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綠豆
藥材名稱:象皮
名稱出處:《醫學入門》
概況
基源:為象科象屬動物亞洲象去毛的乾燥皮。
原動物:亞洲象Elephas maximus L,又名印度象、野象、老象、大笨象(《中國藥用動物志》)。
歷史:象做藥用,始於宋《開寶本草》,《綱目》列於第五十一卷獸之二,謂:“象有灰、白二色,形體臃腫、面目醜陋。大者身長丈餘高稱之,大六尺許……。四足如柱,無指而有爪甲……其頭不能俯,其頸不能回,其耳下軃。其鼻大如臂,下垂至地。”所述與今之象相符
形態:軀體龐大,體高可達2.5m,體重可達5~6噸。鼻吻呈圓筒形,突出甚長,伸縮舒展自如。能垂到地面,下部較細,末端為鼻孔,杯口狀,前緣有一指狀突起,是持握器官。雄象上頜門齒突出口外,略向上翹,長達1.5~1.8m。全齒呈圓錐體狀,中國的象牙所見每對重20kg。耳朵較大,蒲扇似地向後貼在頸部兩側,眼睛特別小,四肢粗如柱,前肢5趾,後肢4趾,尾短而細,全身灰色或棕灰色,皮厚,皺褶多,稀疏地散生著粗毛。(圖見《中國藥用動物志》.第2冊.449頁.圖460)
生境與分佈:野象多棲息在熱帶、亞熱帶或其複合型別的溝谷,山坡及稀樹草原地帶。分佈在亞洲南部各國,中國於雲南南部和西南部,數量不多。
生藥
採集:剝取象皮後,除去筋膜油脂,洗淨,切成長塊,晒乾。亞洲象主產於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及印度、印度尼西亞。非洲象主產於非洲。
鑑別:皮塊長方形或方形,亦有不規則形,大小不等,厚0.5~2cm;外表面淺灰黑色,密佈細小的顆粒狀突起,有時可見棕黑色長毛及多少不等的皺紋,內表面灰白色至灰棕色,有纖維狀露出物及皺紋。質堅硬,切斷面灰白色至黃棕色,薄片半透明。氣稍腥,味微鹹。以乾燥、片大、皮厚者為佳。
加工炮製:制象皮:取滑石粉置鍋內,用武火炒熱,放入象皮片,拌炒至鼓起呈黃褐色,取出,篩去滑石粉,放涼後碾成細粉。每象皮片100kg,用滑石粉30k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防塵。
藥性
性味:甘、鹹,溫。 ①《本草新編》:“甘,氣平。” ②《本經逢原》:“鹹,溫。”
歸經:①《玉揪藥解》:“入足太陽膀胱經。” ②《本草再新》:“入脾經。”
功效:止血,斂瘡。
主治:外傷出血,一切創傷,潰瘍久不收口。 ①《醫學入門》:“煎膏藥,去腐生新,易於斂口。” ②《本草新編》:“專能生肌長肉,定狂,止嘔吐。” ③《本草再新》:“治溼痺。” ④《綱目》:“治下疳,燒灰和油敷之。治金瘡不合。”
用法用量:外用:熬膏或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瘡瘍膿毒末盡者忌用。
臨床應用
配伍應用:①配川烏、草烏、白及、白芷、穿山甲,外用治癰疽發背,痰核流注。 ②配血竭、龍骨、乳香、沒藥,外用治瘡瘍久不癒合。
方選和驗方: ①象皮散(《外科全生集》)治爛孔大者,並治刀傷,跌損,出血不止者:豬身前蹄扇骨300g(煅炭研粉),象皮(炙炭存性研末)30g。和勻固貯,爛孔大者摻上收小,後用六和散敷。 ②六和散(《外科全生集》)治爛孔收小者:海螵蛸、水飛龍齒、象皮(煅存性,研細)、血竭、乳香、輕粉各等份。共研細末,幹摻爛處,或用雞蛋熬油調塗。 ③萬應膏(《醫宗金鑑》)治癰疽發背,對口諸瘡,痰核流注:象皮、川烏、草烏、生地、白蘞、白及、白芷、當歸、赤芍、羌活、苦蔘、土木鱉、穿山甲、烏藥、甘草、獨活、元參、官桂、官粉、大黃各15g。浸於香油中,春五夏三日,秋七冬十日,候日數已足,入潔淨大鍋內,慢火熬至藥枯浮起為度,住火片時,濾去渣,桃柳枝不時攪之,至黑如漆,亮如鏡,滴水成珠為度,薄紙攤貼患處。 ④生肌散(《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治諸種瘡瘍,潰膿流水,肌肉不生,久不收口:象皮(滑石燙)、生赤石脂、血竭、煅龍骨、乳香、沒藥各60g,海螵蛸15g,冰片3g。同研為細末,摻於瘡瘍上。 ⑤玉紅膏(《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治瘡瘍潰爛,久不收口,水火燙傷,疼痛異常,勢將潰膿:象皮、白及、白蘞、當歸、生地、紫草、乳香、龍骨、兒茶、海螵蛸、沒藥各30g,血竭、銀珠各15g。用豬油、香油、黃蠟熬製成膏,塗勻於紗布上,敷貼患處。 ⑥鐵扇散(《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治瘍潰不收,流淌膿血,並治跌打損傷:象皮、龍骨、松香、石灰、枯礬、乳香各等份,同研為細末,用時如有潰瘍,先洗淨,撒於瘡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