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境是否難重圓相關作文20篇

破境是否難重圓 篇1

破境是否難重圓作文8 ,857字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有打碎碗的經歷吧,那肯定挨不了一頓責罵,因為碗碎了就不能用了,就像破鏡難重圓一樣,那麼,是不是碎片就一無是處呢?

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人指出我們的生活都變成了碎片化生活,人們現在最離不開的東西就是手機:走路看手機、吃飯看手機、等車看手機、無聊的時候看手機、不無聊的時候也要看手機。我覺得我們的生活變得碎片化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手機。

碎片化時間≠節約時間

我們一天內其實是有很多整段整段的時候間的,比如早上起來、中午休息、下班回家,不過都被刷朋友圈、刷微博、點贊給分割,直到沒東西刷了才會停下來去幹點有意義的事,不過一會兒可能又要拿起手機,表面上看上去好像很忙,其實時間都被白白地浪費掉了。

碎片化閱讀≠熱愛閱讀

公交車上、地鐵上,一個個目不轉睛地看著電子書的人,他們真的是喜歡看書嗎?可能是有真正喜歡的,可大部分人都是為了消磨時間,或者覺得下載了不看太浪費,然後看著看著一條QQ資訊冒出來,頁面就被轉到了QQ,回覆完了順便再看個空間,點個贊,完全沒有沉浸在書的內容中。真正的閱讀應該是在一個僻靜的地方,手捧一本紙質書,最好再來杯香茗,完全不受外界干擾,看到令人氣憤的地方捶胸頓足,看到感人的情節不禁悄悄抹淚。

碎片化社交≠與人交往

隨著社交軟體的發達,人們在手機上的聊天越來越頻繁,不錯,這的確對社交能力的提高有幫助,但是,人是有情感的,語氣的強弱,聲音的起伏,是那些蒼白的文字和看似鮮活的emoji所能完全表達的嗎?它使我們的情感變得麻木,使我們的社交世界被禁錮在這小小的5寸長方形裡。

說了這麼多,其實也不是要批判手機和碎片化生活,只要能善用它們,還是對我們有好處的,就像海涅曾說過:“照耀人的唯一燈塔是理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味地抵制碎片化生活也是不對的,它作為這個時代的產物,一定有它的優點,我們要學會去管理我們的生活,就像整理雜物一樣,既整齊佔的面積還少,我們要把生活的碎片通過分類、整理,再重新組合起來,使我們每一天都過得充實,過得有意義,憑藉現在的技術,破鏡重圓也是能實現的嘛!

破鏡是否能重圓 篇2

破鏡是否能重圓作文7 ,755字

生活好比一面鏡子,當鏡子被打碎時,它是否還能重圓?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智慧裝置的普及讓我們可以做到隨時隨地隨想地完成所想做的事,生活也隨之被碎片化。那麼,碎片化的生活到底給人們帶來的是利還是弊?

就拿購物來說。在零幾年,智慧手機還沒有完全普及時,人們購物需要要先列清單再統一到超市購買。過了近十七年時間,智慧手機已經完全普及,人們只需開啟淘寶將要購買的物品加入購物車確認訂單即可完成購物。雖然便利了很多,但也讓社會中出現了一個高危職業—快遞小哥,現在平均每天有3個快遞小哥傷亡。很顯然,碎片化的生活帶來的不僅僅是利,還有弊。

再以閱讀為例,來具體說說碎片化生活帶來的利弊。在沒有手機前,人們閱讀書藉都是紙製化,還要去購買。手機普及後,只要手機在手,隨時隨地可以找到想要看的書藉,閱讀也不再深入化,只是瀏覽一遍。碎片化的生活在閱讀方面一定程度的帶來了利,如閱讀便捷,且可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時間,上下班途中、午睡前等邊角時間來閱讀,閱讀更廣博,可以讓更多人進行海量資訊瀏覽,來了解世界,閱讀者也可以更有選擇性地進行個性化閱讀,讀者更容易抓住關鍵資訊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弊,如閱讀太淺,不夠深度,也催生了低頭一族,讓由於看手機而造成的交通事故頻發。

似乎手機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器官”,在此看來生活這面破碎了的鏡子在如今的資訊化的社會中,重圓的機率很小,但當人們在享受這些由於碎片化的生活而帶來的利的同時,我們該想想如何去解決隨之帶來的弊?

作為學生的我們,只需要做的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做手機的奴隸;充分利用好碎片化的時間,如在上下學坐車時可以背單詞等;學會勞逸結合,學會休息;最重要的是適當放下手機,走出去,真正地用雙眼去看世界……

既然破鏡不能夠重圓,那麼就在碎片化的生活中做一名時間的管理者。

“破鏡”,重不重圓? 篇3

“破鏡”,重不重圓? ,1049字

法國作家薩克雷曾將生活比作一面鏡子,他強調的是我們面對生活的態度的重要性,而我願化用這個比喻,來形容生活的原本的飽滿與完整。然而,隨著社會從傳統逐漸向現代過渡,生產力提升,移動網際網路大為發展,它們慢慢地在這面鏡子上劃下一道又一道劃痕,到了今天,這面鏡子不堪重負地破碎了。大至整個社會的社會關係、市場、觀念,小至我們每個人的社交、閱讀、購物,都成了地上的一塊塊碎片,生活被打上了“碎片化”的標籤。

這樣的感覺一定不陌生。學生忙裡偷閒地看兩段小說;白領抽空往購物車裡添幾件商品;音樂愛好者只能彈奏個五分鐘的小曲兒,戀戀不捨地合上琴蓋。我們也一定聽說過時間像海綿裡的水要擠一擠才能出來,要合理規劃每天的任務,將時間利用到最大化。

碎片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就我們而言,時間是主要原因。現在每天的工作的總量與種類,與幾個世紀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並且在機器代替人工之前很難減少。除了每天佔用大部分時間的主要工作外,我們依然需要顧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見縫插針,把事情分批便於靈活地調整與組合。新聞聯播因而有了“聯播”一說;網路訊息擬定也簡短驚人的標題吸引注意。我們早就對話題的快速轉換,任務的快速切換習以為常。碎片化一定程度上的確有助於時間的利用。

但凡讀過《娛樂至死》的人,都會對上文新聞的例子非常熟悉,這是碎片化的典型,也暗含了其可能帶來的危害。碎片化生活,注意力的集中面臨著最大的挑戰。生活碎片化,某種意義上也是簡單的多工處理,但是很少有人能夠保證其高效性,問題在於“注意力殘留”—即把注意力從一項任務轉移到另一項任務時,仍有部分意識停留在上一個任務上,因此很可能造成轉換之後注意力分散,降低效率。久而久之,集中能力就會下降,甚至根本無法集中。除此之外,如同盲人無法通過一個個部分還原出大象的原貌,將任務碎片化也有礙於我們獲取完整的認知,跳躍的理解與思考,在整合時對記憶力和理解力是極大的考驗。

由此看來,碎片化在使我們靈活應用時間的同時,也對我們的認知和能力提出了要求帶來了威脅。不過,既然這是目前無法避免的趨勢,還是要善於利用這個特點,從自身尋找應對方式。儘量賦予需要思考的主要任務較為完整的時間段,將次要任務拆為碎片填充空缺;避免重複勞動,篩選剔除不必要的任務;有意識地訓練注意力集中能力,做到心無旁騖。“破鏡”的重圓在短時間內是無法做到也無需苛求的,對著一塊四分之一大的碎片,只要我們左右移動,也不影響我們看清鏡中的自己,其他碎片,只要加以小心合理的利用,也還能成為隨身攜帶的便品。

破鏡能“重圓” 篇4

破鏡能“重圓”作文1 ,5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