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葉白頭翁
藥材名稱:牛奶樹
名稱出處:《嶺南採藥錄》
概況
異名:多糯樹、稔水冬瓜(《全國中草藥彙編》),牛奶稔、豬奶樹(《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
基源:為桑科榕屬植物對葉榕的根、樹皮及葉。
原植物:對葉榕Ficus hispida L.f.,又名牛奶子(《廣州植物誌》),乳汁麻木、馬奶葉(《海南植物誌》)。
形態:灌木或小喬木,高2~5m;具乳汁。幼枝被糙毛,中空。單葉對生或兼有互生;葉柄長1~4cm,被短糙毛;托葉2,卵狀披針形,在無葉和生榕果枝上常4枚合生成環狀;葉厚紙質,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10~25cm,寬4~11cm,頂端急尖或短尖,基部圓形或近楔形,邊緣具細齒或近全緣,上面被短糙毛,下面被灰色粗硬毛;側脈6~9對。榕果成對生於葉腋或落葉的枝上,或由老莖發出下垂的枝上,陀螺形,或熟黃色,直徑1.5~2.5cm,密生短糙毛,中部以下常散生數枚苞片,基生苞片3;雄花和癭花生於榕果的口部;雄花花被片3,薄膜狀,雄蕊1枚;癭花無花被,花柱近頂生,粗短;雌花無花被,花柱側生,被毛。瘦果卵球形,表面無瘤狀突起。花果期6~7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497頁.圖994)
生境與分佈:生於溪谷邊、疏林或灌叢中。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緬甸、澳大利亞亦有分佈。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根洗淨晒乾;皮除去外皮,取二層皮;葉刷去毛,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葉含香柑內酯、補骨脂素、β-香樹脂醇、β-谷甾醇、10-酮基二十四烷基花生酸酯、對葉熔鹼(Hispidine)、菲八氫吡吲哚(Phenanthrainodolizidine)[1],並含右旋娃兒藤寧鹼〔(+)-Tylophorinine〕[2]。
參考文獻
[1]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16 。
[2]Dictioriary of Alkaloids.Chapman and Hall Ltd.,198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