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漬

[拼音]:sizhen

[英文]:four diagnostic methods

中醫診察疾病的四種基本方法,即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又稱診法。四診是辨證論治的基礎,在臨床上醫生通過視、聽、嗅、觸等以及有目的的詢問病人(或知情人),瞭解疾病的各種相關資訊,探求致病原因、發病部位、病勢轉歸和病證特點,從而指導臨床治療。四種診法各有其獨特作用,必須綜合運用,才能全面系統地掌握病情,對病證作出正確的判斷,這就是四診合參原則。

發展簡史

四診是在長期醫療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臨床方法。其形成和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戰國至隋唐時期

公元前5世紀的戰國時期,著名醫學家扁鵲就擅長“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約在公元前3世紀成書的《內經》已根據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理論,對各種診法作了具體表述,並提出各種診法綜合運用的原則。該書不僅在方法上奠定了四診基礎,而且提出了綜合內外致病因素去仔細考察臨床相關資訊的理論。在脈診上,它強調辨胃氣與真髒脈,結合四時氣候辨析脈象變化,並重視脈象與症狀、體徵的逆從關係等。在望診方面,則以面部五色診(見望面色)為主,分部進行望診,並重視面色與察神相結合,判斷病情輕重和疾病預後。其後的《難經》對診法發展也有貢獻,主要體現在脈診方面。提倡“獨取寸口”診脈法,指出寸口脈可分為寸、關、尺三部,確定了寸口三部脈的長度,以及切脈的輕重指法,從而使寸口脈診成為臨床普遍應用的方法。公元前2世紀,漢代淳于意始創病歷記錄的模式,在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了他治療25個病例的情況,並敘述了19種病脈和5種死脈。其後張仲景具體運用四診,將病、脈、證結合起來進行分析研究,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晉代王叔和撰脈診專著《脈經》,以寸口脈診為主,系統總結了24種病脈及其主病,並對其中8對相似脈象加以鑑別,基本上規定了寸關尺三部切脈的方法。晉代葛洪撰《肘後方》和隋代巢元方等撰《諸病源候論》,對各種疾病有詳細記述,反映了當時診法已達到較為完備周密的程度。唐代孫思邈重視望色、脈診與按診,並提出舌象異常則“病在臟腑”的觀點,他以診病各法掌握病源和病機的演變,尤其切中肯綮。

宋金元時期

各類診法專著相繼出現,診法得到較大發展。宋代施發撰《察病指南》,用影象形式表述脈象變化,彌補了文字表述上的不足。宋代崔嘉彥撰《崔氏脈訣》,用四言體歌訣形式闡述脈理,記述了脈象各種變化及其與病證的關係,對後世脈學影響較大。元代戴同父撰《脈訣刊誤集解》,根據王叔和所撰《脈經》的記載,對六朝高陽生所撰《脈訣》中的錯訛提出質疑,並加以糾正。元代滑壽撰《診家樞要》,指出脈象變化和氣血盛衰之間的關係,並對小兒指紋三關望診法有精闢論述。在舌診方面,元代敖氏著有《點點金》和《敖氏傷寒金鏡錄》,介紹傷寒病等的舌診方法,內有12幅舌診圖,是舌診第一部專著(後經元代杜本增補24圖,合成36種病理舌象圖),圖文對照,較為直觀。此外,宋元醫家從臨床辨證出發,重視四診合參。如金元醫家李東垣提出“神精明(即望神),察五色(即望面色),聽音聲(即聞診),問所苦(即問診),方始按尺寸、別浮沉(即切診)”,判斷病泣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2/323577.html' target='_blank' >櫚木嚀逭鋝》椒āⅫ/p>

明清時期

在脈診方面,明代李時珍所撰《瀕湖脈學》用歌訣形式,依照體狀詩、相類詩、主病詩的次序,具體表述27種病脈的形狀、部位、頻率、節律特徵變化及其與病證的關係,指出了相似脈的鑑別方法,至今仍為臨床醫生的重要參考書。明代張景嶽《景嶽全書》和清代李延昰《脈訣匯辨》、周學霆《三指禪》、周學海《脈義簡摩》等,也分別從脈診原理、方法、應用及其規範化等方面對脈診發展作出了貢獻。關於舌診研究和應用,這一時期較為突出的是舌診與溫熱病辨證的結合。如明代吳又可提倡“溫病察舌”;清代葉天士將舌象變化與衛氣營血辨證融為一體,判斷病情發展;清代吳鞠通把舌診所得資料作為三焦辨證用藥的依據等,使舌診內容更為豐富。再如清代的《傷寒舌鑑》、《舌胎統志》、《舌鑑辨正》、《察舌辨證新法》等書,對各種舌象變化作了詳細介紹並附舌象圖譜。另外,對四診的綜合應用及研究,也是本時期診法發展的重要特點。在這方面,清代林之翰《四診抉微》系統地總結古今有關四診的成就,加以分類敘述,是四診合參具體應用的重要診法書籍。清代汪巨集《望診遵經》、周學海《形色外診簡摩》,對望診方法作了全面系統的總結。明代張景嶽“十問歌”(《景嶽全書·傳忠錄》)是論述問診具體步驟方法和臨床意義的佳作。清代喻嘉言提倡“與病人定議病式”(《寓意草》),即先議病、後用藥,則是當時完整的病歷書寫格式。

中華民國時期

診法已納入診斷學的範疇,以診斷學命名的著作開始出現。如張贊臣《中國診斷學綱要》、裘吉生《診斷學》和包識生《診斷學講義》等,使四診成為診斷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曹炳章撰《彩圖辨舌指南》、楊雲峰撰《臨症驗舌法》、邱駿聲撰《國醫舌診法》等書,對舌診的系統規範化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

本時期診法發展的特點是採用現代醫學測試技術,對四診所收集的資訊進行定性、定量、客觀診察,促使四診規範化。在脈診方面,脈象檢測儀器的研製,特別是近年生產的MX-4C脈象換能器和MX-5多功能脈象儀,使脈象資訊(脈象波形、脈位、脈幅、脈勢、脈率等特徵)得以全面客觀檢測。脈圖形成的原理和臨床應用研究,也有一定進展。建立脈圖分析方法,用脈象資訊計算機處理系統進行自動取樣分析,使計算機分析與診脈技術達到實用水平。在舌診方面,對正常人舌象、異常舌象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在舌象與疾病的關係方面,用現代醫學統計方法和流行病學方法使舌診的傳統表述得到了現代科學證實。舌的脫落細胞檢查、舌的活體顯微鏡觀察、舌尖微迴圈觀象、各種生理生化和血液流變學指標測定,都取得了較大的成果。舌象的動物模型研究已經開始,而舌診儀的研製使舌象變化能更好地客觀顯示。除脈診、舌象外,以耳穴望診(見耳廓望診)、經絡腧穴按診為主的經絡診法有較大發展,經絡現象用於臨床診病的研究工作已經開展。

理論基礎

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臟腑經絡學說

人體以五臟六腑為中心,以經絡通連內外。軀體的皮、肉、脈、筋、骨和五官九竅、四肢百骸通過經絡聯絡,分別絡屬於相應的臟腑。五臟各有其不同功能,又有彼此間的功能關係,五臟與六腑互為表裡,有機結合而完成人體的生命活動。五臟六腑功能失調,常可引起全身和區域性的變化。在臟腑功能正常活動時,全身和區域性的功能活動和形態結構正常,在臨床上可表現為面色如常(常色)、舌色如常(正常人舌象)、脈象如常(平脈)、精神充沛、兩目炯炯有神(得神)和全身形態正常等。在臟腑功能失調,全身和區域性的功能活動、形態結構則出現異常變化,在臨床上可表現出各種相應的面色(病色)、舌象病理變化和脈象變化(病脈),且精神不振(神氣不足)或神志不清(失神),兩目缺乏神采甚至晦暗呆滯等。

面色、舌、脈的各種變化,其形成原因與機體氣血盛衰有關。面部色澤是臟腑氣血之外榮,望面部色澤可以瞭解臟腑氣血的盛衰。舌象的變化,也與臟腑氣血的功能狀態有關。舌為心之竅,心主血脈而又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臟腑氣血的疾病必然通過心反映於舌;舌位於口內,口為脾之竅,脾主運化而為氣血生化之源,因此舌象不僅反映了脾的運化功能,而且反映了全身氣血的盛衰。心主血脈,心臟搏動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脈搏。心臟的搏動和血液在血管中的執行,均由宗氣(總合水谷精微化生的營衛之氣與吸入的空氣而成,積於胸中)所推動。因此,脈象變化本身就反映了宗氣和血脈的功能變化。臟腑氣血發生病變,血脈執行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

經絡是分佈在人體各部縱橫交叉的聯絡系統,內屬於臟腑,外連於體表,使人體內外構成一個整體。十二經和十五絡各有其循行分佈路線,而隸屬於相應的臟腑。如臟腑有病,則可在相應經絡循行路線及其通連的軀幹肢體區域性呈現病理徵象,如疼痛、麻木、瘙癢、脫屑、色澤和冷熱變化,以及結節、丘疹等。根據這些徵象,在臨床上可判斷相應的臟腑經絡疾病。同時,經絡所經的部位常可感知不同的症狀,如心病則心胸痛、胸悶、氣急、前臂內側痛,肝病則脅肋痛、目痛、目眩、頭暈、頭痛等。根據經絡循行和腧穴分佈的特點,通過四診察病及辨證分析以診斷疾病的方法,稱為經絡診法。經絡腧穴按診是最常用的經絡診法,其理論依據即經絡學說。

陰陽五行學說

主要是對各種臨床徵象進行屬性歸類。陰和陽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屬性。在臨床上,把各種診察所得的病理徵象分為陰和陽兩大類,便於歸納分析,掌握相應的病證變化。如浮、數、實、大、洪、滑、長、緊各種病脈屬陽,沉、遲、虛、小、細、澀、短、緩各種病脈屬陰。面色潮紅或通紅,身熱,狂躁,口脣焦裂,舌質紅絳,舌苔黃黑,屬陽;面色蒼白或暗淡,身重蜷臥,倦怠無力,舌質淡白而胖嫩,舌苔潤滑而灰白,屬陰。語聲高亢,煩而多言,呼吸氣粗,喘促痰鳴,屬陽;語聲低微,靜而少言,呼吸怯弱,氣短,屬陰。大便祕結或有奇臭,聞食味則噁心,煩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屬陽;大便稀溏,飲食減少,口中無味,不煩不渴或渴喜熱飲,小便清長或短少,屬陰。四診所得徵象和症狀各有陰陽歸屬,陰者則為陰證,由陰盛陽衰所致。陽者屬於陽證,由陽盛陰衰所致。

五行學說對診法的理論意義,與陰陽學說相似。將不同症狀和體徵分為五種不同的事物屬性,症狀和體徵的五行屬性與五臟相配,有臟腑病位的專指性。如青色、怒、酸味、平旦、目、筋等在五行屬木,而肝屬木。所以面色青、易怒、口酸或喜食酸、平旦發病、目部症狀和體徵以及筋病等可歸屬於肝病。又如白色、悲、辛味、日西、鼻、皮等在五行屬金,而肺屬金。所以,面色白、易悲痛、喜食辛味或口辛、日西發病、鼻部症狀和體徵以及面板病等,則可歸屬於肺病。

臟腑功能嚴重失調所表現的症狀和體徵,常可呈現色、脈、症不相應的情況,稱為脈證逆順、色脈不應等。用陰陽五行學說分析,則可得到正確的理論闡述和病證判斷。如肝病見脅痛、脈弦、面青為色脈症相應,說明病情較輕,預後較好,因其脈、色、症的屬性均屬肝木;如肝病脅痛、脈弦、而面色白,其脈、症屬肝木,面色變化屬金(白),(金)色克病則為色與脈症不相應,說明病變較重,預後不良。陽證見陽脈為順,陽證見陰脈為逆,陰證見陰脈為順,陰證見陽脈為逆。順者是正氣尚盛,正氣足以抗邪,病情較輕;而逆者是正氣衰敗,無法抗邪,邪氣內陷之象。因此,在特殊情況下,還須舍脈從證或舍證從脈。

思想方法

主要有審察內外和分部相應兩方面。

審察內外

人是一個整體,人體的生理機能與自然、社會環境變化相適應。當整體內在失調,或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變化超過限度,人體不能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活動時,就會發生疾病。正如《靈樞·本髒》中指出的“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即內在的疾病往往表現為可以察知的各種相應症狀和徵象,有的反映於全身,有的顯現於人體的區域性。外部異常表現與內在病變之間存在著統一的關係。在臨床上,審察內外,司外揣內,是診法的思想方法和邏輯過程。內,即機體內部的臟腑等組織器官的病理變化;外,即體表所出現的可為醫者診察的各種徵象,以及可為病人感知的各種症狀。要通過全面診察,收集與疾病有關的各種資訊,包括各種症狀和體徵,以及可能與疾病的發生有關的自然、社會環境條件,如季節、氣候、居住環境、工作條件、生活習俗、精神因素等。不僅審察病人整體的病變,而且審察病人的外在環境,這樣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

分部相應

臟腑氣血盛衰的疾病變化,反映於人體不同的部位,出現不同的病理徵象,因而可據此診察病變所在的臟腑以及疾病的性質。《素問·疏五過論》說,“審於分部,知病本始”。所謂分部,即人體某一區域性分佈有與全身臟腑器官、頭面軀幹等組織相對應的特定區域(或反應點)。如面部的額、頰、頦、鼻、顴等部位,分別與五臟六腑相對應;舌體的邊、尖、中、根,分別與肝、心、脾、肺、腎相對應等。某一區域性反映整體的變化,以寸口脈診為典型。寸口脈分為寸、關、尺三部,分別與臟腑及軀幹相對應,以寸口脈三部脈象變化來判斷全身病變,與西醫切脈僅察知脈搏頻率、節律等不同。即便是人體的耳廓區域性,也密集分佈著與五臟六腑、軀幹四肢相對應的特殊反應點(又稱耳穴),通過這些反應點所呈現的各種反應(疼痛、變色、變形等),可直接判斷疾病的部位與性質(見耳廓望診)。分部相應的思想方法,在中醫四診發展過程中有著深遠的影響,近現代形成的手診、足診、甲診(指甲診法)等,都是在這一指導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基本內容

四診包括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四種方法。望診,是對患者的神、色、形、態、五官、舌象以及排出物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以瞭解病情,測知臟腑病變。聞診,是從患者語言、呼吸等聲音以及由患者體內排出的氣味辨別內在的病情。問診,是通過對患者及其知情者的詢問,去了解患者平時的健康狀態,以及發病原因、病情經過和患者的自覺症狀等。切診,是診察病人的脈象和身體其他部位的情況,以測知體內外的變化。四診的臨床內容十分豐富,其中以望神、望面色、舌診、問診、脈診為要。

應用原則

病人所出現的各種症狀和體徵,以及與疾病發生有關的情況,必須通過望、聞、問、切四種方法進行周密觀察和全面瞭解,從不同角度獲得疾病資訊,綜合分析以提供診斷依據,才能正確辨明病證。這是診法在臨床應用時必須遵循的原則。在一般情況下,四診取得資訊所表示的疾病本質,應該是一致的。如病人自訴發熱、頭痛,問診知其發病一二天,有惡寒、無汗、身痛、大小便正常等症;望診見其神色如常,舌苔薄白,舌質如常;聞診覺其聲音重濁而鼻塞,無異常氣味;切診脈浮緊,面板乾燥,其他部位無異常。綜合四診所得,應屬外感風寒,病位在表,病情較輕。在特殊情況下,病證與症狀和徵象有矛盾,運用四診合參的原則,周密詳盡地掌握各種疾病資訊,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如因陰寒內盛格陽於外所致的真寒假熱,因陽熱內盛格陰於外所致的真熱假寒,以及真虛假實證和真實假虛證,可出現許多假象。在臨床上綜合四診資訊,而以脈、舌、大小便等的變化為主,並結合病人體質以及病程長短等進行分析,便可防止僅依靠某一診法得出錯誤診斷結論,從而提高診斷的正確程度。

四診合參,在臨床分部診察時也常結合應用。如舌部的望診,有時還須用手捫拭舌面,以察舌之潤燥和舌苔的有根無根。又如大小便的診察,須望其形色,聞其氣味,問其情況(如大小便的次數)。

步驟和注意事項

臨床可分為總體診察和分部診察兩步進行。總體診察是對全身一般情況的全面診察,包括望神、望面色、聞病人散發的氣味,聽其呼吸和語言的聲音,問其一般情況和現在主要症狀等。可在接觸病人之初進行,目的在於初步瞭解病人目前的狀況和主要病痛,為有目的的分部診察提供重要線索。分部診察是對人體區域性作有步驟的診察,包括頭、面、目、耳、口脣、齒、舌、咽喉、頸項、胸脅、腹、腰背、四肢、前後陰等各部的具體診察。可在總體診察後依照人體各部由上而下、由前而後、由左而右的順序進行。其目的在於證實總體診察資訊的可靠程度,發現區域性和全身的各種症狀和病變徵象。在總體診察和分部診察以後,要對疾病徵象和區域性症狀反覆仔細診察,進一步瞭解其變化程度,為綜合分析提供重要的參考資料。

在診察疾病的過程中,必須認真、客觀、系統、全面。醫生須認真負責,思想集中,態度和靄,這有利於使病人配合診治,並取得心理治療的效果。在診病時,要求有安靜的環境,充足的光線,儘量使病人情緒安定,身心放鬆。對過度勞累、剛進飲食者,可稍事休息再進行診察。在診病過程中,切忌採用誘導的語言和行為去取得主觀片面的疾病資訊。要客觀、系統、全面地應用四診。不僅要診察發生病變的部位,而且要診察未發生病變的有關部位;不僅要了解目前病人的各種症狀和病理徵象,而且要聯絡季節、氣候、居住環境、工作性質、人事變遷、情志變化、體質、年齡、性別、民族、家庭狀況等。這樣才能對疾病作出正確的診斷。

參考文章

四診中醫什麼叫四診合參?中醫什麼叫四診?中醫四診合參中醫何謂四診、八綱?醫療基礎