成了苦旅。人生的舞臺如同大海。當大多數人在擁擠不堪的淺灘上互相推擠時,你駛向了那片更深更廣大的海域-洋。你捕捉在船底悄聲遊過的藍尾魚,聽著海鷗拍扇翅膀擊出的水花聲,對抗一路遇到的暴風與海浪,孤身一人。這是你的選擇,選擇更有價值的生活,選擇與孤獨為伴。“我不比湖中放聲大笑的潛鳥更孤獨,也不比瓦爾登湖本身更孤獨。請問那個孤獨的湖有什麼伴侶呢?在它蔚藍色的水面上沒有憂愁的魔鬼,只有藍色的天使。”當你感到在人群中比獨處更孤獨時,那麼自然是你最好的旅伴,讓最單純的生命接觸你的思想,孤獨本身就是更好的伴侶。

生活需要深刻而有價值。當你慢慢意識到時間的緩緩流逝,而不像以前那麼急匆匆時,你就會開始思考生命的深度。“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並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質樸的生活讓學習變得簡單,習慣與孤獨作伴讓你不懼怕。“一片落在鐵軌上的堅果或蚊子翅膀會把你丟擲軌道。”你知道,但你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並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簡單的生活,用心地做好本職工作,勇敢地追尋夢想,而不畏孤獨,時間會讓你的努力開出智慧和純潔之花。

“時間是我垂釣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時我看到那沙底,它多麼淺啊。它那淺淺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恆留了下來。”做時間的垂釣者,讓美好隨時間沉澱,纖塵不染。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745字

我,靜靜地坐在樹林之中,注視著不遠處的那一汪湖泊,明澈而又平靜。岸上一座木屋,樸素而又親切。湖中漂著一葉扁舟,一個人靜靜地划著小船,目光沉靜而寂寞。木漿輕輕一撥,湖面泛起一陣漣漪,那調皮的陽光,在水中跳躍著,跳躍著,跳向遠方……

偶然之中,翻開了一本書,瞬間被作者恬淡寧靜的生活所吸引,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衛梭羅在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裡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

梭羅1817年出生,在他十六歲時進入哈佛大學就讀,其思想深受愛默生的影響,成為了當代著名的自然主義者與哲學家,提倡迴歸本心,親近自然。1845年,28歲的梭羅為了逃離城市的喧鬧,躲避金錢的束縛,隻身來到距小鎮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獨自生活,在自然中找回最初的自己。

漸漸的,我的靈魂沉浸在了這一本寂寞的書中,心情也變得寂寞和寧靜。正如惠特曼所說:“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見了一顆活著的橡樹在生長,它孤獨地站立著,有些青苔從樹枝上垂下來,那裡沒有一個同類,他獨自生長著,發出許多蒼綠黑黝黝的快樂的葉子。”我多希望自己就是一片葉子,與他們相伴為趣,簡單快樂地生長。

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裡,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裡的孩子,多希望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裡找到一汪清澈的湖泊;在汽車的鳴笛與人們的叫喊中傳來歌聲婉轉,溪水淙淙;在渾濁的空氣裡尋找到一寸心靈的靜地。

好在,暑假來了,我們可以停下腳步,走進自然,感受那清風拂過臉頰,陽光跳上肩膀,與蝴蝶一起快樂飛舞的樂趣;暑假來了,我們可以停下腳步,躺在草地上,聽聽那風,看看那雲,數數夜空裡那些頑皮地眨著眼睛的星星。在靜靜的月光裡,深深地呼吸,撥出那城市的煩躁與喧鬧,吸入一份內心的寧靜與恬淡。

合上這本與世隔絕的《瓦爾登湖》時,窗外小蟲呢喃,月光如水。

笑傲江湖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729字

初讀《笑傲江湖》,是奔著令狐沖來的。經常聽說金庸小說裡的人物大多瀟灑,有俠氣,我便一本一本的讀。可是,讀完以後我才發現,最令我難忘的不是豁達不羈的令狐沖,不是嬌美任性的任盈盈,不是單純堅定的儀琳,而是那亦正亦邪的林平之。

林平之,聽這名字你或許以為這人生活平坦,可是,他其實與遊坦之(《天龍八部》人物)一樣,一生悲壯而慘烈。

書的開始,林平之是一位錦衣少年,在雪白的坐騎上打獵,生活輕鬆無比。他是“福威鏢局”的少鏢頭,錦衣玉食。可是由於他家的《辟邪劍譜》是江湖上的武林祕籍,餘滄海為了修煉此功殺了林平之的父母。

這本是大仇,加之林母的遺言是“為父母報仇”,林平之生活於復仇陰影中,便不顧一切學好武功,先拜了人品極差的木高峰為師,再拜了“謙謙君子”嶽不群為師。為了練《辟邪劍譜》自殘,殺了世間唯一真心待他的嶽靈珊,最終淪為惡人,被囚於西湖之底。

林平之可恨嗎?他可恨。為了復仇變得非男非女,狠辣凶殘,最終手刃仇人,殺了最愛自己的人。

林平之可憐嗎?他可憐。他本是貴公子,卻慘遭滅門,一直活在復仇的陰影下。

可是他最終的結局是什麼?

自生自滅。

讀《笑傲江湖》,世人多愛令狐沖,而我獨敬林平之。無論前方有多危險,他都執意為父母報仇,是個孝子;他絕不濫殺無辜,即使最後一刻刺死嶽靈珊,也是不想讓她受左冷禪的侮辱折磨,自己也好在這世上了無牽掛,專心復仇;他是弱者,在被逼無奈下仍心性純真,一腔正氣。

可是他為什麼最終還是失敗了呢?

時代使然。

一個惡劣、爾虞我詐的時代毀了他,他用自己微弱的能力反抗,反抗這殘酷的命運,可他終究敵不過歷史的潮流。

在西湖深不可測的湖底,他如同一隻孤傲卻仍舊高傲的狼,也許,他更希望耳畔傳來昔日那清脆嬌柔的“小林子”吧。

只是紅顏已逝。

大樹睡覺了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653字

我喜歡讀書,因為通過讀書不僅能認識很多字,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從中可以學到很多道理。今天,我讀了《大樹睡覺了》這本書,學會了很多東西。

第一部分講的是美麗的秋天。《秋遊》中寫道:“農田裡,稻子黃了,高粱紅了,棉花白了。”《秋天》中寫道:“稻穗兒熟,蟬聲兒消,成熟的向日葵低頭彎腰。”讓我體會到,秋天不僅是個美麗的季節,更是個收穫的季節。

第二部分講的是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我最喜歡裡面《立志刻苦鍛鍊》和《小馬快跑》這兩篇文章。《立志刻苦鍛鍊》中,辛棄疾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刻苦鍛鍊,最後成了文武雙全的民族英雄。《小馬快跑》中老馬讓小馬練習跑步的過程很感人。鴕鳥在後面追,小馬在前面拼命地跑呀跑,後來成了千里馬。通過學習這兩篇文章,我明白了,付出才有收穫,要好好學習,積累知識,不斷鍛鍊自己,才能成為有知識有能力的人,我也喜歡我的校園生活。

第三部分我讀了《偉大的祖國是我們的搖籃》,祖國給了我們藍天、大海和高山,作為祖國的花朵,我要保護環境、愛護花草樹木,長大以後建設我們的祖國。

第四部分要我們學會科學地看問題。《山羊與老虎》的故事告訴我們,遇到危險不能只顧逃跑,要動腦筋想辦法。我們在學習中也是一樣,遇到不會的題,不能只顧逃避,要想辦法解決它,問老師,請教同學,這樣不會的題會越來越少。

通過閱讀《大樹睡覺了》這本書,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理想是慢慢實現的,只有付出才有收穫。我要多讀書,讀好書,豐富自己的生活,開闊自己的視野。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989字

讓心靈迴歸自然

有多久沒有仰望湛藍的天空?有多久沒有輕嗅花朵的芬芳?有多久沒有享受午後溫暖的陽光?讀完《瓦爾登湖》後,我陷入了深思。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急促,往日那種浪漫和悠閒的氛圍,在我們急促的步伐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人們看上去都很忙,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工作,學不完的知識。因為忙,與家人的溝通只能用簡訊替代。往日裡,與家人圍坐在一起談天說地似乎也成了件奢侈的事。因為忙,約上三五好友去野外踏青也顯得那麼遙不可及。人人都像一根拉開的彈簧,時刻保持聚滿勢能的狀態,無法鬆弛下來。

於是,漸漸地,人們在整日的繁忙中感到了一些空洞與疲倦。優越的物質享受再也無法撫平現代人那顆疲憊的心靈。

對此,我從《瓦爾登湖》中尋找到了答案。唯有讓心靈迴歸自然才能治癒現代人那顆疲憊的心靈。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我們那浮躁的心才能真正安靜下來,享受這最單純的幸福。

白居易曾說過:“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就是在這裡進行了兩年有兩個月的獨居生活。他記錄了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方圓兩公里內都沒有住房的地方,住在一個簡樸的小木屋裡,小木屋中只有些簡單的陳設,他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憑藉著對大自然的熱愛,對人生的思考,寫出了《瓦爾登湖》。每每讀起這本書,都彷彿讓我聞到了那片森林的青澀氣,那片湖水波光粼粼,潮溼的新鮮水汽,透過他的文字,可以聽見來自純粹生命深處的自然歌吟,可以清涼煩躁的心靈。

大自然是睿智的,生活在他的懷抱中,才能呈現出世間最真實的情感,才能體會生活中最本質的內涵。把自然收藏於心間,足以讓我們從容恬淡。在自然中生活,汲取她無拘無束的精華,呼吸她清新質樸的空氣,享受她平平淡淡的生活,為疲憊的心靈找到一個修養的港灣。

不論我們的生活節奏有多快,請找個空閒時間,拋開手邊繁忙的工作,不去想那些複雜的事。帶著如兒時興奮快樂的心情,與家人朋友一起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我們在自然中讓心情放鬆,在與家人朋友的相處中,讓我們迴歸最自然的樣子,這也是心靈迴歸自然的真諦,然後,帶著輕鬆的心情擁抱全新的生活。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1008字

第一次聽到《瓦爾登湖》是在新聞上,新聞的大致內容是2016級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中還帶著一本《瓦爾登湖》,當時比較好奇,是怎樣的一本書,讓清華大學的校長如此推薦呢?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的散文集。梭羅在23歲時就擺脫了金錢名利世俗的束縛,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瓦爾登湖》是他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裡的所見、所聞和所思。

當我聽到《瓦爾登湖》時,第一反應這是一部寫景的作品,靜下心來,慢慢品讀時會發現作者在展示美景的同時,也展示了一種物質上的簡樸至極,精神上豐盈充實的生活狀態。在閱讀中能夠體會到作者“深入思考和重塑自我”的心路歷程,感受寧靜的巨大力量,並尋找到自己心中的瓦爾登湖。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都象徵著返璞歸真的隱逸生活。中國傳統文化中並不鮮見,而如今人們的心裡一概被視為消極迂腐,取而代之的是出名要趁早。極致的功利主義不僅瀰漫在學校裡,同樣也成為官場、商場、文藝圈的準則。有多少人因為遺失了心中的瓦爾登湖,最終成為“套路”的犧牲品,又有多少人,因為過於追求成功,最終成為繁華一夢中的過客?

可能,在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看來,《瓦爾登湖》既不是那種雞湯式的麻醉劑,也不是雞血般的興奮劑,而是一本能夠讓人安靜下來的書。它不是一本生活指南,而是內心的嚮導。而那個抽象的瓦爾登湖,並非本來意義上的隱居之地,而是可以讓精神超凡脫俗的出生之所,是安放靈魂的故鄉。所以,或許可以這樣理解,邱勇推薦《瓦爾登湖》,是希望學生能夠以精神上的潔淨高遠,去對抗無所不在的物質喧囂,減輕利益交換原則所帶來的焦慮,從而逃避這個時代的狂躁與沉淪。

我們總是過於匆忙,似乎總是要趕到哪裡去,甚至連休假、遊玩的時候也是匆匆忙忙地跑完地圖上標上的所以風景點,到一處“咔嚓、咔嚓”,再到一處“咔嚓、咔嚓”,然後帶回可以炫示於人的照片。我們很少停下來,停下來聽聽那風,看看那雲,認一認草木,注視了蟲子的蠕動。我們總是樂於譴責無所事事,而碌碌無為不更應該受到譴責嗎?特別是當它侵害到心靈也許是為了接納更崇高更神聖的東西而必須保有安寧和靜謐的時候。所以,讓我們放慢腳步,感受生活,尋找到那塊屬於我們自己的瓦爾登湖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1144字

一直以為《瓦爾登湖》講的是湖,讀完才知道它記錄了梭羅兩年多的生活和心路歷程,記錄了他對美好自然的熱愛。

他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旁開墾荒地,春種秋收,自給自足。快樂、悠閒,做著自己想做的事,不受外界的干擾。他與自然交朋友,與森林、湖水、飛鳥、游魚對話。他驕傲地宣稱:“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

《瓦爾登湖》代表了一種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或許在不知不覺間梭羅已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然而,我們現在還有多少人願意親近自然呢?

在紛擾的城市裡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看風景不需要在戶外,只要有網路就行,隨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現在眼前了。對於我們學生來說每天上學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會睡到很晚才起床,就算是出去玩也不會在意路邊的風景。大多數時候我們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們總覺得大自然離我們很近就在窗戶外面,但慢慢地我們卻與大自然漸行漸遠。

我喜歡旅遊,到各種地方玩,但當我待在家裡時我就不想再出去了。每次去外婆家我總是喜歡和妹妹在樓上,等到吃飯時再下樓。老媽總是會喊我到樓下來,有時喊我幫忙做事,有時叫我陪她走走,看看田裡的景色、田邊的植物。可每次但凡是第二個我都會在樓下站一會兒敷衍老媽,因為我覺得田裡的景色沒什麼好看的。但其實這些風景和外出旅行時的那些著名的風景又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呢?只是我覺得這些太平凡普通罷了。

然而出去遊玩時我們又能有多少親近自然呢!我們只是匆匆地在那裡走過,最後再留下點紀念,但我們卻並不瞭解它多少。

在看《瓦爾登湖》時,我在羨慕的同時也很佩服梭羅。他喜愛自然,他一直留在瓦爾登湖做著他喜歡的事。他追尋著自己的內心,與山林為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讓我一個人待在那裡,就算有再美的風景我也無心欣賞,因為我覺得一個人太孤單了,再美好的風景也會變得單調。我更不會想著與動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現在看過此書後,或許我也會像梭羅那樣了——把自己的心帶到大自然裡,體驗一回沒有任何困擾的生活。

梭羅並不因為孤獨一人而感到寂寞和無趣,正如他所說:“我的生活本身成了我的快樂,而且永遠不失去新意。”他把自己的靈魂帶到了大自然中,所以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變化,於是看似平淡的生活在他眼中又別有一番新意。

梭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人們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謂生活的舒坦,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對人類進步有大的妨礙。為何我們不嘗試著摒棄那些奢侈品,迴歸人類最初的願望——與自然親近並融合呢?

我們是時候迴歸自然了,讓我們帶著一顆最純淨的心走進自然,去發現曾經遺失的美好。

瓦登爾湖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1440字

回到自然的生活

暑假,我讀了一本名叫《瓦登爾湖》的書。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很漫長,我希望能理解作者在書中描繪的情景和他的思想。因此,雖然讀一章可能只用半小時,但我要在一天的閱讀完成後,再重新慢慢地感受書中內容所帶給我的思考。我覺得每一本書每一次看都會帶來新的感受,而每一章都值得反覆體會。在這樣的閱讀體驗中,一天一天地,我將這本書讀完了。

讀完這本書後,我大致清楚了它描述的是怎樣的經歷:《瓦登爾湖》是記述作者亨利·戴維·梭羅在瓦爾登湖邊隱居兩年零兩個月生活的作品,在基本自給的過程中,與大自然相伴,並重塑自我生命的經歷。

這本書有一句讓我印象很深刻的話:愈是富足的人,捨棄的事物就愈多。

那麼“富足”與“捨棄”有什麼關係?“富足”,如果是指擁有很多財物,那與“捨棄”是不是相沖突?

在文中,這句話出現在“我”選購即將要生活的土地時,卻並未像其他購買土地的人一樣,思考怎樣利用,而是覺得“其他的我都不在意”(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標)。這麼看來,他所說的“捨棄”應該是物質層面的捨棄,“富足”卻是精神上的富足。作者並不需要太多附加的裝飾,他覺得只要能夠欣賞眼前的美景,“無論我被置於何地,我都能在那裡安然地生活,家不過就是一個棲居之地……”。作者的這種態度也許可以用“隨遇而安”來形容,雖然他的生活態度我還不能完全的理解,但從書中的描寫中,我能夠看出他的精神世界很豐富。“富足”的,是作者的內心世界。

其實在我看來,這句“愈是富足的人,捨棄的事物就愈多”不僅可以在書中感嘆“我”的選擇,一定程度上也能用來形容人與自然資源的關係:如果只懂得一昧地向大自然索取,即使現在過上了舒適的生活,總會遇到一個淋滿鮮血的“將來”。畢竟將來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卻可以為之準備的。美國原住民有這麼一句話:“我們的地球,既是從父輩手裡繼承來的,也是向子孫手裡借來的”。試想,身為子孫,是否願意接下父輩的爛攤子?身為父輩,是否要有還子孫們一個宜居地球的義務?

將這句話反過來說也有道理:“捨棄的事物愈多,就愈是富足”。如果能放下一時的貪念,是否會獲得更多?是的,總有人會認為只有擁有得越多才會越富有,於是在不斷掠奪資源的過程中破壞了生態的平衡。但像我思考過的,“富有”也能是精神上的富有,那麼,與美好的未來相比,美好的現在就顯得十分自私了。誠然,有什麼比過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更加舒心呢?但是,適度地放下,適度地捨棄,即使只是體驗一下新的生活,又有什麼不行的呢?只要捨棄那樣一時的貪念,這樣便能獲得擁有一個未來的富有,同時還子孫一個平等的可以去享受的未來。

在《瓦爾登湖》這本書中,作者描述的不僅是“身”的生活方式,也有“心”的生活方式。老實說,也許我不盡理解他的想法,也並沒有資格去說贊同或不贊同。但我仍然希望,也相信,有朝一日,我也能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656字

生命的意義

最近我剛讀完《瓦爾登湖》,可能因為我太淺顯,讀這本書不免覺得有些無聊。但這本書描寫刻畫分外細膩,講述了作者梭羅在瓦爾登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其中蘊含著無窮的哲理。

《瓦爾登湖》字裡行間擁有很強的批判性思維,大力諷刺現在的人們為了物質財富,忙忙碌碌,給別人做牛做馬,家裡還是一貧如洗。

作者歌頌大自然的莊重和偉大,對政府的欺壓感到極其不滿。作者崇尚簡樸的生活,他主張不要有慾望,不要有任何多餘的開銷——甚至是一杯咖啡,精神享受才是最重要的。

他一個人自己動手造房,種土豆,與瓦爾登湖、青松綠柏、各種小生靈為伴。偶爾接待一下訪客,釣一下魚,一天中大多數時間都在一個人思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天馬行空,享受窒息的孤獨。

梭羅追求現實,卻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是一個“奇葩”、“另類”。他隱居山林,其實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避,是生活這場戰役中的逃兵。如果沒有這本書,這個世界上不再會有人記起梭羅。

我覺得,人沒有慾望,就沒有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更沒有夢想和目標。一個人獨自思考,就算滿腹經綸,就算博學多才,哪怕掌握了真理,也只不過是被厚厚的細沙埋沒的一粒金子。

與其埋沒自己,掩蓋才華,銷聲匿跡,還不如為自己的目標和理想而奮鬥,綻放出生命的火花,在成功的道路上披荊斬棘,長風破浪。就算是沙子也要成為最頂上的那一顆,在烈日下蒸發!

《瓦爾登湖》引發我們對生命的思考。你是選擇無慾無求,成為一個不為人知的智者,還是奮力一搏,去創造輝煌?

願風裁塵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1298字

十年,足以把大海變成桑田;十年,足以讓一個青澀的少年變成一個沉著的青年。“願風裁取每一粒微塵,願靈魂抵達記憶的盡頭,願一切浩瀚都歸於渺小,願每身孤獨都擁抱共鳴,願衣襟帶花,願歲月風平。”《願風裁塵》就這樣給我看到了這一切,看到了一個最真實的人十年間的心路歷程。

書中的“小四”,就是很多人喜愛的網名為“第四維”的郭敬明吧,你早已在2002年便以一部《幻城》令人熟知,連北大教授王巨集圖都說那是一部天才之作,類似的高度評價也讓人司空見慣。

哦,成名真好。我曾這樣想過。每天都有大筆收入,每天都被人捧著供著,每天挎著名牌包包上下豪華轎車。只要幾場活動,幾個採訪都有可觀的所入。讀了這本書之後,我不再羨慕成名的人,一切的一切都是表象,每天把自己曝光在鎂光燈下,頭髮早已被人精心打理好,臉上帶著粉底濃妝,嘴角揚起規範的弧度微笑,看上去光彩耀眼,當然,只是看上去而已。《願風裁塵》中呈現了真正的你。也許,你心裡很悲傷,你曾紅腫著眼睛問過可不可以改通告,換回的是一句狗血淋頭的話:“耍大牌了不起啊。”我們眼睛看到的螢幕上的一切不一定真實,我們看到的大牌在公眾間開心地說笑,內心卻是越來越孤單。你也曾想過低調的生活,但是曾對你笑意盈盈的人一轉身就把這一切當成了一個笑話“他窮酸得,連車都買不起嗎?”嗯,你說得對,我也一樣明白你對這個世界巨大的失望。

在《投影儀》中,你寫給顧裡的話讓我唏噓:“我以前一直覺得敢愛敢恨的人需要巨大的勇氣,而後來才漸漸明白,其實帶著冷漠面具的人,完全不在乎別人,才需要巨大的勇氣。”你想像顧裡的內心一定足夠強,因為只有足夠強,才能扛住這個殘酷社會朝你砍來的巨斧;只有足夠強,才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做真正的自己。

說實話,這是我第一次看郭敬明的書,有不少人喊著“小四不要變!看你年少和朋友們在校門口喝一元錢的西瓜冰的日子多淳樸啊!是啊,小四不要變,郭敬明不要變,現在的生活充滿了物質,你知道自己的改變,或許已習慣了改變,但不變的是自己靈魂中固執地不肯改變的韌性。你曾在高中時期受人羞辱,你曾被人指責抄襲莊羽的小說,但你沒有放棄,沒有倒下。你通過《小時代》三部曲展示了自己對多種文字的駕馭能力。你並沒有改變自己浸入骨髓的韌性,沒有改變對寫作的熱愛。

物質的改變,不代表靈魂的改變;有韌性的人,靈魂不會被物質腐蝕,不會被流言吐沫吞噬。這是《願風裁塵》的靈魂,更是你內心的執念。不是麼?

我也曾想,我不要改變,我要做最真實的自己—我曾在春天踏青時步行,但改變不了車流擁堵,我曾節約一點紙張,但大家還是浪費。別人說我“傻”,但我還是去踐行。但當別人漸漸開始孤立我後,我害怕了,我不想不合群,於是開始迎合別人的喜好,來改變自己,真傻,我自嘆。為何我要贏他人的目光而改變自己?我不要改變,但請相信,我這是像麥兜一樣,這是善良而已,我只想為自己找回一分良知與安寧,我想讓那些嘲笑我的人明白他們錯的有多離譜。

紀伯倫說過:“雖然言語的波浪永遠在我們上面喧譁,而我們的深處卻永遠是沉默的。”是的,做最真實的自己,別讓生活改變了自己的“執念”。

《願風裁塵》,十年蹤跡十年心,且聽風吟心底情。

湖光山色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543字

雖然放寒假了,但是必讀書目也不少。其中我最喜歡讀的是周大新寫的《湖光山色》。今天我就跟大家說一說我讀過這本書後的感受。

《湖光山色》寫的是暖暖和曠開田與命運抗爭的故事。楚王莊的村主任當時是詹石磴,詹石磴仗著自己是村主任就欺壓百姓,他自己家有很多錢,但是他只管自己家富裕,卻把村裡人帶窮了。

有一天,有一個叫譚文博的老爺爺不遠萬里地來到楚王莊,在暖暖家借宿,還去看村裡人都不稀罕的一堆石頭堆成的石頭牆。後來暖暖才知道這是著名的楚長城,而譚文博老爺爺則是住在北京大學附近的教授。譚老伯還給了住宿費,一天一百二十元,這一百二十元漸漸把暖暖家帶上了致富的道路。後來,有好多遊客聞楚長城的名而來,暖暖就熱心地把遊客們帶到楚長城以及凌巖寺,湖心迷魂區等有趣的地方去玩,既讓遊客們玩得盡興,又延長了他們在這裡停留的時間,自己也多賺了錢。再後來,在譚老伯的幫助下,暖暖和曠開田還開辦了一家南水美景旅遊公司,賺了好多錢。

重新選舉村主任的日子到了,暖暖為了不讓自己和曠開田以及鄉親們受欺負,他們就競選村主任,因為他們做了許多善事,所以鄉親們都願意選他們當村主任。這樣,他們終於擺脫了詹石磴的欺負,還把村民們都帶上了致富的道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始終保持一顆有信念的心,要樂於助人,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打瞌睡的小孩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649字

我在暑假生活中看了不少書,我最喜歡的還是《打瞌睡的小孩》這本書,它語言簡短但又很有意思,充滿了童趣又蘊含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看到這書中一篇“黑烏鴉”的詩時,忍不住哈哈大笑,因為我想到了自己。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時,媽媽問我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啊?我總能給媽媽說出一二三四來,媽媽經常是又氣又笑的說:“你總有理由”。現在我明白瞭如果確實是自己不對時,錯了就是錯了,不能找理由為自己辯解,就像黑烏鴉死不承認自己黑得要命的事實一樣。其實,黑也不見得就是壞事,我看到許多優秀的運動員都是黑人,許多高檔的汽車也是黑色的,甚至我們吃的一些食品也是黑色的,例如黑豆、黑米、黑芝麻等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定要正視自己,不要掩蓋事實,只要做的好,同樣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這書中還有一篇“錯別字”,從詩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寫字的時候就經常會多一點、少一點、少一撇、多一捺的,媽媽常說我:“你太有天賦了,總是喜歡自己創字,但你這創的字別人不認識啊。”這文中就說了平常我們在寫字的時候不知道老師認識不認識!老師很辛苦,還要來為我更正錯別字多累啊,今後我一定要認真寫字,不畫蛇添足,做到書寫工整,卷面整潔,讓老師少操一份心!

書中那篇“打瞌睡的小孩”寫的特形象,就寫的像我那一次上課打瞌睡被老師收算盤一樣。當時,我那眼皮就像掛著稱陀一樣,然後頭一抬眼睛硬睜開看著老師,看著看著頭一低又開始了,不停地向老師點頭,最後實在撐不住趴桌子上見周公了。

此書中還有好多篇詩,詩裡都能看到自己,充滿童趣和想象力,和我們生活貼近。

《湖心亭看雪》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742字

一葉孤舟,載著一個高雅的詩人,在萬頃碧波上無憂無慮的盪漾……路遇知己他們無話不談,靠在火爐旁,各自述說著對祖國興亡,對世間萬物的感觸和哀傷……

這,就是美好的意境—《湖心亭看雪》。

其實這篇文章我已經讀過很多遍了,但是每讀一遍帶給我的都是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情懷,不同的對祖國深沉的愛。這篇文章,寫於明末清初的時候,當時,清軍已經入關了,明朝已經岌岌可危,如同已經斷臂的樓房一般,馬上就有倒塌的風險。這篇文章卻依然用著明朝的年號,說明了詩人心中還裝著國家裝著對國家深沉的愛。文章中,寫到的時間處處都可以體現出明朝的影子,這是為什麼呢?作者作為明朝的遺民,對於清朝只有痛恨,而他卻又為何在這一葉孤舟來到湖心亭看雪呢?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這句話,給我們營造了一種清幽,清涼,幽靜,深邃的美好意境。更顯示出,當時清朝在關內外混亂,明朝也如同風雨飄搖般岌岌可危,那種緊迫之感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作者看似逃避政治上的風雲變化。更顯示出他那清高孤傲的情懷,可以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汙的高尚雅趣。更能體現作者哪美好的精神品質和價值追求……

到了湖心亭,作者遇到了他的知己,但是他們卻以“痴”相提並論。其實這並不是痴,而是將自己的感情全都化為這一方美好靜謐的故土,將愛和希望播撒在這裡,希望祖國能重新復辟,消滅清朝,重登往日的輝煌,從過舊時美好的生活……這並不是作者在逃避,在消極應試,而是一種他那沉著冷靜,大器晚成的英雄氣概,雖然他把自己的名譽和利益都降低了,但是他為的是國家,為的是他心愛的祖國!

《湖心亭看雪》看似是一篇寫景文章,實際表達的是作者那對國家的愛,反觀我們現在的中國,有許許多多的人都不愛國,不敬國,不尊國,在想象當時那明末清初年間的張岱,那又何怎能同日而語呢?

睡蟒邊的雪兔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345字

《睡蟒邊的雪兔》這篇小說主要講了大耳朵兔子為了她的三隻兔寶寶和這條大黑蟒生死搏鬥,最終大耳兔打敗了大黑蟒,保護了小兔寶寶的故事。

這個故事中我最喜歡大耳兔,因為她能不怕危險,勇敢地和黑蟒挑戰。為了自己的孩子,大耳兔豁出命保護它們。這是母愛,是隻有母親才能有的本能的反應。

大耳兔的聰明是她逃脫黑蟒的原因,對於兔子和蟒的較量,勇敢、機智才是兔子逃脫的方法。我喜歡這隻大耳朵兔子,她的無畏給我了勇氣和力量,我在班級是一位膽小的女孩,從雪兔的表現中,我感到自己也應該鼓起勇氣去面對一切。當身不由己時,當陷入絕境時,絕望只能束手就擒,鼓起勇氣去抗爭,才可能贏得轉機,闖開一條生路。

這篇童話故事,讓我感受很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我要大膽地鼓起自己的勇氣,努力做好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去畫七色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