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苣姑娘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萵苣姑娘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594字

我很喜歡格林童話,這是一本內容很豐富的書,但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是萵苣女孩。

從前有一對恩愛的夫妻,結婚多年卻一直沒有孩子,在他們家的後窗對面。有一個屬於巫婆的花園,一天妻子看到花園裡長著嫩綠的萵苣,非常想吃,但卻無法吃到,因而像生了大病一般,憔悴不堪,她甚至告訴丈夫,要是吃不到萵苣,她就會死掉,深愛她的丈夫只好在黃昏時偷偷的潛入花園,拔了幾顆萵苣回來,妻子吃下之後,身體就好轉了。

然而,過了一天,妻子又迫切的想吃萵苣了,為了心愛的妻子,丈夫只好再次去偷萵苣,結果被巫婆逮了個正著。“你就可憐可憐我吧。我也不想做賊的,只是我的妻子太想吃萵苣了,如果吃不到的話,他會死掉的,丈夫哀求道”。巫婆答應了,但是他們生下來的孩子必須送給巫婆。巫婆還答應要像對待親生女兒一樣對待他。

幾年以後,妻子生下了一個女兒,巫婆立刻過來抱走了孩子,並給他取名叫萵苣,幾年以後,萵苣長大了。女巫就把她關在了沒有門的高樓裡,每天只要女巫在樓下喊一聲萵苣,萵苣就會把頭髮放下來,女巫就順著頭髮爬上來。有一天,一位王子經過,聽到了萵苣的歌聲,就學著巫婆,在樓下叫了一聲萵苣,萵苣就把頭髮放了下來,王子爬了上去,救了萵苣,從此以後,萵苣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這個故事讓我瞭解到了人性有美的一面,也有醜陋的一面。我願每個人都成為善良的人。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那樣我們的明天才會更加的美好。

《拇指姑娘》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517字

曾經有人說過:書是知識的源泉。是啊,一般好書,就會使我們受益匪淺。在這個假期中,我懷著愉快的心情看了《格林童話》這本書,其中《拇指姑娘》這本故事,給我了很大的啟發,至今使我難以忘懷。

從前,有個女人,她很想要一個小孩子。於是她就請巫婆幫忙。巫婆給她一粒種子,叫她種下,不久就可以滿足願望。

女人回到家裡,種下那粒種子,又澆了水。過了幾天,花兒開放了,花蕊又有一個拇指差不多大的姑娘。

一天夜裡,一隻癩蛤蟆從窗外跳了進來,背起拇指姑娘跳到花園裡。

花園裡有一條小溪,癩蛤蟆就和它的兒子住在小溪邊上。癩蛤蟆和小癩蛤蟆把拇指姑娘放到荷葉上。小雨聽到哭聲,就齊心協力咬斷了葉梗。大荷葉飄走了。

這時金龜子抓住個指頭姑娘的細腰,飛到森林裡去了,所有的金龜子小姐都說指頭姑娘是醜八怪,金龜子把它放在菊花上,不要理她。

冬天到了,指頭姑娘餓極了,向田鼠討吃的,田鼠收留了她。

一天,鼴鼠到田鼠家做客,要和拇指姑娘結婚,他請拇指到他地道里散步。

地道里有一隻凍死的燕子,拇指姑娘救活了他。

拇指姑娘不想嫁給鼴鼠,燕子和拇指姑娘一起走了。

從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明白:心存善心。樂於助人的人,終究會得到被人的幫助。此外,生活還要再勇敢的追求中才能得到!

《賣火柴的小姑娘》讀後感 篇3

國小四年級作文 ,583字

我讀完了一本《安徒生童話》,裡面的故事有《野天鵝》、《夜鶯》、《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姑娘》,尤其我最喜歡看《賣火柴的小姑娘》。

當我讀到小女孩幾次划著火柴取暖,幻想美好生活這一段時,心裡就為她的悲慘命運感到難過。當富人們全家團聚、歡慶聖誕的時候,賣火柴的小女孩卻冒著刺骨的寒風,在清冷的街頭流浪,她的美好生活只能從小火柴那微弱的光芒中來。小女孩在微弱的火柴光中看見的是暖烘烘的火爐,香噴噴的燒鵝,美麗的聖誕樹,還有疼她愛她的奶奶,她多麼嚮往這一切啊!一根渺小的火柴,照亮不了這個開闊的世界,但是卻能溫暖一個小女孩的夢想。在小女孩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她感受不到寒冷和飢餓,在她的眼前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比起那個小女孩,我是多麼幸福。從小到大,我都吃得飽穿得暖,在家裡有爸爸媽媽疼愛我,在學校有老師同學關心我。啊!世界太不公平了,一個可憐的小女孩,你應該有快樂的童年。應該去上學,穿上一件粉紅色的羽絨服,一條黃的棉褲,一雙雪白的棉鞋,而你沒有,你是既寒冷又飢餓,沒有一個人可憐你來買了這些火柴,你就可以回家去過聖誕夜,但是你的這點願望沒有實現。

想想我們過除夕夜時,餐桌上有豐盛的菜餚,大門上貼著春聯,大人還會給壓歲錢,天空上不時閃著絢麗的禮花,各種活動豐富多彩。

啊!我們真幸福,有大人們的疼愛、老師的教導、同學間的友愛,讓我們珍惜身邊的愛,做一個幸福的孩子。

《灰姑娘》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483字

今天,媽媽讓我讀了一篇非常感人的童話故事—《灰姑娘》。

從前,有一個女孩兒,她心地善良、美麗。可是她的媽媽不幸過早的去世了。她的父親就又取了一個已經有兩個女兒的婦女做她的後媽。這個後媽對她很不好,每天叫她去廚房幹活,從此,她總是滿身灰塵,後孃和兩個姐姐都非常討厭她,就叫她“灰姑娘”。我想:灰姑娘的後孃和兩個姐姐真是太可惡了,不是自己的親女兒、親妹妹,就這樣對待她嗎?她的爸爸媽媽都死了,應該更疼愛她才是呀!

後來,有一次,皇宮裡舉行盛大的舞會,要選最美麗的姑娘做王子的妻子,灰姑娘的兩個姐姐都要參加。灰姑娘知道後,也非常想去參加舞會,可她沒有漂亮的禮服。在一位仙女的幫助下,灰姑娘終於參加了舞會,並且和王子相愛了。很晚了灰姑娘該回家了,王子捨不得她回家,可能因為跑的太快,灰姑娘跑丟了一隻金舞鞋。王子撿到了那隻金舞鞋,就到處尋找能穿上這隻金舞鞋的姑娘。灰姑娘穿上金舞鞋最合適,王子認出了她說:你就是我要找的新娘!王子帶著他心愛的新娘回到王宮裡。

看了這個故事之後,我懂得了:即使身處困境也不要灰心絕望,決不能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要相信幸福一定會來到。

修鞋姑娘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657字

今天,我讀了《修鞋姑娘》這篇課文。它讓我懂得了人世間最高的美德——“真誠。”

課文主要講述了一個外地的修鞋姑娘,不僅僅給作者補了鞋,還為作者做了一系列的工作,鞝線、釘鞋等。作者起先認為姑娘為他做了一系列的“售後服務”是為了多要錢,我也認為是這樣,因為在那時,做做顧客不需要的工作,總是為了多向顧客要錢。可我讀到後面的時候,我的臉紅了,心也“砰!砰”的直跳。姑娘只要六角錢。我震驚了,作者也震驚了。可是當作者的手伸向那空空如也的衣袋時,我又緊張了,修鞋姑娘會提出怎樣無理的要求呢?

作者找遍了口袋,只找到三角錢。他怕姑娘生氣,一嚷叫,無數的白眼就會向他射來。他急忙摘下手錶要做抵押,可是姑娘卻友好地說:“你不怕我跑了嗎?”“可是我沒帶夠錢啊!”“是的,不過表不用摘,三角錢也不用送來,明天,你也不用還錢來。再說了市裡這麼大,你上哪兒去找呀?”姑娘這天真,樸實,純潔的話語,徹底的淨化了我的心靈。

現在的人們不也很講信用嗎?路邊的水果攤,付了錢即可拿走一籃水果;無人看守的小賣店,在商品上標價,顧客會自主地往錢箱裡放錢,沒人偷盜……許多人就像修鞋姑娘一樣,誠實守信,這是一個多麼文明的社會呀!因為真誠人世才會有愛;因為真誠人生才會擁有純潔的心靈;因為真誠,人們才會創造美好幸福的文明家園。建立文明家園,真誠你、我、他。

修鞋姑娘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524字

當我開啟課本,學到這篇課文時,內心更多的是觸動。

單純的修鞋姑娘深深地打動了我,同時我也感嘆,這樣的人在如今的社會上不多了。人們只知道想盡辦法賺錢,誰管它質量好不好,是不是實用,他在乎的只是賣出去然後得到的那幾張紙。可修鞋姑娘不,在她身上你能看見如今人們丟失的一種美德——真誠。是的,真誠,她在酷暑嚴寒中為人們一針一線的縫補破舊的鞋子,盡心盡力、一絲不苟,卻只要幾角錢。俗話說得好:“一分錢難倒英雄漢。”作者現在就是這樣,翻遍口袋,卻只找到一毛錢。作者的窘迫更加體現了修鞋姑娘的善良。“我不要錢,更何況你已經給了我別的。”“別的?我給了你什麼?”“誠實和信任啊!”就是這樣的一個單純的姑娘,帶給我心中莫大的觸動。她以為是別人給了她信任,卻不知是她帶給了別人美好。我想,許多人一定和我一樣,對這個可愛的修鞋姑娘產生了濃濃的敬佩之情。她長相不清秀,學歷也不高,出身也不高貴,但她有一顆善良美好的心。她善良、誠實、真誠,讓我深深地被觸動。

如果有一天我們能相遇,我一定會告訴她:“你是我見過的最美麗的人!”

修鞋姑娘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485字

一個修鞋姑娘,一個鞋破了的人,因為一次修鞋,構成了一座誠實與信任的橋樑。

雖然欠錢心裡不好受,但是我卻收穫了誠實與信任。“你是汗腳,線是爛斷的”,一句句話在腦海裡迴盪。“她拿起修好的鞋,拽拽後給我看”,一幕幕不能忘卻。然而,我最永不忘懷的,還是那段心中的波折……

她又要拿起我的另一隻鞋,我抬起腳,叫她看那隻沒壞,她卻對我說:“你是汗腳,線是爛斷的,就算沒壞,也穿不了幾天。”說著,拿起我的鞋鞝起來。我不但沒有感激這位姑娘,心裡居然還以為她是為了多要錢。鞋鞝好了,我發現錢沒帶夠,修鞋姑娘卻嫣然一笑說:“沒關係,那幾毛錢不要了。”

這篇文章不僅讚揚了修鞋姑娘美好、善良、誠實的心靈,也表達了人與人之間互相信任的高尚情感。一件小事,卻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如果人們都相互猜疑的話,那麼就會誤解許多事;如果人們都相互信任並寬容對方,那我們的世界該多麼美好啊!

所以,人們,讓信任、寬容之橋橫跨在我們中間,永遠不摧毀它,讓它在我們的心靈之間永生!

修鞋姑娘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427字

誠實和信任比金錢更重要,這是人人皆知、家喻戶曉的一句話。有的人認為誠實不重要,寧願用誠實換來十幾元錢。有的人認為誠實十分容易做,可越簡單的事,它就越難。

那時大約七八十年代,當時的物價十分低,一塊糖也就幾分錢。幾百元對老百姓來說,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了。在這樣貧窮的情況下,有位外地姑娘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打工。他開始修鞋,一天幾個顧客對他來說已經是常態。這時來了個人,他要修鞋,在多次熱心幫助下,他總是認為修鞋姑娘是個騙子,最後他發現,她是個好人,鞋修好後修鞋姑娘只要了三毛錢,可是這顧客沒有帶錢,只好向修鞋姑娘說明原因。修鞋姑娘卻笑著說:"你給了我誠實和信任,它比什麼都重要。"

修鞋姑娘這麼樂觀,我也想到我身邊的事:小時候是愛吃糖,一但有機會就偷糖吃,無論媽媽藏的有多麼深,我也會它他找出來,但自己的心卻一直責怪自己,最後哭著向媽媽道歉。

真誠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橋樑,如果缺乏真誠,良心也會和自己過不去,以誠相待,方能收穫真誠。

最離奇的小姑娘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644字

《最離奇的小姑娘》是辮子姐姐鬱雨君的作品。看完後,我覺得李院生動地展現在我的眼前。

文中最吸引人的就是李院這個小姑娘。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李誤誤以為自己不是爸爸媽媽的親生孩子,她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儘自己所能,幫助天才哥哥李碩打掃衛生,送神童弟弟李博上學並照顧他。她自以為是最底層的煤灰姑娘,任勞任怨地為家人做事,希望家人能夠離不開自己。後來她才知道,自己是爸爸媽媽的親生女兒,只不過是試管嬰兒,而他的天才哥哥是領養的孩子,神童弟弟是媽媽自己孕育的孩子,三個擁有不同生命來歷的孩子,組成一個多元獨特的家庭。在裡院的鼓勵下,宅神哥哥走出家門,跟他一起去幫助神童弟弟,獲得全班同學的簽名。最終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擁有了宅神哥哥和神童弟弟的愛。

文中的李院是那麼真實。儘管她不夠完美,膽小、羞怯,學習成績不算優秀,甚至稍稍有點笨,但是她善良、能幹,在誤以為自己不是爸爸媽媽的親生孩子後,她沒有任何抱怨,而是希望通過自己的付出,自己的努力,讓現在的家人感到離不開自己。她會炒菜,味道鮮美;會做家務,有求必應;照顧弟弟,細心有條理,寧願做一個比灰姑娘還慘的小女僕,做弟弟的“嬸嬸”。

跟她相比,我覺得生活中有的人是那麼醜陋。他們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跟家人頂嘴,認為爸爸、媽媽的所有付出是理所當然的,不珍惜父母的勞動,更不懂得感恩。從李院的身上,我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家裡,我很少做家務事,很少去體會爸爸、媽媽的辛苦。從現在開始,我要改變自己,做一個像李院那樣可愛的小姑娘!

話劇《灰姑娘》觀後感 篇10

觀後感 ,1294字

《灰姑娘》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寫的童話故事,看過這篇故事的人一定難以忘懷。它塑造的經典人物使人記憶尤深,情緒翻湧,比如善良勤勞的灰姑娘、惡毒的繼母……

這篇童話從小到大我已經看過五六遍了,每次看,都會被灰姑娘美好的品質感動。後來,我有機會現場觀看了《灰姑娘》的話劇表演。

大劇場建設在繁華的十字路口旁邊。我和我的母親交了票,然後進了場。那是一個很大的房間,外面是冬天,走進這個劇場就感覺被溫暖包圍了。房間裡有很多排列整齊的固定沙發椅,我坐在第三排第十七號的那把椅子上,坐上去非常舒服,我母親坐在我右手邊。或許是我們來得太早,等了差不多一小時還沒開演。已經有人開始抱怨了,我仍然感覺很開心。《灰姑娘》的話劇表演,多麼有誘惑力!我可以親眼看到灰姑娘—即使她只是話劇演員扮演的。

忽然,燈滅了,四周一片漆黑,非常黑暗。在我的眼睛還未完全適應黑暗的時候,我看到了夢幻般的畫面—一張畫著美麗城堡的畫幕。畫面徐徐上升,最後連邊也看不到了。這時,表演臺上燈火通明,我看到一個穿著破舊長裙的美麗少女正跪在一個背景是廚房的房間裡擦地板。少女有一頭金黃的頭髮,頭髮被分成兩條馬尾辮甩在頭部兩側。我想她就是灰姑娘吧,我既激動又歡喜。

隨著一陣陣喇叭聲,整個表演場都亮堂起來。我看到前面座位的人都扭頭向後看,就也扭頭向後看去。我看到入場門口有幾個穿著紅色帶肩章制服的男士排成一列,他們手裡各拿著一支金黃的半米長的喇叭。他們吹著喇叭,熱情洋溢地走上舞臺。舞臺上,灰姑娘站起身熱情地迎接他們並且歡喜地給他們倒了茶水。從中我看到了灰姑娘友善的美好品質。這些人告訴灰姑娘:王子要舉辦一場盛大的舞會,為了選擇他未來的新娘。

現在,只有舞臺上亮著燈光。兵士們走了。一個英國貴婦人打扮的中年女子和兩個身著華麗長裙的嬌俏女子進入了畫面。婦人一定是那個惡毒的後母了,兩個女子就是灰姑娘惡毒的繼姐妹了。我屏住呼吸認真地觀看著,深深地入迷著。故事繼續進行著。貴婦人和兩個女子從灰姑娘口中得知了“王子選新娘”這件天大的喜事後,表現得非常歡喜。灰姑娘因想參加那場舞會而被貴婦人刁難。但是灰姑娘很樂觀地接受了繼母給的任務,並開始快樂地幹活。我被灰姑娘這種微笑面對苦難的精神震撼了。

灰姑娘善良、勤勞、樂觀等品質一定感動了神仙,有個慈祥面容的仙女婆婆幫助了她。我看到舞臺上灰姑娘真誠地感激著仙女婆婆,然後無比歡喜地去了舞會。

幕布落下,再次升起。舞臺上出現舞會的佈置,會上有一座銀色的精美小橋。盛裝出席的灰姑娘走上小橋,英俊的王子一眼看到了她,然後王子走向灰姑娘邀請她跳舞,他們跳了很久很久。王子和灰姑娘臉上都顯露出幸福的笑容,彼此深深的凝視著對方的眼睛……

王子和灰姑娘幸福地在一起了,他們舉行了盛大的婚禮。貴婦人和兩個嬌俏女子也被邀請參加那場婚禮。

全場的燈光隨著觀眾們的掌聲一個個亮起來。我回到了現實。眨了幾下眼睛,總算適應了突如其來的光明。話劇演完了,我的心仍然徘徊在故事裡,久久陶醉。

《灰姑娘》是多美的一篇童話,灰姑娘是多麼美麗的人。引用演出結束時主持人說的那句話:善良就是美。

我好想做灰姑娘那般美好的人啊!

瘋娘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567字

愛是感人的,文中的瘋娘更加動人!《瘋娘》這篇文章使我不能靜下心來告訴你她的偉大。

這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23年前,一位逢頭垢面的女子為了孩子而喪失性命。當我看到“娘靜靜地躺在谷底,周邊是一些散落的桃子,她手裡還緊緊拽著一個,身上的血早就凝固成沉重的黑色的”時,我的眼淚不知不覺地流了下來,“我”的娘為了給孩子摘好吃的鮮桃而喪失自己的生命。母愛讓我感動,她不畏艱難地為子女付出;她不畏生死地為子女付出。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自己的媽媽,她忍著痛生下了可愛的女兒和兒子。她不怕艱辛地為我們賺錢,她不畏煩躁、困難而教導我們。讓我們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家庭。在我記憶中,有一次,一隻野狗向我跑來,媽媽看到便快速地向我跑來抱著我向車內奔去,那急促的呼吸聲讓我感到母親對我的關心與保護。跑到車內,她已氣喘吁吁,接著立即轉過頭著急地問我有沒有受傷,在媽媽的保護下我毫髮無損,只見媽媽身上傷痕累累,臉上直冒汗。看到這一幕,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眶。

我想天下沒有什麼事物能抗拒愛的力量,不管是傷痕累累還是走入絕境,也不能推翻這種力量。

讀了這篇文章,讓我懂得世界上最偉大的是愛。它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用金錢也不能買來。啊,我希望社會上的人們都能珍惜這份愛,我會幫助父母,讓他們不要擔心我。我要讓這份愛更加美好!

我的瘋娘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787字

“娘靜靜地躺在谷底,周邊是一些散落的桃子,她手裡還緊緊攥著一個,身上的血早就凝固成了沉重的黑色……”瘋娘,死了!為了給兒子摘他愛吃的野桃,跌落山谷,摔死了!

合上書本,我的眼淚,潸然而下。

她只是一個四處流浪的瘋子,一個連豬草和稻子都分不清的瘋子。從生下兒子的那一刻起她就不只是個瘋子了,她還是一個母親,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母親。她蓬頭垢面,神志不清,卻滿懷舐犢之情,看著襁褓中的奶娃,她痴傻的眼神充滿了母性的柔情。被婆婆趕走時,她乞求婆婆讓她抱抱孩子的卑微,抱著孩子時的戀戀不捨,無不充滿了母愛。她是一個瘋子,一個不知廉恥,當眾大小便的瘋子。當有人欺負自己兒子的時候,她卻不顧一切的去保護他,從不計後果。她是一個瘋子,連自己都照顧不過來,卻把兒子的事情都看成是大事,甚至為了兒子的一句“好吃!”而搭上了性命。是什麼給了一個瘋子如此大的力量?是愛,是一個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那一刻,我讀懂了母愛!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我想到了我的母親,我的母親慈祥、和善,任勞任怨,無微不至地照顧我。我的每一件事,母親都把它當做大事來做。然而有時候我卻不理解她。我忽略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日三餐,平日裡的嘮叨,傷心時的安慰,生病時的守護,失意時的鼓勵,疲憊時悄悄捧上的一杯牛奶……時時處處都是母親滿滿的愛。而我卻沒有珍惜,討厭母親的嘮叨,甚至和她鬧彆扭,耍性子,從來不去試著理解母親。然而今天,讀了《我的瘋娘》之後,我深深地理解了母親。

可憐天下父母心!此時,我深深地被瘋娘感動了,為了天底下最純潔最偉大的母愛而感動。父母之恩,是我們永生難報的。願我們這些做兒女的,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學會感恩,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而後悔莫及。

暴風雨中翩翩起舞的灰姑娘——《簡·愛》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806字

“終於等到你,還好我沒放棄,幸福來得好不容易,才會讓人更加珍惜”每當聽到這首張靚穎的《終於等到你》,我便想到了英國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創作的自傳性小說—《簡爱》,想到了簡和羅切斯特先生悽美的愛情故事。

簡從小寄人籬下,寄養在裡德舅媽的蓋茨海德府。但,滋味兒並不好受,簡經常遭到無緣無故的責罵,但她並不逆來順受,可又有什麼用呢?受到委屈她能做的只有忍氣吞聲。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見長的不自信感壓迫著簡,裡的舅媽也十分討厭她,便把她送到了洛伍德學校。

在學校裡,簡受盡了欺壓凌辱,油然而生的自卑心理,使簡更加奮發進取,成績步步高昇,一躍而上,成了第一名。畢業後,簡順利找到家庭教師的工作,來到了桑菲爾德莊園,認識了這部小說的男主人公—羅切斯特先生。與他相處了一段時間後,好感迸發,就準備與他結婚。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羅切斯特與伯莎的婚姻關係敗露後,簡承受不了這突如其來的打擊,最終選擇了離家出走。簡一路跋山涉水,來到了惠特克勞斯,遇到了聖約翰、黛安娜、瑪麗兄妹三人。簡擺脫往日的自卑,跟聖約翰學習印度語言。不久,聖約翰也愛上了簡,但跟她求婚未果,孤身一人去了印度傳教。時光老人駕著雪橇車從我們身邊走過,簡開始對羅切斯特先生朝思暮想。於是,有歷盡了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芬丁,重又找到了羅切斯特先生,與他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不離不棄。

簡爱面臨困難,堅持不懈;面對愛情,忠貞不渝;面對抉擇,堅持做自己的主人。她的一生付出了十分的努力,上帝卻以十二分來回報他。我們的學習條件和生活環境比簡要好上千倍萬倍。況且,我們還有親人陪伴左右,哪還有什麼理由鬆懈呢?

這部小說,以一個美好的結局完美收官。小說一改傳統的美好,寫成了命運悲慘、卻又自強不息的灰姑娘簡爱。她的一生,雖不算轟轟烈烈,但卻不失自己獨特的色彩,猶如彗星,閃亮奪目!

回家吃頓娘做的飯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948字

暑假的一天,爸爸媽媽有事外出,我一個人在家樂得清閒,飯後從書架上隨意抽出一本雜誌,倒在沙發愜意地閱讀起來。其中一篇文章打破了我的“逍遙”,倒讓我的心情變得有點沉重起來。

這是厲彥林寫的一篇文章,名為《回家吃頓娘做的飯》。文章述說了作者在外工作近三十年,但他從未忘記在節假日時千里迢迢回到家鄉,只為吃上一頓母親做的飯,便不在乎回家之路有多麼曲折和困難。厲彥林在文章末尾感慨道:“孝敬父母,其實不用付出多少財富,也不需要多少時間,只要我們常回家看看,用心為他們做點事就好了。”

讀到這裡,我像一個做錯的小孩,怯怯的怔怔地望著這幾行字。書本上傳來的新雜誌特有的油墨味,也讓我的呼吸在此刻變得急促起來。

神無法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母親。似乎全天下的媽媽都擁有十八般武藝,無所不能。這篇文章使我聯想到了自己:我也有一個會做菜的媽媽,我最愛吃的菜就是她做的獅子頭和糖醋排骨。在我的認知範疇裡,這兩道菜對於媽媽來說,是再簡單不過的了。所以每次放學回家,我都會央求媽媽做這些菜給我吃。

我與媽媽的默契,在烹飪這兩道菜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只要我投送出渴望的目光,媽媽便會麻溜得取下牆上的圍裙,一伸手一綁帶,便全副武裝投入自己的戰場,在鍋碗瓢盆中烹飪出最能滿足我味蕾的佳餚。

放寒暑假時,媽媽隔幾天就會給我做一次。而我卻沒有一次感謝過她或是幫她做一頓飯。我總是匆匆吃完了飯便頭也不回地跑回房間裡寫作業。我似乎從來都沒有意識到要去珍惜媽媽做的每一頓飯,沒有理解媽媽一個星期盼望我平安回家的心情,沒有想過要幫媽媽做一頓飯,替她分擔她每天上班的辛苦,也沒有和媽媽說過一次謝謝。

當下,大家似乎都很忙。大人忙著上班賺錢,小孩子忙著上學和參加各種輔導班。很多時候不得不靠點外賣將就吃一餐飯。所以在家能吃上一頓媽媽親自煮的飯菜還是很開心的。很多人就算父母辛苦做了飯,他們也就只顧吃飯,玩手機。吃完飯連聲“謝謝”也不說就提著包出門了,實屬不該!

我要珍惜母親做的每一餐飯。好男兒志在四方,長大後我想自己也會如父輩祖輩那樣,離開家鄉踏上奮鬥之路。從合恩角到亞馬遜河,從南極長城站到北極黃河站,都是追逐人生夢想的舞臺,可是也許再想吃媽媽做的飯就沒那麼容易了吧。

《日本的思想》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750字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在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衝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日本戰敗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援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並進行一億人的戰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並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麼二戰後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並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徵與現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麼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並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並利於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並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絡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鑑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後他們找了天皇,不同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

《日本的思想》讀後感 篇16

讀後感 ,750字

丸九真男是日本重要的政治思想學者,他的經典著作《日本的思想》剖析了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閱讀這本書,有助於我們在巨集大的歷史背景下了解日本人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西方歐美國家在工業革命後,由封建專制主義轉為資本帝國主義,亞洲封建帝制受到極大衝擊,生產與資源分配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以中日為首的國家也開始維新變法,但中國卻變法失敗,而日本成功搭上資本主義制度的列車。二戰日本戰敗後,在短短的時間內國民思想由崇尚和支援日本法西斯政權,到迅速擯棄戰時思想接受自由與民主,並進行一億人的戰爭懺悔儀式。這些重大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在亞洲日本明治維新成功並率先走上資本主義的道路?為什麼二戰後日本可以進行所謂的“一億人懺悔”並重新迅速崛起?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這個島國獨特的思考結構特徵與現實的生存方式。

日本是泛神論宗教國家,怎麼說呢,日本人眼中的神不止天皇,日本人看到浪花,覺得是神也需要拜一拜。相對而言,那些外來的一神論思想,往往能讓日本人接受並應用,日本人覺得哪些思想是最新潮最合適並利於當下的生存狀況的,他們都要拿來試一試,無論是日本人學習中國唐朝的儒家文化,還是日本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這些文化思想都被日本人拿來使用。就像魯迅說的“拿來主義”,日本思想史顯得零碎和混雜,日本人拿來這些外來思想,並沒有辦法將它們變形加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日本沒有像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線軸貫穿聯絡起來的思想體系。

正是因為日本沒有核心思想的主線軸,他們找了儒家思想,可這不是自己的東西,他們借鑑西方的宗教思想,不管用,最後他們找了天皇,不同於英國的君主立憲,天皇是他們獨特的政治與思想支撐點。這些種種導致了日本容易有一種綜合東西方的輕率性,造成夾在“東洋”與“西洋”的雙重自卑之中的尷尬處境。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讀後感 篇17

讀後感 ,788字

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記得你,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題記

人的一生中有無數的過客,你是否早已淡忘,你是否還能想起,尋找遙遠的安慰……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是一篇令我尤為感嘆的文章。文章由三個小片段構成,每一篇都令人流連忘返,感動萬分。

第一片段講述作者在陽臺下看到的兩雙拖鞋,一雙藍、一雙紅相依偎在磚堆。作者偶然未看見那兩雙拖鞋,心情也隨之變得異常冷清與寂寥,當重“見”他們時,心裡騰出歡喜來。第二片段講述的是在路邊賣桂花糕的老人,作者誇讚他的手藝精湛,提出跟他學習,便一口答應。老人漸漸的淡忘了她,但作者卻忘不了桂花糕的香,每每看到老人心裡便覺得安然。第三片段講述一個買雜糧餅的女人,作者常賣,他們便熟識了。作者出去開會,一走半個多月,回來遇見時,女人驚喜地說好久未見了,作者便愣住了。

兩個人未曾相識,但在偶然間記住了對方,愛,便是這部散文的主旋律。

在我們身邊,這種例子也是常有的,也同樣像作者一樣,對自己並不相識的人而感同身受,有一絲牽掛和留念。

從這篇文章中也同樣感受到了人們的真善美,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相通。那對夫婦只是作者生命與愛情的拖鞋,漸漸的,變成了對那對夫婦的關愛,儘管那對夫婦並不認識作者,但換來的只是作者內心的安慰。

童年時,奶奶常領著我去樓下買豆花,一聽見“打豆腐”就會飛奔下去,漸漸的,我們與打豆腐的阿姨熟識了,買豆花時,常常與我們說說笑笑。如今,那位賣豆花的阿姨頭上布了不少白色的髮絲,漸漸的老了,我也逐漸長大了,她叫賣的次數也減少了,我也很少去買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遇上了她,我們倆也只是擦肩而過,雖然她早已把我淡忘,但我還一直惦記著她,惦記著她那美味的豆腐花,屬於童年的味道……

生活與人生一樣,對我們來說都是模糊的,但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珍惜!

—後記

《你在為誰讀書》讀後感 篇18

讀後感 ,938字

“讀書有什麼意義?甚至我們這一生有什麼價值?”這本書委婉地用故事、用一節一節的課,來對自己的付出,做一個解釋,我可能還無法全部懂得裡面的內容,無法全面理解,可能沒有經過,就沒有真正的所悟吧。

我原先對第八課怎樣選大學專業,並未抱有很大的興趣,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上寫道:一家以色列的雜誌社,對年齡超過60歲的人進行調查,發現其中有67%的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都是古稀花甲的老人,經歷了大風大浪,無數磨難,但卻超過半數的人會對自己的工作有所抱怨,甚至認為最平常的上班都會是一種痛苦。想想心裡就感到一絲恐怖,怕自己將來也會掉進這無盡深淵,怕自己也要受到這殘酷的對心靈的折磨,背後都冒出了冷汗。

正如書上所說“選錯了專業,不但上學痛苦,找工作時又不忍心轉行,於是只好繼續痛苦下去。”事實如此,選錯了,然後將錯就錯,回頭路只會越來越難,越來越遙不可及,最後無論哪條,都是一種痛苦,於是沿著“老路”走下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人生跟一場悲劇一般,沒有陽光去照耀。

“你在為誰讀書”看似這個和工作還有些區別,但其中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個人,讀的書好,成績多,成功之門就大,不是說不學習者一定無所成,但其中的成功者,都是從門縫中鑽出來的,成功之門不可能是敞開著的。是誰,會敢拿自己的未來下這個賭注呢。

整本書通過幾章,從不同的方面,讓我們明白,讀書,是與自己,自己的未來密不可分的,而大學,更是學習知識的分水嶺,決定著未來的道路,一絲不同卻會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專業對於社會來說,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對自己,能選出真正適合自己,喜歡學什麼,就學什麼,不要盲目跟風。社會上的專業是有冷門和熱門之分,但對於自己的興趣,才會有好壞之分,再冷門,對於自己只要熱愛,也能學得津津有味,日後也非不能大有所為。

人生就是由一道道選擇題組成,有些無關緊要,有些決定一生,讀書是一個選擇,怎樣讀書是一個選擇,往哪方面發展又是一個選擇,這些選擇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只有瞭解了自己的興趣、天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人生,做最合適的自己,選擇最適合的道路。

這本書對我來說,忽遠忽近,好似就在身邊,又如毫無關聯,雖然現在並未能展現它的作用,但我相信,在將來,它會成為一盞明燈,當我需要時,我會點亮它,照亮我前進的道路。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讀後感 篇19

讀後感 ,788字

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對誰很重要?這世上,總有一些人記得你,就像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凡來塵往,莫不如此。

—題記

人的一生中有無數的過客,你是否早已淡忘,你是否還能想起,尋找遙遠的安慰……

《風會記得一朵花的香》是一篇令我尤為感嘆的文章。文章由三個小片段構成,每一篇都令人流連忘返,感動萬分。

第一片段講述作者在陽臺下看到的兩雙拖鞋,一雙藍、一雙紅相依偎在磚堆。作者偶然未看見那兩雙拖鞋,心情也隨之變得異常冷清與寂寥,當重“見”他們時,心裡騰出歡喜來。第二片段講述的是在路邊賣桂花糕的老人,作者誇讚他的手藝精湛,提出跟他學習,便一口答應。老人漸漸的淡忘了她,但作者卻忘不了桂花糕的香,每每看到老人心裡便覺得安然。第三片段講述一個買雜糧餅的女人,作者常賣,他們便熟識了。作者出去開會,一走半個多月,回來遇見時,女人驚喜地說好久未見了,作者便愣住了。

兩個人未曾相識,但在偶然間記住了對方,愛,便是這部散文的主旋律。

在我們身邊,這種例子也是常有的,也同樣像作者一樣,對自己並不相識的人而感同身受,有一絲牽掛和留念。

從這篇文章中也同樣感受到了人們的真善美,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相通。那對夫婦只是作者生命與愛情的拖鞋,漸漸的,變成了對那對夫婦的關愛,儘管那對夫婦並不認識作者,但換來的只是作者內心的安慰。

童年時,奶奶常領著我去樓下買豆花,一聽見“打豆腐”就會飛奔下去,漸漸的,我們與打豆腐的阿姨熟識了,買豆花時,常常與我們說說笑笑。如今,那位賣豆花的阿姨頭上布了不少白色的髮絲,漸漸的老了,我也逐漸長大了,她叫賣的次數也減少了,我也很少去買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遇上了她,我們倆也只是擦肩而過,雖然她早已把我淡忘,但我還一直惦記著她,惦記著她那美味的豆腐花,屬於童年的味道……

生活與人生一樣,對我們來說都是模糊的,但我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珍惜!

—後記

《你在為誰讀書》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938字

“讀書有什麼意義?甚至我們這一生有什麼價值?”這本書委婉地用故事、用一節一節的課,來對自己的付出,做一個解釋,我可能還無法全部懂得裡面的內容,無法全面理解,可能沒有經過,就沒有真正的所悟吧。

我原先對第八課怎樣選大學專業,並未抱有很大的興趣,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上寫道:一家以色列的雜誌社,對年齡超過60歲的人進行調查,發現其中有67%的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都是古稀花甲的老人,經歷了大風大浪,無數磨難,但卻超過半數的人會對自己的工作有所抱怨,甚至認為最平常的上班都會是一種痛苦。想想心裡就感到一絲恐怖,怕自己將來也會掉進這無盡深淵,怕自己也要受到這殘酷的對心靈的折磨,背後都冒出了冷汗。

正如書上所說“選錯了專業,不但上學痛苦,找工作時又不忍心轉行,於是只好繼續痛苦下去。”事實如此,選錯了,然後將錯就錯,回頭路只會越來越難,越來越遙不可及,最後無論哪條,都是一種痛苦,於是沿著“老路”走下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人生跟一場悲劇一般,沒有陽光去照耀。

“你在為誰讀書”看似這個和工作還有些區別,但其中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個人,讀的書好,成績多,成功之門就大,不是說不學習者一定無所成,但其中的成功者,都是從門縫中鑽出來的,成功之門不可能是敞開著的。是誰,會敢拿自己的未來下這個賭注呢。

整本書通過幾章,從不同的方面,讓我們明白,讀書,是與自己,自己的未來密不可分的,而大學,更是學習知識的分水嶺,決定著未來的道路,一絲不同卻會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專業對於社會來說,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對自己,能選出真正適合自己,喜歡學什麼,就學什麼,不要盲目跟風。社會上的專業是有冷門和熱門之分,但對於自己的興趣,才會有好壞之分,再冷門,對於自己只要熱愛,也能學得津津有味,日後也非不能大有所為。

人生就是由一道道選擇題組成,有些無關緊要,有些決定一生,讀書是一個選擇,怎樣讀書是一個選擇,往哪方面發展又是一個選擇,這些選擇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只有瞭解了自己的興趣、天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人生,做最合適的自己,選擇最適合的道路。

這本書對我來說,忽遠忽近,好似就在身邊,又如毫無關聯,雖然現在並未能展現它的作用,但我相信,在將來,它會成為一盞明燈,當我需要時,我會點亮它,照亮我前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