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中聞

藥材名稱:石耳

名稱出處:《日用本草》

概況

異名:靈芝(《靈苑方》),石木耳(《飲片新參》),巖菇(《江西省防治慢性氣管炎資料彙編》)。

基源:為石耳科石耳屬植物石耳的子實體。

原植物:石耳Umbilicaria esculenta(Miyoshi)Minks(Gyrophora esculenta Miyoshi)

歷史:本品始見於《日用本草》,吳端雲:“石耳生天台、四明、河南、宣州、黃山、巴西,邊微諸山石崖上,遠望如煙。……清心,養胃,止血。”《綱目》雲:“廬山亦多,狀如地耳。山僧採曝饋遠。洗去沙土,作菇勝於木耳,佳品也。”所述即為本種。近代日本學者從石耳中分離出多糖體用作抗癌藥物。中國江西大學生物系利用石耳治療老年性支氣管炎,及降低血壓方面部都做了一定的工作。

形態:地衣體單葉狀,幼小時正圓形,邊緣分裂極淺,長大後擴充套件為橢圓形或稍不規則形,革質,直徑5~15(~18)cm;上表面呈灰褐色或淡褐色,無光澤,被有少量粉屑狀粉霜層或無,平滑,中央臍背稍突起,生有細皺紋,有時皮層斑塊狀剝落,裸露出髓層;下表面呈黑褐色至黑色,生有許多細粒狀小疣突,密被珊瑚狀的黑色假根,中央臍青灰色至黑色,直徑5~12mm。子囊盤極少見,據資料記載:子囊盤網衣型;盤面為腦紋狀;子囊內含8個孢子,孢子無色,橢圓形,單胞,16~30×8~12μm。(圖見《中國地衣植物圖鑑》.圖版256)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地光裸的岩石上,尤多生在矽質岩上。分佈於黑龍江、吉林、安徽、浙江、江西及西藏。日本、朝鮮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採得後陰乾。藥材主產江西。

鑑別:石耳為不規則的圓形片狀,

徑880cm,多皺縮,外表麵灰褐色或褐色,內表面灰色,具有一個圓形臍。庚脆,斷面可看到明顯的黑、白二層。氣微,味淡。以片大、完整者為佳。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揀去雜質,洗淨,晒乾。

化學性質

含石耳酸(Gyrophoric acid)、紅粉苔酸(Lecanori cacid)、臺色酸甲酯(Methyl 。rseullinate)[1]及抗輻射成分石花粗多糖[2]。

參考文獻

[1] 植物學報 只8325(1):93。


[2]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198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