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閩臺緣博物館相關作文20篇

遊閩臺緣博物館 篇1

國小五年級作文 ,802字

今天,在老師的講解下,我對閩臺緣博物館有了全新的認識。

我們來到廣場,放眼望去,廣場上的建築十分有特色,甚是壯觀。那高聳入雲的石柱尤其顯眼。聽老師說上面雕刻著九條龍,稱為“九龍柱”。我走近仔細地數了數,果真有九條龍,這些龍盤繞著石柱,雕刻得栩栩如生。它還蘊含著深刻的寓意呢!象徵著海峽兩岸的人們都是龍的傳人,關係堅如磐石。

廣場正中央有一面巨大的水池,水很淺但很清,如明鏡。池水由裡往外源源不斷地流淌,彷彿在訴說著兩岸人民淵遠不斷的情感。它將博物館的主體建築倒映在水中,也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瞧,那紅磚白石的館頂與倒映連在一起,像個燈籠,又像箇中國結。

進入大廳,一眼就看見了閩臺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火藥爆繪壁畫。旁邊的電視機上播放著壁畫爆破的場景,真是壯觀,令人震驚。電視機旁的展櫃裡還陳列著製作這幅壁畫的工具,在這,我發現了一張百家姓,原來這幅壁畫隱含著180個常用姓氏。我萬分震驚,站在畫前仔細地端詳起來,卻沒有找到一個姓氏。可我發現畫上有一行字:同文同種同根生。這應該代表海峽兩岸一脈相承,手足情深的關係吧!

隨後,我們走進了展廳。這兒光線暗淡了下來,充滿了神祕感,走在裡面,彷彿步入歷史文化的殿堂。我“貪婪”地吸取著知識。展廳裡除了文物,還有音訊。當我們站在一級臺階上時,驚喜地發現自己出現在前方的螢幕裡,畫面裡還有花燈、古代人呢!我們彷彿瞬間穿越了。我們對著那群“古代人”招了招手,有的同學還調皮地對他們揪了揪他的辮子,可那些“古代人”卻若無其事地從我們身邊走開了。在螢幕裡,我感興趣地摸了摸“花燈”,感受著節日的喜慶,彷彿又回到了元宵節那一天。

參觀完了博物館,我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次遊覽,使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閩臺緣博物館的文化內涵。

遊閩臺緣博物館 篇2

國小五年級作文 ,586字

每次到閩臺緣博物館,我都會懷著興奮的心情。因為它展現出祖國大陸與寶島一脈相承,手足情深的關係。

這天,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再次來到閩臺緣博物館。這次參觀,使我受益匪淺。站在廣場上,放眼望去,兩根直入雲霄的石柱映入眼簾。聽了老師的介紹,我才知道這兩根柱子叫“九龍柱”。我有點不相信,便走到“九龍柱”旁數了數。果真有九條龍,這九條龍雕刻得栩栩如生。

廣場的正中央有一個淺淺的池塘,池水清澈見底。老師說這是個“倒影池”,能把整個博物的主體建築倒映在水裡。我有一點半信半疑,便低頭一看,沒有啊?原來,要從遠處看才看得見,於是,我退後幾步,啊!只見博物館的實體和倒影連在一起就像一個紅色的橄欖球。整個廣場的佈置體現了“海峽兩岸一家親”這一主題,設計它的人可真是別有用心啊!

進入大廳裡,大廳十分寬敞,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張畫,上面畫著一棵大榕樹。我還以為是用墨水畫的。聽了老師的講解,我才知道這是一幅火藥爆繪壁畫,是用180個姓氏組成的圖騰。

進入展廳,裡面十分暗,好像有幽靈出沒。裡面陳列著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等文物。但我最感興趣的是三個蠟像,只見一個日本人在寫字,另外兩個中國人在督促他。這是1945年10月25日日本簽署投降協議書的場面。

啊!這次參觀博物館,我收穫了很多知識。

閩臺緣博物館之遊 篇3

國小五年級作文 ,717字

以前,我和爸爸媽媽來閩臺緣博物館,總是走馬觀花地看一遍。今天在老師的講解下,我收穫了許多知識。

站在廣場上,放眼望去,廣場上那兩根高聳入雲的石柱尤其顯目,上面盤繞著九條張牙舞爪的巨龍,格外壯觀。我才知道這石柱叫作“九龍柱”,它還蘊含著深刻的寓意呢!柱子上的龍和下面的臥牌相組合,象徵著海峽兩岸的人們都是龍的傳人,關係堅如磐石。廣場正中央的倒影池,非常淺但波光粼粼,水從裡往外流,源源不斷。我站在遠處往池裡望,瞧!倒影和實體連在一塊真像箇中國結,成了廣場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不禁感嘆設計這個博物館的人是多麼別有用心啊!

走進大廳,一眼就看見中亭懸掛著的那幅巨大的畫,畫的是一棵參天古榕。我總以為它是一幅水墨畫,對它並不感興趣。可通過老師的介紹,我知道它是用火藥爆破而成,是鎮館之寶,還是世界最大的火藥爆繪壁畫呢!多麼了不起啊!

走進展廳,燈光頓時暗了下來,感覺走進了文化長廊裡。展廳裡展示著各種物品,有化石、陶罐、農具,民俗場景……最令我感興趣的是古代戰鬥用的武器。那盾牌是用青藤編織而成的,好似一頂斗笠;那大炮威風凜凜,是用青銅做成的;那土長槍、短槍,也很有意思……看到它們,我彷彿看見了祖國人們抵禦外國侵略者,浴血奮戰的情景。那三尊身穿軍服的蠟像,形象逼真,每次看到他們,我都嚇了一跳。據老師介紹那是1945年10月25日日本簽署投降書的場景。看著這三尊蠟像,再看看牆上貼著的圖片,我似乎聽到了全國人們勝利的歡呼聲。

遊覽完博物館,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閩臺緣”三個字的含義,更深入地明白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走進閩臺緣博物館 篇4

國小五年級作文 ,510字

今天,在老師的講解下,我瞭解了閩臺緣博物館隱含著的文化。

站在廣場上,放眼望去,前方的兩根石柱插入雲霄,尤其顯眼,好像一名戰士在保衛著閩臺緣博物館。柱子上的龍雕刻得栩栩如生,我才知道它叫“九龍柱”,代表著海峽兩岸的人們都是龍的傳人,關係如磐石。我仔細地數了數,柱子上果真有九條龍。

廣場正中間有一個水池,池水很淺但很清澈。原來它叫“倒影池”,能把廣場上的主要建築倒映在水中。我跑到了遠處看,只見實體與影子連在了一起,像一盞紅燈籠。它象徵著兩岸人民的關係源遠流長。

走進大廳,最吸引我的是一幅巨大的畫,它是一棵大榕樹。看了旁邊的螢幕,我知道它叫“火藥爆繪壁畫”,是由火藥爆繪而來的,這讓我十分震驚。

走進展廳,裡面陳列著許多文物,有武器,有蠟像,有樂器……這些文物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向我們述說著海峽兩岸的淵源。但這些都不令我感興趣。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掛在牆上的螢幕,當我走上一級臺階,抬頭一看,發現我被映在螢幕上,正和古人在賞花燈呢!

這次參觀閩臺緣博物館,我深刻地感受了“閩臺緣”三個字的含義。

遊廣東省博物館有感 篇5

國三作文 ,5036字

終於,站在了廣東省博物館前。抬眼望去,藍天白雲之下,黑色的主身巍然屹立,暗紅色的磚塊規整地點綴其間,黑紅交相輝映,透著莊嚴的氣息。再仔細一看,那鑲嵌其中的紅色線條,竟儼然構成一個大大的“藏”字!我不禁一怔,呵,好一派沉穩的帝王之風!這就是一個神祕的藏珍納寶的宮殿啊!又彷彿是一個精雕細琢的透雕寶盒,吸引著人想去揭開塵封已久的祕密。如此巧妙的設計,想必裡面收羅的奇珍異寶,一定比巨集偉的外觀更加攝人心魄。

這樣想著,不知不覺間已踏進博物館的大門,一種奇異而肅穆的氣氛,靜靜地籠罩在四周。走進一個個展館,沒有一個人發出一點聲音,陣陣微風的吹拂下,簡直是不屬於紛攘紅塵的世外洞天。即使有腳步聲,也彷彿怕吵醒了熟睡的親人,總是放得再輕不過。每個人都在專注地欣賞著,彷彿是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讓人莫名心安。

《記取年華》

元代的青花瓷碗、明朝的高足酒杯……一件一件的文物,在眼底靜靜躺著,就這麼披了一肩的歲月、一身的滄桑,任人琢磨遐想。有些瓷器已經缺了一個口;有些因為長年不見天日,已被烙上永遠洗不去的泥濘,更有的,經過一次又一次舟車輾轉、烽火連天,已然片片零落,修補不全。我不禁唏噓。呵,你們,這些沉睡著卻從不曾死去的瓷器啊,世人皆道你珍惜,又有誰明白你不易?酒色財氣,天理人慾,在視線接觸你那殘損身軀的時候,似乎全都嬉笑怒罵地重疊在了一起。總是忍不住、忍不住用自己那淺薄的閱歷去揣度,在星漢迢迢、夕光漫漫的歲月裡,你到底承載了怎樣的故事?你漫長的一生,又該是經歷的多少坎坷風波?從出窯那一刻,你身上煥發的流光溢彩,繚亂了周圍一雙雙讚歎的眼睛,似乎也昭示了你光榮的命運;跟隨著人們揚帆起航時,彼時尚年輕的你是多麼自信多麼志在必得;到後來,你從未預想到的可怕事情發生了—沉睡海底的許多年裡,你先是怎樣的不甘、憤怒,使勁渾身解數想要逃離;再到後來的筋疲力盡,終於接受了事實,將生命安放在漆黑的海底,束縛在沉重的鎖鏈旁,以光陰為霓裳,用貝殼做盛裝……直到今天—你所陌生的今天,終於重見天日的你,以這樣一副不再完美模樣,接受慕名而來的人們或驚奇或不屑的眼光……歷盡千年的劫波,你早已磨練得淡然悠遠,卻依舊褪不去骨子裡的驕傲不屈。你是在用這種倔強的姿態,默默提醒我們嗎—千古的興衰,原來並不只是三皇五帝的傳說、二十四史的記述。尋常巷陌、市井煙火,這些由蒼生一針一線織就、帶著人情味的事物,才是歷史這部大書最不應該被忽略的角落。而在今天,它更不過是一枚小小瓷碗上,折射出的光輝。

暮雲重重,韶光飛濺。走過了斷斷續續的流年,也許,一切的一切於你,都不過像雲中的呢喃,又如水漫金山。一片微涼之後,彷彿魚兒身上脫落的鱗片,只靜靜地等待一次無聲的採擷。將或深或淺的韶光,和韶光裡打馬的過客,一同密封在淡漠的容顏裡,等待一次無聲的訴說。但是,你可知—

我是多麼願意用天邊第一縷雲霞

為你一身的傷口包紮

而你必會謝絕我的好意

那麼惟願

以你年華

作我袈裟

《文物閒話》

看吧,邢窯的白瓷如霜如雪,晶瑩剔透,閃爍的光芒彷彿舞者輕移的蓮步,隨意轉換一個角度,那舞步已不知不覺地挪移,巧笑倩兮,醉了的,不知是人面,還是桃花。還有景德鎮產的青花勾蓮龍紋盤,明豔尊貴的黃色上,九條巨龍栩栩如生地盤旋其間,讓人感嘆,“龍乘飛雲,可上九天。”那邊,德化窯的花瓣口吸管杯小巧玲瓏,惹人憐愛,設計更是巧奪天工……

一件一件地,我駐足欣賞著,讚歎著,這些經歷千年風雨的文物,竟還能葆有如此青春明媚的容顏。歲月風煙,無異於泠然刀劍,將太多太多浮華虛擲指間。而這些文物呢,竟能以無比頑強的生命力,讓生命的簫聲經久不息地盤旋。而這曲綿延千年的長歌,會是歌舞昇平的王公貴族們在風花雪月、指鹿為馬中便能譜成的嗎?不,不是!那一張張“尊貴”的臉,早已被歷史的塵埃輕易掩埋,再也找不出一丁點顯赫的影子。真正被歷史、被人們記住並尊重的,恰恰是那些地位卑微,但一生勤勤勉勉、練就高超技藝的工匠們!正如那位佶屈聱牙的音樂家所說,“貴族們,今天之前有過許多,今天之後還將數不勝數,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字字鏗鏘,如雷貫耳,似乎是在為天下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立了一座無字的豐碑。

今天的我已很難想象,在那個久遠的年代,創造出美的極致的工匠們,他們該是付出了多少艱辛?歷史是挑剔的,他便不能平庸;歷史是無情的,他便不能脆弱;歷史是絕不停留的,他便必須賦予他的勞動成果以永恆的生命力……他又可曾想到過,當光陰如箭地穿梭千百年,當日月山川都改換了容顏,他早已作古,而“它”還流傳於世,供一批又一批與他迥異的人膜拜,感慨他這位“無名氏”巧奪天工的手藝?如果有,那麼他在奔波勞累的一生中,可曾感到欣慰?世界是如此的變幻莫測,風雲更迭呵,如今看來,許多偉大的任務,對歷史的影響亦不過是些微。而透過一個人的辛勤汗水,我們竟可以幸運地窺到那個時代的一隅,窺到一個人心靈的瑰麗。朱自清的《匆匆》,也許道出了每個人內心深處的驚惶與恐懼,那就是—自己此行,到底給身邊、身後的人,帶來了些什麼改變?自己到底有沒有留下一丁點蛛絲馬跡?

原來,一件傾注心血的物品,哪怕只是這麼一件小小的工藝品,也足以讓我們短暫的存在,不再是沒有意義,讓人生顯得不那麼蒼白無力。總有一些值得窮盡心血去完成的事情,總有一些方法,在生命這塊厚重的畫板上,添上自己獨特的一筆,這便也足夠了,不是嗎?生命,其實可以像一株無花果一樣,即使沒有幹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即使沒有在人前綻放出最美麗的樣子,但只要努力做好了一件熱愛的事情,盡心完成了分內的事業—一本書,一張紙,乃至一枚瓷器,讓這些凝聚著自己所有愛與夢,所有熱情與淚滴的東西,代替自己永恆、永恆地存在下去,代替自己將沿途風景看遍,且行且珍惜,也算不枉此生了吧。

殘存下來的,依舊默默述說著;而那些不幸葬身於地下或海底的,就永遠歸於沉寂。好多好多美麗的故事,就這麼一代一代流傳下來,而今日聆聽的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感謝那些消亡了的,為我們對先人的揣度與猜測,留下愈發寬廣的想象天地,為我們永遠不會、亦不求有結果的幻想,籠上一層更神祕的面紗?

文物,其實是一個時代遺落在另一個時代的精靈呵。上天是垂憐人類的,讓這些精靈們四散凡塵,供遠行的遊子辨認回家的路徑。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每一個炎黃子孫,在面對這些先民遺珍時,都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敬畏的原因吧。

窗外,燦爛的陽光轉瞬間竟已雨點密集。而這些冷眼觀看風雨的文物,呼吸的,似乎依然是千年前的靈氣,吐納的,依舊是千年前的訊息。誰知道呢?在時間面前,年華是無效信,可是比時間更長遠的是感情,比感情更長遠的是人性。自成一派的風韻本就無需冠冕,身上的印記已是這麼多年來的留念。而今天,且讓我一個偶然經過的晚輩,歡迎你終於—魂兮歸來。

《古硯沉沙》

怎麼也沒有想到的,廣州,這個繁華的南國之都,最觸動我的,不是那霓虹閃爍,不是喧囂的人間煙火,甚至不是珠江畔迢迢碧波,而是那一方方沉默而堅忍的—端硯。

那幾方端硯,很不起眼地躺在偌大的博物館的一角,古拙的黑色,卻那麼質樸,如同一隻只沉穩的玄武,於厚重透出一絲悠悠然的靈動,不經意地就攫住了我的心。

恢弘壯麗的省博物館外,天色逐漸變得深沉。留給我們參觀的時間不多了,腳步卻還是不由自主地被它們吸了過去,彷彿那一方方黑色的石塊並不是什麼端硯,而是有魔力的磁石。

漆木的板上,印著一行行雋永的小字。哦,原來這就是你嗎?“端硯又名端溪硯,因產於古端州(今廣東肇慶)而得名,其色紫質潤,素有紫石、紫玉、紫雲、紫英之美稱。端硯石質細膩、石品絢麗、易發墨且貯水不耗,因賞用兼優,被譽為群硯之首……”我訝異地低下頭靜靜端詳—想不到你竟有那麼大來頭!細看來,古樸大氣的黑色中,果然有一種淡淡的紫色透露出來,漫不經心地飄逸在四周,為空氣都增添了一抹神祕。“紫”在古時代表著沉穩高貴,是君臨天下的王者標誌,難怪你被歷代文人墨客視為珍寶呢。

我一方一方的石硯看過去。只見有圓形的、方形的、橢圓的……造型不一,卻各具神韻。其中有一方荷葉形石硯,尤為特別,飽滿的荷葉襯著嬌嫩欲滴的花苞,似開未開,在這樣的石硯上濡墨寫字,想必更能引逗出詩情畫意吧。還有一方石硯,是一個憨態可掬的彌勒佛,掂著大大的肚子,眼角眉梢全是濃濃笑意,在這樣的硯上揮毫,實在讓人忍俊不禁啊!突然地,一方端硯背面,一行行細白的隸書小字躍入了我的眼簾—是銘文!我不禁細細看著,歷經風霜卻依然遒勁有力的字型,是什麼人,有這樣的好興致呢?

“乾隆六年春末,予遊粵東,偶得此硯。初不識為何物,只雲古樸耳。乾隆十二年,故地重遊,攜以詢土人,皆以為宋坑。嗚呼!歷上百年於茲,而今不復有此坑,故世間之寶物多有埋沒者,人亦如是。不能抒情慰己,聊作此記。”

讀完,我的心頭竟微微一震。清朝前期,宋坑,那可是最著名的端石產地啊!揮汗成雨,舉袖如雲,工匠們齊心協作時的吶喊,繁忙的勞作景象,都是宋坑的真實寫照。到了作者“故地重遊”之時,不過短短數年的光陰,端硯仍是光彩奪目,“紫石凝英”的美名也還會流傳很久、很久。而故鄉,你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呢?卻早已在時光不經意的巧笑裡,從繁華再繁華之地,轉眼盪滌成一片廢墟。故人已逝,故人的故人,更是早已淹沒在時間的洪流中。青絲成白髮,紅顏枉流年,都不過是秋月春花彈指間。“其實,只是故人的一次故地重遊罷了,只是物是人非滿目瘡痍罷了,懷古,本不是今天才有的感慨,終究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我這樣提醒著自己,卻依舊不能散去一種無言的傷感。是啊,我在憑弔著古人,多少年以後,我又會是被誰憑弔著的“古人”?“嗚呼!今不復有此坑!”銘文作者的一聲長嘆,長久地在心裡迴響著。不復的,又何止是一眼石坑?更是每個人心中,那些無法倒帶的靜好時光,那些意氣風發的青蔥韶華。

不忍再看下去。石硯啊,你那小小的身軀上,凝結了太多太多人的感傷,太多太多年的地老天荒。我輕輕走過,目光投向另一方鐘形的端硯背面,整齊的文字,“石友石友,與爾南北走。伴我詩,伴我酒,畫蚓塗鴉不我醜。告汝黑麵知,共我白頭守……奇文欣賞共晨夕,我愛此君已成癖。”呵,簡直一副老頑童情態!對端硯的熱愛之情,躍然紙上。此時的端硯,與其說是書寫工具,倒更像是與人多年患難與共、不離不棄的老友。那種時間沉澱出來的默契,實在讓人欽羨不已。還有接下來的銘文,“鋒發墨,不傷筆。篋中硯,此第一。得寶年,六十七。一片石,幾兩屐。”……

一方硯,又一方硯;一篇銘文,又一篇銘文,是泉湧的文思,更是亙古不變的真摯。中國文人的純,中國文人的真,在這一方方端硯上,反映得那麼深。對端硯的喜愛,恐怕是所有中華兒女都繞不開的一種情結吧—那便是對文化精髓、對一切美好事物的崇拜。無論是否真正懂得,都會從心裡生髮出親切的歸屬感,猶如一尾游魚,無論是否曾到達大海,都天生有著對那萬頃碧波的強烈依戀。從前有一句老話,就連巷口老嫗都會以此訓誡家中頑童,那便是“敬惜字紙”。從這裡也可以稍微窺見,中國人視文化如神明的情感,和對自然淳樸、返璞歸真的深深渴望。我簡直無法想象,雪夜煮酒,對月清吟,李白手中那豪放的筆,若少了厚重的硯作陪,該是何等的茫然孤寂?沒有了硯,青山秀水,在文人敏感的心中,還剩幾分姿色?沒有了硯,中國人又到哪裡去尋找心中的聖地?一方硯,猶如一棵菩提。

到了今天,人們手中的伴侶,從略顯笨重的毛筆,變成了圓珠筆、簽字筆,端硯,也隨著它的天生密友—毛筆,越來越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我知道,端硯不死,端硯之愛不滅。只要中國人骨子裡還有一股正氣湧動,還有“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的意境,還有“留得殘荷聽雨聲”的閒情,端硯,就永遠會是盛放在塵煙裡的一枝梅花。端硯,又像是一棵古樹,茂密的枝葉就是中華兒女永遠的庇廕,它那遒勁的根,更是已經在中華民族心中紮了千年,即使是在物質洪流洶湧來襲的今天,也無法撼動它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雖然今天的端硯,早已不是作為一種書寫工具存在,而是更多的作為案頭清供的珍品,但它代表了一種信仰,溫溫潤潤地覆蓋在日益功利浮躁的心上,見到它就是見到了歸去來兮的故人,讓人驀地感到“如返大荒”。

也許,只要我們還沒有丟掉我們最本真的東西,沒有丟掉對美、對善的追求,端硯就不會離開,不會消逝掉—它那獨特的風采。

遊覽溫州博物館 篇6

國小二年級作文 ,528字

暑假的一天,太陽火辣辣地炙烤著大地,我和王雨芊同學準備一起去溫州博物館參觀。

走進大廳,一樓的花崗岩壁面上懸掛著九幅中國傳統神話題材的鋼雕壁畫,有盤古開天、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這些壁畫形態逼真,栩栩如生!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女媧補天。女媧正全神貫注地仰著頭,手握五彩石,修補著天空中的大洞。這些浮雕真讓我驚歎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

我們又去參觀了自然館。自然館分四大類:鳥類、陸地動物類、海洋生物類和恐龍類。走進自然館,彷彿走進了原始森林,使人心曠神怡。鳥類標本美麗極了!有大的、小的、棕色的、深綠的……走進陸地動物類,我們看到了一些生活在陸地上特別的凶猛動物標本,有老虎、毒蛇、揚子鱷……而長頸鹿、金絲猴和長毛猩猩卻特別惹人喜愛。接著,我們又走進了海洋生物類,這裡的魚類標本品種繁多,大小不一。其中,我最喜歡鯊魚,它體型龐大,牙齒鋒利無比,是非常可怕的掠食動物。最後,我們還觀看了恐龍標本。這些龐然大物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可怕的動物,三角龍和霸王龍讓參觀的我們吃驚得瞪大了眼睛。我真想回到那個弱肉強食的恐龍時代,去看看恐龍多姿多彩的生活!

出了自然館,我們還參觀了歷史館、書畫館和工藝館,都非常有趣!

溫州博物館讓我大開眼界,使我增長了不少知識呀!

遊河姆渡博物館 篇7

國小三年級作文 ,465字

今天,我來到了餘姚市的河姆渡博物館,那是原始人生活地方。

我們坐著車來到了餘姚市的河姆渡博停車場。從停車場一直向前走,就來到了博物館。走進去有許許多多的原始人用的物品,比如有:石斧、陶罐、石鍬等說不盡的東西。在裡面我還見到了原始人勞動的情景:它們在春天耕種稻子,秋天收割。

出了博物館,我們一直向前走,就來到了考古“發掘地一”。裡面就是幾棵斷掉的樹幹立在地上,看起來非常沒有欣賞價值,可爸爸卻說:“這是原始木,非常有價值。”我們一直向前走,便看見了一口井,爸爸又說:“這是原始井,是用木頭做的。”

最有趣的要數“考古發掘地二”了。那裡都是原始人建造的房子。他們的房子完全跟我們房子不一樣,我們的的房子是用水泥和鋼筋築成的;它們的房子卻是用木頭一塊一塊地支撐起來的的。我們參觀了一棟又一棟的房子,不知不覺走進了一間大房子,裡面全是銅像。在一間一間,沒有房子那麼大的房間,鋪著一張張獸皮,一堆堆稻草與傢俱……

時間過得真快啊!一參觀就參觀到下午三點半,我戀戀不捨地望著,因為在這裡,我體會到了原始人的智慧與才能,知道了他們的生活方式。

遊中醫藥博物館 篇8

國小三年級作文 ,365字

6月的一天,我和媽媽來到了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博物館就在這所大學裡面。

博物館在學校一棟科研樓的三四層,我和媽媽來到第三層,這裡有豐富的藥材,根莖類、全草類、果實類、礦物類、動物類等等等等,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所有藥材的產地、收割、出處、作用都記錄的非常詳細,讓人一目瞭然,不愧是中國中藥材最全的博物館啊。這裡還有古代各種製藥器具,還有動物骨骼與模型。

第四層講了許多名醫,如:易水派的張元素、溫病派的喻嘉言、清涼派的朱丹溪等等。還有許多古代中醫文物,如清代鍼灸銅人、明代熬藥壺、民國藥店模型等等。

四樓還講了許多中醫歷史和名著,有張仲景的傷寒論、黃元御的四聖心源……

如果你也喜歡中醫就不要錯過到這裡來參觀,它會讓你對中醫、中藥材有更多更深的瞭解。

我的理想就是要考上這裡的大學,到時候,我就可以天天泡在博物館裡研究藥材了。

春節遊兵馬俑博物館 篇9

國小四年級作文 ,555字

有一個外國人說過:“不到金字塔就不算真的到埃及,不見兵馬俑就不算真的到中國……”在春節,我們一家人收拾行李,自駕到了世界知名的兵馬俑博物館。

春節的西安城到處紅燈籠紅對聯,一片喜慶。車開到停車場停好,出停車場門就看到一個小攤,上面擺著許多兵馬俑玩具,有騎著馬的,有拿著矛站著的,還有跪著的……真的是琳琅滿目。

我們首先跑進博物館,裡面最引人注目的是戰車了,戰車分為前中後三部分,這些車都是從後面上的。

接著我們來到兵馬俑一號坑,這個坑是三個坑中面積最大的,一眼望去,整個坑密密麻麻的全是兵馬俑。我們又來到二號坑,這個坑就有所不同了,兵馬俑有的缺頭,有的缺手,還有的缺半個身子呢。我們最後來到三號坑,在那兒,我認識了將軍俑、跪射俑。

在去餐廳的路上,路兩邊都是賣兵馬俑的,我為了留下紀念,買了個廉價的陶土兵馬俑,這個兵馬俑的顏色是五彩的。我媽媽說:“我感覺這個兵馬俑又高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它的顏色是五彩的,不是灰色的。”爸爸說:“但兵馬俑原來就是彩色的。”

最後,我們來到了餐廳,品嚐陝西的特色麵食。吃飽喝足就高興地回酒店休息了。

朋友,看了我的遊記,你想去參觀兵馬俑博物館嗎?

遊兵馬俑博物館 篇10

國小四年級作文 ,681字

暑假已經到來,爸爸媽媽給我準備了一個大禮物——帶我去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看兵馬俑。

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能親眼看一看,可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啊!

我們跟隨講解員叔叔來到了一號坑,哇塞!這裡有好多兵馬俑啊!一列挨著一列,一行挨著一行,星羅棋佈,就像是電視上看到的古代軍隊一樣,壯觀極了!雖然有些兵馬俑已經支離破碎,但是仍然惟妙惟肖。你們可不要小瞧這一個個兵馬俑,這些兵馬俑出土的時候都是碎渣渣,是工作人員一塊一塊把它們拼起來的,最長的甚至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呢!

緊接著,我們來到二號坑,講解員叔叔說,這個二號坑啊,不看傷心,看了更傷心。果然,我們看了以後確實很傷心,因為裡面什麼也沒有。其實,也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因為兵馬俑出土後受到空氣氧化會褪色損壞,而我們目前的技術無法對它們進行保護,所以,在挖掘後就及時回填了,所以我們就只能看到一垛垛黃土堆了。

三號坑裡大約有十幾個兵馬俑,幾匹戰馬。講解員叔叔說,這裡類似於打仗時的指揮部,所以,這裡大部分都是將軍或者是軍官。通過介紹,我還知道了怎樣區分兵馬俑的官階,你們知道嗎?告訴你們吧!帽子越高,官越大,鎧甲上的鱗片越密,官越大,鞋頭翹得越高,官也越大。你們猜對了嗎?

七月的西安,驕陽似火,氣溫高達三十七、八度,從兵馬俑博物館出來,我們汗流浹背,渾身都已經溼透了!今天來兵馬俑的人特別多,很多都是中小學生,也有很多外國友人,他們跟我一樣,對這段歷史很感興趣卻並不十分了解,所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兵馬俑參觀,讓全世界的人都能瞭解兵馬俑這個世界第八大奇蹟,讓中國文明傳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