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蝦公

藥材名稱:石蜐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紫砝(《荀子》),龜腳(《綱目》),龜腳蟶(《綱目拾遺》),觀音掌(《藥材資料彙編》),龜足(《中國藥用動物志》)。

基源:為鎧茗荷科動物石蜐的肉。

原動物:石蜐Mitella mitella(Linnaeus)

歷史:本品首載於《綱目》雲:“利小便。”《中藥大辭典》和《中國藥用動物志》:均收為藥用。

形態:動物體可分頭狀部和柄部。一般個體頭狀部寬約為30mm,高22mm;柄部寬約為30mm,長30mm,且柄部的長度常隨生活環境而有不同。頭狀部呈淡黃綠色,由8塊大的主要殼板和基部24片小型板所組成的。每殼的表面都有明顯的生長線,小殼板的片數隨個體而有增減。大的主要殼板包括1塊吻板、1對楯板、1對背板、1對上側板、塊峰板。吻板最短小;楯板基部寬大,呈斜三角形,位於吻板的後方;背板為殼板最高的1對,位於楯板的後方;上側板狹長,呈等邊三角形,位於身體兩側、背板與楯板之間;最後為單片的峰板。基部的小型殼板除前後二片為單一外,其餘均左右成對排列,前方者稱為嚴吻板,後方者稱為亞峰板,左右者稱為副側板。柄部呈黃褐色,肌肉質,柔軟,其外表被有細小的石灰質鱗片,排列緊密,稍有規則。

生境與分佈:為亞熱帶及熱帶的海洋動物,生於海浪衝擊很大的沿岸高潮地帶,固著於海水清澄的岩石縫隙中,常密整合群。柄部具有伸縮性,一受觸動即緊縮入石隙中,不易採挖。雌雄同體,有矮雄現象。分佈於東海、南海及臺灣省。

化學性質

含酯肪酸,殼中含膽甾醇。

參考文獻

CA t981;94:80496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